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之治末期,由于国家承平日久,唐玄宗逐渐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改元天宝之后,唐玄宗耽于享乐,对于宠幸的杨贵妃更是挥金如土。 对于朝政,唐玄宗先后交由李林甫、杨国忠等小人把持,其中李林甫更有“口蜜腹剑”的恶名,凭借唐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长达十九年之久,无数忠臣贤良遭其迫害。 杨国忠因杨贵妃的宠幸而得以成为宰相,而他只知搜刮民财,卖官鬻爵,以致于朝廷小人当道,朝政更加腐败。 在昏君奸臣的挥霍下,大唐陷入颓势,给安禄山提供了可乘之机,爆发了安史之乱,而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大将高仙芝的死令人倍感惋惜。 公元755年,即天宝十四年,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从范阳起兵造反,他诈称奉了唐玄宗密诏,领兵讨伐逆臣杨国忠。这个理由实在站不住脚,唐玄宗如今还是大唐的天,他要是想杀杨国忠,只需一纸诏书,哪里需要密诏调用边军,让安禄山奉旨南下。而且,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有矛盾,在朝廷上已经不是秘密,所以当唐玄宗收到奏报说安禄山造反的时候,他是一万个不相信,仍旧认为是厌恶安禄山的人在造谣。没办法,大唐已经太平了几十年,唐玄宗昔日的锐气和警惕性早已经被消磨得差不多了,直到五六日后,求援奏折如雪花般涌入长安,唐玄宗才不得不相信,他一直信任的安禄山反了。安禄山对老谋深算的前宰相李林甫还算有些畏惧,可对于杨国忠,他根本没放在眼里,所以杨国忠接任宰相之后对安禄山百般打压。杨国忠经常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有野心,迟早会反,为了防备安禄山,杨国忠还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牵制安禄山。所以安禄山与杨国忠之间有很深的芥蒂,这次听到安禄山造反的消息,杨国忠颇为得意自己的“先见之明”,他对唐玄宗说:“今反者独禄山耳,将士皆不欲也。不过旬日,必传首诣行在。”意思是,造反只是安禄山一人的意思,其手下将领和士卒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能将安禄山的首级传到长安。杨国忠显然过于乐观,而唐玄宗竟然对他的话深以为然,群臣面面相觑,无不大惊失色。安禄山在边地经营多年,如果连手下是否跟他一条心都不确定,又怎么可能轻易选择造反,杨国忠这话说得简直是不知者无畏,可这不耽误君臣二人做起速胜的美梦来。当时,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入京朝见,唐玄宗急派他赶赴洛阳募兵迎战,同时任命高仙芝为讨贼副元帅,率领飞骑以及朔方、陇右等地兵马,并招募关辅新兵五万人随后出关讨贼。唐朝精锐边军还没有赶回,封常清手下兵马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缺乏战斗经验,根本形不成有效战斗力,所以洛阳很快失守。封常清在撤退到陕郡时,遇到了高仙芝,等封常清汇报完战况,高仙芝认为以唐军现有的战斗力,难以与叛军正面过招,便听从封常清的建议退守潼关。唐玄宗得知封常清战败的消息后大为震怒,下旨削其官爵,命其以白衣之身在高仙芝军中效力,高仙芝便让封常清巡监左右厢诸军。在潼关,高仙芝加紧训练士兵,修理攻守用具,这才提升其士气,勉强抵挡住叛军的进攻。之后,安禄山忙于在洛阳筹办登基大典,叛军攻势这才有所减缓,朝廷得到一会喘息的机会。叛军歇了,唐玄宗却来劲了,他觉得手下这群人不中用,还是他亲自上才有把握,于是他突发奇想要御驾亲征,要知道此时唐玄宗已经七十多岁了,这时候上前线不是没事找事吗?杨国忠更是担心唐玄宗脑袋一热真去亲征,因为唐玄宗发话让太子李亨监国,话中还有等叛乱平定后就传位的意思,这可把杨国忠吓个半死。李亨向来看不起杨国忠,若让他得了天下,杨国忠的不会有好果子吃!于是杨国忠叫来三个妹妹,让她们进宫见杨贵妃,让杨贵妃帮忙劝说唐玄宗打消亲征的念头。在杨贵妃的游说下,唐玄宗打消了御驾亲征的打算,一切恢复了原样。可随着潼关前线的宦官监军边令诚回朝,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他向唐玄宗反映高仙芝和封常清的罪状,即:动摇军心,畏战弃地,克扣粮饷。边令诚为何打小报告,因为他在军中常常干预高仙芝的军令,而高仙芝不听他的,这让边令诚怀恨在心。唐玄宗听到边令诚所言,大怒,未经查实就命边令诚到军中将他们斩首示众,封常清似乎早就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在临死前将遗书掏出来交给边令诚,让他转交给唐玄宗,即《封常清谢死表闻》。在处斩封常青后,边令诚担心高仙芝不肯引颈受戮,为了以防万一,他特意带了一百名陌刀手,然后才来到高仙芝官署宣布诏命。宣布完罪名之后,高仙芝自然不服,他绝不甘心顶着喝兵血的污名窝囊而死,于是反驳说:“我退兵有罪不假,但说我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这纯属污蔑。”接着,高仙芝对边令诚说:“天地同鉴,三军将士皆在此,你难道不知道吗?”高仙芝又回头对部下说:“我募若辈,本欲破贼取重赏,而贼势方锐,故迁延至此,亦以固关也。我有罪,若辈可言;不尔,当呼枉。”话头刚落,全军皆喊冤枉,听到这令人欣慰的答案,高仙芝慷慨赴死,可惜这一大唐名将,未能战死沙场,反而遭谗被小人所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