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乳制品行业的发展周期性来看,在经历了长时间的奶价下行、消费低迷过后,行业应会重新迎来上涨阶段,不过目前乳制品行业的回暖趋势还不明朗。近期,部分上市乳企陆续发布了2024年前三季度业绩报告,从营业收入和利润表现来看,仍然有不少乳企面临营收下滑或亏损,生存压力依旧有待缓解。 当然也有部分乳企的业绩表现相对较好,例如伊利、新乳业、妙可蓝多等都实现了净利润的增长。利润增长的背后是企业在产品布局和市场策略等多方面的战略规划,个别企业的海外市场扩张也为业绩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现在乳制品行业的供需不平衡问题正逐渐缓解,政策层面也在大力推动乳品消费,未来乳制品行业有望迎来修复。三季度成绩单出炉,不少乳企业绩依旧承压 近期,各大上市乳企陆续公布了2024年三季度报告,乳制品行业的整体表现再次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此前在乳制品行业消费相对低迷、乳品供应过剩的背景下,各大乳企的半年报已经显现生存危机,出现了不少由盈转亏或连续亏损的情况。从已经公布的财报数据来看,乳制品行业的第三季度表现依旧承压,多数乳企在营收或利润方面出现下滑,行业发展仍然有待恢复。从营收角度来看,公布财报的19家上市乳企中仅有三家实现了同比增长,占比仅为15.79%。这一数据反映出行业的整体营收增速明显放缓,其背后主要还是由于市场需求相对疲软,以及行业竞争日益激烈所致。在利润方面,部分乳企的表现同样不容乐观,已经公布财报的乳企中仅有六家实现净利润的同比增长,利润下滑的乳企占比达到68.42%,还有五家乳企面临亏损,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在减弱。光明乳业、三元股份、皇氏集团、燕塘乳业、均瑶健康等品牌呈现营收、利润双降局面。其中皇氏集团的营业收入与净利润下滑幅度较大,公司前三季度营业总收入15.1亿元,同比下降32.7%,归母净利润-1465.55万元,同比下降108.38%;第三季度营业收入4.69亿元,同比下降9.81%,归母净利润-1593.81万元,同比上升57.92%。关于营收与利润双降的原因,该品牌表示主要是转让子公司云南皇氏来思尔乳业有限公司和云南皇氏来思尔智能化乳业有限公司股权后,本期两家子公司不再纳入合并报表,以及光伏业务营收同比下降所致。三元股份也面临营收和利润的双降,该公司前三季实现营收53.97亿元,同比下降11.96%;归母净利润为1.03亿元,同比下降55.53%。在此之前该公司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营收下滑,2022年、2023年的营收分别为80.02亿元、78.41亿元,分别减少9.58%、1.38%,进入2024年营收下滑的趋势也并未得到改善。背后的原因该品牌在财报中有所提及,除了市场环境的影响,主要是自 2023 年 5 月起,北京首农畜牧发展有限公司不再纳入公司合并范围,以及公司主营业务乳制品及冰淇淋收入同比减少约 8.69%。头部乳企三季度分析 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头部乳企通常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伊利作为行业内的龙头企业,其三季度业绩表现较为稳健,据财报显示,该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887.33亿元,虽同比下滑8.61%,但净利润突破百亿,达到了108.68亿元,同比增长15.87%。其中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1.25亿元,归母净利润33.37亿元,同比增8.53%,扣非归母净利更是增长13.42%。从各品类的营收来看,液体乳、奶粉、冷饮等几大业务板块为品牌的业绩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前三季度液体乳业务实现营收575.24亿元,其中第三季度营收达206.37亿元,环比增长24.12%;奶粉及奶制品实现营收约为213.30亿元,同比增长7.07%;冷饮业务实现营收约为83.44亿元。业绩上的突破得益于其品牌在知名度、市场份额上的优势以及在产品研发上的持续投入,根据财报数据显示,该品牌前三季度的研发投入为3.41亿元。同时该品牌也在进行“节流”,前三季度的营业成本、管理费用、销售费用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也并非大型乳企都占据发展优势,相比之下,光明的三季度业绩表现则显得较为黯淡。据财报显示,前三季度公司主营收入184.13亿元,同比下降10.89%;归母净利润1.16亿元,同比下降63.94%。从单季度业绩来看,第三季度单季度业绩出现断崖式下滑,主营收入56.99亿元,同比下降12.66%;单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64亿元,同比下降973.33%。业绩大幅下滑的背后是更大的压力和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乳制品行业中品牌面临伊利、蒙牛等头部品牌的竞争,这些企业不仅在品牌影响力、产品质量和销售渠道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还在不断通过创新来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不仅如此,部分新兴的、中小型乳企也在不断崛起,凭借自身地域化、差异化的优势抢占市场。光明乳业的市场分布主要集中在上海及周边地区,在品牌建设和市场拓展方面的步伐显得较为缓慢,营收的下滑也意味着其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中小型乳企业绩分析 通常中小型乳企在抗风险能力上不占优势,这一点在多个企业的业绩表现中得到了体现,部分乳企营利双降,且亏损面进一步扩大。其中西部牧业2024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02亿元,同比下降19.81%,净亏损4158.61万元,亏损同比扩大96.34%,基本每股收益为-0.20元。具体来看,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50亿元,同比减少17.52%,净亏损711.31万元,同比增长70.70%。该品牌在半年报中就出现了盈转亏情况,当前公司盈利能力较弱,盈利压力仍然有待缓解。庄园牧场的亏损更为明显,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6.49亿元,同比下降9.17%,归母净利润-1.18亿元,同比下降577.87%。按单季度数据看,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23亿元,同比下降4.56%,归母净利润-3055.16万元,同比下降1231.69%。根据财报显示,财务费用、销售费用出现明显上升,增长幅度分别为248.58%和75.49%,企业表示这是由于报告期内增加销售投入以及收到贷款贴息相对减少所致。但也有企业发展势头比较积极,妙可蓝多延续了其发展优势,公司前三季度主营收入35.94亿元;归母净利润8504.25万元,同比上升571.67%;扣非净利润6221.32万元,同比上升3354.68%。该品牌表示,业绩的增长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调整、奶酪收入的增加以及广告促销费、仓储装卸费和股权激励费用的减少。该品牌在奶酪市场占据了稳定的地位,业绩的增长也离不开在奶酪市场的拓展与深耕,该品牌采取B端C端双轮驱动策略,针对不同的市场开发不同的产品。此外,妙可蓝多还收购了控股股东蒙牛集团所持有的蒙牛奶酪100%的股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奶酪行业的市场地位。在行业整体面临困境的背景下,大型乳企能够凭借其奶源建设、渠道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发挥出一定的规模效应和抗风险能力,而中小型乳企则需要在产品创新、渠道拓展、成本控制等方面下更多功夫,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竞争的压力。此外,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是中小型乳企发展的重要保障,能够帮助乳企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盈利能力。生存压力下,乳企的应对方式与产品策略 为了减轻乳品行业低迷背景下的生存压力,各大乳企纷纷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方式,积极进行产品创新、调整产品策略、创新营销策略、丰富渠道布局等,力求增强自身竞争力,寻找新的增长点。透过乳企发布的三季度报告,可以发现新乳业在困难重重的市场环境下依旧实现了净利润同比增长,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收81.50亿,同比下降0.54%,归母净利润4.74亿,同比增长24.37%。背靠精准的产品布局,该品牌在乳品消费低迷的市场环境下保证了自身的盈利能力,主打“鲜立方”战略,围绕低温鲜奶和低温酸奶构建品牌护城河,旗下产品包括24小时系列、活润系列、初心系列等,旗下高端鲜奶单季度收入同比增长超过20%。在营销方面,该品牌也展现出了较强的创新能力和精准的市场洞察力。通过社交媒体推广、推出文创联名产品、结合节日元素推出限定产品、采用互动营销等新型营销方式,利用社交平台开展互动提高市场参与度。创新的营销方式不仅有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还能够有效促进产品销售。产品的创新也是刺激消费增长、拓展新的市场空间的有效策略,伊利在不断创新旗下乳制品品类的同时,还开发了其他类型的产品,例如茶饮、水饮等,并表示随着产能的提升,为了会逐步加大茶饮与水饮的渠道铺货和宣传,也会有更多新口味茶饮上市。与此同时,该品牌还在不断提高乳制品主营业务的重视度,保持液态奶、奶粉业务的竞争优势、提高奶酪创新能力、提高低温产品竞争力,努力强化多元、均衡发展的能力,不断提升品牌的综合竞争力。在市场需求的多样化背景下,奶酪行业也在寻求新的增长方向。妙可蓝多在今年正式启动了成人休闲零食奶酪,产品包括奶酪小粒、手撕奶酪条等,主打兼具口味与便携性的卖点。虽然当前成人奶酪的市场占比还比较小,但未来市场空间较大,该品牌表示为了将以功能、营养健康为核心,继续拓展成人休闲营养系列。乳企国际化,海外布局的业绩贡献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头部乳企纷纷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通过海外布局来拓宽业务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并寻求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头部乳企的海外业务取得显著增长,2023年较上年增长10.08%。该品牌表示将在泰国、印尼和其他东南亚有消费潜力的国家加大布局,并考虑在东南亚市场拓展除冰激凌以外的其他乳制品品类。此外,该品牌还在进一步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今年7月,该品牌的旗舰店正式落户美国洛杉矶,销售安慕希、优酸乳、巧乐兹等大单品。旗下子公司全球发展步伐也正在加速,该品牌在婴幼儿配方奶粉领域拥有较强的品牌影响力,2024年初,羊奶粉正式登陆美国和加拿大市场,进一步扩大了其海外市场的覆盖范围,有助于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该品牌在中东市场的销售表现也比较好,有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品牌海外业务收入同比增长超过50%。业绩的正向增长也为品牌整体的海外业务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乳制品行业的另一家头部企业的海外表现同样亮眼,2023年该品牌海外地区营收为42.88亿元,上年同期为45.95亿元。该品牌通过海外并购和自建工厂等方式,积极推进全球化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力。在海外市场的布局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地区,其中在东南亚的市场表现尤为突出,尤其是冰淇淋产品在当地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2023年该品牌冰淇淋业务的海外市场增速在20%以上。乳企的出海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某企业在海外的子公司面临债务偿还困难和业绩不佳的问题。今年6月发布公告称,其全资子公司拟向子公司提供1.3亿新西兰元(约5.61亿人民币)贷款,以防范其债务违约风险。其子公司的业绩不佳也会对公司整体业绩提升产生负面影响,尽管该企业已经提供资金支持,但业绩的提升还需经历长期的调整过程。虽然乳企进行海外布局是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的途径之一,但海外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给乳企带来了较大的挑战。乳企需要深入了解海外市场的法律法规、文化习惯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制定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战略。同时还需要加强海外市场的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等风险。能否向好?乳企四季度业绩展望 三季报发布后,个别品牌展示出了积极的发展信心,在三季报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四季度,液奶能够更好地轻装上阵,并且在奶粉等业务持续向好的带动下,预计四季度公司的整体收入会继续呈现环比改善的趋势。”该品牌作为头部企业确实有业绩积极向好的底气,在并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依旧实现了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根据尼尔森数据显示,该品牌液态奶业务以连续11年市场份额第一的成绩,筑起公司稳定的基本盘。现在乳制品行业市场竞争激烈,国内大型乳企与区域乳企纷纷加大投入争夺市场份额,还有来自外资品牌的产品竞争,这一背景为乳企四季度的业绩走向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优势的乳企可能有望保持优势实现业绩的增长。例如新乳业继续将低温鲜奶和低温特色酸奶作为核心重点品类,通过品类升级提升增长韧性和盈利能力,利用其在低温乳品领域的优势带动整体业绩增长;或者妙可蓝多在奶酪市场不断深耕,在成人休闲零食、儿童休闲营养、餐桌、专业餐饮等领域持续创新,丰富产品线的同时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部分乳企则面临着更大的业绩增长压力,例如当前正面临亏损的西部牧业,不仅亏损同比扩大96.34%,根据雪球数据分析,该品牌的财务信息还透露出多项业务风险,包括盈利能力弱、成长性低、收账压力大、存贷双高风险等;燕塘乳业的发展也面临一定压力,该品牌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减少11.45%,净利润同比减少42.77%,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减少12.03%,净利润同比减少43.25%,尽管该品牌在努力扩大省外市场份额和提升盈利能力,但结合当前市场实际,其四季度业绩能否实现显著改善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当前乳企面临的政策与市场环境 为了推动乳品行业健康发展和消费需求增长,我国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促进乳品消费。今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液态奶标准,规范复原乳标识,促进鲜奶消费”;6月2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商务部、文旅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的通知,以培育和壮大消费新增长点,促进消费稳定增长。其中特别提到了促进制定乳制品产业相关标准、鼓励用生鲜乳生产液态奶等措施。9月26日,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肉牛奶牛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其中提到规范复原乳添加和标识管理,促进鲜奶加工消费;综合用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介,宣传展示鲜牛肉、鲜牛奶品质和营养价值,促进牛肉牛奶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发放消费券等方式拉动牛奶消费等内容。从市场环境来看,当前国内生鲜乳价格已经连续29个月同比下降,9月全国生鲜乳主产省平均收购价为每公斤3.14元,环比跌1.9%,同比跌16.0%。就原奶产量来看,各大牧场持续去产能,根据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数据,到2024年6月,通过3个月的去产能,全国每天已经累计减少了4500吨原奶。原奶产量下降后,供需矛盾有望得到缓解,不过当前的成效还不够明显,仍需行业继续调整。在政策的大力推动下,乳制品市场的需求有望逐步恢复,乳品行业的产能结构调整也有利于促进供需矛盾的缓解,乳制品行业未来将重新迎来发展机遇。就目前的市场环境来看,乳制品行业的周期性调整仍需经历一个较长的过程,也意味着乳企将继续承压,在此期间乳企需要应对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实现更加稳健的发展。认知&浅评:透过部分上市乳企三季报的出炉,可以发现仍有不少乳企营收和净利润明显下滑,受到市场消费不振、奶价持续下行的影响,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但也有部分品牌谨慎求生,通过独特的产品策略和市场布局提升自身竞争力。现在政策层面不断促进乳品消费,行业内也在进行产能调整,或许乳品行业的下行阶段即将进入尾声。运营:铁兵 监审:香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