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低頭淺傷2011 2024-11-08

人一旦失去主体性,就容易紧张。

因为人在失去主体性时,会过度在意他人看法和评价,担心无法满足他人期望。

同时处于自我客体化的状态,把外界目光当标准,自我价值感低。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失去主体性

失去主体性,通常指我们在心理和行为上缺乏自主性,往往过分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评价,缺乏自我决定的能力。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往往不是以自己的视角来体验生活,而是像旁观者一样,用他人视角来审视自己。

我总结了一下,人在失去主体性后,主要有以下表现,大家看看自己身上会不会出现这些情况?

1、过度迎合他人

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喜欢,不惜牺牲自己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总是试图满足他人的期望,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声音。

比如,在社交场合中,为了融入群体,勉强自己参与不感兴趣的活动;在与他人相处时,不敢表达不同意见,害怕引起冲突。

2、缺乏自我认同

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经常自我怀疑,容易受到他人的负面评价影响。

例如,在完成一项任务后,即使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也会因为他人的一句质疑而怀疑自己的能力;在面对挑战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可能会失败,而不是相信自己有克服困难的能力。

3、缺乏自主决策能力

在面对选择时,无法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兴趣和目标做出独立的决策。总是依赖他人的意见,如父母、朋友、权威人士等。

例如,在选择大学专业时,不是基于自己的爱好和能力,而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在工作中,面对项目决策时,不敢提出自己的想法,而是等待上级的指示。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自我客体化

自我客体化是指我们将自己像看待一个客体(物品)一样看待自己,而非将自己视为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内在价值的主体。

我总结了三条自我客体化的主要表现:

1、总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种自我否定的心态可能根植于你的成长背景,一个未能培养出充分自信的环境,缺乏来自外界的充分认可。

在这样的环境中,你可能总是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总是受到批评和打压。结果,你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削弱,导致你过分关注他人对你的看法和评价。

2、认同他人否定自己

在潜意识中,不知不觉地认同他人否定自己。当我们不再坚持自我,而是将自己置于被动的客体位置,我们就放弃了自主性,让外界的评价成为定义自己的标准。

这种做法无异于自我贬低,等同于在无意中与他人合谋,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否定。

3、自我监控和约束

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严格的监控和约束,以符合社会对自己所属群体的期望。

比如,女性可能会因为社会对女性身材的要求而过度节食、运动,男性可能会因为社会对男性成功的定义而拼命工作、追求物质财富,即使这些行为违背了自己的内心意愿和健康需求。

自我客体化会对我们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如低自尊、引发焦虑和抑郁情绪、影响身体形象满意度等。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如何建立自己的主体性

那么如何找回自己的主体性呢?我分享几个很有用的方法给大家:

1、将 “被动” 转变为 “我选择”

缺乏主体性的人习惯被动,被评价,被否定,被选择……都处在“被”字的世界里,这种被动的思维模式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失去对自我的掌控权。

我们应该积极地将“我被”的态度转变为“我选择”的主动性。这意味着我们要勇敢地承担起对自己的责任,主动决定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取向。

如果我们一直以“被动”的心态生活,我们会变得过于在意他人的看法,害怕犯错,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陷入疲惫和焦虑。

相反,如果我们以“我选择”的主动性来决定自己的生活,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价值。我们可以选择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在自己手中。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价值观来判断什么是对自己最重要的,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这样的生活方式会让我们感到更加自信和满足,因为我们在为自己而活,而不是为了他人的认可而活。

2、将“被评判”转变成“我表达”

失去主体性的人,我们会时刻担忧他人的目光,害怕自己的一举一动被他人挑剔和指责。在这样的心态下,我们变得小心翼翼,不敢展现真实的自我,仿佛生活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罩中,一举一动都被放大和审视。

然而,我们完全可以挣脱这一枷锁,从这种被动的思维中勇敢地走出来,转变为“我来展示、我来表达、我来影响”的积极心态。

当我们以“我来展示”的心态面对生活时,我们将自己视为独一无二的存在,勇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个性和魅力。

“我来表达”则赋予我们勇气去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我们不再压抑自己的情感,而是敢于在适当的时候表达自己的观点、需求和愿望。

“我来影响”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当我们拥有这种积极心态时,我们不再是生活的旁观者,而是主动地去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他人。

3、表达自我与设定边界

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在与他人交流时,不要害怕冲突,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可以使用 “我” 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立场,例如 “我认为……”“我感觉……”。

学会说 “不”:明确自己的边界,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勇敢地说 “不”。不要为了取悦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和需求。例如,当同事要求你帮忙完成一项不属于你的工作任务时,如果你已经很忙,可以委婉地拒绝,并说明自己的情况。

4、自我认知与爱自己

觉察自己的行为、情绪和决策。思考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背后的动机和价值观是什么。

同时好好地爱自己:关注自己的饮食、睡眠和情绪,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学会应对压力和情绪,通过正念冥想、瑜伽、阅读等方式放松自己。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消除自我客体化

要消除自我客体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培养内在价值感

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爱好,从中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忘记外界的评价和期望。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提升自我价值感。

2、关注内在体验

通过正念练习,学会关注当下的体验和内在的满足,而不是过分关注外在的形象和他人的评价。可以尝试冥想、深呼吸、身体扫描等正念练习,帮助自己更加专注于当下的感受,减少自我客体化的思维。

例如,在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和口感,而不是担心自己的吃相是否好看;在走路时,感受自己的脚步和身体的运动,而不是在意他人的目光。

可以跟着我来练习正念冥想,重塑认知提升自信:

3. 挑战负面思维

当出现自我客体化的想法时,及时识别并挑战这些负面思维。

例如,当觉得自己不够好时,问问自己这种想法是基于客观事实还是主观偏见?有没有其他的角度来看待自己?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渐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从消极的自我客体化转向积极的自我认知。

4、摆脱焦点效应

别让焦点效应误导你,不必总以为众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你身上,把自己从被审视的物件角色中解放出来。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心理学:人一旦失去主体性,便容易紧张。

结语

在生活的舞台上,我们有时会陷入失去主体性与自我客体化的迷雾之中。

失去主体性,便似在茫茫大海中失去了舵手的孤舟,随波逐流,被他人的看法与期望所左右,紧张与不安如影随形。

自我客体化则如同一面扭曲的镜子,让我们以挑剔的目光审视自己,把外界的目光当作衡量自我的唯一标准。

然而,我们可以寻得那缕破雾之光。停下追逐他人目光的脚步,回归内心的宁静花园。

去探索自我的兴趣与价值,在自我认知的道路上绽放光芒。

勇敢地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如展翅的飞鸟,冲破束缚,自由翱翔。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如同拥抱有瑕疵却依然美丽的璞玉。

将“我被审视”的无奈,转变为“我来展示”的勇气,在舞台上尽情挥洒属于自己的色彩。

让我们以主体性为灯塔,照亮前行的路,摆脱自我客体化的枷锁,驶向真实而美好的远方。

我是袁淑秀,松果正念创始人,松果儿童正念APP创始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近二十年心理咨询经验,专注正念,擅长情绪疗愈、亲子疗愈、睡眠改善、生命质量提升,解决亲子问题、失眠、焦虑、抑郁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