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丘明的生卒年不详,一般认为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02年至公元前422年,是春秋末期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左丘明是鲁国都君庄(今肥城市石横镇衡鱼村)人,为齐国开国之君姜子牙的后代。他的家世渊源深厚,其祖父是春秋著名史官“左史倚相”。 吕尚(姜子牙)建立齐国后,其嫡子丁公伋继承爵位,而庶子印则改姓为丘。后来,印的一名叫做娄嘉的后人因参与宫廷斗争,怕被牵连,就投奔至楚国,并担任楚国的左史官,之后官位世代传承,其后人改姓为左。娄嘉的第十二代孙倚相是当时杰出的史官,有“左史倚相”之称。倚相的儿子成在担任左史期间,恰逢楚国发生内乱,为躲避灾祸,他投奔至鲁国,做了鲁国的太史,左丘明便是成的儿子。 左丘明曾任鲁国太史一职。他与孔子处于同一时期,关系密切,为了编撰史书,曾与孔子一同拜见周太史。左丘明为解《春秋》而创作了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之后又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写出了《国语》一书,开创了中国国别体史书的先河。 左丘明的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他被后人尊称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也被史学界推为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 在相关记载中,左丘明还有一件事迹:他在担任鲁国太史时,国君鲁定公想任命孔子为司徒,打算找卿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商议,因觉得不妥,便先与左丘明商量。左丘明认为三位卿大夫肯定不会同意,并用一则寓言故事劝诫鲁定公绕开三位卿大夫。鲁定公听后采取了他的建议。 左丘明的两部著作《左传》和《国语》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代史书的编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其著作中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且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研究和探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