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古方,可治阳气不升,这痛那痛!

 当归与地黄 2020-01-02

阳气,轻清而升,向外运动。不仅有抵御外邪侵袭的功能,还可结实、濡养人的四肢,让人蹦高跳高。故清阳之气可卫外,固密。

若阳气不升,卫外固密功能便得不到保障。对外,挡不住风寒湿这些邪气的进攻。对内,还守不住汗液,就算在阴凉的房间里,毛孔都大开门户,任由汗液大摇大摆出去。

风邪作为邪气的老大,更在阳气失守的重灾区:四肢关节,带着大批它邪尤其是湿邪四处闲逛,堵住气血运行的道路,引来一种叫痛的病症。所到之处皆是痛。

阳气升不上去,人体还会气短到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手脚更是没有力气,动一下都像要命。

这种情况,严重影响正常生活,怎么办?

麻黄复煎汤,出自清代医书《嵩崖尊生书》卷十。正是对付上述症状的良方。可治风湿阳气不升,四肢倦怠,这痛那痛,在凉快的屋中也出汗,不想说话。

组成:

麻黄6克(先煎去沫方入),黄芪3克,白术、人参、柴胡、防风、生地各1.5分,羌活、黄柏各3克,甘草0.9克,杏仁三个。

来围观麻黄复煎汤如何展示一身本事吧!

1、麻黄,宣发阳气并止汗。

麻黄在中药界以发汗闻名,但别忘了它还有轻清上浮之效,能很好的宣发阳气。治中风名方小续命汤用麻黄,就是取其升阳之效。故凡是肌表受邪引起的疾病,可广泛运用麻黄来开散疏解。

之所以要先煎去沫方入,是因这样做,去掉的是其发汗之力,而宣阳之效依旧。

2、黄芪人参固表固内,为阳气的升发打基础。

凡是与气虚有关的症状,黄芪和人参露面的机会极多,黄芪益脾肺,肺主皮毛,脾主四肢,故黄芪固表之力强,实四肢止汗功效不在话下。加之人参固五脏之气。内外气同补,为阳气的升发打下的是花岗岩地基呀。

3、白术补脾阳并燥湿。

脾主四肢,脾病则怠惰想卧,四肢无力。清阳亦实四肢,由脾气输布。若清阳不升,多因脾胃阳气不足,升清降浊的功能不佳所致。故补脾阳第一要药白术驾到。

其味苦而甘,苦能对恶湿的脾献上燥湿能耐。味甘能缓脾实脾,确能担起补脾阳要药之名。

4、升举阳气的助手,柴胡。

柴胡,轻清升散,既能引胃气上升,升举阳气,又能透表退热,疏肝解郁,虚实之症均可用。尤其与白术,黄芪这类补气药配,升举阳气作用,更相辅相成,为懒散不想动的四肢提供雀跃的能量。

5、防风黄芪白术补正气。

若说阳气与阴气对应,那么正气便是阴阳调和的一种状态。

防风,微温而不燥,药性较为缓和,既能祛风寒而解表,又能祛风湿而止痛。就像在邪气面前放了一道屏障,阻住邪气前行的道路。

与固表的黄芪及健脾的白术配,正是提高正气及止汗的玉屏风散配方。

6、风邪来了,痛也来了,交给羌活、防风对付吧!

羌活气味雄浑,性格张扬,在人体内能降能升,善于奔走。是有名的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药,止痛效果值得表扬。

羌活干好了自己的活,又觉得团队力量更强大,于是拉上防风的手。

由于防风善于治风,羌活偏于胜湿。二药搭配,既可祛风散寒,又善胜湿止痛,外感风寒湿邪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身疼及风湿痹痛等,只要邀请它们来,通常不会让人失望。

7、清阳之气升不起来,有没有想到是阴邪在拉清阳的后腿呢?所以升阳的同时还需益阴。

由于阳在上,阴下在,阳主阴从,故而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的生地,与清下焦湿热的黄柏,担起了泄浊阴,益肾水的重任。

还要让生地转个弯,拉拉黄芪的大手。生地可制约黄芪温燥之性,黄芪可防生地滋腻干坏事。二药是治疗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常用搭配。

8、甘草补脾止痛并调和众药,办公室主任自带光环。

9、在方子的末尾,医家还添了一味药,杏仁。表面看有些多余,实则是神来之笔。

杏仁苦泄而微温,主入肺经气分,是降气化痰,止咳平喘的能手,进入此方,难道是想未雨绸缪,阻止风邪引起外感咳嗽吗?

也许有点这个原因。但若想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之语,少量杏仁之降气,与柴胡之升清,有升有降,是不是形成一个完美的闭环,可让阳气的升发状态更佳呢?也可这样设想,若想离弦之箭射得更远,弓箭手便得将弓多向身前拉一拉。生地黄柏之用,与此类似。

诸药亮相完毕,贡献巨大,再谈一下它们的效用:

可治疗风湿阳气不升,四肢倦怠,这痛那痛,在凉快的屋中也出汗,不想说话。

一个问题:此方如何服用?

晚上别吃得太饱,睡前服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