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在位期间曾御封“大唐三绝”:李白的诗歌、张旭的草书和裴旻的剑舞。有了皇家的“背书”,很多人认为张旭代表着唐代乃至整个书法史上的草书最高水平,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不论是用笔之随心所欲不逾矩,点画线条质量之高还是作品境界的超凡脱俗,怀素都更胜一筹。 五代书画家贯休点评:“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谭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何绍基则称赞:“怀素得法于张长史,其妙处在不见起止之痕。前张后黄,皆当让素师独步。”笔画那种起无尽收不绝的畅快尽兴,真正把草书写到了“终极形态”。 怀素一生信奉禅宗,他笔下的草书不同于张旭的“悲喜双用”,而是达到了更高一层的“悲喜双遣”,这样的作品能将情感与笔墨协调到天衣无缝的程度,不会出现情感压倒笔墨的情况,所以说,对于学草书者,怀素的作品比张旭的更容易上手。 赵孟頫认为怀素的字“虽率意颠逸,终不离魏晋法度”,继承了前辈们草书用笔的精髓,融百家之长。综合而言,不论是笔法、情感还是作品本身的笔画、结字、章法、墨法、气韵各方面,怀素已经把草书发挥到了极致,称得上“集大成者”了。 怀素传世作品不多,他晚年所写的《王献之王洽王珣书评》是倾尽心力的“扛鼎之作”,由于太过珍贵,原拓至今只公开展出过一次。由于此作用笔潇洒自然、天真烂漫,后世将它命名为《风流帖》,从中我们领略到怀素草书自由、率真之气。 《风流帖》全卷纵30厘米、横460厘米,共63行、330余字,字径大小约5厘米。此作吸收张芝、二王、张旭四家笔意,用笔细腻,动作丰富。空中取势,再逆锋入纸,笔尖按压、顿笔、衄挫,起笔厚实稳重,行笔纯以中锋,徐疾有度,笔画遒劲多姿,力透纸背,如“锥画沙”立体感十足。 此作转折处以圆笔为主,绞转连绵,灵活自然,骨力劲健,深得“折钗股”精髓。锋芒内敛,圭角暗藏,起收笔沉着扎实,书写过程中轻重、疾徐、粗细、断连变化多端。结字因字赋形,奇宕险绝,字迹大小错落,狂放纵逸。章法疏密有致,呼应有序,上下字之间气息贯通,左右之间顾盼生姿。 纵览全卷,将魏晋唐代正宗草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又无霸悍之感,收放有度,细腻精到,是我们学习草书,领悟草法的绝佳范本,看得人热血澎湃。 而今,我们将怀素《风流帖》初拓本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见此作如见原作,并添加逐行释文一一对应,以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