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文怎么教?——以《苏武传》为例

 毕生谈 2024-11-06 发布于北京

关于文言文教学应该怎么进行?这是最近我在学校集体备课中反复强调和思考的问题。基于这个问题,我对集备课提出了几点明确的要求:
第一,要讨论教学目标和目标内容
教学目标必须非常具体,不能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这样宽泛的表述。
拿《苏武传》为例,“学习提示”里说到:
阅读课文,注意理情节脉络,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探寻他备尝艰辛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力量源泉。
那么,这一点就是本课目标内容之一,基础的文言知识教辅上都有,大家很熟悉,可以不提出来讨论,但这一点我必须看到如何落实。
提示中还说:
《苏武传》以叙事为主,却“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顾炎武《日知录》),表达了作者对苏武的敬佩与赞美。作品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学习时要特别关注其叙事艺术,并体会作者寓于其中的情感倾向。
那么,“不待论断而于序事之中即见其指”就是第二个目标内容,必须有具体的落实方案。
提示中又说:
文中存在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如意动用法,像“单于壮其节”,“壮”意为“以(其节)为壮”;再如使动用法,像“反欲斗两主”,“斗”意为“使(两主)相斗”。从课文中再找出一些例子,体会它们在语境中的意义。
这一点也是目标内容。
那么,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三个目标内容就确定了,一是苏武的人格魅力(文章层);二是《苏武传》的叙事艺术(文学层);三是词类活用中的使用用法和意动用法(文言层)。
第二,要重点讨论教学目标如何落实
文言文常规的教学内容我们一概不讨论,因为教辅中有,而且大家都很熟悉。要讨论的重点一是教学目标,二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就是如何落实教学目标的方法。
比如说,关于上面我们提到的第一条目标内容:感受苏武的人格魅力,如何设计教学?
张越宇老师提出了她的设计思路:
活动一:历史十大忠臣苏武颁奖典礼背景视频脚本设计
情境设置:苏武被评选为历史十大忠臣之一,现要从以下四个片段中挑选一个作为代表,在颁奖典礼上播放。选出你最推荐的片段并给出理由。
要求:每个小组负责一个片段,分工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小组有五到八分钟的时间,必须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①(第一人称视角)详细讲述苏武这一时期的人生经历;
②给出具体的推荐理由;
③按照格式写一段总结。
格式:“这个片段中,苏武遭遇了/经历了……做出了……的应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的人,所以我推荐该片段成为苏武的代表片段。
四个片段:
①虞常谋反,牵涉苏武(2-3段)
②卫律逼降,苏武不屈(4-5段)
③流放北海,杖节牧羊(第6段)
④李陵劝降,完全失败(7-8段)
关于上面我们提到的第条目标内容:《苏武传》的叙事艺术我是这样设计落实方案的:
活动二:撰写《匈奴史·汉儿苏武传》
汉武帝时期,汉军作战勇猛,匈奴人称汉军为“汉儿”或“男儿汉”,后世遂演变成为男子的一种美称。《苏武传》选自班固《汉书》,班固本身是汉朝人,他对苏武的看法是站在汉朝的立场上的。假设匈奴人要编一部史书,他们钦佩苏武的男儿汉气概,决定为他立传,他们会怎样叙述苏武的故事,他们们会选取哪些事件来表现苏武的哪些品质?
学习提示里说:
文章按时间顺序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的事迹,生动刻画了苏武这位爱国者的形象。
也就是说,汉朝人班固认为苏武位爱国者,主要借出使匈奴、因变被扣、不惧威逼、不受利诱、苦守北海、持节不失事迹刻画了他的形象。
那么,匈奴人会给苏武一个什么“定位”,又会怎样选取和表述这些事迹呢?
请试着撰写《匈奴史·汉儿苏武传》,字数不限。
活动三:苏武、李陵和卫律的对比探究
除了这两点外,牛文丽老师提到学习提示中说:“作品精于剪裁,善用对比,灵活选取人物的典型语言”,李陵和苏武就形成了一个对比。苏武虽然是传主,但是,李陵的光芒不可掩盖。尤其是李陵劝降一节,他的语言,他的内心活动,似乎比起苏武来更具人情味。苏武的为人好像有可触和不可触的两块,这两块截然分开,没有中间地带,李陵的时常处于中间地带,给人一种亲切感。苏武是很难做到的,但,我们每个人身上或许都有李陵的影子。
当时没有讨论到的,其实还有李陵和卫律的对比。我们看李陵和卫律的劝降方式——一威逼,一善诱,以及苏武拒不投降后二人的反映——一报告,一自惭,可以看出二人的不同,这里不再赘述。
活动四:苏武与屈原的对比
另外,邓峰彪老师和吉荣华谈到了苏武和屈原对比的问题。
吉老师认为,苏武的格调不能与屈原相比,苏武有愚忠的嫌疑。
邓老师则认为,屈原虽然才学高,怀才不遇就投江,不可推崇。苏武则为国出使,历尽艰难困苦,不忘初心尽,值得颂扬。
我认为这里面可以设计一个爱国精神的讨论。资中筠说:
在谈到国家时有几个概念:
1. 故土(country,native land)
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根之所在地。这是先天的,一草一木总关情。
2. 民族、人民(nation,people)
这里用其广义,对多民族国家或者可以称“国族”。例如“中华民族”包括多个狭义的“民族”。这是历史形成的,有人文内涵,有先天也有后天,有比较长远的连续 性。朝廷易姓,政权改变,民族还存在。英国征服了印度成为殖民地,但是印度人依然存在。语言、文化、衣服、习俗都延续下来。印度独立了,不再从属大英帝国,印度人还是印度人。
3. 国家 (State),政权(Regime)
是完全后天的。经常可以改变。
我们经常讲的爱国主义,究竟指的爱什么?主要纠缠在后两点。是爱这个民族,还是爱这个政权?
一批英国人为争取信仰自由背离国王跑到美国,后来还回过头来跟英王打一仗,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有了“美国人”。美国人爱国爱什么?爱宪法和宪法保证下的自由。假设美国变成了专制制度,出现一个卡扎菲或斯大林式的暴君,整个变成警察国家,那么,有可能发生革命,爱自由的美国人起来推翻这个政权,还有可能许多人用脚投票,跑到别国。这是有例可循的。就在上世纪50年代短暂的三、五年麦卡锡主义时期,尽管其范围实际不大,手段也不特别严厉,已经有不少美国精英跑到欧洲去了,在我国知名的有斯诺、卓别林。
中国人爱国爱什么?在几千年皇权专政时期是爱朝廷,没有国家观念,只有忠君观念。所以每当易代鼎革之际,士大夫总要面临忠诚危机,灵魂非常纠结。顾炎武想出一个把国家和天下分开的说法,国家是朝廷,兴亡与我无关,所以不必为之殉葬;而天下是道统,是士大夫的责任,这个气节还是要维系的。所以他既不去“勤王”,也不为新的异族政权服务,躲起来读书、著述。
在古代,爱国的体现形式往往是忠君,但是,屈原和苏武有无不同?大家可以讨论。
第三,要讨论如何练习和如何评价
作业布置和测评方式的问题,因时间关系,没能一一讨论,留待后面有机会详谈。
毕光荫,广东省潮州市暨实高级中学教研副主任,语文教师,王涛语文团队核心成员。主讲全国大型线上讲座60多场,在河北、河南、重庆、广东各地举办线下讲座数十场。讲授尖子生培优课程,有多名学生考入清华北大等名校。在直播活动中多次开讲《史记》,总播放量超过100,000 次,担任北师大出版社《高中生文言文读本——史记》一书副主编。策划撰写《读史记——学好文言文》等语文教辅书籍二十余种,参编《高考蓝皮书(2025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