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画构图法:散点透视

 shineboy1 2024-11-08

Image

散点透视是中国画“透视理论”的一个特定术语,它是指在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视点状态下,人们对景物的综合透视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也称多点透视。它是相对于一个视点的焦点透视而言的。焦点透视是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上观察对象,所表现的是一个特定视圈内的局部物象。散点透视则是综合多个视点的观察结果,根据作者的再次组织,更趋全面地把物象反映在画面上。所以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山形步步移,山景面面观。”

Image

焦点透视

Image

散点
透视

中国画以散点透视组成画面,形成了其独特的构图形式,这是受本民族的艺术风尚与欣赏习惯的影响的必然结果,是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它也是中国画构图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美学问题。

Image

范宽 《溪山行旅图

Image

王蒙 《夏山高隐图》

Image

倪瓒 《六君子图》

中国画在一定意义上和西方绘画相同,它也是讲究透视的。早在南朝时,宗炳就在《画山水序》中说“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缈缈。其人物之在三远也,高远者明了,深远者细碎,平远者冲澹。明了者不短,细碎者不长,冲者不大。此三远也。”如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千仞之山拔地而起,迎面而立,此为高远;王蒙的《夏山高隐图》,山势层层叠叠,重晦幽深,此为深远;倪瓒的《六君子图》,近山远山,平阔辽远,此为平远。从这些画论中可以了解到中国画家早就掌握了平面、立面、纵深以及近大远小等透视原理。然而,不同的是在视点的运用上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产生了差异。

Image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

首先,中国画家喜欢在生活中进行观察,边走、边看、边想,对对象进行了全面观察了解之后,概略地勾描一些草图记录,然后根据形象记忆进行创作,面不是站在某一个固定的视点上去观察与描绘特定视圈内的物象。这种画法所反映的内容更趋整体,早在汉代之时就普遍运用于墓室的墙壁彩绘中。在现存作品中,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典型的代表:作者运用长卷的形式,把北宋东京汴梁整个城市繁盛的生活面貌,从郊区的农村风光到城内的闹市景象,按自右至左的顺序组织在一个画面之中,随着观者视点的移动,步步换景,娓娓而来。如果运用焦点透视的方法作画,由于作画者只能站在一个固定的视点上去观察与描绘,所表现的就只能是特定视圈内的局部物象了。宗炳说:“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种审美要求用西方绘画焦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是很难体现的。因此,郭熙提出了“步步移”“面面观”的视点流动观察理论,这就给中国画构图法中的透视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Image

顾闳中 《韩熙载夜宴图》

其次,散点透视的构图方法打破了由于时间、地点、空间的不同给人们带来的认识上的局限性,使画面的构成具有了某种运动性因素。正因为如此,在描写历史故事时,或多种情节时,就可以用散点透视的方法分段、分区地把它们有机地组织在同一幅画面中如五代南唐画家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作品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夜宴的整个过程,把不同时间内的不同场景利用屏风分区隔离,同时又巧妙地将它们自然衔接并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

Image

散点透视这种虚实相生来源于现实生活而不是凭空想象的主观理念下所产生的构图方法,突破了透视学的视野范围,使中国画在构图取景上更加灵活多变在随意取舍、主观布局上具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同时,这种构图形式是谋求更好地服从绘画主题内容的要求而产生的,体现了中国画家把内容的表达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创作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