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汾阳方言研究》中有“踒水瓮儿”,解释为“移水瓮”。 2.《汾阳话与普通话简编》中有“揻”,解释为“推移,'揻水瓮、揻箱则、揻桌子’”。 3.《晋源方言》中有“歪”,解释为“搬弄。把水瓮儿歪到墙拐角了”。 4.《大同方言辞典》中有“揋”,解释为“移动物体时,依靠物体本身下部较圆的外缘做弧线位移称揋。例:揋瓮”。 5.《夏县方言志》中有“围”,解释为“坐着来回动或前后移动”。 6.《陕北区域方言选释》中有“逶”,解释为“坐下挪动:毛女一逶一逶地来到我跟前”。 7.《韩城方言词语录(上册)》中有“肥得和猪一样,肥的都痿(坐着前移)不动啦”。 8.《商州方言词汇研究》中有“踓”,解释有“坐在地下将身体向前移动:娃坐在地上学的踓哩”。 9.《兰州方言词典》中有“维”,解释为“慢腾腾地往前移动:吃的太胖了,走开了维着哩|腿子锯掉了,坐在地上维着哩|找见李镇长了,那(他)在沙发上维了一下,没有站起来”。 10.《洛阳方言词典》中有“为”,解释为“坐在地上向前挪动:我一步一步往前为,也得到家”。 我猜想,上述“踒,揻,歪,揋,围,逶,痿,踓,维,为”可能应写作“回”。 “回”在孝义话中可以读wēi,有“移动,挪动”等意思。
○《说文解字》中有“回”,解释为“户恢切,转也。从囗,中象回转形”。 ○《康熙字典》中有“回”,解释有“回,旋也”。 ○《汉语大字典》中有“回”,解释有“运转,回绕”。 ○《现汉》中有“回”,读huí,解释有“曲折环绕:回旋|巡回|迂回|回形针|峰回路转”。 普通话的“h”与孝义话的“w”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普通话的“ui”与孝义话的“ei”之间也存在对应关系。
即“回”可能曾读wēi。 ○《现汉》中有“挪”,读nuó,解释为“(动)挪动;转移:挪用|挪步|东挪西凑|把桌子挪一下”;还有“移”,读yí,解释有“(动)移动:转移|迁移|把菊花移到花盆里去”。 我猜想,上述“挪,移”可能也源自“回”,是对“回”的记音。 ○《说文解字》中未收“挪”。 ○《康熙字典》中有“挪”,解释为“【唐韵】诺何切【集韵】囊何切,音傩。搓挪也”。 ○《汉语大字典》中有“挪”,解释有“同“捼”。搓揉”。 ○《说文解字》中有“移”,解释为“弋支切,禾相倚移也。从禾多声。一曰禾名”。 ○《说文解字注》中有“移”,解释有“倚移,连绵字。叠韵。读若阿那”。 ○《汉语大字典》中有“移”,解释有“禾柔弱貌”。 旧文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