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兰文汇||陈有棋/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稻种植谈

 元辰1948 2024-11-07 发布于湖北
对1620名订阅者负责,期盼切近人生的好稿,期待作者关注,期待读者回应。

    陈有棋,男,1960年5月出生,本科学历。1968年至1974年在大旺寺小学、联合小学、金竹中学读书。1974年至1978年务农。1978年考入宜昌县师范,1980年至2020年从事英语教育,20205月退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水稻种植谈
文/陈有棋

我是农村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工作在农村,退休后生活在农村。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我有一定的印象,七十年代的事记忆犹新。六七十年代的农业生产是集体种田模式,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没有现代的杂交种子,也没有现代的碳胺、尿素、磷肥、复合肥料等化肥,用弯弯犁耕种弯弯田,用农家肥料加上砍楂子烧火粪,运输靠人工肩挑背驼,粮食加工的工具是碓、磨和碾子。那个时代全世界农业生产技术都不发达,我们的家乡更显得很原始,几乎都是沿用千百年来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产效率不高。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各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人口迅速增长,粮食需求量骤增。由于外国列强封锁,我国只能自给自足大量生产粮食才能养活越来越多的人口。为了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状态和保证农业丰收,政府号召人民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并制定了农业生产发展纲要和农业生产“八字宪法”,提出“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农业《发展纲要》规定:秦岭淮河以南的地区,粮食的生产目标为亩产800市斤以上,同时也对棉花、油料和牲猪等作了相应的目标要求;农业《八字宪法》提出了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多方面的方法措施,提出了科学种田的口号。为了改变宜昌县、当阳县和枝江县十年九旱的被动局面,在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号召下,三县人民经过多年艰苦奋斗,从1966年在我们家乡开始修建尚家河水库和东风渠工程到1971年全面竣工通水,东风渠成了宜昌人民的红旗渠和幸福渠。在分乡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1966年修建了棠垭水库,1978年与该水库配套的南干渠等工程全面竣工通水,保证了棠垭、插旗、界岭等村大面积农田旱涝保收。到了七十年代,十字沟水库和普溪河治河工程的修建,加上各生产大队(村)很多小型水库的修建,整个分乡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掀起了兴修水利和农田基本建设的高潮,这些农业基本建设为后来的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的家在大旺岩山下大旺坪下面的大旺寺。集体种田时期,生产队里有很多水田和旱田。水田分布在大旺坪、周家院子坝里和东西两塝。旱田主要在左尔垭、哑巴湾和下头河里。旱田里种植苞谷、红薯、芝麻、洋芋等,也种桑养蚕或种植其它经济作物。水田里种植水稻。收获水稻后,水田里又种小麦或栽油菜。水田里极少只种一季,一般都要种植两季,即水稻加小麦或水稻加油菜。种植的水稻以中稻为主,也试种过早稻加二季稻(晚稻),但早稻和二季稻产量都低,一年忙碌早稻和二季稻两季加在一起只比种植一季中稻多一点儿勉强超了《纲要》,所以人们说“二四得八还不如一八得八”,这种方式试种两年后还原成种植一季中稻加小麦或油菜不再种植二季稻。

种植水稻工序很复杂:育苗、整田、栽秧、田间管理(看水、扯秧草、起沟挖水等)、收割等。

一、育苗。育苗即培育秧苗,可在温室里培育秧苗,也可在母秧堤里洒种育苗。温室育苗由生产队的技术员负责,用大锅烧水控制温室里的温度;撒谷种培育秧苗是由有经验的老农管理的,洒谷种的时间是桐子树开花的时候。先把母秧堤灌水并整好,放水开厢,再把用水泡好并已发芽的谷种均匀地洒在苗床上,然后再灌水育苗。

二、整田。不种油菜或小麦的空田要在秋冬季耕板田让土块受冻凌抛,让害虫冻死,然后在春季整田栽(插)秧;大部分水田在收获油菜或小麦后整田栽秧。整田的步骤:1,灌水装堤。边灌水边顺堤边正耕几犁反耕几犁,把泥土整成活泥时用抱板把泥巴扯到堤上,再用挞耙做成两面光的田堤。2,耕压。先把牛粪猪粪在田间散开,再用犁在水田中间下艺开始逆时针方向把泥土耕一遍,然后人站在抓耙上压坯,把泥土抓压一遍使大块泥土变成小块,再重复用犁耕一遍和用抓耙压一遍坯使泥土变成烂泥和活泥。3,赶耖。用牛和耖把泥巴从多余的地方调节到缺少的地方,使所有的泥巴在一个水平线上。三、huai秧和移栽。先把秧苗从母秧堤苗床上Huai(拔)起来,再用棕叶把秧苗扎成秧把。把秧把挑到大田里按适当的株距、行距和株数把秧苗移植到大田里。

四、田间管理。1,看水。秧苗在生长的时候不能缺水,水多了会胀崩田堤,缺水秧苗就会渴死,所以要经常察看田间的水量,有的水田上方没有堰塘或没有其它固定水源是望天收的水田,下雨的时候要淋着雨扒山沟“抢水”。2,扯秧草(清除杂草的方式)。水稻田里有很多稗子和其它杂草,杂草会抢夺阳光、水分和养分使水稻减产,所以必须清除杂草。3,挖水和起沟。俗话说:“谷出齐,燕子泥”。水稻打泡抽穗谷粒下沉后就应该把水田排水口子挖开排除水田里多余的水,起好穿心沟和顺山沟以便充分排水。排水不畅田间稀泥太多会影响收割。

五、收割。田间一片金黄就到了水稻完全成熟和收割的季节。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收割机器,收割水稻是用割谷的镰刀把水稻割倒铺放整齐,板仓周围四人一组用力把谷粒在板仓板掉,用箩筐把谷挑到集体仓库凉晒上仓,再把没有谷粒的稻草扎成草把堆起来以便耕牛过冬。

六七十年代收获的粮食先要按上级分配的公余粮任务交到国家粮站,然后再按家庭人口数和工分总数分配粮食。“天旱地炸裂,公粮少不得”,六七十年代的农民思想觉悟很高,为革命种田不是空喊的口号,打早工打晚工是经常的事,那一代农民以实际行动热爱共产党、热爱国家和热爱集体。那时的农民起早摸黑地干活,生产积极性很高,又种田又参加基本建设真的很辛苦,那时的生活条件很差,穿补丁衣服还不能充分吃饱,但那时的农民很快乐,田间地头常有歌声和笑语。

最后,我也自豪地说:我当过七十年代的农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