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人口密度分布 01 湖北省位于中国中部,长江中游,东邻安徽,西连重庆,西北与陕西接壤,南接江西、湖南,北与河南毗邻。介于东经108°21′42″—116°07′50″、北纬29°01′53″—33°6′47″之间,东西长约740千米,南北宽约470千米。总面积18.59万平方千米,占中国总面积的1.94%。最东端是黄梅县,最西端是利川市,最南端是来凤县,最北端是郧西县。简称鄂,省会武汉市。 湖北省是中国人口数量较多的省份,湖北地形复杂,地区发展不平衡,故人口分布不均。湖北为多民族省区之一,有汉、土家、苗、回、侗、满、壮、蒙古等50个民族,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5.63%,少数民族以土家族最多,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88%,苗族次之,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0.3%。 湖北是古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先秦时期,湖北属楚国,也是国都所在地。 湖北山川瑰丽壮美造就了古代楚人张扬浪漫的思想意识。在这片土地上古楚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即与中原文化并列为华夏文明两大源头的楚文化。与严肃深沉的中原文化不同的是,楚文化是张扬而绚烂的。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领袖屈原、主动请嫁匈奴和亲的王昭君、唐代著名大诗人孟浩然等都是在这一文化氛围中孕育出来的湖北人。 由于湖北位于中国腹地,地跨长江天险,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国孙刘抗曹、宋末襄阳之围、清末武昌起义等这些重大的、改变历史进程的军事活动就发生在这里。 秭归的耕牛: 秭归县乐平里是屈原的诞生地。这里有一种有趣的现象,就是耕牛不穿牛鼻绳照样听人使唤。传说,屈原挑书箱出山,半路捆书箱的绳子断了。农夫要回家取,屈原说把牛绳解下来就行了。农夫为难,牛没有鼻绳怎么行呢?屈原说牛通人性,你善待它它就善待你。不用穿鼻绳,也不用鞭子,只要吆喝几声就行。农夫将信将疑地解了牛鼻绳,耕牛果真像屈原所说。从此,乐平里一代的耕牛就再也不用鼻绳了。有的传说更奇:外地的牛牵进乐平里得到了灵气,只需三日,解了鼻绳照样听使唤。这是屈原故乡的一个有趣的谜。 夜宿街头纳凉: 武汉地处江河谷地,上空受热带高气压控制,地面热量难以向外散发,气温显著增高,使武汉成为长江流域“三大火炉”城之一。再加上武汉地区湖泊众多,水田密布,空气湿度大,高温加高湿,使得人体热量不易散失,尤其在夏日夜晚,城内闷热无风,根本无法在屋内安睡。所以每当夏日的骄阳刚刚退去,市民们就忙着向滚烫的地面泼水,随后纷纷从家里搬出竹床、铺板、躺椅等沿街铺排起来,街道为之堵塞。晚饭后,人们坐在床铺上摇着蒲扇边聊天边纳凉直至深夜,而后沉沉睡去。天刚亮时,人们又纷纷起身收铺,街道上很快恢复了往日的喧嚣。 武当拳: 武当拳全称为“武当太乙五行拳”,属于内家拳,是中国重要的武术流派之一,与北方的少林拳齐名,闻名中外。它的创始人是武当山著名道士张三丰。传说当年他在武当结茅修道时,偶然目睹了蛇猫的争斗,从中悟出练功就要像蛇一样,柔中有刚,静中有动,含而不露。于是他认真推演,悉心锻炼,在武当山历代武术招法的基础上,终于开创了太极十三式。到明弘治年间,武当山紫霄宫第八代宗师张守性,结合华佗的气功五禽戏,把张三丰的太极十三式发展成为武当山道士世代相传的一种独特拳术,也就是现在的武当拳。武当拳看似柔软,但却内藏生机,变化无穷。它最大的特点是随曲就伸。讲究手脚并用,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点穴擒拿为主,常运用于防守自卫,非困不发,纯用内功。练武当拳还可强身健体,长期练习可以延年益寿。 ▲ 省会——武汉 02 地貌 湖北省西高东低,处于中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湖北的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兼备。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6%,丘陵和岗地占24%,平原湖区占20%。 湖北的地势高低相差悬殊,西部号称“华中屋脊”的神农顶海拔达3105米,东部平原的监利县谭家渊附近,地面高程为零。全省西、北、东三面被武陵山、巫山、大巴山、武当山、桐柏山、大别山、幕阜山等山地环绕,山前广布丘陵岗地,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全省地势呈三面高起、中间低平、向南敞开、北有缺口的不完整盆地。 水系 湖北省境内河流湖泊密布,水资源丰富。河流以长江为主干,横贯全省南部。主要支流多集中在北岸,形成单一的长江水系。 汉江是湖北省第二大河流,自陕西入境,由西北向东南斜贯省内,于汉口汇入长江。省内河流总长度达3.5万多千米。其中河长在100千米以上的有43条,全省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946.1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59%。省内河流多发源于山区丘陵地带,其中90%以上集中分布于鄂西山区。在山地丘陵与平原交接处往往形成比较大的落差,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水能资源。湖北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3310万千瓦,占全国可装机总容量的8.7%,居第四位。 湖北省湖泊众多,有“千湖之省”的美称。湖泊大多与长江或其支流相通,众多湖泊集中分布于江汉平原和鄂东沿江平原地区,历来都起着调蓄洪水、养殖、灌溉和航运的巨大作用。主要有洪湖、梁子湖、长湖、张渡湖等。 气候 湖北省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具有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征。全年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无霜期长,降水丰沛,雨热同季,利于农业生产。湖北四季变化明显,春季多雨,夏天湿热,秋高气爽,冬季干寒。年均温15~17℃,鄂东沿江和三峡河谷在17℃左右,鄂北低于16℃,山区气温则随海拔的增加而降低。7月平均气温为27~29℃,江汉平原最高温在40℃以上,为中国酷热地区之一;1月平均气温3~4℃,三峡河谷高于5℃,北部和山区2℃左右。无霜期大体是南部长于北部,平原河谷盆地长于山区。全省降水充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由于受地形抬升作用影响,神农架南部和竹溪县光顶山东部年降水量达1400~1600毫米,为全省多雨中心。 自然资源 湖北省矿产、水能、生物等资源都比较丰富。 湖北省已发现矿产136种,其中已探明储量的88种。在已探明储量的矿产中,磷、金红石、硅灰石等矿产储量居全国首位。金属矿产中,黑色金属矿产资源主要有铁、锰、铬、钒、钛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主要有铜、铝、锌、铅、镍、钴、钨、钼、汞、金、银等,其中以铜矿资源为主。水能源尤为突出。 湖北省是丰水区,有大小河流千余条,湖泊约300多个,水库6000多座,且具有完整的水系系统,可开发的水能装机容量3310万千瓦以上,居全国第四位。全省动物资源达700多种,约占全国动物种类的1/4。其中属国家规定的珍稀保护动物如白鳍豚、金丝猴、江豚、大鲵、小灵猫、大灵猫等50多种。全省种子植物3700多种,森林覆盖率为31.14%,木材蓄积量2.31亿立方米。神农架为中国中部最大的原始森林,被誉为“华中林海”、“天然动植物园”。世界观赏名木金钱松、中国特有的“鸽子树”珙桐、名贵绿化树白皮松,活化石水杉等珍稀树种就生长在这里。 经济 湖北省农业实行一年两熟耕作制,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高粱、红薯次之,经济作物以棉花、油料为主,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江汉平原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棉基地,畜牧业以饲养猪、牛、羊为主,禽蛋产量居全国前列。 湖北还是中国重要的淡水鱼养殖基地,荆州以下长江段盛产鱼苗,供应全国。主要林副特产有苎麻、生漆、桐油、柑橘、茶叶、木耳、木梓、黄连、天麻等,在全国均占重要地位。 湖北省是中国工业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主要工业部门有钢铁、电力、机械、汽车、建材、纺织、食品等。武汉是全国大型钢铁基地之一。宜昌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湖北水陆空交通发达,京广、京九、焦柳、武九、襄渝5条铁路干线通过省境。8条国道与省级公路联成公路交通网。长江、汉江是两大水运干线。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是全国最大的内河港口之一,也是省内最大的航空中心。 ▲ 湖北省地形图 03 行 政 区 划 省会——武汉: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长江与汉水交汇处。武汉的汉口是我国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今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武汉又是中国东南部特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沿岸著名港口、中国第二大河港、华中地区水陆交通枢纽。武汉由武昌、汉口和汉阳三地组成,俗称武汉三镇。现面积8483平方千米,人口829万,以汉族为多,有回、苗、土家等42个少数民族。市府驻江岸区。辖江岸、江汉、青山、洪山、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13个区。 武汉过去为商业城市,现已形成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有食品、化工、轻工、电子、汽车、船舶、建材等门类的工业体系,建有武汉、东湖、阳逻三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工业基地。武汉农业主产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盛产鲜鱼、莲藕。武汉是国内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江航运中心和重要外贸口岸。京广、京九、汉丹、武九4条铁路干线纵横交织,公路干线有汉宜、汉沙、岱黄、武湘等线,水运以长江、汉水为主,武汉天河机场为国家一级机场,航空线直通全国各主要城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武汉还是国内的商业贸易中心。科技力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南京,在全国居第四位。武汉大学等高等院校享誉中外。名胜有中国三大名楼之一的黄鹤楼和东湖风景区、归元禅寺、古琴台等。 荆州: 荆州市位于省境中南部,距省会武汉市200多千米,面积14131平方千米。是湖北重要的河港,也是江汉平原的物资集散地。荆州市大部地处江汉平原,海拔多为20~30米。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均温15.9~16.6℃,年降水量958~1325毫米。工业有纺织、轻工、日用化工、冶金、机械、建材、农药、化肥、医药等门类。农业以粮、棉、油生产为主,水产品相当丰富,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及水产品生产基地。荆州市水陆交通有长江航道、汉江航道、汉宜一级公路、207国道、318国道、焦柳铁路等,城区还设有飞机场。荆州市是一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名胜古迹有楚都纪南城、郢城、八岭山古墓群、开元寺等。荆州古城墙与护城河构成了环城公园。 十堰: 十堰市位于省境西北部武当山西北麓,是中国新兴汽车工业城市、第二汽车制造厂所在地。十堰市北邻陕西省商州市和河南省南阳市,西界陕西省安康市和重庆市。面积23720平方千米。辖茅箭、张湾2区和郧县、郧西县、竹山县、竹溪县、房县5县,以及丹江口市。十堰市是个新兴的城市,由一个山村小镇发展起来。十堰市区多分布在神定河干支流两旁的山间小盆地和沟谷中,建筑群依山就势,各自形成独立的居住区,市区街道大都背山面河,具有单面街的特点。工业以机械、水电、建材、纺织、化工、卷烟、食品和木材加工等为主,大型企业有东风汽车集团公司、东风轮胎公司、丹江口大型水力发电厂,是中国汽车生产基地之一,素有“汽车城”之称。农业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为主,有油桐、漆树、柑橘等经济林。十堰交通便利。襄渝铁路横穿中部,丹江口为汉丹铁路终点,318国道、209国道在境内房县交会,并和其他公路组成公路交通网,汉水、堵河均可通航。 宜昌: 宜昌市位于省境西南部,长江三峡出口,为长江上、中游的分界处,素有“川鄂咽喉”之称。面积21033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宜昌市府驻西陵区。辖西陵、伍家岗、点军、猇亭、夷陵5区,秭归、远安、兴山3县,长阳、五峰2个土家族自治县和宜都、当阳、枝江3个县级市。宜昌境内丘岗起伏,仅中部长江北岸较平坦。长江出三峡后,折向南流,进入市区,江面展宽至2200米,为葛洲坝、西坝面小岛阻隔,自西而东分为大江、二江和三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即横跨此3水道。市区紧临长江北岸,沿长江呈带状分布,干道多与长江平行或垂直。随着葛洲坝水利枢纽的兴建以及在建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施工,宜昌市已成为著名的大水电城及华中的电网中心。宜昌市还有机械、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冶炼、卷烟、轻工、建材、煤炭、电子、印刷等工业。农业主产稻谷、玉米、薯类、棉花和油料。著名土特产有柑橘、茶叶、蚕茧、桐油、油茶等。除长江航道之外,境内有焦枝铁路、318国道、209国道、宜黄高速公路以及1个飞机场,形成了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市区名胜古迹以三游洞最著名,并有陆游泉、天然塔、南津关、下牢溪、西陵公园、紫阳龙洞等胜迹及以葛洲坝水利枢纽大坝和库区为主体的平湖风景区。 ▲ 湖北省地区分布 旅 游 景 点 湖北省境内山水名胜与文物古迹兼备。境内河网密集,湖泊众多,又与山地峡谷相结合,故多山水风光,以长江三峡为代表,香溪河、下牢溪、洪湖、东湖、莫愁湖、龙泉瀑布、吊水岩瀑布、清江三峡等都是闻名遐迩的水景。此外还有众多的古泉、古井和地下温泉。湖北东、西、北三面环山、奇峰峻岭之中有名扬天下的道教胜地武当山和九宫山、当阳的玉泉山等。湖北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秭归屈原故里、兴山昭君故里、纪南故城、黄鹤楼、东坡赤壁、三国赤壁等历史遗迹,也是湖北的旅游胜地。 ▲ 武当山 武当山: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玄岳。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在汉江南岸,是秦岭、大巴山的东延部分,为中国名山之一。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米,景区总面积约240平方千米,号称“八百里武当”。山中峰奇谷险,气势雄峻,洞壑深邃,风光秀美,被誉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有七十二峰、三十六岩、二十四涧、十一洞、三潭、九泉、十池、九井、十石、九台等胜景,上、下十八盘险道,“七十二峰朝大顶”、“金殿叠影”等奇观。相传西周时,净乐国五太子真武来此修炼,后被道教尊奉为执掌北方天界的“玄天真武大帝”。山“非真武不能当之”,因名武当山。真武大帝也被认为是武当山的主神。历代道教名流如汉代阴长生、晋代谢允、唐代吕纯阳、宋代陈抟、元代张守清、元末明被张三丰等,均曾在此修炼,武当山因此成为道教名山。明成祖自命为真武转世,奉武当山为太岳太和山,列为天下名山之首,大兴土木,建成33处规模宏大的宫观群,计有八宫、二观、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庙、三古九桥梁、十二亭台,殿宇达2万多间,建筑面积160多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基本上保留了明初的建筑格局。其中金殿和紫霄宫、玄岳门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他宫观如太和宫、南岩宫、五龙宫、遇真宫、玉虚宫、复真观、元和观等均保存完好,内有大量神像、法器、经籍等道教文物,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九宫山: 九宫山位于湖北省通山县东南幕阜山脉中段。面积68.64平方千米。主峰老鸦尖,海拔1656.7米,为鄂南第一峰。相传南朝晋安王率兄弟9人来山建九宫,故名为九宫山。其后逐渐成为道教名山,北宋张君房称其为第二十一洞天。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道士张道清至九宫山立坛传道,兴建宫观,九宫山于是名声大振,成为道教五大道场之一。后宫观屡毁屡建,至清乾隆时期,香火仍很兴盛。在咸丰年间遭到战乱毁坏,大部分建筑均已不存。今仅有九王庙、真君石殿、石城门、一天门等。山中多石刻、著名的有宋代的“万山”、明代的“曲曲入胜”、清代的“拔剑中行”等。九宫山人文景观虽遭毁坏,但九宫山自然景观却以其独特风格为世人所向往。九宫山由花岗岩构成,断崖高耸,峡谷深切,云雾、林涛、竹海、泉瀑为景区四大特色。尤以瀑布最胜,达50多处,著名的有大崖头瀑布、喷雪崖瀑布、龙潭瀑布、寺上三叠瀑布等。云中湖、桃花谷、蝴蝶谷、一线天等处风景清幽。山下牛迹岭有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墓。九宫山植被丰茂,山中“千峰苍翠、万壑荒幽”,大片原始森林,一派清凉世界,空气清新,盛夏气温仅28℃,有“天下第一爽”之誉。山中盛产中华猕猴桃、九宫云雾茶以及竹荪、香菇等,还有属于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蓝翅八色鹃、红嘴相思鸟、白鹤等。 东湖风景区: 东湖景区坐落在武汉市武昌东郊,是武汉市最大的风景游览地。面积约87平方千米,其中水域面积为33平方千米。东湖湖岸曲折,港汊交错,素有“九十九弯”之称。秀丽的山水、丰富的植物、浓郁的楚风情和别致的园中园,是东湖风景区的四大特色。据统计,风景区内有雪松、水杉、樟树等各类树木250多种,梅花、荷花、樱花、菊花等各类木本花、草本花和水生花达390多种。其中梅花和荷花的品种为全国之最。东湖风景区反映楚风情的风景点显现出了八百年楚国经济文化的辉煌和博大,有纪念屈原的行吟阁、屈原纪念馆、屈原塑像,还有楚人进行贸易交易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的塑像、楚天台和《离骚》碑刻等。东湖还建有全国第一座寓言雕塑园、全国四大梅园之一的磨山梅园,这些景点处于景区之内的“园中园”。东湖景区为全国4A级风景名胜区。 长坂坡: 长坂坡位于当阳市西南郊。三国古战场遗址之一。东汉建安十三年(208)秋,曹操率50万大军南征,刘备自新野沿沮水南下江陵,在当阳长坂坡一带为曹军包围。刘备在混战中脱逃,其妻小陷入曹军重围。相传刘备部将赵云单枪匹马,七次杀进重围,救出刘备的甘夫人和幼主刘禅。从此,赵子龙单骑救主的故事成为千古美谈。 昭君故里: 昭君故里位于兴山县宝坪村,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现遗有昭君宅、昭君台、望月楼、珍珠潭、梳妆台、妃台山等遗迹。昭君宅为砖木结构,屋内有昭君玉石雕刻像一尊,还陈列了许多纪念昭君的诗词书画和剧本。昭君台传说是昭君幼年拾柴劳作的地方,至今仍有台基遗址。汉时这里曾建有昭君祠。唐时又建有昭君院。清时立昭君故里碑,如今碑文尚存。望月楼传说是昭君望月的地方,现存有古色古香的石桌、石凳和一具汉代石兽。楼前有一口“楠花井”。珍珠潭在昭君故里附近,“珠潭秋月”是昭君故里的胜景。 屈原故里: 屈原故里即乐平里,位于湖北省秭归县城东北30千米的屈坪。这里高山环抱,屈河流经此地。香炉坪在乐平里东面山梁下,据说屈原诞生于此。屈原庙位于香炉坪,据说这里是屈原旧宅。读书洞与香炉坪相距约1.5千米,据说屈原少年时曾在此读书。屈原故里建有屈原祠,正门高大雄伟,“屈原祠”三字为郭沫若先生手书。一尊屈原铜像立于院中,铜像两侧竖有90块青石碑,刻有屈原《离骚》、《九歌》等22篇诗作,李白、杜甫等历代文人赞颂屈原的诗文,及历代修建屈原祠和屈原墓的碑记等。 龟山: 位于武汉市汉阳城北,是武汉市名胜古迹较多的三山之一。晴川阁位于龟山禹功矶上,修建于明嘉靖年间,得名于唐崔颢《黄鹤楼》中“晴川历历汉阳树”之句。禹王庙也位于禹功矶上,初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禹王庙后阁已毁但庙宇犹存,现有庙门、大殿和左右庑廊等。古琴台相传是战国时晋国琴师俞伯牙在楚弹琴的地方,始建于北宋时期,琴台中央石碑上刻有俞伯牙半身像。北面大亭横额上题有“高山流水”字样,在它对面的石台上树有一块石碑,上镌“琴台”二字。向警予烈士墓、黄兴铜像等也位于龟山上。 ▲ 黄鹤楼 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西端的黄鹤矶头。相传始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最初是用于军事的瞭望楼,后来成为人们登高揽胜的地方。到唐朝时就已成为著名的游览胜地,与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历史上不少名人如李白、白居易、苏轼、岳飞、陆游、袁宏道、袁枚等,都曾到此写景抒怀。唐人崔颢写诗道:“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此诗奠定了黄鹤楼的文化基调,也使黄鹤楼名闻千古。历史上黄鹤楼屡毁屡修,现在的黄鹤楼建成于1985年,是以清朝同治年间的黄鹤楼为原型设计建造的,为仿木结构建筑,整个屋面覆以黄色琉璃,崇楼五层,飞檐五舒,内外遍施彩绘,第五层以攒尖顶为核心,四方各有一座“歇山式”的小楼牌,宝顶为黄色琉璃的葫芦瓶,直径2米,高5米。在楼的正面有“黄鹤楼”三个大字,背面书“楚天极目”,整个建筑设计大气,布局别致,高低错落,上下交辉,望去俨如宫殿,宏伟壮丽。 神农架: 神农架位于湖北省西部,面积3250平方千米。相传炎帝神农氏曾在此搭架上山采药,因而得名。神农架处于大巴山东部,横卧于三峡以北的长江、汉水之间,为湖北省西部长江和汉江的分水岭。区内群峰林立,由石灰岩、砂岩构成脊岭高耸、屈岭盘结的雄伟山体,一般高度均在千米以上,有六座山峰高达3000米以上,被誉为华中屋脊,分布有大面积的原始森林。林区西南部的大神农架海拔3053米,其北之神农顶则海拔3105米,为华中第一峰。第四纪冰川时期,中国中部陆地处于冰川活跃期,而神农架鲜受波及,成了当时动植物的避难所,使众多生物得以生存繁衍至今,故有“中国冰川时期'诺亚方舟’”之称。神农架地理条件得天独厚,地处中国东西、南北植被过渡地带,植物种类非常复杂,加上山地陡耸,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十分明显,呈现“山脚盛夏山岭春,山麓艳秋山顶冰;赤橙黄绿四时备,春夏秋冬最难分”的奇妙景象。神农架共有植物2000多种,其中药用植物近千种,珍贵树种30多种。动物有500多种,其中20多种为国家保护的珍贵动物。1978年,在神农架西南部大小神农顶建立了以金丝猴、毛冠鹿、珙桐、双盾木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