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基故里:永远飘香的文脉 图文 陈瑜 何绍基故里位于湖南省永州市道县东门乡东门村(现为东门街道)。是道州何氏家族始祖何凌灏、何凌汉兄弟的出生地,也是何氏家族祖先何绍基、何绍业、何绍祺的出生地。 但故居已不存在。何绍基在诗文还说到“还家如做客,敝庐无一椽[chuán]。 ”由此可见何绍基壬戌年回州扫墓时惟有“环秀亭尚在”,“其余屋庐荡尽,林木一空”。但原有的故居已荡然无存。 据历史记载,在绍基故里有名的名胜有:进士楼——建于1684年,为何绍基太高祖享水公、玉泉公所建。进士楼前身为何氏宗祠,原宗祠大门上方悬挂的“何氏宗祠”匾为绍基父何凌汉所书。内左厅有一匾,红底金字,由一品提督何绍彩所书“武功将军”四字;内右厅有一块曾国藩送给何绍彩母亲七十大寿大匾;大厅两侧分别悬挂何绍基对答咸丰皇帝的部分手书雕版和左宗棠对何绍基小字书《黄庭坚》的亲笔评价;正堂有何氏21个一品官牌位、右侧墙壁嵌有两块何绍基所书石碑和两块何维朴所书石碑。探花第——建于1758年,竖匾“探花第”和原大门第联“箕裘守诗礼,冠冕接星辰”为何凌汉所题;西院联语“恩隆九陛,春满一庭”为何绍基所题。1852太平军攻陷道州,门第联被太平军所毁,竖匾、西院联语尚存,后何绍基返乡赋诗一首“乙丑先公及第初!探花第额手亲书。一庭忝[tiǎn]荷隆恩庇,三字仍辉劫火馀。差幸奇礓[jiāng]留马磴,重题木主奠神居。不堪夜夜门前月,一片荒苔是敝庐。”竖匾“探花第”文革被毁,现存“探花第”横匾为何绍基所书。正堂中央有何绍基、何凌汉画像;有进士、举人16块牌位;大厅周围有10多块大型石碑。门楼对面是八副进士石、假山、装饰石及许多碑文。 东洲草堂——建于元末明初,原名“鹤鸣轩”,旧时为东门村私塾。后何绍基返乡在原基础上购桔园增建“谱轩”,复榜曰:“东洲草堂”。“东洲草堂”、“诗境”、“谱轩”、“环秀”皆为何绍基所题。1852太平军攻陷道州,东洲草堂被太平军所毁,仅存“环秀亭”和右厢房。后何绍基返乡为此赋诗一首:“鹤鸣轩本大书房,聊借东洲榜草堂。桂苑高撑双树月,橘园添染一林霜。百年讲社成焦土,一曲瀛桥护水光。环秀孤亭无恙在,谱轩诗境付苍茫。”如今东洲草堂仅存100平方米左右的右厢房。 石鱼湖——在绍基故里村尾,元结做道州刺史时,常在此游湖,饮酒赋诗,最为著名的有《石鱼湖上醉歌并序》:“漫叟以公田米酿酒,因休暇则载酒于湖上,时取一醉。欢醉中,据湖岸引臂向鱼取酒,使舫载之,遍饮坐者。意疑倚巴丘酌于君山之上,诸子环洞庭而坐,酒舫泛泛然触波涛而往来者,乃作歌以长之。石渔湖,似洞庭,夏水欲满君山青。山为樽,水为沼,酒徒历历坐洲岛。长风连日作大浪,不能废人运酒舫。我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并在岸边建亭;徐霞客游道州也记叙过石鱼湖。 五如石——在绍基故里村头左溪与潇水汇接处,元结撰《五如石铭(并序)》:“涍[xiào]泉之阳,得怪石焉。左右前後,及登石颠,均有如似,故命之曰五如石。石皆有窦,窦中涌泉,泉诡异於七泉,故命为七胜泉。石有双目,一目命为洞井。井与泉通,一目命为洞樽。樽可<贝居>酒,石尾有穴,有如?龙者。又如泷者,泉可渟[tíng]澄,匝石而流,入?龙中,出而为泷。於戏!彼能异於此,安可不称显之?铭曰:五如之石,何以为名?请悉状之,谁为我听?左如旋龙,低首回顾;右如惊鸿,张翅不去。前如饮虎,饮而蹲焉;後如怒龟,出洞登山。若坐於颠,石则如船;乘彼灵槎,在汉之间。洞井如凿,渊然泉涌;澄澜涵石,波起如动。不旌尤异,焉用为文?刻铭石上,於千万春。”并在岸边建亭;徐霞客游道州也记叙过五如石。 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居士。道州人。何绍基的书法,四体皆工,大小兼能,亦善篆刻。其楷书取颜字结体的宽博而无疏阔之气,还掺入北碑及欧阳询、欧阳通的险峻茂密的特点,追求《张黑女墓志》和《道因碑》的神气,使他的书法不同凡响。小楷又兼取晋法,笔意含蕴,行草书熔篆、隶于一炉,骏发雄强,独具面貌。他的篆书,中锋用笔,并能掺入隶笔,而带行草笔势,亦自成一格。 何绍基书法,早年秀润畅达,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间,有一种清刚之气;中年渐趋老成,笔意纵逸超迈,时有颤笔,融厚有味;晚年人书俱老,已臻炉火纯青阶段,是清末碑学大家。何绍基书法曾被近人誉为“有清二百余年第一人“,甚至“简幅流传,海内争宝”。其门人林昌诗句有:“文如鹫鹫诗如虎,染翰直驱万雷斧。胸次广博天所开,万花飞舞毫端来”。 实际上,何绍基于书法,不仅才能全面,修养深厚,其创作水准与实践成就也达到了晚清书法的最高度。这样一位名人出自道州,道州人引以为荣。 其实,实实在在的何绍基故居以及古迹都已经不存在。据何氏家族的文献(《东洲草堂诗文集》、后裔实录等)记载,自1852年何绍基复建仅一年的"鹤鸣轩"(又名"东洲草堂")被太平军彻底烧毁回,在何氏家族故里已经不存在任何与何凌汉家族有关的实体建筑了。 何绍基曾撰《先考文安公墓表》一文有这样的记述:“昔伯父以丁酉岁葬于长沙之东乡,公叹曰:家无一亩,归里为艰,吾他日其亦将卜兆于湘中矣。”何绍基之父何凌汉1806年携全家离开道州故居地时,他已经明确知道不会再返回故乡居住了,所以也就没有留存房产和土地。 何绍基出生在道州,从小就离开了道州。何绍基于嘉庆四年农历十二月出生在东门乡东门村一耕读民家。于幼年家境贫寒,他和弟弟随母就食于州西小坪舅舅廖氏家。8岁随父母入京。 也曾四次回道州探亲。道光元年(1821年),何绍基23岁时第一次从京城返回道州探望,作有《儿归来篇二十首》,诗文记曰:“父老道我前,寓此鹤鸣轩。轩中亦何有?但有图与史……”;“开轩纵遐睎,门对东州山……吾父居此久,流风有馀馥……”;“……还家如做客,敝庐无一椽……”所谓“敝庐”就是指何绍基自己家的祖宅,“无一椽”意为现在连一根椽子都见不到了,自家的祖宅(鹤鸣轩)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面对此情此景何绍基才有“还家如做客”之苍凉悲哀慨叹。 最后一次回道州,同治元年(1862年),何绍基已经 64岁,“始回州扫墓,瞻寻鹤鸣旧社,唯环秀亭尚在,其余屋庐荡尽,林木一空。盖壬子之夏,俱毁于粤逆矣。”惟有“环秀亭尚在”,“其余屋庐荡尽,林木一空”。此次毁灭性的损毁是1852年太平军占领道州时所为。1994年版《道县志》第15页记载:“咸丰二年(1852年)农历四月,洪秀全率太平军进驻州城。五月,东王杨秀清与清军在五里亭激战。六月,太平军向郴、桂进发。在《东洲草堂诗抄》卷二十四(同治元年1862年)《正月三十日到家,与翼堂、雨亭两叔父连夜话》中回忆曰:“作客如在家,还家如作客……咸丰岁辛亥,半载东门宅。祠堂及书塾,同日启三役。少壮职监工,长老董册籍。佥云百年来,重构若新辟……焚掠经屡番,辛劳付一掷。”文中对咸丰辛亥(1851年)回乡之情况作了回述,也对曾经修复的祖屋被太平军贼逆焚毁,深表痛惜“焚掠经屡番,辛劳付一掷”。 何绍基总共回道州四次,每次都短住时日,尽管是故乡,也没有更多记忆,所有古迹都已经被毁,情绪都是非常伤感,由于年迈体弱,也无重整故里的心情和精力。 同治十二年(1873年),何绍基病逝于苏州,“癸酉七月初旬,忽患痢下,昼夜数十起,元气骤亏,至二十日丑时,遽告终于苏州省寓。”(《墓表》)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子庆涵扶柩葬于善化县南乡八都石人冲内苦竹坡之原。至死都未能回故乡安葬。 但何绍基毕竟是出生在道州,在这里也有一段童年生活,在永州、在道州出现一代著名书法家名垂千古,是永州人民的骄傲,也是道州宝贵的精神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