分享

北京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建筑中蕴含的易经智慧

 杞乡青年 2024-11-04

   国庆假期终于如愿在北京参观了很多古代建筑景点,如北京故宫、天坛、地坛、圆明园、颐和园、明十三陵、长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对古人的智慧叹为观止!在北京这个风水宝地上,建筑布局中更体现出中国阴阳平衡、中和大道。 

   天坛是北京市对外宣传的旅游标志,在北京工作二十年,这也是第一次,去看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体会古人的智慧和礼仪。 

   古代都市,特别是皇城的构建,都是以整体平向布局、建筑群巧妙连接和组合为特征著称于世的。在以阴阳协调与对称平衡观点为指导思想下,明朗、对称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近代测绘的“北京城区地图”我们可明显地看到原都城为四面用墙围起来,呈一个品字形的清晰轮廓。外城为南,呈扁圆形,略宽;内城为北,呈正方形,略窄。这符合九宫八卦之说:上南为乾,为天,为阳;下北为坤,为地,为阴;乾天包坤地,外城是内城的屏障。这正是天圆地方,乾坤照应,阴阳合德之象。外城东南角呈曲折突起状;内城西北角呈凹陷状。东南为兑卦的方位,兑为泽;西北为艮卦的方位,艮为山,这正是“天地定位,山泽通气”的象征。

天坛风水与易经思想,天坛的地理位置体现了先天八卦的智慧。位于北京内城的正南方,与地坛、日坛、月坛相对应,其布局依据正是《周易》中的先天八卦图。四坛环绕的中心即是皇城,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先天八卦城市布局。
天地日月在八卦中代表四正卦。'四正者,乾坤坎离也。观其象,无反复之变,所以为正也。' —— 邵雍《观物外篇》。天坛作为最重要的建筑,位于中央,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地方,象征着风调雨顺的年景。

北京有五坛,分别是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这五坛无疑列外,都是祭祀用的。五坛以故宫为中心,日坛在故宫以东、月坛在西、地坛在北、天坛在南偏东、先农坛在南偏西,大致方位如下图所示:

图片

内城原是“地”位,为阴。但都城是“人”生息居住的地方,纯属阳宅,故在格局上为使其转阴为阳,设置了九个城门(数字九是至阳之数)。南有三门,正阳门居中,左崇文右宣武(又寓意为文东、武西);东二门,南朝阳北东直;西二门,南阜成北西直;北二门,东安定西德胜。

内城南设三门为奇,为阳;北设二门为偶,为阴。天子居“九五”之尊,所以内主外从,内城用九门,外城用七门。另外,自永定门经正阳门、皇宫达鼓钟二楼是一条笔直的十五里的中轴线,是按九宫而设。九宫矩阵的南端为九宫,中央为五宫,北端为一宫,三数之和为十五,中轴线之总长正好为十五里。帝王之宫禁处于中央,显示了帝王的“九五之尊”,象征着统驭四面八方之权威。

纵观北京城,南有天坛,北有地坛,东有日坛,西有月坛;左有太庙,右有社稷坛。太庙为阴,祭祀祖先;社稷坛为阳,为国家土地的象征。前后左右阴阳对称的中点,就是风水穴。在风水理论看来,阴和阳是互相对立的一个事物的两极,它们互相依存,不可缺少。阴、阳调和,主人才会吉祥。

图片

         天坛建筑隐藏着易经的八大秘密 

  天坛位于紫禁城东南方的北京南城,占地273公顷,比紫禁城大4倍。天坛是明、清两朝帝王冬至日时祭皇天上帝和正月上辛日行祈谷礼的地方天坛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两道坛墙分成内坛、外坛两大部分。外坛墙总长6416米,内坛墙总长3292米。最南的围墙呈方型,象征“地方”,最北的围墙呈半圆型,象征“天圆”,北高南低,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天圆地方”。天坛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内坛中轴线的南北两端,其间由一条宽阔的丹陛桥相连结,由南至北分别为圜丘坛、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厨、宰牲亭和斋宫等建筑和古迹。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天文观。

天坛由来:永乐十八年,在正阳门南侧建起天地坛,配有日月、星辰、云雨、风雷四从坛,当时是天地日月等一起祭祀的。到了明嘉靖九年(1530年),才对诸神分郊祭祀,在天地坛(今祈年殿,又名祈谷坛)的南端建起圜丘坛(天坛),又有祭天台之称,于每年冬至日供皇帝祭天之用;可见,天坛实际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总称,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大的祭坛建筑群,更重要的是它还有着许多神奇的秘密。

天坛为何盖的有点歪?

  北京城最重要的几大建筑几乎都压在了中轴线上。但是天坛的位置在中轴线往东一点。作为古代皇帝祭天的神圣场所,天坛这么重要的建筑,为什么偏偏选在了南边,不建在中轴线上呢? 这其中的根源在于天上的太阳。按照《易经》,东南方向是皇宫的巳位,是至阳之位,是太阳光线最充足的方位,当然也就是建造祭天之地的最佳场所了。  

图片

祈年殿为何一圈都是门?

  祈年殿算是天坛里的一个360°无死角建筑,不管从哪一个角度看都一样,一圈都是门,打开后四边都有穿堂风。可是,它为什么会被建成这样呢?《明会典》记载大祀殿(祈年殿初名)在天坛建成之初是一座矩形建筑。为什么现在看到的是三重圆形尖顶建筑呢?

  其实,由于明武宗死后无嗣,作为武宗堂弟的朱厚熜(嘉靖皇帝)就被张太后(明武宗之母)提成皇帝,也就是说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所以,朱厚熜为了证明自己的皇位是天意如此,便号召群臣翻阅古籍寻找证据。天坛在永乐皇帝建造之初叫天地坛,于是他便在北京城的北边、东边和西边分别盖了地坛、日坛和月坛,以分担天坛祭祀的压力。

  同时他还按照“天圆地方”的说法,把天坛的主要建筑都建成了圆形,矩形的大祀殿被改建成了圆形的大享殿。最后将大享殿建造成了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一圈儿开门、四面通风的三重圆顶建筑。

祈年殿为何是三檐攒尖式?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两类:正式和杂式。正式主要包括庑殿式、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和卷棚式,等级依次降低。重檐的建筑等级要高于单檐。而杂式则主要包括攒尖式、盝(lù)式和十字脊式,它们都没有等级之分,比较少见。

  皇帝来天坛祭祀是来“敬天礼神”的,虽说能够让孔夫子跟他平起平坐(故宫太和殿和孔庙大成殿都是重檐庑殿式,等级一样高),但是“天子”在面对天上神灵时,还是要以天为敬的,这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建筑等级要比皇帝更高一筹。所以祈年殿用的是三重屋檐,比太和殿还多一重。但是,祈年殿用三檐圆形攒尖式,巧妙地规避了建筑等级问题。既表达了对上天的敬意,体现了天人合一,又因为攒尖式没有等级,所以在人间的建筑等级还是太和殿最高。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4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12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个月。外层有12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24根柱,象征着一年的24个节气。三层相加共28根柱,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除此之外,顶部还有8根童子柱。三层加顶部共计36根柱,象征着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连房则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

图片

圜丘为何是秃顶?

  圜丘是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又称祭天坛。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

  原来,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要在祈年殿里举行的。在嘉靖皇帝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

  而圜丘坛却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但是,嘉靖皇帝为了更加贴近诸天神祇,便没有建造屋顶。而他之后的所有的明朝皇帝,甚至连清朝的各个皇帝也沿袭了这个规矩,把祭天的仪式安排在了圜丘坛上。  

图片

圜丘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第一层每面栏板45块,四面共180块,由20个9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27块,四面共108块,由12个9组成。第3层每面栏板18块,四面共72块,由8个9组成。三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360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360度,也就是一年中的360天。

圜丘上有一种回声现象人在“天心石”上讲话,会有强烈的回声,似乎在与自然对话,是天坛最大的回声建筑,是中国四大回声建筑之一,且居首。

回音墙

皇帝祭天时为何住在西厢房?

  天坛里的斋宫是历位皇帝来天坛祭天时的住所。永乐皇帝建造天坛之时,天坛还算在城外,所以为了保护好皇帝,便在斋宫的外面特意修了一条御河。因此斋宫有个外号叫“小紫禁城”。

  斋宫在天坛的西部,这座相当气派的建筑在天坛的方位格局简直不能再惨了,位置偏僻不说,还是个坐东朝西的西厢房。

  其实原因很简单,天坛是祭天的场所,皇帝要对老天爷称臣,自称天子。老天爷坐北朝南,皇帝退居到天子之位,只能坐西朝东了。

  天坛是个讲礼的地方,按照从老天爷开始的排序,皇帝在天坛的地位确实不算太高。紫禁城里的琉璃瓦是金黄色的,而斋宫虽然也是皇帝住的地方,琉璃瓦却是一水儿的青绿色。面对高高在上的老天爷,皇帝也只能屈尊和平民老百姓一个住房待遇了。 

图片

 天坛为何只设钟楼不设鼓楼?

  去过天坛的人大都不知道天坛里竟然还有钟楼。其实,这座钟楼就在“小紫禁城”斋宫的东北角。由于它的位置比较偏僻,在天坛公园的最西侧,再加上它不包括在天坛联票所含的景点之内,需要另外单独购票,所以绝大多数在逛天坛的时候都会将它忽略。鼓楼和钟楼往往同时出现,而天坛里只有钟楼没有鼓楼。其实从一开始,天坛里就只有钟楼没有鼓楼。有一句成语叫“晨钟暮鼓”,而作为皇家祭祀建筑的天坛,只设钟楼,不设鼓楼,则是有着只取“晨钟”,舍弃“暮鼓”,寓意皇帝永生之意。

  除此之外,在祭祀礼仪中,钟声比鼓声传得更远,可以让更多的百姓听到,有着“击钟聚众”之用,所以钟比鼓在祭祀时地位更加重要。其实,除了天坛之外,北京的地坛和历代帝王庙也都是只设钟楼,而不设鼓楼。  

图片

七星石为何是八块石头?

  七星石在天坛七十二长廊东南的场地中,是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的七块巨石。但是在七星石的东北隅还有一块小石,七星石实际上是由八块石头组成的。

  有一种说法是:七星石原是明朝嘉靖年间设置的七块镇石,寓意泰山七峰。满清入主中原之后,为了表明满族也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乾隆皇帝诏令于东北方向增设一小石,寓意华夏一家、江山一统。

  第二种说法是七星石按照北斗七星的方位排列,古人不把北斗七星当作勺子,而是把它当作玉皇大帝巡游四方所坐的“地车”天坛作为祭天之地,玉皇大帝的地车当然也在祭祀之列,七星石摆成北斗七星状就解释得通了。

  而第八块小石头在七星石中的方位,刚好对应着天上开阳星的辅星(我国古人看它距离开阳星不远,于是便把它叫做“辅”),这说明古人对天象的观测非常准确,这样一颗比较暗的辅星,都没有被落下。所以很有可能,古人一开始设置七星石的时候就是搁的八块。  

图片

丹陛桥上的路怎么走?

  丹陛桥也称海墁大道,是天坛内坛的主轴线,连接祈年殿和皇穹宇的南北大道。这条路并非皇帝祭天时所走之路,而是只有宦官才能走的路。其实丹陛桥的路面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南端高约1米,北端高约3米,由南向北逐渐升高,象征着皇帝的步步高升,所以丹陛桥其实是一条“升天之路”。而桥面正中央的那条石板路就是所谓的“神道”,而右侧为“御道”,左侧为“王道”。祭天之时,王公大臣走王道,皇帝走御道,而宦官则走神道。之所以宦官走神道,是因为宦官的手中捧着皇天上帝的灵位,代表的是“神”,所以必须走中央,而皇帝只能屈尊走“以右为尊”的御道。

  皇帝在登上丹陛桥之前还必须先在桥东的具服台漱洗更衣,甚至明朝皇帝到此还要脱掉鞋子,以表示不将丝毫微尘带到神坛之上。 

图片

天坛祭祀的是什么神?

  天坛其实是圜丘坛和祈谷坛两坛的总称。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两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的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回音壁等,而祈谷坛内的主要建筑则是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圜丘坛和祈谷坛供奉和祭祀的神祇也不一样。

  圜丘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穹宇,内供奉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另外东配殿供奉大明之神(太阳)、北斗七星之神、木火土金水之神、二十八宿之神、周天星辰之神,西配殿供奉夜明之神(月亮)、云师之神、雨师之神、雷师之神、风伯之神。祈谷坛内供奉神祇之地在皇乾殿,同样主要供奉的是儒教至高神皇天上帝(昊天上帝)和皇帝的列祖列宗。  

图片

天坛哪里体现了“天”的内涵?

  天坛的特殊性体现在一个“天”字上,所以天坛中的建筑在细节上处处为这个至高无上的“天”服务。 其中最突出的莫过于圜丘,它无论在尺度上还是在构件的数量上,都集中并反复使用了“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那么,为什么是“九”而不是其他数字呢?因为我国古人认为“九”为数之极,是最尊贵的象征。

  圜丘坛与“九”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它的中心是一块圆形大理石,被称作“天心石”。从中心面向外, 3 层台面每层都铺有 9 环扇面形状的石板,上层从第 1 环的 9 块到第 9 环的 81 块,中层从第 10 环的 90 块到第 18 环的 162 块,下层从第 19 环的 171 块到第 27 环的 243 块。3 层总计 378 个 9 ,共 3402 块,象征“九重天”。  

图片

天坛体现了古人的哪些天文观?

  天坛的围墙俗称天地墙,北边为圆形,象征地象,南边为方形,象征天象,体现了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朴素天文观。

  祈年殿的殿正中有 4 根通天柱,象征着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中层有 12 根金柱,象征着一年的12 个月。外层有 12 根檐柱,象征着一天的 12 个时辰。中、外层相加共 24 根柱,象征着一年的 24 个节气。三层相加共 28 根柱,象征着周天二十八星宿。

  除此之外,顶部还有 8 根童子柱。三层加顶部共计 36 根柱,象征着三十六天罡星。而祈年殿东边的七十二连房则象征着七十二地煞星。

  圜丘四面石栏上雕刻花纹的石板数,第一层每面栏板 45 块,四面共 180 块,由 20 个 9 组成。第二层每面栏板 27 块,四面共 108 块,由 12 个 9 组成。第 3 层每面栏板 18 块,四面共 72 块,由 8 个 9 组成。三层台面的栏板总数为 360 块,正合历法中“一周天”的 360 度 ,也就是一年中的 360 天。  

图片

  天坛内适合散步的五条小路

  天坛内有很多非常适合散步的小路,这里小编只给大家推荐其中五条。

  银杏路:在皇乾殿和北天门之间,两排总共23棵,不管是夏天还是秋天都非常漂亮。

  古柏路:在丹陛桥西侧,26棵古柏排成一列,路边有可供休息的座椅,旁边是古柏林,不管是散步还是休息都非常惬意。

  丁香路:在月季园与古柏林之间,是北京城最大的一片丁香林,占地6300平方米,种有丁香240从,树龄近50年,在北京城非常少见。丁香路就在这片丁香林中间。

  国槐路:在天坛西天门至古柏路之间,两排高大的国槐在半空交接,下面一片荫凉,坐在路边的座椅上,看着满眼碧绿,心情一下子就好了。

  内坛环路:沿着祈谷坛的围墙,有一圈小路,这就是内坛环路了,沿途红墙绿瓦、青松古柏。逛完祈谷坛之后,避开人潮,来这里走一走,也挺不错的。

图片

    建天坛的最初缘由,就是“无往不复”理念的终极表达。用一座建筑,完美展现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哲学、美学、历史学等诸多含义。与此同时,更表达出帝王们与天地为经纬、以渺小的人为“棋子”,游走于天地间,应懂得感恩和惜恩的宇宙情怀。

       图片

   我们知道天坛的许多设计构想都源于《易经》,无论是建筑特点还是数字象征都离不开周易讲的阴阳五行。那么地坛是不是也是如此,地坛的设计构想又是怎样的呢?首先,地坛的许多设计构造确实来自于《易经》。

《易经》中讲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学说是古代宇宙观的重要概念,古人尊天敬地,认为万物为阴阳所化、天地所赠,天地是不可侵犯的。也就是说,地坛的设计构想离不开《易经》,离不开阴阳。 

图片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形状。“制别方圆,以则阴阳之像”。依据“天圆地方”之说,地坛总平面和方泽坛平面都是正方形的。方形的转角没有圆形的光滑看上去冷漠许多,这和“地”冷、暗、低的特质相吻合,也符合古人的匹配考究。

二是色彩。天坛的配色主要是红黑色,而地坛则主要采用黄色和灰色。红色和黑色看上去庄严肃穆,但是给人一种重量感、压迫感。黄灰色则不同,黄灰色颜色较亮,没有重量感。 

还有一个关键点是,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所以古人常常用黄色来象征“地”,来迎合“天谓之苍,地谓之黄”之说。三是设置。

首先,地坛不像天坛那般设置视觉中心,而是孤零零地摆放各种祭器,这种形单影只的阴冷感觉完美地诠释了地坛“阴”的意境;

 图片

其次,地坛周围设置的坛和棂星门均为两重,会给人一种被围困的恐慌感,加深人们对地坛“阴”的体验;最后,地坛本身地势较低再加上周围的附属建筑物都采用基面下沉的手法,高高的外围砖墙下,无所依侍的封闭感,更深深地触动了人们坚信地坛为极阴之地的强烈感官。

图片

四是方向。南向为阳,北向属阴,所以地坛位于京城北郊,布局坐北向南,由北向南行礼。五是数字。古代以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所以地坛的建筑许多都是用偶数做基准的。

 图片

如两层、八级台阶;坛面墁石的数量基本上是六”或者“八”的倍数;地坛正中铺有横纵各六路石块;上层铺成四正四隅八个正方形;下层设代表名山大川的四从坛等等。总之,偶数,也就是所谓的阴数无处不在。

图片

日坛

日坛,又名朝日坛,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朝外街道日坛北路6号,占地面积20.62公顷,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日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太阳(大明之神)的地点,由北天门、具服殿、西天门、神路、坛壝组成。日坛坛壝外墙为圆形,台面为方形,遵照”天圆地方“的设计原则。日坛与天坛、地坛、月坛、社稷坛共列为北京古迹五坛,也是北京九坛八庙之一

图片

2010年起,日坛在每年春分时举办“春分文化节”特色品牌活动,并举办清代祭日表演、太阳文化展等文化活动。演员们表演了清代文献记载的卤簿仪仗、乐舞、祭坛礼仪,复原了清代的服装、道具、乐器,重现清代皇帝祭日情形

日坛的整体布局与建筑设计,参考了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由于祭拜的对象为太阳,故坛内各建筑的长、宽、高等尺寸之尾数皆为阳数(奇数)。由于日坛为明清皇家祭拜场所,坛内建筑墙体均为朱红色。

日坛古建遗迹主要集中在日坛公园的中心及西北方向,包括位于中心的坛壝;位于北端的北天门、七间殿(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钟楼、神库、神厨、宰牲亭;位于西端的西天门;位于西北角的具服殿;以及连接西天门和坛壝的神路等。

图片

月坛

月坛原名“夕月坛”,是北京五坛之一,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帝王秋分日祭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神祇的地方。钟楼、天门、神库等古建筑均保存完好。

图片

明代初在南京建日月祭坛,迁都后在北京朝阳门外建“朝日坛”,在阜成门外建“夕月坛”。坛制区分日月。朝日坛的护坛地一百亩,夕月坛的朝日无从祀,夕月以五星、二十八宿、周天星辰共一坛。春分祭日,在春分日的寅时(大约在凌晨3点到5点,古称“平旦”)迎日出。秋分祭月,在秋分日的亥时(大约在21点到23点,古称“人定”)迎月出。朝日迎神四拜,饮福受胙两拜,送神四拜;夕月迎神饮福受胙送神皆再拜。东郊以甲、丙、戊、庚、壬年,西郊以丑、辰、未、戌年,天子车驾亲祭。其它年份遣文大臣摄祭朝日坛,武大臣摄祭夕月坛。如果正祭遇风雨,则设小次于坛前,天子驾就小次行礼。

图片

先农坛

先农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农神的地方。先农坛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的重要场所之一。先农坛的主要建筑有祭台、拜殿、钟楼等,这些建筑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而且寓意深刻。比如祭台寓意着百姓对农业的敬仰和感激,拜殿则寓意着皇帝对农业的重视和关心。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图片

北京著名的五坛,是古代重要的祭祀场所。祭祀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人类初期,对世界认知不足,就有了天地和谐共生的信仰理念,比如我们说炎黄子孙都是龙的传人,上古时期的部落也把龙作为图腾,这些所谓的图腾,其实就是信仰的一种,除此之外呢,中国人的祖先还信仰天地和祖先。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先农坛,都源于祭祀文化,祭祀是一种古代文明,是一种信仰,是中国古代先民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是为了人神沟通,以达到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目的。

这次参观也是一次与古人的对话,倾听圣人智慧话音,做好传统文化的传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