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雪 昨天,我们在大觉寺,kelly站在“动静等观”的匾额下,她说她想静静看看眼前的千年银杏树。 我跟大雪一个拿着相机,一个拿着手机,各种妖娆费腰的姿势,大雪说:“汪老师,感觉你这一周都在园子里。” 此刻,坐在电脑前码字,我便想说说父母如何“养”自己这件事。 现如今,很多妈妈都觉得“养孩子”费神费心,轻则狂躁,重则忧郁。 很多妈妈都不知道怎么养孩子,所以拼命去学习“养娃策略”,但以我这些年走过的路,我的经验是:我们都得先学会“养”自己。 养自己的第一步 养“爱好” 我喜欢读书,读书会让我安静。 与此同时,深入的阅读必然带来交流和输出的愿望,这时候,我又发现看展览是一种更立体的阅读,书和物相连。 再然后,我开始喜欢摄影,摄影会让你走向自然,走向放空自己,随时表达的快乐。 读书只需要你安静,专注即可,这时候你大概不想变成一个胖子。 而看展览和喜欢摄影,恰恰需要你走动起来,于是,运动便成为一种刚需。 像我这种上学时候体育倒数第一的人,现在也坚持了5年的健身,绝对不是因为热爱运动,而是为了保证我其他的爱好能够有体力保证。 一个爱好带来另一个爱好,这些此起彼伏的爱好,最终就形成了你每天在不同的任务和状态里穿梭的可能。 时间的管理,就藏在这些爱好的交替进行中。 爱好是你的节奏,人只要有自己的节奏,你就有了“遇境转心”的能力。 在自己的爱好里,你才有“拿起”和“放下”的转身空间。 养自己的第二步 养自己的“世俗之气”! 跟很多朋友聊天,我渐渐发现,真正会养自己的人,真的不多。 我们对自己总有很多限制,这些限制通常都是在外人眼中被赞许的,甚至是我们自己引以为荣的。 大家一路成长,已经不知道被潜移默化“规训”了多少。 比如,东西不要乱买,衣服够穿就行,女人怎么能为了工作不顾孩子? 我们喜欢看到自己谨慎,稳重,得体,善解人意,努力,上进。 我们喜欢看到自己流泪后的释然,却决不允许自己欣赏恣意的悲伤。 ...... 松弛感是奢侈品。 我曾经反对孩子的很多需要,比如去博物馆一定要买文创,去吃海底捞要去做美甲,去逛小店要买盲盒,我曾经觉得这些都是“腐朽堕落的种子”,绝对不能让它们有萌芽的可能。 我不相信一个被允许和随时满足的孩子,能成为一个有自制力的孩子。 因为我没有试过,对自己的放松和允许会带来什么? 直到有一次,我们家的程先生出差买回来一堆耳环,还有给孩子的手镯,我说“这些都归我。” 他惊呆了:“孩子的你也要吗?已经给你买了最贵的。” “是的,但那些还不够,这些必须全部都归我。孩子以后再给买。” 我的坚定,让他看到了我的匮乏,这很震撼。 但我并没有被惯坏,从那之后,后来,我对孩子有了很多的允许,不是理性说服,也不是策略,是发自内心的想要让她开心。 我对自己的“养育”,决定了我对孩子的“养育”。 后来让孩子去做美甲的那一刻,我彻底明白“你给不出你身上没有的东西。” “限制”的背后,本质是害怕,和对自己的漠视,是对生命力的“囚禁”。 我们常常认为允许等于放纵。 但其实,每个人最终如何成为一个更有成全之意的人,恰恰在于那些“没有限制”的一次次善意的发生。 别小看生活中的小事,它带来的人的释放空间是很大的。 去“养”自己的世俗之气,这对我们有好处。 养自己的第三步 养自己的“浩然之气”! 很多人惧怕年龄,开始不敢对自己有更多期待和想象。 相比于暮年,暮年心态才是致命的。 上次跟Kelly她们聊天,我发现,大家的心灵年龄都还在十几岁二十出头的年纪。 我真的好开心这样的发现:我们都还小。 在孩子眼中,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变老的? 是在我们开始放弃学习,放弃理解新事物,放弃理解我们不熟悉的事物,并经常表示时代让我们不满意,经常倚老卖老的时候。 一个人注定容颜衰老。 唯一的抗老动作:是你的血液深处时刻涌动着向前求新的愿望,是你的每一天都彰显了你笃信“永远都是少年”的意气行事。 因此,“养自己”,要养你的未来,积极行动,拥抱可能。 这养自己的3步,构成一个成熟、努力又快乐的自己。 你只需做自己! 你成为这样的自己,让孩子觉得活着是一件多么有趣的事!我们给了孩子生命,同时用自己的生命状态,给孩子“旺盛的生命力”,这是为人父母的长久之路。 只管去爱好,去满足,去高飞吧。 |
|
来自: 新用户32637V7d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