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昭和军歌:唱完了?唱完就去玉碎吧!|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4-11-06 发布于北京


主讲:三喵先生

策划:三喵先生

责编:马戏团长

全文约3400字 阅读需要9分钟


 Follow us

之前多次提过二战时期那些很有精神的昭和男儿,他们能够如此疯狂,当然跟几十年如一日的洗脑分不开关系,比如日本孩子从小上学就得宣读天皇的教育敕令,忠君爱国,稍微有点不同意见的就马上被打入非国民的另册,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对国民全方位的忠君爱国洗脑。

光以上这些一个普通的昭和男儿已经是很难招架了,可是所谓“很有精神”这件事毕竟牵涉到很多情感上的东西,而这些情感最好的载体莫过于歌曲这样的艺术,而不是单纯的洗脑说教。关于这一点,日本那也是遥遥领先,从明治维新到二战最终战败,日本的军歌花样翻新,一直都是洗脑的重要手段,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 图为明治维新时代,鹿鸣馆中的贵族们在演奏欣赏西洋音乐

自从黑船来航之后,各种西洋玩意儿就慢慢传入日本,这其中也包括西方的乐队乐理。相比于东方传统音乐,这些西洋音乐在表达情绪上有着更好的表现。幕府时代末期,幕府军队就把一首很古老的神奈川民谣给重新填词修改作曲给自己军队唱上了,这就是日本有史以来记录最早的一首军歌《野毛节》。这首歌大体上保持了很多日本旧民歌的样貌。

◇ 图为表现西南战争的《鹿儿岛城山战争之图》

◇ 图为萨军拔刀队和官军拔刀队激烈交战

到了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大力推进建立近代军队的步伐,但这些军队一开始的战斗力却一言难尽。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叛军首领是当年明治维新的元勋西乡隆盛,其手下多由旧武士组成,战斗意志和近身白刃战能力都比明治政府的征召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到战场上反而是明治政府军被打的节节败退,明治政府实在没办法,动员了旧士族出身的警察上战场,临时组成拔刀队,这才能跟叛军勉强一战,稳住了局势。

此战过后,日本人邀请法国人勒胡作曲写成了《拔刀队》这首军歌,它是日本最早完全一首西洋样式的军歌,开始的部分有人觉得跟著名歌剧《卡门》神似,而日本人一开始接触这些当然会觉得不适应。不过用西洋音乐的曲调演唱忠君爱国的歌词,比如“守护武士之魂,乃皇国之传统”,还是非常让人上头的。所以这首歌曲一直流传下来,也被普遍认为是日本近代军歌真正的鼻祖。

◇ 图为日本军歌《军舰进行曲》的中文翻译歌词

随后的日本经历明治维新,国力蒸蒸日上,军人成了日本男儿最向往的未来职业,日本民间自发填词作曲,歌颂军人,军队和战争的军歌层出不穷,比如传唱了几十年的《军舰进行曲》,其作曲者是日本海军的军乐师,而作词者鸟山启则是民间的博物学者,他给《军舰进行曲》写的歌词上来就很有精神,“守攻兼备的黑铁,是可信赖的水上之城,镇守皇国四方,击溃仇敌的国家”。此时的日本回顾自己的历史充满自豪,也要把全亚洲的事务管起来,这自然也反映到了军歌创作之上。

◇ 图为日本《元寇来袭》屏风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民间诞生了一首名叫《元寇》的歌曲,其歌词基于13世纪时元世祖忽必烈两次进攻日本而失败的事实,如此神迹当然值得大书特书,此歌一出很快成为了军歌。到了1900年,俄国借口义和团事件大举入侵中国东北,酿成了江东六十四屯的惨案,日本这边很快创作出了歌曲《黑龙江的流血》,不但声讨俄国人,更是担心日本将来可能会步大清的后尘。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之后,这首《黑龙江的流血》旋律被重新填词,变成了《征讨俄国之歌》。

◇ 图为日本《黑龙江的流血》歌词节选

当然啦,此时的日本在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接连获胜,从民间到军队,这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大家都在写军歌”的场面也只能是油门踩到底一路狂奔。根据统计,甲午战争之后所谓的《征清歌曲集》就已经有一千三百多首了,而当时的日本也就四千万人左右。

此情此景让一些中国人心生羡慕,比如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梁启超流亡日本,亲自看到了日本军歌对他们尚武精神的塑造作用,再跟大清一对比,不禁感慨道,“中国历代诗歌皆言从军苦,日本之诗歌无不言从军乐。”这话说的其实也未免绝对了些,从军,尤其是在旧日本军队当兵,从来就不是欢乐的事情,且不说海军的精神注入棒之类的肉体惩罚,有时候仅仅是训练长官也会让士兵去送死,所以日本也有表现厌恶从军,反战的军歌。

◇ 图为日本《雪之进军》中文歌词

甲午战争后期日军攻打威海卫正值冬天,前线日军后勤补给不足,冻伤冻死多有发生,于是前线的军乐员就谱写了一首满腹牢骚的军歌,这就是《雪之进军》,这首歌是不折不扣的反战歌曲,最后一句更是画龙点睛,“反正上级也没打算让我活着回去”。这歌问世之后引起了日军上下一致的强烈共鸣,据说日本陆军元勋大山岩在临终之际坚持要求播放的就是这首歌。

按理说,军歌里有点这样的反战元素也没什么,何况这样的反战军歌还那么受欢迎呢,但是随着日本进入昭和时代,为日本和天皇捐躯已经成了不容置疑的精神信仰,敢在这个信仰面前稍有动摇那就是罪过,反战的靡靡之音怎么能如此传唱呢,于是,《雪之进军》最后那句被暗搓搓地改成了“反正我也没打算活着回去”,为国捐躯的豪情油然而生。随着日本自己主动发动的战争越来越难以收场,一位位军神被塑造出来,而军歌在越来越有精神的同时,也就越来越反人性了。

◇ 图表源于《历史罪证的“记忆场”:军歌与日本的战争记忆》陶赋雯

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三名日本兵手持爆破筒冲向中国军队阵地被打死,日本事后把他们大肆宣传为“爆弹三勇士”,还创造了“爆弹三勇士之歌”,鼓励大家多多向这几位炮灰学习,早日去靖国神社。1937年,一首名叫《海行兮》的军歌被创作出来,它的歌词充满了对死亡的赞美,“愿为海中浮尸,愿为草下腐尸,为天皇而死,视死如归”。无数的昭和男儿听着这么有精神的歌曲踏上战场,再也没有回家,而对于日本军国主义而言,军歌越疯狂就越得加大力度,甚至之前写的军歌都得重新改过。

◇ 图为日本《海行兮》中文歌词

比如之前提到的《军舰进行曲》,后来就给加上了海行兮的这么一段。1941年底,日本同英美开战之后一开始也是赢赢赢,他们的“大本营发表”每次慷慨激昂播报战果,必然伴随着军舰进行曲的慷慨旋律,仿佛万众一心为天皇效死的日本会永远赢下去一样。

不过日本这样赢赢赢没持续多久战局就急转直下,1944年末,昭和男儿已经要考虑用神风特攻一机换一舰的办法挽救日本了。虽然平时军国主义宣传中“为天皇而死”是要毫不动摇坚持的,但真轮到自己就难免退缩犹豫,总得给自己的死找个理由吧,至少找个浪漫的托辞也好。

◇ 图为日本《同期的樱花》中文歌词

于是一首名叫《同期的樱花》的歌开始传唱起来,“你我都是海军兵学校的樱花,一同盛开一同凋谢,为国而死,靖国神社再见”,这样的歌词。差不多每一小节都用暗喻提到了死。这要是搁到以往,如此提及死亡肯定会伤士气,但既然大家都要去特攻,那就无所谓了。当时的特攻队员出发之前,也不唱《元寇》了。也不唱《军舰进行曲》了,大家会齐声高唱《同期的樱花》,然后踏上不归的航程。这首《同期的樱花》也因此成为了日本海军和日本帝国的镇魂曲。

战争结束之后,很多过于精神的旧日本军歌一度被禁止传唱,当后来这些军歌因为各种原因被恢复之后,后来的人们往往会忽视它所诞生的那个残酷的年代,以及它无形之中给听者洗脑的力量。就比如那首《军舰进行曲》,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电子游戏厅弹子机的音乐,人们听着听着也就习惯了,这些军歌的可怕之处,也只有深刻的反思之后才能洞察。

比如日本动漫《萤火虫之墓》当中,主角少年的上一辈在海军服役,少年一听到军舰进行曲就欢乐无比,但这样的军歌,给亚洲和世界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最终普通的日本人也深受其害,这段洗脑的苦涩历史,实在是值得后世警醒的。

*本文首发于「循迹晓讲」公众号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配图源于网络,若有侵权,后台联系删除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