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文:yebo
《东坡志林》里记载了一个故事。
宋朝文人张鄂,有次拜访好友苏轼,向他请教养生的方法。
苏轼想了想,写下四味良药: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肉,无事以当贵。
保持清心寡欲,养成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是滋养身心的不二法门。
人到中年,行至半坡,每天劳心劳力,身体也渐不如前。
想要活得健康长寿,其实并不需要多么昂贵的保养。
只需从点滴做起,把日常作息调整好,就是最便宜最有效的养生之道。
1、早寝以当富
英国生物库做过一个研究,他们通过对50万人进行调查研究,得出结论:
晚上不睡早晨起不来的人,比早睡早起的人死亡风险高出10%。
中年以后,生活压力不断增加,我们经常拼命加班熬夜。
但睡得太晚,往往会让生命的能量加速衰退,使得精神越来越差,最终拖垮身体。
苏轼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提到:“养生亦无他术,独寝无念,神气自复。”
一个人只有保持充足睡眠,才能调养精神,更好地恢复自身的元气。
作家张昕讲过自己的一段经历。
她当初在出版社工作的时候,是圈子里有名的工作狂。
“每天少睡一小时,人生就多活1/24”,是她常挂在嘴上的人生格言。
有段时间她赶着出新书,没日没夜地赶进度。
连续三周,她每晚都顶着黑眼圈,熬到凌晨三点才上床睡觉,六点多就起床。
结果有天工作的时候,她突然咳出了一摊鲜血。
吓得她赶紧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长久熬夜,导致免疫力紊乱,从而引发的肺病。
出院之后,她马上做出调整,开始早睡早起。
每天再忙,都坚持22:30之前上床,保证7个小时的睡眠。
坚持了几个月后,她的病彻底痊愈,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
英国哲学家洛克说过,自然给予人们的甘露就是睡眠。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台忙碌的机器,超负荷运行,只会缩短它的生命周期。
唯有以充足的睡眠来滋润和保养,它才能长久地运转下去。
睡好了下半夜,方能过好下半生。
早点睡觉,多为身体充电,把身心调成饱满的状态,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善待。
2、安步以当车
民间有句老话:“百练走为先。”
勤走路,可以锻炼腿部肌肉,疏通经络,还能增强心肺能力,提高人体免疫力。
用步行来替代乘车,保持适当的运动,才能远离疾病,延年益寿。
苏轼在黄州时,就养成了每日清晨快走的习惯。
他在文章里说:
晨兴疾趋必十里许,气损则缓之,气匀则振之,头足皆热,宣通畅适。
久久行之,当自知其妙矣。
每天早上,他一定要步行十里左右,气喘得厉害就慢下来,缓过来以后再继续前行。
走完全程后,头上出汗,脚心发热,血脉流通,四肢舒畅。
在日复一日的行走中,他锻炼出了一副强健的体魄,这也让他有足够的精气神,熬过生活的难关。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行走,是最好的药。
坚持步行,就是在为自己建立健康屏障,阻止病魔侵入,抵御岁月侵袭。
中国最后的大儒梁漱溟先生活到了95岁,他长寿的秘诀在于多走路。
年轻时,他经常出门锻炼,每天沿着北海公园散步一圈。
临老了,也没有松懈下来。
每天早起他第一件事是喝杯牛奶,然后去楼下院子走一走。
甚至晚年生病了,拄个拐杖也要走上百来米。
在步行的加持下,他在90岁高龄时,依然身体硬朗,仍能声音洪亮地登台讲课。
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研究,结果表明:
步行,是最好的运动,它对身体的损伤最小,且对身体的疗愈效果也最好。
不运动不爱走路的人,只会随着年岁增长,逐渐丧失活力。
而爱运动经常走路的人,就是在和时间赛跑,帮你有效抵抗衰老的侵袭。
人到中年,别光顾着为生计奔波劳碌,忘了关心自己的身体。
没事勤走路,让身体动起来,你往前走的每一步,都会让你越活越年轻。
3、晚食以当肉
所谓“晚食以当肉”,意思是说:
晚一点吃饭,等到真正饿了再用餐,那就如同吃了顿肉一般。
人到中年,应酬增多,很容易就胡吃海喝,暴饮暴食,结果伤脾伤胃,把身体吃垮。
宋代医家杨士瀛说:“节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学会控制饮食,把肠胃养好,疾病自然也会随之远离。
苏轼曾写过一篇《节饮食说》的小文,把它贴在自家墙上,时时警醒自己。
文中规定:每餐只能一饭一菜,逢年过节,也只能饮一杯酒,吃一个荤菜。
若有贵客来访,会加两个菜,但他绝不多动一筷。
他提倡“已饥方食,未饱先止”。
到了感觉饥饿时方才吃饭,在感到十分饱之前就预先停止进餐。
通过对饮食的控制,苏轼一生,从未生过什么大病。
俗话说:“常有三分饥,百病不相袭。”
人生最难是节制,对于肠胃亦是如此,腹中食少,身体才好。
诗人白居易,生平喜欢饮酒。
但是他从不贪杯,每次酒至微醺便停下来。
平时吃饭,他也提倡素食,不喜荤腥,对于大鱼大肉更是敬而远之。
由于注重饮食之道,尽管他一生坎坷,最终却活到了75岁高寿。
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里说:
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尔。
长寿的秘诀是少吃,准时限量,食不过饱。
行至中年,别再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
养成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就是给身体减负,为自己增福。
4、无事以当贵
苏轼写过一首诗《初到黄州》,其中说: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这首诗写于“乌台诗案”后,当时他刚被贬谪到黄州。
换作他人,从京城被贬到地方小城,可能苦闷不已,耿耿于怀。
对于这种境遇落差,苏东坡却毫不放在心上。
他像游客一样,欣赏着黄州的美景。
无论是江里的鱼,还是山上的笋,都让他觉得生活有滋有味。
对于人生的风雨,苏轼从不焦虑费神,这让他无论走到哪都容光焕发,充满活力。
《古今医鉴》中说:“心劳则百病生,心静则万邪息。”
人到中年,精力本就越来越有限,内心再背负太多,难免会积忧成疾。
再难的事也别往心里搁,心神宁静,才能身康体健。
近代著名书法家于右任先生,一生饱经磨难风霜,但却始终气定神闲活到85岁高龄。
有人向他请教长寿的秘方,他就指了指挂在客厅的那副对联。
上面写着: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麻烦叠着麻烦,烦恼追着烦恼。
但只要心不为事扰,自然可以让自己保持平和,不受情绪干扰。
林语堂曾写道:
“无事是去除了生命焦渴,像秋天的潭水那样澄明幽静,清澈无染,明白没有挂碍。”
无论曾经历过多少事,都要学会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心中事少了,身上自然病少。
学会看开看淡,不多思,不多虑,把心养好了,胜过世间所有灵丹妙药。
▽
中易堂国医馆翟红斌先生说:“养生,贵在守常。”
所谓守常,就是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中,日复一日地坚持下去。
人到中年,学会将关心自己的身体,变成一种习惯。
读懂苏轼这四味良药,早睡早起,控制饮食,多运动,少思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