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材料)萧统《陶渊明传·躬耕自资》、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元亮当晋未衰之时》、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陶靖节小试于彭泽》阅读训练

 阅读美丽星空 2024-11-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会郡遣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征著作郎,不就。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高祖①王业渐隆,不复肯仕。

(节选自萧统《陶渊明传》)

材料二:

元亮当晋未衰之时,漠无宦情。迨宋之既禅,其诗愤气火发,处处见之。志子春,咏荆轲,赞夷齐,是岂以一隐为避患计者哉? 初为祭酒参军,继受彭泽令,不过贫仕三径之本怀,故卒辞之。使晋大用元亮,必不肯硁守松菊,置君父于膜外,自表名高,勋烈亦必有可观,何至种种深暮年之浩叹耶! 然则元亮激昂负荷,正在晚岁诗心。以未尝立一日之朝,而抱匡复之愤思,痛肉食之误国,此其纯忠,所以独标千古,诗品迥莫与京也。若只与曹刘诸诗人刱声律高下,又曷足论哉?    

(节选自黄文焕《陶诗析义·自序》)

材料三:

陶靖节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 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俾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繇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 少长也,贤不肖也,皆非所问也。孔子之于阳货,往拜其门,非屈于货,于礼也。君臣之义,上下之礼,性也,非但不可逃也,蔑礼失义而不尽其性.过岂小哉? 言不可不慎,诵古人之言,不可以昧其志而徇其词,有如是夫!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

【注】①宋高祖指南朝刘宋开国君主刘裕。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赋分。(3分)

虽然A此言出B而长C无礼者之傲D不揣而乐E称之 F则斯言G过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显扬,与《报任安书》“而文彩不表于后世也”的“表”字意思不相同。

B.京,大,与《登泰山记》“自京师乘风雪”的“京”字意思不相同。

C.发,揭露,与《促织》“探石发穴”的“发”字意思不相同。

D.屈,屈从,与《苏武传》“屈节辱命”的“屈”用法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基于对生活境况的考量,向亲友们表达了想要出仕的想法,执事者听说以后就任命他担任彭泽县令。

B.黄文焕认为陶渊明的诗歌品格高迈,无人能比,但在声律层面如果和曹刘等人的诗作相比较,则尚有差距。

C.王夫之认为,谨守君臣礼义出于每个人的本性,一旦蔑视君臣礼法,抛弃君臣大义就是犯了非常大的过错。

D.王夫之以陶渊明辞官托辞为例,指出对于古人的言论不能只理解其词句的表层含义,还要领会其深层意旨。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迨宋之既禅,其诗愤气火发,处处见之。

(2)居是官者必繇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

14.对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黄文焕和王夫之的看法不同。请在材料二、三中找出你的依据。(3分)



10. ADF 正确的断句应为:“虽然,此言出而长无礼者之傲,不揣而乐称之,则斯言过矣。”意思是说:“尽管如此,说出这样的话会助长无礼之人的傲气,使他们不加仔细揣摩就乐于称颂它,那么陶渊明的这句话就是错误的。”

11. A 两个“表”字意思相同,都是“显扬”的意思。

12. B  曲解文意。原意:如果把陶渊明的诗作和曹刘等诗人的作品只进行声律上的比较,就是忽视了陶诗的高迈品格以及陶渊明的诗心,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不值得评价。

13.(1)等到南朝刘宋接受禅让之后,他的诗作中愤怒之气像火一样喷发,到处都能看到。(“迨”“既禅”“火发”“见”各1分。)

(2)担任(县令)这个官职就必须按照这样的礼节,知道他是督邮的身份罢了,难道还要挑选是哪个人吗? (“居”“繇”“而已”“岂”各1分。)    

14.(1)材料二认为陶渊明没有做官意愿,且未得大用,故而辞官;材料三认为陶渊明觉察到了刘裕的不臣之心,出于对晋朝的忠心,故而辞官。( 一点2分,两点3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亲自耕田种地来获得生活物资,身体变得衰弱多病,后来担任了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朋好友说:“我暂时想出来当官来谋求一点养家的物资,可以吗?”州的长官听到这话,便任命他为彭泽令。到了年末,恰逢郡里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县里的官吏报告说应该整束官服相见,陶潜感叹说:“我难道能因为五斗米便向乡里小人折腰吗?”当天便交还印绶辞职,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义熙末年,朝廷征召陶渊明为著作郎,不去就职。(陶渊明)自认为曾祖父是晋朝的宰相,认为自己降低身份作后一个朝代的臣子就是耻辱。自从宋高祖的基业渐渐兴盛,陶渊明再不愿意做官。

材料二:

陶渊明在晋朝还未衰亡的时候,恬淡自适没有做官的情怀。等到南朝刘宋接受禅让之后,他的诗作愤怒之气像火一样喷发,到处都能看到。记叙田子春,歌咏荆轲,赞颂伯夷,这难道是用隐逸作为躲避祸患的谋划吗? 起初担任祭酒参军,继而接受彭泽县令的任命,仅仅只是为了养家做一个俸禄低薄的小官这样的本意,因此最终辞去了官职。假使晋朝重用陶渊明,他一定不会固执地守着家里的松树菊花,把君父置于身外,显扬自己的高名,功勋也一定非常可观,何至于各种迟慕之年的浩然长叹呢! 但是陶渊明激动昂扬担荷厚重,正在他晚安的这颗诗心。因为他(晚年)未曾在朝堂上立身一日,但是又抱有匡扶国家的愤愤之思,痛恨当权者耽误国家,这就是他纯正的忠诚,因此他千古显扬,他的诗歌的品格没有人可以相比较。如果只是和曹刘等诗人在诗歌的声律上比较高低,又哪里值得评价呢?

材料三:

陶渊明牛刀小试担任彭泽县令,这是他出于仕宦世家而做官。世家子弟的出路就是做官。做官后他知道自己最终还是不可以做官就弃官而去,他的用意非常深远。他虽然用意深远,但终究没有用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他的作品也闪烁其词。他没有直接用语言表达而是采用托词,不是因为他畏惧祸患。当时东晋尚未灭亡,刘裕还没有篡夺权位,(这种环境下)他先揭露他所预见的尚未形成的隐微的变化,本来就不行。万一刘裕早三年死去,他的儿子刘义符之流不足以篡位,那么如何能够把篡位未成的谋逆之罪强加给对晋朝立下再造之功的元勋,并为此制造出非常过分的言辞呢? 这正是正人君子的厚道之处。所以他辞官归隐时,只是说:“怎么能够因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儿折腰呢?”仅仅像这样罢了。尽管如此,说出这样的话会助长无礼之人的傲气,使他们不仔细揣摩就乐于称颂它,那么陶渊明的这句话就是错误的。君子出仕做官,不仅是为了践行正道,也是出于大义。    

君子做官而与上下级交往,一定遵守当时君王的制度,这不但是守法的表现,也是礼的要求。作为县令必须整束好官服去见郡的属吏督邮,这就是当时君王的制度,郡守的指令。担任(县令)这个官职就必须按照这样的礼节,知道他是督邮的身份罢了,难道还要挑选是哪个人吗? 至于督邮是老还是少,是贤能还是不肖之徒,都不需要过问。孔子对于阳货,曾经亲往他的门前拜见,这不是屈身事奉阳货,而是屈从于礼仪规范。君臣之间的大义、上下之间的礼仪,都是出于人的本性,蔑视礼法、丧失道义、不能保全人的本性,这个过错难道还小吗? 立言不可以不慎重,传诵古人所说的话,不可以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意旨,却只理解词句的表面含义,就像对待陶渊明的这句话一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