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生方死 庄 子 方死方生 【1】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庄子·齐物论》 释义: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源源不断地出生成长,也都在源源不断地死去灭亡,事物死亡的同时也意味着生的开端。 古人说:向死而生,以终为始。生与死并非对立的极端,而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 庄子的妻子去世,他却“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责备他对妻子的死不够悲伤。 庄子却说,“原来无生无死,此乃天然之常,我安心焉。” 我妻子的生与死都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她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间,我何必要悲伤呢? 这反映了庄子对生死的超然态度,认为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规律,不应为自然的循环过度哀伤。 在面对生的迷茫与死的恐惧时,我们应当以平和的心态来接受。 死亡是注定的,但怎么活可以由自己决定。 【2】 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 星辰为珠玑、万物为赍送, 吾葬具岂不备邪? ——《庄子·列御寇》 释义:我把天地作为自己的棺材,日月作为我的陪葬玉璧,星辰作为我的珍珠宝石,天地万物都是我的陪葬品,那么我的葬礼物品不是已经很齐全了吗? 庄子弥留之际,他的弟子伤心不已,纷纷表示要将他厚葬。 庄子却拒绝了,他认为以天地为棺椁,万物为陪葬品就可以了。 在他看来,金银财宝、功名富贵,不过是身外之物。 人活一世,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哪里需要厚葬呢? 庄子提倡对生死持有一种超然的态度,不以生为喜,不以死为悲。 对于那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之物,不要耿耿于怀。 放下对外物的执着,清心寡欲,知足常乐,便能过好这一生。 【3】 人生天地之间, 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知北游》 释义: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就像一匹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时间流逝得非常快,生命的历程在不经意间就已经结束。 《庄子》里的朝菌和蟪蛄,一个朝生暮死,一个夏生秋亡。 它们的一生如此短暂,根本不会浪费光阴去伤春悲秋。 而人的一生,虽然相比它们漫长许多,可是放在历史长河中,人生也不过短短一瞬。 古语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生命短暂,我们更应当抓紧时间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满足。 放下包袱,充分享受人间真正的快乐。 【4】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庄子·刻意》 释义:他们生于世间犹如在水面飘浮,他们死离人世就像疲劳后的休息。 生命如同浮萍一般,在世间随波逐流。 也许生命的本质就是一场漂泊的旅程,充满了未知与变数。 它揭示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以及人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短暂。这提醒人们珍惜当下,活在当下。 “其死若休”则是对死亡的一种平和而深刻的诠释。 “休”字不仅表示停止、终结,更蕴含了一种安宁、平静的状态。 它告诉我们,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一种归宿,一种解脱。 当生命走到尽头时,就如同长途跋涉的旅人终于得以休息,一切纷扰与痛苦都将随之消散,留下的只有宁静与平和。 无论是生还是死,都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都应当以一种平和、超然的心态去面对。 【5】 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 ——《庄子·田子方》 释义:人最悲哀的事莫过于心如死灰,精神毁灭,而人的身体死亡还是次要的。 当一个人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他的心灵便已经“死亡”,这种状态比身体上的死亡更为悲哀。 孟子也强调过心灵的重要作用:“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心灵的思考和感悟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的重要特征,如果心灵停止了思考,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意义。 肉体的消亡只是个体生命的终结,而心灵的死寂却意味着整个人生的意义消失。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身体的健康,更是心灵的宁静和坚韧。 只有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我们也能拥有不悔的人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插图:灯下制作 文字:灯下整编,仅供参考 更多精选诗词在这里,期待与你交流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