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一旦从简单变得复杂,也就变得有意思了。 就比如说喝茶。
这是南宋诗人杜耒,在一个寒夜,以茶当酒招待友人时,写下的一首诗。且不说窗前的明月,院里的梅花,单就初红的炉火,沸腾的茶汤,是不是就别有一番味道? 此时的一杯茶,还只是一杯茶吗? 实际上,古人为了让喝茶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加雅致,单单在茶器上,就下了不少的工夫。比如唐朝人陆羽,在他所著的《茶经》里,就详细记录了当时人们喝茶,要用到的24件茶器。 这24件茶器,对于我们后人来说,恐怕只能是叹为观止。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起来看看。 风炉既然要喝茶,怎能没有炉子? 只不过唐宋年间的古人,煮茶用的炉子,很像上古时期的鼎。 鼎有三个足,在这三个足之间,再开三个窗口,底部的窗口用来通风和漏灰。 这就是风炉了。 筥一种由竹子编成的筐子。 也有用藤条编成的。 方形或圆形。 用来装炭。 炭挝六棱形铁器。 长一尺。 用来碎炭的。 火筴“一名箸”,也就是火筷子。 用铁或熟铜制成。 长一尺三寸。 用来夹炭的。 鍑也叫做“釜”,类似现在的锅。 用来煮水烹茶。 生铁铸成。 腹部比较长,目的是当水烧得沸腾时, 不但不飞溅,茶汤还更醇厚。 交床木头做成的马扎。 中间的木板挖出一个圆形, 用来支鍑。 也就是安放锅具。 夹大多是用小青竹制成。 也有用精铁、熟铜。 长一尺二寸。 用来炙烤茶饼。 纸囊又白又厚的藤皮纸, 双层缝制。 用来储藏炙烤后的饼茶。 防止茶香散失。 碾、拂末唐宋年间的茶,大多是茶饼。 需要先用碾把茶碾成粉。 而拂末,顾名思义, 是用来拂去茶粉末的, 由鸟的羽毛制成。 罗合、则罗,就是筛子, 用来筛茶。 合,就是盒子, 用来装茶。 则,类似现在的勺子, 用来量茶。 水方存放生水的器皿。 由椆、槐、楸、梓等木板拼合而成。 木板之间的缝隙, 则用漆粘合。 漉水囊用来过滤煮茶用的水。 架子由生铜制成, 以防止沾了水之后有腥涩味。 古人还是很讲卫生的。 瓢舀水用的。 原本是葫芦一劈两半。 不过唐宋年间, 人们大多用梨木来做。 竹筴煮茶时,用来搅拌茶汤。 有桃木、柳木、蒲葵木做的, 也有柿心木做的。 两端都会用银来包裹。 怪不得古人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呢! 鹾簋用来装盐的器皿。 当时人们煮茶时,喜欢放些盐, 以去除茶的苦和涩。 另外配合这个用的,还有一个物件叫“揭”, 用来量取盐的多少。 熟盂古人把水煮开的过程分为: 盲汤、蟹眼、鱼目。 当水煮到“其沸如鱼目,微有声”时, 就可以放茶了, 称之为“一沸”。 当“边缘如涌泉连珠”,这就是“二沸”, 会出现气泡。 这时就需要舀出一些来, 放到一个器皿中。 这个器皿就叫“熟盂”。 碗也就是茶碗。 本来没什么好说的。 不过,当时的茶碗, 底足比较高,而且整个碗身, 是偏着的。 畚由白蒲叶编制而成。 用来装茶碗。 一只畚可以装十只茶碗, 中间用剡纸隔开。 札类似于现在的刷子。 把茱萸木和棕榈皮绑在一起, 或用竹管把二者束在一起, 用来清洗茶具。 涤方和水方一样, 由木板拼合而成。 用来盛放洗涤茶具后, 剩下的污水。 滓方也和水方一样, 由木板拼合而成。 用来装各种残杂。 另外还有擦拭茶具的抹布, 当时叫做“巾”, 由粗绸布制成。 具列在唐宋年间, 也有人把它叫做“床”,也有人把它叫做“架”。 其实类似于现在的酒架, 是用来摆放茶具的。 都篮由竹蔑编制而成, 用来存放茶器。 一个“都”字,就表明这些茶器, 都可以放进去。 只不过, 都可以放进去,与放不放得下, 并不是一回事。 在南宋画家刘松年的《斗茶图》里,画中人物那种提壶担浆的架势,很明显就可以看出来,这24件茶器,绝不是一只“都篮”能够解决的。 说起这些古人来,也真有意思。 为了喝一杯茶,零零碎碎的,要摆弄这么多东西。而且还不是自己在家一个人摆弄,动不动就挑着“都篮”上街,和人斗一番:比比谁的茶叶好,谁的茶末碾得细,谁煮茶时泡沫起得多…… 对于我们来说,或许古人这样的行为,简直就是谜之操作。 但如果站在古人的角度,来审视当下的我们,嘴巴上说是为了过好日子,却一天到晚忙得四脚朝天……或许他们反而会觉得: 那样的日子,才叫生活吧?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同时也感谢作者的辛勤付出。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