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版本图书馆的故事

 新用户0832rs09 2024-11-04 发布于北京

前些时候,一位作家朋友来访,我谈到从北大毕业后第一份编辑工作是到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研究室担任图书审读。

待作家朋友的书出版后,我看到书中的“研究室”几个字没了。朋友解释说,是责任编辑核查过,说没有这个机构,他给删掉了。

这个回答让我无语,我想了想,觉得还是将这段经历过的事情写出来吧,防止以讹传讹。因为这个研究室机构很重要,我在这个机构领了三年多工资,怎么可能记错呢。

那时候文革刚结束,百废待兴,后来的机构变化很大,很多文革期间设立的临时机构被撤销了。包括这个在出版领域举足轻重而且很重要的研究室在完成使命之后,便被撤销了,但不能说其没有存在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研究室撤了,这个室的人各奔东西了。我认识的研究室老干部们陆续官复原职,纷纷调回到了他们曾经工作的地方,或者到更能够发挥他们作用的重要岗位上去了。

这个时候我也从版本图书馆调到了报社当记者。这个研究室的机构在文革期间成立,只存在了七年多时间,却经历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段关键时刻。有必要写出来供人们参考,否则就真的可能会被遗忘,那将是令人遗憾的事情。

在版本图书馆研究室时,与我前后脚分配到这里的有武汉大学毕业的祁思妍、郭秀芬、李建朝等,有北京大学毕业的何秀珍、刘艳丽、郑晓光、郭伟时等,还有南开大学毕业的金玉玲,中山大学毕业的柳永法,复旦大学毕业的岳洪治等人。其余老同志几乎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名人,我在后面会重点介绍一些对我帮助比较大的文化名人。

这个版本图书馆研究室之所以值得一提,是因为其在存在的时间里做了很多不可替代工作,尤其是一些文化名人的存在,给当时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在当时和后来被很多人称之为“版本图书馆即藏书又藏人”的地方,用藏龙卧虎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那是在特殊时期发生的事情和我们遇到的人,他们身上承载了一段历史的侧面,因为这些历史侧面的事情毕竟发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

所以我决定写一写自己在版本图书馆期间认识的这些人和了解到一些事儿。为此我还找到曾经的同事们进行咨询与核实,他们给我提供了不少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我即将毕业时,国家出版局来北京大学挑人,我和四位同学参加了一次简单的考试,我被幸运地选中。

上班第一天,我按照老师的指点,先到东四南大街85号院去报到。当时门口的大牌子上写着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接待我的是二楼组织人事部门一位中年女同志,她握着我的手,自我介绍叫杨华。她笑容可掬,热情和善。她告诉我,这里办公场所比较拥挤,研究室的人现在版本图书馆里办公,负责人是刘柯理、叶峰等,他们都是延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

她还指着窗外的院子解释说,国家出版局的院子本身就不大,又在里面盖了几栋简易的防震棚(因为唐山大地震刚刚过去一年多),就转不开身了。

我看到自行车见缝插针,挤满了出版局不大的院子。那时私家汽车还没有,公家的汽车也很少。

杨华告诉我,局里办公地方很紧张,位于北总布胡同32号的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院内还比较宽裕,研究室便设在那里。你乘公共汽车往南坐两站地,顺着大华电影院旁边的胡同一直往东走,走到头就到了……

我高高兴兴地去报到,顺着杨华同志指引的路,从大华电影院南面的胡同一直往东走。开始是西总部胡同,过了一条小马路就是东总布胡同。顺着胡同里每户门眉上的门牌号,一边数着一边往前走,终于走到了东总布胡同32号的大门前。

这是个深宅大院,高高的青砖墙和退了色仍然能看出斑驳的红漆颜色大门楼,对开的大门紧闭着,走上四级台阶才走到门前。我摸着大门上的铁环顺势敲了几下,就听院子里有一位上了年纪的女声喊着:“来啦!”。随着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暗红色的大门打开了,一位中年妇女站在大门里问我:“是有包裹吗?”

我答非所问:“我来报到上班,这里是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吗?”我说着话就抬腿进了院子。

中年妇女侧身让过我,笑着对我说:“你找错地方了吧?你应该是到版本图书馆吧?他们在北总布胡同32号,你再往东边走几步,再往北边走几十米就是了,门口有大牌子。”女同志告诉我后还琢磨着自言自语:“前几天也有人来敲错了门……”

我恍然大悟,东和北是一字之差,却是两条不一样的胡同,东总布胡同是东西走向,北总布胡同是南北走向,两条胡同离得很近。而且眼前这个大门口连个带单位名称的牌子都没有,肯定是居民住家呀。还真是我搞错了,否则人家怎么把我当成邮递员了呢!

我赶紧弯腰低头歉意地表示“对不起”。对方很通情达理,微笑着点点头目送我离开。

我后来才知道,东总布胡同32号院,是著名人口学家马寅初故居,马先生是我的老校长。他当年为了参加新中国的建设,于19505月购买了这所院子。

马寅初1951年调任北京大学校长后,被安排至北大燕南园居住。后因发表《新人口论》遭到批判。曾经有人总结这段过往时说,打到了一个人(马寅初先生),多生了数亿人。再后来,导致矫枉过正的独生子女政策制定了,此后三十多年里一对夫妇只允许生一个孩子……马寅初先生因那场批判运动离开了北大,又搬回东总布胡同32号这所大院里,深居简出。

根据史料记载,我找错地方闯进大门的那个时间点,马寅初先生就住在这所院子里。如果他腿脚灵活,可能还会到门口来,我肯定能见到这位老校长。

1979年,马寅初终于恢复名誉并担任北京大学名誉校长,历经磨难的这位著名人口学家、教育家已是98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了。

我那时候还曾经多次想过,应该抽空去拜访他老人家,只是没找到合适理由。我还曾经多次在闲暇时溜达到这所大院的门前徘徊散步,希望能够偶遇马先生。但他毕竟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出门只能坐轮椅,而且很少出门,终究错过了“偶遇”的机会。马先生在1982510日以百岁高龄仙逝。

我从马寅初先生家出来,没有再费劲就找到了北总布胡同32号,门口挂着两块牌子,一个是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版本图书馆,还有一块牌子是人民美术出版社。

我走进这个大院子,里面新楼旧楼都有。新楼在大门口里面三四十米远,再往里走就是一座环形的三层青砖小洋楼,面积近500平方米。从饱经沧桑的墙体上看,肯定是新中国成立前的老建筑,窗户也显得古色古香,颇有历史的沧桑感。

我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才知道,这个大院子在北平时期曾是北平国立艺专的旧址,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担任校长。那时候这所院子的大门是朝南开的,与马寅初先生家斜对门,当时的门牌号是东总布胡同10号院。

1957年,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单位迁过来。为了出入方便,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版本图书馆把西墙凿开了,砌了一个大门,挂了两块单位的牌子。门外便是南北走向的北总布胡同,版本图书馆等两个单位就独立门户了,这就是著名的北总布胡同32号。这个门牌号使用了四十多年,直到这里拆迁改造,这座历史悠久的办公场所才开始旧貌换新颜了。

1999年,在版本图书馆原来的书库大楼东边不远处的另一个地方,中国版本图书馆新的办公楼拔地而起,并投入使用,地址为北京市东城区先晓胡同10号。

这数十年间,版本图书馆的名称虽有所变更、调整,但其承担的基本任务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而且所承担的任务越来越重要和艰巨了。

沧海桑田,时间如白驹过隙,一切过往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大浪淘沙。除非在这里工作或生活过,或者对这个地方的历史遗存感兴趣,否则任何有形的东西都会慢慢地被人们遗忘,或被时间湮没,或仅仅留下一些支离破碎的文字记录。

遥想当年,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的徐悲鸿经常请一些著名画家来给学生讲课,齐白石先生常受邀而来。据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画家讲,白石老人坐着黄包车来,拄着拐杖到这个院子里,给学生们讲课时绘声绘色,还有一些著名书画艺术大家也曾经到此授课或学习。

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是国家出版总署机关,胡愈之、叶圣陶、周建人等大人物每日来此上班,亦是门庭若市,名人荟萃之地。

虽然时过境迁,但直到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这个大院的一些老建筑都没有大的改变。在东北角的最深处是一座老式剧场,剧场周围是一圈口字形的平房。剧场里面的地面不是一面斜坡型的,而是水平的,此时已被作为版本书库。里面的空间足有七八米多高,一排排的书架有两米多高,是我当时见过的最大的书库,以及最高的木制书架。书库(剧场)的窗户很大,但一年四季总是拉着窗帘,为的是防止阳光照射,保护图书。

版本图书馆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图书馆,其成立时间仅比新中国成立晚三个月。19501月,国家出版总署颁发了《出版总署关于征集新出图书样本致各出版社的通知》。

通知开头阐明:“本署成立以后,现正进行两项计划:(一)就全国出版图书作全盘的调查统计,以便于研究设计,推进出版事业。(二)拟在本署建立版本图书馆,搜藏全国图书样本,以便于永久保存。”这说明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新中国之始就十分重视文化建设,重视书报刊等文化传承记录、记载的物品征集、保存、收藏。

国家出版总署于19501月正式开始了图书馆的筹建,特别是馆藏图书报刊的收集大而全,没有任何地方的收藏能够与之相比。由此说来,版本图书馆的书报刊藏品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版本图书馆的成立与其在文化上的历史地位令世人瞩目,第一任馆长亦是大名鼎鼎,中国文化人没有不知道的。这便是著名记者、作家、出版家孙伏园先生。他是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还是好友,而且过从甚密。曾经以记者身份陪同鲁迅到西安、到厦门、到广州等地讲学和参加革命活动,后来写过很多回忆鲁迅先生的文章。

19503月,孙伏园由成都来北京任版本图书馆首任馆长,他一上任就开始筹建版本图书馆。

在筹建图书馆的时候,人们突然发现这个院落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同志学习俄文的旧址。那是在19175月,瞿秋白考入俄文专修馆,在五四运动中成为俄文专修馆公推的学生代表,担任学联评议部议员,积极营救被捕学生。

此事立即上报中央,计划成立“瞿秋白纪念堂”,以供不忘初心的人们学习、研究、瞻仰。那时人们都有一腔热情,新中国成立,古老的东方处处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上级同意后,大家说干就干,瞿秋白纪念堂也同时抓紧建设。

经过四个月的紧张施工,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图书馆(版本图书馆前身)与瞿秋白纪念堂几乎同时建成了。最后经中央同意,195071日,版本图书馆与瞿秋白纪念堂同时正式开幕。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日子被载入了新中国的红色文化史册。

上面为北京东城区东总布胡同32号马寅初先生故居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