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的红票,远去的国书

 Leonard上校 2024-11-05 发布于北京

这是 骁骑 的第 525 篇文章


近期一点感想。

1

  最近读完了《康熙的红票》,有一点小的感悟,姑且记之

  1.由明朝到清朝,集权的加强体现在,皇帝越来越通过绕过正常的府机构去为自己服务。

我之前也很疑惑,为何放着正常的官僚机构不用,非要新设一套班子,这不是重复建设、浪费人力物力吗?

正常的政府体系,传承和延续的是上千年的官僚系统的惯性,皇帝从来不可能做到百分百的独断专行。文官集团强大的时候,是可以让皇帝的很多想法不能实现的。

说古代没有类似制衡的机制是不准确的,但却没能发展成真正的制衡与民主。

新设一套班子,就可以绕开冗长的程序,和文官集团的注意,快准狠地推行皇帝本人的意志,雍正设立军机处,康熙设立内务府,都是在搞小朝廷,国家大事越来越封闭在几个人的小型杯筹交错间去完成治理,高度集权带来的风险性和封闭性自然会不断加大。

康雍乾的确都是明君,都在历史上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皇帝本人如果有较大的局限性,这套小班子的制度缺点又会被无限放大,最终让王朝走向覆灭。

2.对皇帝的影响,要发生在童年时期

清朝的传教士是非常懂得事前投资的。他们会在九子夺嫡中押宝,判断谁最有可能被立为储君,从而和这位皇子交好,寄希望于登基后天主教势力能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在康熙这里赌对了。康熙从小就对西洋的数学天文等知识感兴趣,上任后对传教士有种超乎寻常的包容与好奇,传教士被视作康熙的包衣奴才,通过内务府的途径可以绕开理藩院等外事机构经常出入宫廷面见皇上。

可以说中国皇帝身后,这段时期一直是有西方传教士作为帝师和智囊团的身影的。

而继位的雍正,本身是非常资深的佛学修行者,说是大师也不为过,自己破了三关还在宫内指引十多人突破境界,这要是放在《庆余年》里,妥妥是大宗师级别的强者。

佛学修养深厚的雍正,对于西方天主教的教义就不感冒,在中国传教没有和皇帝建立亲密的私交是不可能的,雍正潜邸时间很长,思想观已经定型,传教士无法再施加影响,导致全面禁教,天主教在中国一蹶不振。

当然,还是有一些传教士抱有希望留在中国,表面上是科学顾问,实际上是想等下一次改朝换代的时候再搏一搏,这些宗教信仰者的精神力量真的很厉害,可以用一生的时间在异国他乡等待时机。

传教士能被派到异域的,也是当时首屈一指的汉学家,智商超绝,学中文速度很快,这样的聪明人很容易获得康熙的喜欢,后来有一个在中国呆了很久的主教,中文却说得还是很差,就把康熙惹怒了,说以后来中国传教要找他领证,不能啥人都干。

2

3.西方传教士也发生了皈依者效应

在康熙身边的传教士不仅是老师,还被派去执行影响国家大事的任务。

比如运用地理知识完成国土的测绘,比如担任钦天监发挥对天象的识别能力影响朝堂大事,比如担任外交活动的使节,比如随军打仗(康熙亲征准噶尔)。

在《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时刻,清朝派出的外交使臣几乎没起到什么作用,具体细节都是传教士定的,谈判也是用外语进行,甚至对面的俄罗斯人觉得传教士比清朝官员更加据理力争、更在意维护清朝的领土利益。这可能是因为康熙给予了传教士极大的信任和尊重,使他们想要多争取一点主动,来证明自己。

想想也是很奇幻的景象:一个东方大国的领土谈判,两边都是西方人在谈。

康熙一直对西方世界很好奇和了解,俄罗斯使团来访北京的时候,康熙为了避免行西式礼节还是东方跪拜礼节的尴尬,直接绕过外交部门,让内务府来承办会见,采用满族传统的待客之道,大家都盘腿而坐。谈判中,康熙也说了对于俄国正在进行的瑞典战争的了解,让俄国使节大为惊叹,不敢轻视东方的皇帝。

当时的世界,康熙的文治武功都是首屈一指的,西方哲学家都在研究中国,学习汉文化,康熙是“开明君主”的典范。

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朝代,只要真正尊重知识、科技与人才,就一定会在世界上获得应有的尊重和地位。西方人永远尊重实力,实力建立在能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如果连最先进的东西都没兴趣了解,自然就丧失了在世界舞台对话的资格。

4.人民史观和英雄史观并不冲突

任何史观都只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不是说只有一种方式是对的。修行是学会用尽可能多的角度和方式去理解我们存在的这个世界曾经发生的事情和即将发生的事情。

小时候学历史,比较相信人民史观,坚信历史是人民大众创造的,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对的,但是某些细微的历史时刻自然也会有著名人物的推动力。比如天主教在雍正时期的被禁止,其实没有什么本质上的矛盾发生,就是皇帝个人的好恶罢了。一个人的一念之差就是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进而影响中国近代科技文化史,没什么好质疑的。

越来越对宏大叙事不再沉迷,热衷于从宏大叙事中窥探个体力量和情绪,去看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卑不亢享受自己正在经历的历史时刻。

康熙的红票,其实就是康熙发往欧洲的公开信,只说了一个事,就是他派了两队人去欧洲找教皇,但都没回来。潜台词就是要教皇给个说法。

他为什么派人去欧洲呢?因为教皇的特使和康熙保护的“中国本土化”的教士在要不要尊重中国礼仪上产生了分歧,就是原教旨主义之争,教皇特使认为加入天主教就不能搞中国老百姓信的那一套东西了,这是康熙绝不会允许的。所以他派人去欧洲抗议和宣讲,但三个人中有两个人死在路上,另外一人被教皇扣留。

康熙是很聪明的,那时候就会用舆论压力来逼教皇放人,也在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张精美的红票,默默讲述着曾经开放的大清王朝的历史,暗中表明这个国家曾经走过的路。


职场 | 文学 | 探险 | 情感

校对/ Marlow | 配图 /Marlow

作者 / Marlow

历史文章(点击标题)

秋招之16个小逻辑 

父母对职业的指手画脚,有必要听吗?

填坑学

一眼望穿的生活,值得过吗?

企 业 级 入 职 指 南

边角金融那点事儿

秋招目标:国企,该如何准备?

闲聊暑期实习和五月房市

两个典型的学生思维

“硬脱钩”的世界,会变好吗

内卷时代的职业规划

闲聊北京租房攻略

毕业去哪儿之北京篇

谈谈如何进行时间管理和游戏化人生

校招/社招与HR谈薪资的正确姿势

疫情期间异地恋指南

咨询问题 | 地产还是选调,抑或是央企人力?

咨询问题 | top2硕士去咨询还是国企?

秋招之国企篇

秋招之互联网&咨询篇

秋招之金融篇

势均力敌的爱情,是必须的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