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八路军发展的标杆人物,因为他的创造,我军伤亡大减战力猛增

 小飞侠cawdbof0 2024-11-10
他是八路军发展的标杆人物,因为他的创造,我军伤亡大减战力猛增

王凤麟

王凤麟,1911出生,黑龙江宁安县卧龙河屯人。

王凤麟在抗联第四军当过连长,与鬼子真刀真枪地干过。抗联第四军没剩多少人,杨靖宇的一军也没剩几个,周保中的部队还有一部分。

为了保留火种,我党决定把一部分同志送到苏联去。1935年,王凤麟去了莫斯科,在离莫斯科百公里外的一个军事学校受训了一年多。学的是炮兵,也学了爆破。同时参加学习的还有十几个人,有抗联来的,更多的是南方口音的的军人。但有纪律,一是不准用真名字,二是不许互相打听个人过去的经历。

1937年底,王凤麟回到国内,直接到延安。王凤麟后来说,东北抗联的同志到苏联学习后,基本没有回去的,都是由中央重新分配,前往各个抗日前线。他是继张经武之后从延安来到鲁中的。

王凤麟先在山东纵队总部工作。吴瑞林信息灵通,听说总部有能人会用大炮,会工兵爆破,赶紧向总部申请要王凤麟来四支队一团工作。几次交涉领导终于吐口。

刚来时,团里安排他为三营营长。大家都觉得安排有点儿低,但王凤麟也不计较职务高低,只要能在第一线打鬼子就行。

1940年夏,四支队一团编为山东纵队一旅二团,副团长陈奇调别的团任团长。吴瑞林团长提出调王凤麟任副团长,并报请旅里批准。同时调一营长于松江任参谋长。于松江以前在旧军队干过,受过正规训练,会带兵,有能力有经验。二营长也调出去任团长。

要说到王凤麟对这支部队的贡献,必须得先说说二团的装备状况。二团政治处主任孟英,也是王凤麟的同事和好友,对此最清楚不过。

一旅二团的前身山东纵队四支队一团,是以黎玉领导的珇徕山起义部队为基础组建的。部队成立初期人不少,战士们爱国抗日打鬼子的热情高,但武器和装备严重不足。四支队初创,没正规渠道获得武器供应,枪支弹药奇缺。战士们不得已只好用高粱秆装在子弹袋里充数。部队的日常工作就是招兵和搞武器。

当时局面混乱,许多武器在国民党军败退时散失在民间。八路军就到处收集和收购弹药。收集到武器的制式不一,性能也差,但总比没有强。部队最好的枪还是国民党部队的溃兵带来的。四支队建立初期,就有几批旧军队的士兵经说服加入了抗日队伍,构成了部队初期主要的战斗力。

开始几次战斗都是安排这些旧军队的士兵在最前面。有些溃兵不愿意跟着干,要回家,我方就采取购买的方式,20、30块大洋买一只枪,子弹通常另计。队伍上没什么经费。有的同志为了给给部队凑钱买枪,甚至回家把自家的地卖了,把钱给部队去买枪。

此时的部队是名符其实的游击队,五花八门的不同枪支什么都有。有些枪是坏的,打不响。部队又没有军械修理的单位,只能扛着充数。看上去还有点儿神气,但打起仗来没有用。还有老百姓打猎用的散弹枪,也在队伍中。只能说有比没有强。

队伍发展很快,几个月就发展了几千人。哪里来的枪支弹药?大家想了很多办法来扩大枪源。山东地方有许多土围子,是防土匪用的,看家护院的总有些武器,有些土围子从溃兵手中收购过一些武器枪支。部队就前去做工作,说服他们捐武器。软硬兼施也弄了一些武器。还从附近农民那里买到过一些手榴弹。战士们挺高兴,把手榴弹别腰里也挺唬人的,叫很多没有发到手榴弹的战士羡慕不已。

有一天,团政治处主任孟英突然想到,真上了战场,咱这手榴弹到底顶用不顶用?他去问战士们。大家互相看看,摇摇头都说不知道。孟英说:那咱们试试。大家就到村外找了块空地地试投。拧开弹盖,拉出引火弦,投出去一颗,没响。再投一颗,还没响。

一气之下连投了八,九颗,都不响。大家真傻了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打开一看,发现手榴弹内部都受潮了。原来这手榴弹被老百姓捡回家后,曾经埋在地下保存,时间一长,进了潮气,所以失效。就这样的废弹,战士们还舍不得丢掉,捡回来照样别腰上。

武器装备是这个水平,其他方面就更差了。比如军装,四支队初期根本就没军服,来队伍时穿什么就是什么。领导和士兵都一样,区别就是有皮带,挎短枪。当时谁要有条皮带系在腰上,也是件很神气的事情。

因为物资短缺,所以打仗时什么都要。打仗时击毙了鬼子和伪军,打扫战场时就把尸体扒的精光。把敌人的军服拿来穿上,其中腰带子弹带鞋子这些东西最受欢迎。还有就是扒俘虏。基本上是全要。

每次打了胜仗后,队伍的行列中就会出现一些人穿着缴获的服装。很多年后,孟英在胡奇才司令处看到一张1940年打鬼子的照片。被击毙的鬼子衣服鞋子都给扒走了。大家说起此事,都很有感触。

部队太穷了,没有供应系统,粮食全靠马馥塘他们从老百姓那里收集。军队装备的改善主要靠缴获。

部队行军打仗天天走路,对大家来说,有一双结实一些的鞋是非常好的事。干部之间互相送的礼物鞋是占了很大一部分。日本鬼子的皮带皮鞋和胶鞋是基层干部中很受欢迎的物资。伪军的装备是缴获最多的,从枪支弹药到服装都是战士们喜爱的好东西。

部队里的战士多数是农民,一部分有些战斗经验的是东北旧军队的溃兵。于松江在旧军队里当过军官,会打仗也会带兵,来到部队就被任命为干部,后来一直担任二团的参谋长,成为二团的核心领导成员。

也有一部分战士曾经在东北当过土匪。他们原来是闯关东的关内人,有些混不下去的人就当了土匪。“9.18”事变后,这些人就回山东了。他们有一定的战斗经验,有的还带着枪。孟英就直接参与领导了说服这些穷苦人加入八路军去打日本鬼子的工作。这些人的军事技术和训练比刚参军的纯农民强多了,后来也成了部队中战斗的骨干。

孟英在北平搞过学生运动,曾于1936年夏季在北京西郊的樱桃沟参加过“民先”组织的短期游击战军事训练,学习过游击战的基本知识,也拿木头棍子练过瞄准,但是根本没有条件进行实弹投弹和射击训练。

由于旧中国的落后,大多数战士都没有文化,根本谈不上制造军事装备。四支队一团组建初期,除了几个矿工,没有人接触过炸药和爆破,也没有任何有组织的工兵队伍。

王凤麟来到四支队一团时,队伍有了很大的发展,装备也比以前好了很多。

王凤麟对鲁中抗日战争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在他的领导和直接参与下,率先在作战中使用爆破技术。他对山东八路军开创和推广爆破作战立下头功。我军的爆破战术沉重地打击了敌伪。我军的作战方法因而有了很大的改变,人员伤亡大大减少。

王凤麟大显身手是在小张庄战斗之后开始的。这时,他已担任副团长的职务。

小张庄在沂蒙山区蒙阴县境内,被吴化文的两个营(七八百人)占领。该村是个大土围子,有坚固的围墙。我军人数上占优,但敌人依据围墙死守,火力猛且很顽固。

我军的战术是迅速接敌,用长梯架设,爬上围墙。因为部队一无火炮,二无炸药,只凭勇猛,而且是白天进攻。据点里的敌人拼命往围墙下扔手榴弹,造成我方很大损失。负责进攻的是刘振华任教导员的二营。二营连攻了5天,也没有拿下来。团里和旅里意见不一致,团里执行上级命令,只好硬打下去。最后敌人趁夜间突围逃跑了。

伤亡300多人,还让敌人跑了,缴获也不多。战斗结束后,大家心情很沉重。

在团里召开战斗总结会上。王凤麟提出来,是否可以用爆破的方式来炸开敌人的坚固防御工事,例如寨墙、炮楼、碉堡。他讲了在苏联的受训的经历,列举了有利条件,一方面有炸药来源,一方面部队中有矿工出身的战士会使用炸药。大家知道他是这方面的专家,于是同意他的意见,由他带着几个矿工出身的战士搞爆炸试验。

部队中有在淄川博山一带煤矿上出来的战士。他们原来开矿时使用过爆炸技术,对炸药、雷管、导火索的使用有相当的经验。后来成为爆破大王的刘厥兰就是其中之一,他当过19年的矿工。

王凤麟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搞爆破的。参谋长于淞江也会同他一起研究爆破。

二团有一些炸药,但不多,是矿工出身的战士们从矿上弄来的。这种炸药是工业用胶状炸药,形状是馒头大小的方块。其威力比普通的黑火药威力大得多。王凤麟把炸药塞进干粮袋,用绳子捆一个长条状。

试验当天,团里的几个领导都去看了。王凤麟说,在此之前做了几次小的试验,就在不远的野地里,主要是试验引爆,基本成功。这次进行实战模拟,用个大的炸药包。他找了一个废弃的破碉堡,把炸药埋在地堡里,导火索引出来,用火柴点燃,不一会儿就响了,“轰”的一声,地堡就塌了。

大家亲眼看到自制炸药包的威力这么大,都很兴奋。吴瑞林团长反复问如何在实战中应用。王凤麟解释说,条状的方便使用,因为在战斗中接敌时,炮楼和工事容易外挂,可以直接挂在炮楼外墙或围墙上。

他说,爆破有内爆和外爆两种。内爆是放进敌人炮楼,在里面实行爆破,需要挖掘个洞,然后用土埋上。好处是威力大,节省炸药。敌人修的大炮楼都是好几层的,底层通常是密闭的,敌人在高层居高临下,所以用手榴弹炸开门后进入安放炸药是可能的。但这个战术特别危险。容易造成爆破人员伤亡,损失珍贵的炸药。

外爆是把炸药埋在炮楼或寨墙根下,直接炸开。这样干行动迅速,爆破条件不受限制。随时可以实施,但威力不如内爆,需要更多的炸药。

吴瑞林说,这就是咱们的大炮呀,这玩意儿比开炮还准确。

王凤麟还讲了爆炸的原理。也就是这时起,大家才知道什么是雷管,如何使用。

吴瑞林团长和王凤麟反复研究如何将爆破技术用于实战。渐渐地,火力掩护和爆破组结合的战术就成型了。团里决定成立工兵班,后来扩大为工兵排,由王凤麟挑选一些矿工出身,有些爆破经验的战士组成,由刘厥兰任班长。王凤麟亲自训练教授,在战斗中直接掌握,由吴瑞林直接指挥。

后来在战斗中开始使用爆破技术。

夜间打据点时,接近敌人炮楼并不难,爆破手们很快就冲上去了,挖坑的和持炸药包的同时上。敌伪据点以前也没有挨过炸,防范也不严密,所以很成功。爆炸产生的震动很大,敌人不死也给震蒙了。后面的队伍乘敌人火力暂停时,立刻冲上去,很快解决了战斗。

后来抽调射击准确的战士加入掩护队,使用机枪重点掩护爆破组。几次之后,就形成了二团自己的一种新的攻坚作战战术。这是二团不同于别的团的显著特点。

爆破攻坚战术得到了上级领导机关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王建安、廖容标、胡奇才等领导对二团的发明创造十分欣赏和满意,并大力在部队中推广。

二团以前攻打村寨和炮楼主要是人海战术,用云梯先过沟后爬墙,上去后就是近战肉搏。这种战法需要的是勇敢,但伤亡特大。有了爆破技术后,进攻的方式变为先爆破,然后跟进突破。炸药一响,周围的敌人死伤一部分,还有一部分被震昏了或震蒙了,战斗力大大减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该文章已关闭评论功能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