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伤寒第一方,桂枝汤原来这么厉害!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口父)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第12条,这条啊,首先有争议,是否是仲景原文,有人说是后人加的,这个说法吧,我个人觉得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从条文的文字看,注意这几个字,啬啬、淅淅、翕翕,这其实是形容词,而反观伤寒其他条文,没有类似的文笔,不过这是,或者不是,咱们管不管都行,学伤寒,紧扣临床,无关的,不管,该抠的字眼儿要抠,没必要抠的,别浪费精力,于临床也无什么实际意义,咱们不干那个,这条文是不是出自仲景,或者说是不是后人在这条本身的基础上加了些什么,先放一边,单看条文,还是很有意义的,这就够了,管他是谁写的,或者说是谁加的呢,只是有这个争议,但是既然说到这里了,我得给点出来让大家知道。 太阳中风。你说说这四个字说出了什么,结合前面的1到11条。 说道太阳中风,就要马上反应过来,这是个有汗的太阳病,至于发热,伤寒中风都会有,至于脉浮,也都会有,唯独汗出与不出,是判断伤寒和中风的关键点。之后看阳浮而阴弱,这个一般有两种解释,不外乎寸阳,尺阴,或者说是浮阳,沉阴,我个人倾向于后一种,就是说脉象整体是浮脉,但是如果沉取的话,会感觉到力量不够,弱嘛。后面接着说了,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这里,你要知道,这是表证,邪在哪里?在表吧,症状上发热啊,为啥,前面说过了,其实是人体自身的一种抗争,再设法祛除表邪啊,因此脉象上来,则是浮脉,发热,脉浮,都是人体在抗争,对应的是——阳浮者热自发。 接着说“阴弱者汗自出”。首先,脉象来讲,浮对应表,也代表阳,沉代表里,也代表阴前面说了,阴弱指的是沉取脉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无力感,阴弱,就是水不足了,而为什么水不足了,接着它后面说了,汗自出,连着看就是——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 简单讲吧,就是太阳中风啊,脉象轻轻按,就能感觉到,重按会感觉到跳动的无力,软软的弱弱的,分别对应了发热,汗出两证。其实反过来理解也行发热,导致了脉象轻轻按,就能感觉到;汗出,导致了重按会感觉到跳动的无力,软软的弱弱的。 往后,“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形容词都去掉,就是恶寒,恶风,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这按字面理解就成,主要说干呕,为什么?这里的干呕不是呕吐,我在临床上所看到的也都是轻度的干呕不是呕吐。要与前面的有对比。至于鼻塞,这是表证,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现在表不解,肺气不宣就会出现鼻塞。我平时受外感,几乎没吃过药,都是用一种方法,解决问题,第一条说的时候其实已经略提了一下,这里再细说下,简单讲就是用干净的卫生纸,弄成细条,捅鼻子,让鼻子痒,打喷嚏随着喷嚏一个接一个的打,脑门,后脑勺,脖子,后背都会出汗,此法能宣肺气,解表发汗,调动人体自身的潜能,来祛病,还能治疗肺气不宣的便秘,以及肺气不宣导致的水肿,可以用之辅助治疗,为什么?理论还在内经,肺呢有个职能,叫做通调水道,原来曾用麻黄汤治疗过一例水肿,取的也是此法,这里涉及到一个方法,叫做提壶揭盖,简单讲,就是茶壶盖子上有个小洞,你用指头按住(就是肺气不宣了),水能倒出来吗?(这里类比排泄物,大小便)肯定不能了这个时候啊,你用任何别的方法,水都下不来,怎么办呢,指头松开,让上头的气通了(宣肺了)下面自然水就出来了,中医和自然,生活息息相关,很多生活中的常用的方法,就是中医治病的好办法呢,只是平时日用而不知啊。 既然说到这儿了,就略谈谈中医的治水吧,你观察下,或者想想大自然的下雨,就知道怎么治水了,天、地,天地之间,你可以看做是肺,脾,及膀胱,水谷精微在,在脾运化,上属于肺,肺再散布到五脏六腑,浊水最后由膀胱排出,膀胱排水,这是种功能,以前说过,功能的东西,属阳,所以,这个是靠一种叫做气化的能力,来源于哪里?肾阳,而肾阳是什么,在大自然中,就是太阳,治水的根本,在于大晴天,你多联系生活大晴天,地面有水嘛~?而如果地面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之后,水就会积攒的比较多,太阳照晒,消的也慢,怎么办,大兴土木呗,修路,这是啥,这叫补土,也就是健脾燥湿好了,路也修好了,太阳也够了,积水还是排不动,咋回事,路地下的管线不行呗,排水管,排污管,这是啥——膀胱,五苓散是干啥的,你去看看配伍,真武汤是干啥的,你也去看看,苓桂术甘汤,苓桂术枣汤等,你也去看看,略说一个吧,苓桂术甘汤,桂,甘草,护心阳的,也就是要有阳光,术,就是修路的,要有土才能治水,路面平整,才不容易积水,这个方剂,还有茯苓,这个就是用到污水雨水管道的,利尿渗湿。 好了,先不多说了,回过来,先看本条的方子,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先从药说起吧,谈药,就会谈及药材的药性。从中医的角度讲,一个是气,一个叫做味气有四,味有五,在一起,叫做四气五味,四气是什么?寒、热、温、凉。其实啊,应该是五气,因为上头说的这四气,都是有个性的,都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就得有个参照气,也就是所谓的平气,这个平字,你要注意,中医治疗,说到底,就是在追求个“平”字, 药有平气,还有你听说过的,平脉辨证,什么以平为期,阴阳调和,阴平阳秘等等其实都是在追求一个“平”字。 举个简单的例子,中药有各种药性,人体有体质差异,这些都可以称为偏性,药有偏性,人体也有偏性,中医治病就是以偏治偏用对了,正好药物的偏性和人体的偏性抵消,人体内部平衡,则健康用错了加重人体的某种偏性,有害就是两边一边是1,一边是2不平衡,怎么样平衡?多的那边加一个药性是-1的药好了。左边还是1右边变成2+(-1)=1左右一致,病好了如果多的那边用了1,正1那么就变成一边是1.一边是3了加重病情了,如果多的一边用了100,完了平衡彻底打乱,也就是所谓的独阴不生,孤阳不长,非常危险了,一边是1另一边是102了。说的不严谨啊,不过主要是讲这个意思。 但是现在一般说四气,这里延伸了下,主要想说,平,对于中医的重要性,也是中医的思维的一部分。而四气,如果从阴阳角度看,也就两种,寒凉是一种,属于阴,温热是一种,属于阳,而刚才说的平气,就是介于此之间的第三种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任何方面都是如此。药物虽然,可能每一种药性都不一样,但是归纳说也就三种,刚才说了,这里反映出一个问题,也是中医的一大特点,就是中医啊,我们的国医,最最擅长的就是归纳,化繁为简,是用此法来识病治病的。这个思想,在伤寒杂病论中,你看吧,到处都是,伤寒杂病论这本书中所列的方、证。都是很概括的,有共性的,归纳的,从而形成的,比如说太阳中风,有核心症状,这么说吧,如果你临床中遇到了病人,他可能是这个病,也可能是另一种病,但是可能都有太阳中风的核心症状,你就可以用一个方子加减,统治,效果还会很好,这就是中医所谓的异病同治。而这里核心证的层面上,其实还是像,不是本质,核心证中对应的核心的病机才是这个方子的精髓。 比如说往后会说到五苓散,它是治疗所谓的太阳腑证膀胱蓄水的方剂,学的时候也是一样的,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是条文中列举的症状,除了掌握其核心证之外,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掌握这个方子所对应的病机,之后才能灵活运用啊,就说这个方子吧,除了能治疗太阳篇中相关条文说的证外,你可以再重点看看159条, 这条的最后,其实没有列出方剂,但是你想想应该用什么,其实就是五苓散,用它来利小便而实大便的。回过头来再想想五苓散,核心的病机是什么,之后这个方子才能真正掌握。 回过来,为什么你能用一个方子统治呢?这就要归功于我们的先辈,归纳,总结,化繁为简,而精炼的这些个核心的证,同时对应这些证,列出的一个个传世的好方子,如果你学到一定程度,疾病虽然多,但是让你归类后,可能也没几类了,方子虽然多,可能常用的,也就那么些了,你看吧,伤寒论其实没多少个方子,113而已(还有一个方子遗失),但是,就这些有限的方子,不说囊括无限的病吧,也差不多了,这很了不起。学中药的之前,一定要先弄懂四气五味,之后学中药才容易上手,才好学,而药材,就是你手中的兵将,好医生和庸医的区别不在于好医生可以用非同寻常的药,不是的,药就在那里,关键是用药的人会不会用,懂不懂药,药材的药性就好像是他的性格,就好像是一个人,一位朋友,你去读懂它,了解他,他才会和你做交心的朋友,才会助你。药材本身无好坏之分,关键在于能否用对地方。 之后说说——味,酸苦甘辛咸。学这个之前,心中要感恩,要知道在,在古代,硬件很落后,而这些一味味的药材的药性,那可真是先辈们实打实的一个个亲验出来的啊,而药性各异,其中不乏猛药,为此,肯定也难免死伤,才有了今天我们能看到读到现成儿的东西。内经有云:“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这里又是一句高度归纳概括的话这句话要牢记,必须牢记。 这里啊,也会有个参照物,姑且叫做参照味吧,也就是所谓的——淡,这里提一下,一些渗湿的药材,有些味就是淡的,一般还是说五味,而五味,其实是对应五行的辛金(肺),酸木(肝),甘土(脾),咸水(肾),苦火(心)有了以上这些,再加上五色对应的五行五脏,白肺,黄土,黑水,绿木,红火,以及气味的厚薄,就能推断药性,比如说,黑豆,黄豆,绿豆,小红豆(赤小豆),白扁豆你如果不知道他的药性,就可以用你掌握的东西去推断。 回过来,先说桂枝,这个药,药性,《神农本草经》里我记得是说,味,首先是辛的。而先头说了,辛怎么样啊?散啥是散?说白了就是升腾发散,解表发汗。本经还说了,其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上气咳逆,马上后面的条文就会涉及,补中益气,这反证了其补虚的一点,前面说过了,桂枝汤,是个补的方剂,患者本身体虚是本,外而伤风是标,可以理解成里应外合而致病这里再说桂枝的归经,也就是药物啊,它有归属的经络,也就是说药物进入人体后,会作用于哪儿,从经络的角度说,这里桂枝是入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肺经的前面再说第一条的时候就说了,太阳病的理解,经络一说,要占一部分的,归经也是通过实践慢慢总结出来的,同时和五味有关系的,而这里也入肺经,因为其药性辛温,辛对应肺。 再往下,先看生姜,也是辛温,能解表,止呕,与桂枝和在一起,主要作用就是解表发汗之后看甘草,药性是甘温,甘入脾,这个是作用于中焦脾胃的而这里你要注意,用的是炙甘草。原来说过中药的炮制,看神农本草经中药的炮制不离水火,怎么通过看字知道是水还是火呢?炒,煅,炮,飞,焙,煮,洗,漂等等方法是不离水火的,或水,或火,或水火结合看偏旁,字里面有火的,肯定炮制用火了,有水的,肯定用水了,这里用炙,是在加强其温性,之后的大枣,甘平。《本经》有这么一句,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而这里,桂枝汤对应的是什么症状,恶风,自汗出,脉象是什么,轻取浮,沉取弱,对应什么,发热,汗出,又对应什么,前者需要解表,后者需要补津液,而前头还说过,发汗要有汗源,还说过,卫气源于胃气,生姜兄弟,既能帮助桂枝辛散,又能联合大枣,鼓动胃气,而之后的白芍,它是酸的,酸对应什么?收!而桂枝和生姜呢?散! 而我记得前头还说过,太阳病如果发汗过了,会导致内部津液流失,一种可能会造成阳明里热(白虎加人参汤证),一种可能会漏风汗不止行成太阳少阴证(桂枝加附子汤)这里的芍药,起的作用之一就是一种反佐,制约桂姜的辛散,另一方面,酸甘能化阴,也就是酸甜生津液,这个方子的配伍相当严谨,暗合阴阳之道,一方面解表驱邪,一方面养护胃内津液,发汗,你注意了,看后面的煎法服用法的时候你会看到,是小汗,也不是让汗大发的,这点要特别注意,如果大汗了,病是肯定好不了的,这属于禁忌。简单几个字概括的话,辛散,酸收,甘缓。 接着说具体的方子,注意看,桂枝后面的(),去皮, 首先,这是错的,桂枝的辛味,全在于皮,怎么能去掉, 这里的去皮,我得理解是啊,不知道你见过没有做成药材饮片之前的桂枝? 张志聪对此有过看法“桂枝取稍光之枝,如有皮者去之,非桂枝上之皮也”,这是一种解释,还有种解释是把最外头的粗皮去掉,这个大概知道就行,时代不同了,一些东西的叫法可能不同,有可能会有这种差别, 我个人认为,这里原文可以改为-桂枝(取嫩尖)为妥,从临床说,桂枝药效最好的就是桂尖了,甘草为什么炙,刚才说过了,桂枝去皮再啰嗦一点吧,从考证的角度讲啊,在伤寒杂病论之前的,有本书,叫做五十二病方,这本书里的桂枝,后面全部没写去皮俩字,好了,这个不说了,考证的东西,不深究,大家知道怎么回事儿就行了。 接着说煎药服用方法,煎药说几点首先,文火煎,其次,不要煎太久,一般二十分钟为益,煎一次,服药后,半小时左右,喝热粥以助药力,这个为什么喝,原来条文的时候其实已经说过了,我想你应该明白了之后,覆被取汗,同时避风寒,这里说温覆令一时许这个时,是时辰的意思,古代一时辰等于现在俩小时,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注意看这里,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来了,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临床中确实如此,一定要特别注意!不能大汗,要微微出汗条文中的病瘥,其实是病好了的意思,喝一次好了,就不用喝了,如果没好,继续喝, 桂枝汤中啊,芍药也好,大枣也好,服用的方法,一次喝三分之一,覆被取汗,要漐漐微似有汗,喝药后要喝粥等等,说白了,都是在为了防止过汗,为了给发汗提供汗源,提供保障,记住三个字——“养汗源”。 往后条文说的,病情严重的,能服用到3剂,这里面有个问题,在服用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脉象以及症状反应,如果没有传经的迹象,继续服用便是,如果有,则也不能盲目,周时,是24小时之意。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个一定记住,不能乱吃,否则可能会出大问题,五辛一般是指大蒜啊,韭菜啊这些,为什么不能吃这些,想一想,其实还是为了不要过于辛散,防止过汗而生变啊!!酪指的是甜的东西,之后再说说方子的剂量的问题,这个有争议主要是那时候的两,现在用是多少的问题我个人一般是那时候的一两对应到现在的3g,足矣,临床中也是这样用的,效果也很好。 桂枝汤啊,这个是群方之首,为什么,从刚才说的你看看,它是阴阳俱用,通过方剂的配伍,既有化阴(往后会学到芍药甘草汤,这个是化阴的),又有化阳(往后的甘草干姜汤,是化阳的)。药材虽少,但是配伍巧妙精当,服药方法与方剂作用相互呼应,配合,值得细细品味啊,至于桂枝汤的用途,我前面条文说过一些,你看看,桂枝汤用处很大,可不单单治疗个现代观念里的伤风感冒啊,那也太太太小看它了,其实,通过上头方剂的讲解,也会发现,这个方子,发汗是小汗,更重要的其实是在补虚啊,包括服药的方法,也是在陪护正气,其实伤寒论很重住保护津液的,因为仲景知道,汗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往后会细说而由于其巧妙的配伍,临床上,阴阳俱虚,可以用其调理阴阳,营卫不和,可以用其调理营卫,而阴阳俱虚,营卫不和是可以衍生出来很多疾病的。因此,桂枝汤用处极广 曾有一前辈,用桂枝汤原方三剂治好了一例肢体麻木多年不愈的患者,多方治疗无效,他之所以用桂枝汤,是看到了这个患者平素常自汗出,恶风,再结合脉象,舌像而用了桂枝汤,桂枝汤,你记好,汗出,恶风,这是核心证,根源病机是体虚,营卫不和至于深刻的体会,还得经过实践,往后慢慢会有机会的。 这里再详细说说桂枝这味药。首先啊,在古代,不这么叫,而是分几类的,菌桂和牡桂,而且在南宋之前,桂枝和肉桂是没分清楚的。宋元时期,才意识到桂之树皮与嫩枝药性上的差别,从而才分离出来,皮叫做肉桂。传统认为以越南产为最佳,国内的话,广西产的比较道地。至于古书中说的菌桂和牡桂,菌桂就是现在说的肉桂,牡桂就是现在说的桂枝。至于伤寒论中,有两个地方是只说桂而不说桂枝的,一个是桂枝加桂汤,一个是理中丸去术加桂汤,有人认为这里的桂应该是桂枝,也有人认为应该是肉桂,一直有争论,我个人用的时候一般是用桂枝,也可以用肉桂,但是要久煎,不后下,实际的效果两者差不多,对症的话都不错。而内经有云,“味厚则泄,气厚则发热”,桂就属于气厚的,因此有温热的功效,再如熟地等药材,味比较厚,因此有时候脾胃不好的服用之后就容易大便不成形,这里略提一下。 接着说说桂枝的用途,其实看过伤寒论,可以总结几点:调节营卫,通阳利水,下气,补中,强心。这几个用途,回头结合方剂一起说。调节营卫大家都知道。通阳利水的话,五苓散也好,后世的一些方剂,也有用到的,膀胱气化不利,可以少加些桂枝;下气的话,对应奔豚;补中,强心这个,前者主要还是桂枝汤能调理中焦脾胃,强心可以配合参以及酸枣仁,一方面是给灯点火,一方面是加灯油,对应的症状可能是背冷,因为心阳不布散。 再看看桂枝的颜色,赤。味,辛。辛能散,赤入血。至于上头说的这些用途,其实仔细看看伤寒论,都能看出来,比如说啊四逆散,兼悸,加桂枝,防己黄芪汤,上气,加桂枝,等等。大家伤寒论和本经结合着看。 倪海厦大师谈桂枝汤 伤寒金匮中的方剂,大概有百分之六十的处方都是用桂枝汤做加减,经方家认为桂是调和阴阳的第一方,这个汤方是古代圣贤历代相传的经方,张仲景将它归经到治来使用。读伤寒金匮的时候,会遇到三种剂型,有汤剂、散剂、丸剂。什么时候用汤丸剂?汤者『荡』也,就是说扫荡的力量很强,取它的迅捷之性。当我们要涤荡五邪的时候,通关活络的时候、阴阳不平衡的时候,这些情况都用汤剂。怎么知道阴白天昏昏沉沉,晚上精神很好,就是阴阳不平衡;或者是你跟大多数人不一样,也是例如十个人吃虾子,结果九个人没事,一虾子,九个人都拉肚子,一个人没事,那就是虾子有问题,或者是那一个人做了什么事。侦探一样要有common sense。还有,病情沉重的时候、病人有痿症、肌肉枯槁的时候、皮肤枯的时候、要增益气血的时候,都用汤剂。 例如桂枝汤,如果做成桂枝丸,结果桂枝丸吃下去等很久才会发汗,桂枝汤一汗,不一样的效果。煮汤也有技巧,大火煮取其“气”,小火煮取其“质”,发表的药汤要用大火煮,所有发表的药方都用大火煮。攻里的药、温里的药用小火煮,取其散剂用在久病、或病在四肢,像是风湿的痹症、或者表里游走的病,都可以用最主要的可以逐破积聚,或者不进饮食的人,胃口不好的情 但力量专一,可以集中于一处病灶,所以如果病邪扩散全身的时候,就要用法。例如要打虫的时候,用到乌梅丸,集中攻击一个定点,引诱虫来吃,如果做成乌梅汤用醋泡过两天,乌梅汤又酸又辣又苦,怎么喝?勉强喝下去结果虫没吃到,只有你吃只有觉得很爽。以后会慢慢介绍方剂的运用,有很多技巧在里面。 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代表病在表,脉浮在表面上就是热自发,代表身体出来和病毒相抗,阴弱者汗自出,阴,身体的固表能力不够,就不能保持身体的津液,而一直往外散,流出来的就是汗面的水出来的,血因为有水,可以很容易的在身体里面跑,来供应身体里面的能量,表不候水散出去了,相对的血液循环就会受到影响,病人就感觉到啬啬恶寒,一阵一阵的散的时候,胃、小肠、大肠的黏液都会跟着出去,红枣表面是红的,里面是黄的,火生枣煮出来的汤液黏黏的,所以喝之后,等于是肠胃的津液,举凡在肠胃的津液快干赶快用红枣补足。 为什么用「甘草」?「本草」里面写甘草解百毒,但解释不清,伤寒可能已经一段时间了,在感冒的这段时候里,胃口一定不好,因为本身的能量邪,能量减少了,肠胃的蠕动就减缓,有很多食 物就会坏死在里面,而甘草可以解百物分解掉,好的留下来坏的分解掉。 为什么用「生姜」?因为肠胃蠕动的能源都跑,生姜下去马上刺激肠胃,所以生姜有发阳的功能肠胃,枣、甘草、生姜下去,跟感冒没有关系,只是固本。 桂枝这药可以壮心阳,所以心脏病的药一定会用到桂枝,桂枝一下去的时候,就是心脏的动能会加速,血一加速,我们的免疫系统就全部出去了,把滤过性病毒赶不能光让动脉加速流动,还要让静脉加速回来,所以为什么用「白芍」,在「神农本说:白芍轻用的时候,可以补血,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破血,就是破瘀。所以张仲有腹痛,肚子痛,妇人的肚子痛,通通用白芍,芍药重用的时候可以活血化瘀,所以芍面走,可以让静脉的血加速流回心脏。 「桂枝」、「白芍」这两味让血液循环出去,很快的把滤过性病毒赶出去,但是加速产生的后遗症是排出汗来,为了失掉,后面又加了三味药同时补足它,并可以同时把肠子中已经坏死的食物分解掉。因为人身上的动脉和静脉是等长的,所以桂枝白芍用等量,胖子用五钱,桂枝白用五钱,瘦子用三钱,小孩子可以开半钱。如果阳不足加重桂枝、阴不足加重白芍阴阳。 生姜开两片,不用开三片会太辣了,桂枝已经很辣了,不过辣些也无所谓,辣一蠕动加强起来。如果病人得到感冒比较久了,甘草就用重一点,五钱,如果只两三天甘草尽量少些,因为甘草会把其它药的药性减缓下来,甘草在「本草」里写有缓和以有时候为了让药走的快些,不加甘草,炙甘草就是把甘草用蜂蜜炒过,甘草炙过后所以甘草炙过后可以增加发汗的力 ,,,,马上把阳气发散到四肢,如果小孩吃「桂枝汤」太辣计的。 汉制的八两约等于现在的六钱,所以汉制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二两切 大枣十二枚右五味,?咀三味, 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又不汗,服后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禁生冷、粘滑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喝一碗,还不流汗,服后小促其间,就是缩短服的时间,就是三到四小时。 半日许,令三服尽,十二小时喝三碗,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就是每四日夜都服,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再去煮,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喝桂枝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臭恶就是腌制的东西、臭豆腐腐等,为「桂枝汤」是恢复胃阳、脾脏功能的药,就汤剂来看,桂枝壮心让动脉的血流出去回心脏,所以心脏的力量加强,火生土,土就是脾脏,所以桂枝汤喝下去,脾就充满了下方,脾一充血,胃下面很多血管,一充血,胃就开始收缩,就肚子饿,想吃东西,所以桂枝汤胃口恢复的药。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这些东西都是容易了,肉类,会有浮热产生,对病情恢复有影响;如果吃了生冷的东西,会抵消阳药,要避免。 喝完桂枝汤,为什么喝热稀饭?在中医的观念认为稀饭、白饭是最好的最能吸收的是稀饭。平时吃蕃薯稀饭可以保护脾胃,蕃薯与稀饭各一半,对 桂枝汤最明显的表证就是有汗,代表皮肤毛孔没病的,是滤过性病毒在肌肉里枝汤是解肌的。如果滤过性病毒在皮肤毛孔,皮肤毛孔就封闭起来了,就(焦)湿热比较盛的人。如果加了红枣会增甘加腻、遇到这种情形,把红枣拿掉。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桂枝汤证就是这四个症状头痛,发热,有汗,恶风,风吹得很难过,为什么?因为病面的时候,肌肉被束缚住了,皮肤表面的能源(固表力)没了,所以吹了风会很难过是「阳」的,阳都是往上走,所以感冒的时候病人会头痛,人正常的阳气一直往上走枝汤证,肌肉被滤过性病毒束缚住,使正常的体温无状出现就可以了,如果临床上听起来是桂枝汤,但里面的病是淋病、梅毒,不一定的,如 十七:「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及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以水七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须啜粥,「将息,及禁忌法。: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项背强几几,脖子绷得很紧,绷得很紧表示此处的代谢循环系统不是很正常。 来的时候,桂枝汤就可以了,管里面是热的,离开血就变成冷的,肌肉里面有一定的水候没办法排出去,就会陷在肌肉里面,等于不正常的水在肌肉,就会硬绑绑的,感觉冰冷冷的,这时候靠葛根把水提升上来,然后靠桂枝把水排出去变成汗,这样子肌能正常代谢出去,于是项背强几几就解除掉了。 葛根这药可以升水,这水除了把肌肉的水提升到表面上发汗发掉以外,最重可以从肠胃里面一路通出来,还有喉咙很干燥的时候,葛根也可以生津,让下面的津上到喉部来。长肿瘤在里面,可能只是发炎在里面很深的地方,不在皮肤表面上,葛根可不需要喝稀饭,因为葛根发阳的力量很强,所以就不用稀饭来加强发汗。桂枝葛根要加重,所以如果桂枝三钱,葛根就要用四钱,如果桂枝五钱。葛根用六钱。如比较轻,葛根就无法发到背部,就被桂枝芍药带到四肢上去了。如果要葛根到脸譬如面部中风、口歪眼邪、在对侧、「承浆」定位,再开「桂枝加葛根汤」给病人服用,如果桂枝三,葛根重用到六,二天全部回正,麻感会全去掉的。 临床上,小孩子的感冒,常常都见到桂枝加葛根汤证,因为小孩子很皮、很好动,因为津液流失很多,所以也需要用到葛根。还有一种情形,体力劳动工作的人冬天劳动的时候,汗出的同时伤于寒,到了来年夏至以前,发为温病,可能用床上,看到扁桃腺发炎,针灸用少商、商阳放血,扁桃腺点刺放血;配合列缺药可以用桂枝加葛根汤加上连翘、银花、浮萍、蝉蜕这里的葛根用到四钱就好。 这个方子组成和桂枝汤一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 桂枝丸桂枝汤区别。 很多人都说中药的秘密不在于药物,而在于药量。比如有认为当柴胡用量在6-9克时起到升阳举陷的作用;12-15克时,起到疏肝解郁的作用;18克时起到发汗解肌的作用。还比如附子虽然有毒,但是在“火神派”的医家手里却敢大剂量使用,反而对很多疑难杂症有特别好的疗效。那么今天我就通过一个名方来给大家稍稍展示一下中药剂量的玄妙之处。 桂枝想必大家比较熟悉,它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具有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的作用。用于治疗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等病症。一般煎服用量为3~9g,也有的中药书籍写的是3-10g。接下来就通过两个方子来看看桂枝的不同使用剂量,到底有怎样的效果。所有爱好中医的朋友几乎都知道桂枝汤,这个方子被称为伤寒第一方,方子的组成简单,只有桂枝9g、芍药9 g、生姜9 g、大枣6g、炙甘草6g这么几个药物。桂枝汤证主要是外感风寒伤人肌表,皮毛腠理不固,卫气外泄,营阴不得内守,肺胃失和所致。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等。在这个方子当中用桂枝9g作为君药,其味辛能散在表之邪,性温能助阳而扶卫,在这里桂枝起到的作用是解肌发表、调和营卫、助阳化气的作用。 但是同样是张仲景《伤寒论》当中的方子,组成和桂枝汤也是一模一样,唯一的区别是桂枝的剂量不同,这个方子叫做桂枝加桂汤,意思就是说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再加桂枝组成的方子。桂枝加桂汤的组成为桂枝15g、芍药9g、生姜9g、大枣6g、炙甘草6g,和桂枝汤相比,桂枝加桂汤当中的桂枝使用剂量已经超出了一般使用范围,高达15g之多。此时的方子已经不是用于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了,而是用于治疗奔豚证了。奔豚证是什么呢?这种病证是由于心阳虚弱,肾中寒水上凌于心导致的,这是一种发作性疾病,表现为自觉小腹有一股气窜,自小腹奔跑上冲到心胸部位,严重的甚至抵达咽喉部,发作时难受欲死,发作后又渐渐缓解平复,因发作时,这种上冲顶肝抬肺的感觉就如同有小猪乱撞一般,所以叫做奔豚。在这里的桂枝起到的作用是温通心阳,平冲降逆。 这两个方子都是出自《伤寒论》,两个方子的唯一区别在于桂枝的剂量上,可是实际的作用效果却是很不一样的。中药功效的总结本来就是来自于应用,而有些中药的使用剂量也和临床使用密切相关,比如当归补血汤当中黄芪使用了30g,由于这个方子效果很好,所以现在很多中药书中黄芪的药量上限便是30g。而桂枝也因为桂枝加桂汤在教科书中一般会写“一般剂量3-10g,大量可用至15g” 。 伤寒学习笔记《药法》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 温阳补中 心阳素虚,或又过汗伤阳,汗为心之液,又损心阴,故自觉心下筑筑然,悸动不宁,心气虚微,欲得按护,故“叉手自冒心”。 方义分析 钱天来喜按为虚,拒按为实。 :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一证而轻重不同,用方各异,其义精矣。 **尤在泾冉老分,勿得差越,加减出入,先后轻重,着眼着眼。 心虚作悸证 。心阳虚作悸,当用桂枝甘草汤甘温补心。桂枝辛温补心阳之虚,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而滋血脉。本方辛甘化合为阳,补心阳而不燥,滋血脉而不寒,药少力专,为补心阳的基本方。 心阳虚证--桂枝辛甘性温,入心助阳;甘草甘温,益气和中,二药相伍,辛甘化阳,使心阳复则心悸可愈。 ** 《大系》 摘要 桂枝气薄升浮,能温经通脉。配甘草之后,以甘草内守之功,使桂枝不致过于走散;又以甘草益气之效,可以使阳气振作。既可以温通阳气,又可以温振阳气。 **其功效是多方面的。作用于体表,则宣通卫气、祛散风寒,发汗解肌;作用于肌肉筋骨,则温通经络,祛除风寒湿痹;作用于脾胃可温通脾胃之阳气以化水饮;作用于心可通心阳,益心气;作用于肾可振肾阳以降逆纳气。由此可见,桂甘相配的治疗,一是通中有补,宣通而不耗散;二是全身性的不局限于一脏一腑。 **仲景方例 1,桂枝汤、麻黄汤:宣通卫阳,发散风寒。主要作用于体表。卫阳被遏是中风证伤寒证的共同病机。 3,小青龙汤:宣通肺气以化肺中之痰饮。 5,桂枝加桂汤平降奔豚病的冲气上逆。 7,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作用于心,通心阳,益心气。炙甘草汤加用养血滋阴之药,起养心复脉的作用;桂甘龙牡汤有龙牡重镇,起宁心安神作用。 尤在泾:“桂枝甘草辛甘相合,乃升阳化气之良剂也。” 桂枝轻扬其表,佐以甘草留恋中宫”。 ---保元汤?),用肉桂、甘草,意在充实全身的阳气,故称保元。 ,炙甘草12-30郝老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60g,甘草二两是30g。大量急煎顿服,治疗心阳的突然虚衰。救急的方子,药少力专,量大力猛。为什么不能常吃呢?你老给他吃这么大的量行吗?不行。先让他的心脏,给他跳起来,然后后面慢慢的减量应用,给他善后,用小剂量的桂枝甘草汤。方子里用甘草,不是使药物作用缓慢,主要是配桂枝,这两个药合起来,辛甘化阳、补心阳。 心阳虚4方证 心主血脉功能的失常 桂枝甘草汤证 量大顿服; 心主神志功能的失调 桂枝龙骨牡蛎汤证 量小频服。 痰浊扰心惊狂不宁 桂枝去芍加蜀牡龙骨汤//合温胆汤; 下焦寒气上冲 桂枝加桂汤; 在治疗精神抑郁证中常用到桂枝,桂枝、甘草本来是补心阳的,在柴胡的带领下它可以助胆阳,助胆阳阳气的生发。 **特殊用法。 学习本方有三个方面的问题:1,桂枝甘草,作为一个药对,在本论中的使用规律。 3证名:心阳虚证—《讲义》:太阳病兼变证—心阳虚证—刘老:辩太阳病变证治法—心虚作悸证。 :“发汗过多”,所以是“误治变虚”。郝老讲到,为什么发汗过多,造成了心阳虚,而不是其它的阳虚,这与素体体质有关。《药法》说“心阳素虚”,意思相同。原文是误治而来,或者只是借误治来表述。杂病,并非误治,心阳虚证,治亦同。 :主诉:心下悸,欲得按。体征:自冒心;病史:过汗。 或见证用方指征本方证适应证郝老 见解 举个小例子:我前面的帖子里有段话:“---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查书,我使用的讲稿误写为数十卷。但是,仅仅过了几天,我就在《大系》一书里,读到,对于是“十数卷”,还是“数十卷”,至今没有定论!惭愧!学问,岂是我可以随便说三道四的。反过来说,有疑问,有想法,写出来,以求交流又是十分必要的。没有前面独立的见解,哪怕是错误的见解,就很难有后面的进步。 各家,说桂枝,有:温阳、助阳、补阳;说甘草,有:益气和中、平调中土、补中、滋血脉。诸如此类,各有所指,毕竟混乱,我是倾向于现代术语,比较容易理解。今后不再讨论这个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