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定义,是指自己的身体当中,有个主宰者。这个主宰者,能够主宰属于自己的一切,譬如:身体、精神,以及属于身体和精神的一切;同时,这个主宰者,它本身是常住的,也就是说,永远是固定的、不会有所变易。具备如此的特性,才可以被称为“我”;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我”。 “我,就是主宰的意思,就如一个国家的国王,他统治着一个国家,在国家当中,他是最大的,所有的人事都必须听他的命令行事。因此,他在这个国家中,是很自在的;同时,主宰的意思又如古代辅佐国王处理政务的宰相。宰相有决定、判断一切政务的权力,他要怎样,一般官吏就得怎样,不得有所违背。所以,主宰的意思就是说:它本身是自在的,是能指使属于它的一切的… 八字以日干,日元代表自己,也就是八字第5个字,那么心理学中的'’我'’,佛学中的'’我'’是什么? 先谈谈心理学中的“我” 自我、本我、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人格(个性)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这一理论是他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这三个组成部分可以用三个“我”来描述,即“自我”、“本我”和“超我”。 “自我”可以被视为一个人有意识的思想和行为。它代表一个人的一部分,这部分是可以被自我意识到的。自我包括一个人的意识和个性,它是由一个人的经验和环境塑造的。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自我遵循的是“现实原则”。它代表理智、常识和判断力,可以帮助一个人控制和组织自己的行为和思想。 “本我”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核心部分,它代表一个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这些欲望和冲动的目标是满足生物需求和享乐。本我被认为是无意识的,它包括一个人的本能、欲望和冲动。弗洛伊德认为,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即寻求直接满足和避免痛苦。 “超我”代表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接收的道德和伦理价值观。超我被认为是人格的高级部分,因为它代表了良知和自我控制。超我遵循的是“道德原则”,它的目标是帮助一个人区分对与错,并指导一个人按照道德标准行动。超我包括一个人的理想、良心和责任感。 总结如下:
自卑:否定自我,存在理想状态的超我。摘下超我的光环,接纳真实的自我 焦虑:超我对自我要求太高。学会降低要求,适当放过自己。 拖延:自我控制不了本我。远离诱惑,让本我冷静下来。 困于过往:自我不肯接纳本我。诚实面对本我的感受,尽情释放所有的负面情绪。 活不出想要的自己:自我在质疑超我。与群体分离,就是在与群体作对,且独自存在的时候,个体会觉得自己不够完美。所以,人们会逐渐放弃理想自我(即超我),转投以领袖为象征的理想群体。 一个人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的不协调:对命运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自身的主观愿望。不沉溺于本能欲望,不过度地苛求完美,也不迷失于无关紧要的评价。当你足够坦然、平和与理智,就能建立起金字塔般坚固的内心世界,抵御住现实的明枪暗箭。 自我、本我和超我是弗洛伊德对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的独特理解。这些概念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通过平衡这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并追求健康的人格发展。
再说说 佛教上说的'我’ “我”,这个名词是源自于世俗的称呼,在世俗上,一般都认为人有“我”。如果人没有“我”,人怎么能活着?而且有思想、感情、意志,有种种的活动?这不是“我”在作用吗?如果人没有“我”,这些又从何而有?世俗所谓的“我”,可能是指生命或精神、身体、思想等等。 但佛教却认为,不管是生命或精神、身体、思想等等,都不具备“我”的特性。它们都没有主宰的作用,也没有常住不变的本体。 所谓人,只是五蕴:色、受、想、行、识 和合而有;五蕴分散,人也就不存在了。生命、精神、身体或思想,不过是五蕴当中的一部分。五蕴当中的每一蕴的存在与活动,都是与其他各蕴相依相关的,因此,都不具备“我”的条件,不是真正的“我”。所以,世俗所认为的“我”,只是个“假我”,它的存在是暂时的。我,只是五蕴集合而有,是世俗上的称呼,它只是一种假名,并不是真有我的存在。 我们之所以说五蕴非我,是从自性“我”具备的标准,对五蕴身心加以检讨。在检讨过程中发现,身体任何一个零件都不符合“我”的条件。 牙齿、头发、指甲不是“我”,体内的骨头、血液不是“我”,口水、鼻涕、脓血、胆汁也不是“我”。我们身体中的脂肪、汗水不是“我”,两肺、肝脏不是“我”,心脏、脾胃等种种五脏六腑都不是“我”,屎尿就更不是了。可见,任何东西都不符合我们执著的自性我的条件。 再来看看,身体中的皮和肉不是“我”,经脉、体温、气息、各种穴位和毛孔不是“我”,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不符合“我”的条件。 总之,从任何器官到整体都是因缘和合的,包括内心种种活动,同样是依赖条件存在的,都可以分割,不是独存、恒常的,不具有主宰作用,不是它能决定自己的存在。这个五蕴身是无常的,任何器官都会日渐衰老,并不符合独存、恒常、不可分割的特点。 这些论述都是要否定自性的“我”。对很多人来说,很难接受佛法的无我理论,本能的反应就是——那“我”算什么?是说“我”不存在吗?这和我们的常识有很大冲突。 如果无我就是否定身心的存在,生命岂不是断灭的?如果什么都没有,就变成虚无主义了。其实佛教所否定的,是在五蕴身上安立的名言假我,并不是缘起的假我。 一方面因为它根本不存在,一方面因为它是一切烦恼痛苦的根源。如果不认清“我”的真相,我们就会被其蒙蔽,被其所转,被其伤害。 佛教是穷究人生宇宙究竟真理的宗教,世俗的“我”,在佛教以智慧观照分析之下发现并不存在,因此,佛教主张“无我”。“无我”也是佛与他条教,和世间学术不共之处。也许,你会问:既然人“无我”,为什么人不会死? “我”就是主宰者,“无我”就是没有主宰者,人的生命中,没有主宰者,生命怎么还能活着?而且会思想、有感情、有各种的活动?这不是“我”在指使,会是什么?其实,这只是猜测之词。人“无我”是没有错的,“无我”而生命仍然能存在,仍然能有各种活动,那是受到各人生命的业力与因缘的影响所致,并不是有个“我”在指使。这道理说来很深,在这里不作详谈。汪师傅薇 w599624522 所以,如果说人有“我”,这“我”只是个“假我”,并非人生命中真正有个“我”的存在,只是世俗上为了称呼的方便,所安立的名词。佛教为了随顺世俗称呼的方便,在经典上也会用“我”的,譬如《金刚经》有“如是我闻”的句子,但这只是一种方便称呼,并非佛教认为人有“我”。“佛陀的弟子们虽然都知道人是无我的,但为了随顺世俗的说法,所以才说我;可是,并非表示人生命中真的有我。 —END— 声明:版权所有,转载请标明来源视频号汪缘堂 公众号汪师傅批八字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