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办丧事的七条不成文规矩,一定要知道,不然得罪人还让人笑话

 涂鸦吧 2024-11-05

为提升文章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请理智阅读,仅供参考!

文|妍妍

编辑|妍妍

《——【·前言·】——》

在农村,办丧事可不是随便的事,背后却有着许多不成文的规矩。

就像走进一个陌生的村庄,你得先摸清水土,才能不让人笑话。如果你在别人的丧事上做了不该做的事,既得罪了人,还可能让自己成了笑柄。

这七条规矩可得仔细了解,不然不仅会让丧事变得尴尬。到底有哪些雷区是必须避开的呢?

不请自来

“白事”,往往来得突然。村里一有人过世的消息,很快就会传遍每个角落。不需要专门去通知,村民们都会主动赶来帮忙。

有的人来搭把手帮忙准备治丧物品,有的人来帮着张罗白事用品,大家各尽所能。这种时候不来,日后在村里也会被人戳脊梁骨,说不懂规矩。

在农村,白事更是考验人情冷暖的时刻。当听闻噩耗,邻里间总是放下手中的农活,甚至推掉重要的约定前来帮忙。

有经验的老人会主动张罗白布、香烛等物品,懂得木工的帮着打制灵堂,能说会道的则帮着联系道士和乐班。

妇女们自发组织起来,有的淘米煮饭,有的择菜洗菜,有的负责招呼来往宾客。即便是平日里有些矛盾的街坊,在这种时候也会放下成见,伸出援手

这种守望相助的传统,让白事虽哀而不凄凉,让治丧之家感受到浓浓的乡情暖意。特别是对于家境不太好的人家,乡亲们更会慷慨解囊,凑份子钱帮衬,让逝者能够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

报丧有道

报丧看似简单,实则大有学问。亲人临终前,要赶紧通知在外的家属赶回来见最后一面。

报丧也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直接说"死了"这样生硬的字眼,要用"走了""去了"这样温和的说法。一句话说得不对,可能会让人心里添堵好几年。

报丧是门细致的学问,往往要根据亲疏远近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年迈的老人,要避免在夜晚报丧,以免受惊吓;对年轻人,则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避免影响工作。

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敲丧锣"的传统,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锣声既是告知,也是对逝者的哀悼。

现代通讯发达,微信、电话虽然方便,但农村里的老一辈仍然觉得太过草率。他们认为,报丧要见面,要当面说明具体情况,这样才够重视、够诚意。

特别是对待那些与逝者关系特别亲近的人,更要注意措辞,要详细说明临终前的情况,让他们心里有个安慰。

甚至一些地方还有专门的"报丧话",字字斟酌,句句讲究,将哀伤与慰藉完美融合。

守灵有序

守灵是整个白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长子、长女等直系亲属必须轮流守在灵堂前,保持庄重。

灵堂内的蜡烛要随时添换,香火不能断。守灵时不能打瞌睡,更不能玩手机、聊天说笑。

有些人觉得这些规矩太过严格,但这恰恰体现了对逝者的敬重。农村里的老一辈常说,人走后三天魂魄还在,守灵就是陪伴逝者最后的时光。

守灵不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门修行。农村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守灵的讲究:灵堂内要摆放逝者生前喜欢的物品,以示怀念。

供桌上的水要定时更换,象征生生不息;夜深人静时,要轻声细语,以免惊扰逝者。守灵时的座位也有讲究,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每到子时,要加上一炷香,称为"子时香",寓意着新的一天开始。守灵期间,家人还要回忆逝者生前的点点滴滴,既是追思,也是一种情感的释放。

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夜,守灵的人要披着棉衣,顶着寒风,这种坚持本身就是一种孝道的体现。

一些地方还保留着"守灵歌"的传统,用哀婉的歌声表达对逝者的思念,让整个守灵过程既庄重又充满人文关怀。

摔盆送别

出殡前的摔孝盆,是白事中最富仪式感的环节。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却饱含深意。

长子或长孙要先在盆里烧纸钱,等纸钱烧尽后,将盆高高举起用力摔碎。盆摔得越碎越好,寓意着逝者一路走好。摔盆的那一刻,也是亲人们宣泄悲痛的时刻,很多人会在这时候失声痛哭。

摔盆仪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农村,不同地区对摔盆有着不同的讲究:有的地方要用祖传的老瓷盆,认为越是年代久远的盆,越能表达后人的孝心。

有的地方则要在盆中放入五谷杂粮,象征着生命的循环;还有的地方要在摔盆时喊出特定的祝词,祈求逝者在另一个世界平安喜乐。

摔盆的力度和角度也很讲究,要确保盆片四散,不能集中在一处,这样才算圆满。有些地区还保留着"捡盆片"的习俗,认为能捡到盆片的人会得到逝者的庇佑。

在某些地方,摔盆后还要将碎片埋在祖坟旁,象征着逝者永远与祖先同在。

抬棺禁忌

抬棺虽然只是白事中的一个环节,却有着很多讲究。八人或十六人抬棺,人数要双数。

棺材抬起后,无论觉得轻重如何都不能说出口。抬棺的人要步调一致,动作要稳,这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尊重。

抬棺堪称是白事中最考验技巧和默契的环节。在农村,往往会请经验丰富的老人来指挥抬棺。

抬棺前要先确定方位,按照阴阳五行选择出殡的吉时。抬棺的队伍要整齐划一,走路时要迈"单步",即左右脚要一致。

遇到门槛或台阶时,要先抬高后放低,象征着"高升"。在某些地区,抬棺时还要绕"三圈",寓意着让逝者最后看看自己生活了一辈子的家园。

特别讲究的地方,抬棺的人还要穿统一的孝服,腰间系白绫,显得庄重肃穆。棺木从家中抬出时,要特别注意不能碰到门框,这被认为是对逝者的不敬。

一路上,抬棺的人要心中默念祝福的话,保持虔诚的心态。这些看似繁复的规矩,其实都是为了确保逝者走得安详、体面。

事后答谢宾客

白事办完后不能就此结束,还要专门答谢前来帮忙的亲朋好友。有的地方会在当天就准备素菜宴请,有的地方会等事后挨家挨户登门道谢。

这种答谢不在乎礼物的贵重,主要是表达一份谢意。农村里的情分就是这样,今天我帮你,明天你帮我,互帮互助才能维系邻里关系。

答谢的方式因地制宜,但心意要十足。有些地方会准备"答谢礼",内容虽然简单,但一定要亲自登门,当面道谢。

礼品通常包括一些实用的生活用品,比如毛巾、香皂等,象征着"清清白白"的心意。特别要注意的是对那些在白事期间付出较多的邻居,要准备一些特别的谢礼,以示区别。

有的地方还保留着"回门"的习俗,在白事后的特定日子,要专门去探望那些帮过忙的长辈。一些讲究的人家会记下帮忙的细节,以便日后能投桃报李。

在农村,这种情分的往来,构成了乡村社会最基本的人情纽带,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事后三年不能贴红对联

白事过后三年内的春节,家里都不能贴红对联,这是对逝者的思念。有些地方会改贴绿色对联,但大多数人家会选择不贴。

这个习俗虽然让节日少了些喜气,但也让人们记住了对逝者的怀念。即便是过年,也要记住逝去的亲人,这就是农村人的情义。

丧期内的节日禁忌不仅限于春节,还包括许多细节性的规定。清明节要特别重视,除了要准备丰盛的祭品,还要带上全家老小前去扫墓。

中元节被视为"鬼节",要准备专门的供品,晚上要点长明灯。端午节不能包粽子,要改用买来的粽子,以示对逝者的思念。

中秋节赏月时要多备一杯茶,象征与逝者共度佳节。即便是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也要考虑是否在丧期之内,很多人会选择等到开孝之后再操办。

特别是在农村,这种传统被保持得格外完整,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孝道文化。守丧期间的节日虽然不能尽兴,但这种克制本身就是一种美德的体现。

《——【·结语·】——》

农村的白事规矩,看似繁琐,实则凝聚着乡土中国最朴实的人情味。

每一个规矩背后,都有它存在的道理。这些规矩一代代传承下来,不仅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生者的关怀。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这些看似老旧的规矩,却让我们记住了最基本的人情世故。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信息来源:

《农村的9种不成文的规则,农村人都会默守这些规矩,你都知道吗?》乡村灯火

《农村办丧事的十条规矩一定要遵守,不然得罪人还让人笑话》刘哥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