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Pinky 来源公众号:记忆的瓶子Pinky 左邻右舍楼上楼下,听到过不少次因为辅导作业引起的家庭风波,也见识了周围亲戚朋友跟孩子产生的矛盾冲突,严重到拽耳朵掐大腿的情形,惨不忍睹。所以我一直立志不教孩子学习文化知识,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就陪孩子吃喝玩乐,给孩子读读故事书,带孩子体验丰富多彩的生活就够了。现在看来,自己有点太天真😂女儿一入小学,每天的作业就来了。一开始认识的字有限,作业题读不懂,拓展题有些难,课堂上的知识没完全掌握,这些都导致孩子的作业需要辅导。即便读了那么多育儿书籍,自我感觉心态很好,没想到辅导作业的时候依然做不到全程和颜悦色,用女儿的话说就是“妈妈不能一直都好好说话吗”。这让我有时候很苦恼。读《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时候,书中提到关于课题分离的话题,让我恍然大悟。 “当眼前有学习这个课题的时候,阿德勒心理学会首先考虑“这是谁的课题”。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命令孩子学习就是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如果这样的话,那肯定就避免不了冲突。
我们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点出发,把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如果孩子选择 “不学习”这个选项,那么由这种决断带来的后果,例如成绩不好,无法上好学校等,最终的承担者不是父母,而是孩子。也就是说,学习是孩子的课题。阿德勒心理学并不是推崇放任主义,而是在了解孩子干什么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守护。如果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写作业,这是一项让大多数家长都头大的事情。写作业到底是为谁写的?这是关键!有很多孩子会认为写作业是给父母写的。或者说是一起的作业。就像我女儿有一天就说:“走,我们一起去写作业吧”😂当父母批评孩子书写不认真,错题太多的时候,孩子会反驳道:“我都给你写完了,你还要求什么?”
有一天晚上我先生在家辅导女儿功课。一开始两个人特别和谐融洽,爸爸时不时来一句“这个题你都会做,你也太厉害了”。
两个人做对一道题还会开心地欢呼“耶耶耶”。女儿还跟我说“妈妈,你看爸爸辅导功课多好,不像你一碰到没做对的就不好好说话了”。
后来慢慢就开始紧张了,爸爸认为女儿有一部分内容没掌握,希望她加深记忆,说了一句“我还以为你会这部分内容,原来你不会啊”,然后女儿开始委屈的哭了。
开始跟爸爸说:“你想让我做得太好,不需要帮助的地方都主动帮我,太严厉了,还是妈妈辅导作业好,妈妈不说我……”
这仅仅是很普通的其中一个晚上而已😂每次辅导功课的时候,能感觉到那种气氛的细微变化。所以后来我都告诉女儿:“会做的自己独立完成,不会的需要帮助的做好标记,我再帮忙。”
作业,谁的课题?当然是孩子的了!那么就放手让孩子去完成自己的课题,如果需要帮助,自然会告诉我们。当然,这一点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需要帮助的时候随时找爸爸妈妈。
很赞同作者的观点,我也在如此实践着。除了这一点,在辅导女儿写作业过程中,想到一件特别有助于保持稳定情绪的事情。孩子一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就像我刚学习开车一样。我先生认为很简单的事我却怎么都做不好。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原因在于,我先生是开车十年的老司机,我是刚上路的新手。对于我而言,即便是转方向盘这件简单的事,都需要动脑筋思考一下。这让老司机不太理解,毕竟这件小事对于他们而言仅仅是完成肌肉记忆中的事。孩子学习过程也是如此!对于我而言,3和7组合就是10,2和8组合也是10,这是一件不用思考的事情。可是对于刚学习的孩子而言却不是,他们需要一遍一遍地思考,才可以让这件事变成潜意识中就可以完成的事。读《大脑的故事》这本书的时候,记得里面提到,潜意识中就可以完成的事,脑力活动比较少,几乎无需费脑,而学习新知识脑力活动频繁,比较费脑。所以无论是1+7等于几,还是6+3等于几,对于早就计算过成千上万遍的我们而言,就是瞬间完成几乎无需消耗脑力的事情。可是对于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而言,则是需要投入大量的脑力活动才可以完成的事情。在辅导作业过程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孩子怎么可能不着急呢?千万莫让自己潜意识无需脑力活动就完成的事情来左右孩子思考学习的过程。放心好了,在练习的过程中,在重复记忆过程中,孩子会逐渐熟记下来这些知识,然后最终会像我们现在一样毫不费力地完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给予孩子学习成长的耐心,毕竟我们曾经也是这样学习的。着急要不得,着急也无用!耐心,让孩子去做自己的事情,避免不必要的干涉,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这就够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