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雨解说涉县谚语:井店米贩子,台村瓦片子,招岗柴担子,北岗油罐子

 爱旅游的寒江 2024-11-09 发布于河北

先前只知道“招岗柴担子,北岗油罐子,台村瓦片子”。现在终于又知道了“井店”是“米贩子”。

这大约是涉县较全的“百工”行当方面的俗语。这俗语又叫俗话,是通俗又广泛流行于涉县城方围包括河南店和井店即南路及北路邯长线较为典型的定型语句,有点儿扯淡俏皮劲儿,却也实在,是群众创造出来的,反映的是群众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带有些许戏谑和不恭,但也无害,毕竟,是当时的客观事实。

先说“招岗柴担子”。旧时,招岗坡场广大,背倚韩王山,靠山吃山,烧燃靠割柴。“淹死的都是耍水儿的,蹶山的都是跋山割柴的”。招岗早头上“首苦乏水”,淹不死人,但,村南有“孤魂庙”,是收“蹶山鬼”的。听老人言,招岗有爿作开的地方儿,柴是私家的,南垴垴头、大峧沟、桨板洼那边,公共的地方,不光本村人来割,井店、台村、更乐、张家庄人也来割柴。招岗人割柴,不光供烧燃,还往台村砖瓦窑上送。一柴担弄几个小钱儿,买两个黄蒸,自己吃一个,用布儿包一个,给老婆孩子带回来。以割柴为营生,就有了“柴担子”这个名头儿。

“北岗油罐子”。北岗人过去打油换油多。到生产队的时候,山雨还吃得有北岗人挑油担子,走村窜村,从招岗北边来,到北圪廊、社街、碾上,敲着梆子,拉长嗓子:“换~~~~油哩~~~~”山雨才几岁,跟着大孩子们撵着换油的中牟汉子,唱小曲:“哒儿哒儿,换油哩,他娘肚里耍猴哩,大的儿会走了,小的儿会扭了,他娘肚里又有了……”至今也不知道这小曲儿是啥意思,总觉得好玩儿,跟着起哄,以至于记忆中,这个小曲儿与换油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体。当年,那个中年汉子,外号儿叫“小油罐儿”,也不知是谁给人家起的。上学了,山雨总觉得“小油罐儿”一定会象古文《卖油翁》中描述一样,“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并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台村瓦片子”。台村是大村儿,过去多烧砖瓦窑,老技师弄的太公楼儿什么的,都是上等艺术品。著名画家贾向国先生曾拜访过村里的老师傅。还是生产队的时侯,山雨所在的村子在北岭、虎岭大队办砖瓦窑,师傅听说就是台村的。山雨记得工人们洇土、踩泥、制坯子、点窑、烧窑、洇窑等工序。还由此对一个谜语记得更牢靠,“漫地一只獾,尾也着住天。麦秸吃两垛,井水喝个干”。如今,涉县不叫烧砖瓦窑了,山雨担心那些技艺会随岁月被历史的烟尘堙没。能不能,象磁州窑一样,小范围特许生产,或弄个博物馆什么的,村史馆也行!

“井店米贩子”,是从井店本村人,文化传播者,新媒体人寒江先生的视频中得知的,跟前边三个能串起来。从邯郸到长治,早听说有几大集镇的说法。在涉县,这个线儿上,河南店与县城一河之隔,是个特殊的所在。先母讲,早头上,河南店红火着哩,比城里热闹,有行店,有货栈,有斗上,有……先母当小姑娘的时候,为挣个头绳子钱,去行店打过工,敲核桃仁什么的。按井店的老辈儿人说,武安冶陶也是大集镇,过去,井店人从河南店贩上米,驴驮人背,往冶陶卖。上白鱼岭方向,有“等脚坡子”。往来商旅、贩夫、走卒,到这个地方儿,就象公交站点儿似的,等送脚的。旧时,中国民间职业风俗有“赶脚”这一行当,因以赶着驴或骡子出租供人乘骑为业,故称。流行于华北、中原、西北等地。赶脚,本指赶着驴或骡子供人雇用的活计;赶着牲口供人骑用的人,就叫“赶脚的”。这一种活计,类似于如今的开出租车的。赶脚的把驴拴于城根儿坡根儿,有需要者就骑上它,赶脚的在后面紧随其后。当然,也有“货运”,比方,“送脚米”。山雨估计,井店人贩米,未必用自己的头口,也可能雇别人的驴骡,驮运谷米,运送他地,这种“米”,就叫“脚米”?

想一想,旧时,日常生活,不就是“柴米油”盐,“吃”穿“住行”?“招岗柴担子,北岗油罐子,台村瓦片子,井店米贩子”,全了,几乎全了!

山雨      甲辰阳月之初

             于古沙安乐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