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文看懂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影响

 激扬文字 2024-11-06
小马三十万

佛教虽是一种外来宗教,但自传入中国之后,受中国古代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的道路。同时,当佛教广泛传播之后,又反过来对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和思想文化产生巨大和深刻的影响。

唐之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互相融合,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不能不研究佛教文化。

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上和文化史、哲学史上所起的作用,我们就无法写出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中国语言学史、中国小说史、中国音韵学史、中国建筑史、中国医学史、中国音乐史、中国舞蹈史、中国雕塑史和中国装饰史等等。

本文谨从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影响(音乐、绘画、书法、思想)说起,带大家一窥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无处不在的影响。

1.梵呗:清净之音

从音乐方面来说,佛教梵呗对中国隋唐等朝代的宫廷音乐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佛教音乐被称为梵音,又名梵呗,泛称“清净之音”。

而中国的佛教音乐,最初就起源于三国时曹操的儿子曹植的“渔山梵呗”,这是中国最早的梵呗,形式多样,包括经咒类的“梵呗声闻”、仪轨音乐、参禅悟道类的“‌禅乐”等。 

Image

佛教音乐用于各类佛教仪式中,不仅丰富了中国的音乐形式和内容,还促进了音乐的传播和普及。比如现在年轻人非常喜欢的《‌大悲咒》,就是佛教音乐给予人们的一剂保持内心平静的良药。

Image

2.水墨丹青:禅意入画

从绘画方面来说,佛教绘画同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美术史的走向。佛教的传入和传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内容和形式,改变了中国绘画的多个核心方面。它不仅供佛教徒供养敬奉,还用于寺院殿堂的庄严,同时也是供人欣赏的艺术作品。

三国时期的曹不兴被誉为“佛画之祖”,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唐代的“画圣”吴道子大家应该多少都听说过。中国佛教美术史上的四大佛画流派——“曹家样”、“张家样”、“吴家样”和“周家样”,曹家样指的就是曹不兴,吴家样指的是吴道子,另外两位分别是张僧繇和周昉。周昉的作品说出来大家也不会陌生,描绘唐代贵妇生活的《簪花仕女图》。 

Image

Image

唐代诗人王维生得晚,轮不到他开创画派,但天才不需要流派,王维就是天才。他的佛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将禅的意境融入画作之中,使画作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美,还传达了禅宗的哲学思想。这种将画意与禅心相结合的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具有空灵清寂的特点,开拓了优美深邃的美学境界。

Image(上图为《辋川图》,王维 画,日本圣福寺收藏)

之后的文人画浓厚的东方色彩其实也就是在这禅意之中,王维把禅的“意境说”和“自由论”融入绘画中,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绘画艺术形式。

苏轼、董其昌等人的作品,就是以水墨山水画为主,舍弃所有颜色,只用单一的墨色表现山水,通过墨的浓淡深浅来展现山水之美。 

Image宋 苏轼 潇湘竹石图 绢本墨笔  中国美术馆藏

Image明·董其昌 秋兴八景图

这种风格“少即是多”的理念,使得画作更具神韵和包容度‌,有画境、意境、诗境和禅境。 

附上一首小学生学的古诗,感受一下禅意入画:

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

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3.书写我心:书禅一味

从书法方面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译经和写经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对中国书法艺术水平的提升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弘一法师李叔同对此做了系统的讲解,他说“我觉得最上乘的字或最上乘的艺术,在于从学佛法中得来。要从佛法中研究出来,才能达到最上乘的地步。所以,诸位若学佛法有一分的深人,那么字也会有一分的进步,能十分的去学佛法,写字也可以十分的进步。”

ImageImage

我们从他的书法作品《心经》中可以感受到他平静淡然的气息。对他而言,书法即佛法,心净就能心静。

《心经》也被称为“经中之经”,全篇260字,文虽简略,自唐朝以来,手书心经的书法名家数不胜数,欧阳询、赵子昂、董其昌、文征明以及康熙皇帝、乾隆皇帝等人都有经典墨迹传世。 

书禅一味,是书法家们的追求,研习书法也成为许多人静心、修行的重要方法。

▼ 欧阳询《心经》

Image
Image

▼ 赵子昂《心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董其昌《心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 弘一法师《心经》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4.终极思考:从有限到无限

以上所列的中国文化各个方面和各个类型都受到了佛教的深刻影响,而佛教文化对我们的生活更加本质的影响,就是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道德的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思维一度缺乏终极性。佛家进一步打开了中国人的思维。儒家的核心是人,道家的核心是仙(半人半神),佛家的核心是神。“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连道家的“怪”都不关心,更不会谈神了。

两宋时期直至明清,佛教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适应帝王的特殊需要,儒释道融合发展。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宋明理学,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吸收了佛家学说。

宋明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无不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如程颢、程颐和朱熹的'理一分殊’理论,是来自华严宗的理事说和'月映万川’之喻,但它所要论证的却是封建制度与伦理纲常之'理’,是宇宙的本原和最高主宰。 

Image

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吾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明心见理’,则是禅宗'自心是佛’、'本心生万法’、'明心见性’的翻版,但它所要说明的却是天理本体就是人心的良知,忠孝节义、三纲五常本为人心所固有,不假外求。”

宋明理学表面看是儒学,其实受到了佛学的深刻影响。从有限到无限到无到无无,佛教思维的彻底性和终极性激发出了中国人刨根问底、究元决疑的思维勇气。

近代著名的国学导师梁启超先生曾将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归结为音乐、建筑、绘画、雕刻、戏曲、诗歌和小说、天文历算、医学、字母、著述体裁、教育方法、团体组织等十二个方面。

在他看来,佛教由最初的一种异域文化,最终演变成中国文化的主干之一,不仅丰富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内涵,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走向。

其实,以佛教为核心的印度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过这十二个方面,中国本土的政治、礼仪、道教、儒教、宗教仪轨、民俗习惯、民间信仰、饮食习惯、服装、图案、装饰、工艺美术、设计、书法、传统节日甚至日常禁忌等等方面都受到佛教的影响。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极其深刻而广泛的。要想了解中国文化,是不能不研究佛教文化的。

以上部分图源网络

精彩回顾:
博物馆动态/展讯/景区活动
新疆旅游攻略 福建旅游攻略 山西旅游攻略 敦煌旅游攻略 上海旅游攻略
中国石窟寺巡礼
佛教艺术
趣味民俗、生活小知识,酒桌谈资






小马三十万发布的任何文本、图片、图形、和视频资料产权或版权均归属各自的创造者或业主,如果你并不喜欢这样,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