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麦粒肿:足太阳膀胱_上眼睑;足阳明胃_下眼睑 三棱针点刺放血:血变则止 肩胛区反应点:膀胱经循行之处可见米粒大小红点 足中趾指腹:足阳明胃经循行之处,靠近指甲处点刺出血,也可足大趾、次趾中趾一起点刺 4、牙痛:手阳明入下齿,足阳明入上齿 翳风穴:风火牙痛 内庭:胃火牙痛 太溪:虚火牙痛 大杼:龋齿或虚火牙痛 偏历:各种牙痛(其他穴位无效时),尤其是龋齿牙痛 5、落枕:后项为太阳经(距离正中线较近甚至牵及后头或项背者,属于足太阳经,距离正中线较远,甚至延及耳后及肩胛者--手太阳经);侧项为少阳经 后溪/束骨:太阳经落枕,即后项部疼痛或压痛明显 后溪--手太阳小肠,通督脉,八脉交会穴,故后项部都为常效穴 束骨:足太阳膀胱经 针刺要点:压痛点针刺;配合颈项部活动 悬钟:少阳经落枕 也可选用落枕穴、中渚及耳穴颈项部反应点 6、颈椎病:在骨筋,本为肾虚,主要与督脉、肾经、膀胱经有关。 束骨:足太阳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按照全息理论,束骨对应颈椎 昆仑:椎动脉型颈椎病--足太阳 后溪:神经根型颈椎病--手太阳 腕骨 太溪:用脑过度/肾虚症状明显的颈椎病 大钟:足少阴肾经络穴,通肾与膀胱经 足跟腱中点:董氏奇穴 7、肩周炎:本虚标实证,主要是肝肾阴虚与阳虚。疼痛部位在肩前者,属手太阴肺经。治疗时首取疼痛最甚的经脉,可配合阿是穴,取针时先取阿是穴,主穴行针后再取 阳陵泉:筋会,按压有效后再针刺,随咳进针 条口:阳明胃经,多气多血之经 鱼肩:肩周炎疼痛部位在肩前者。鱼际穴向下(拇指方向)约0.5寸赤白肉际之处,全息理论中,对应第一掌骨桡侧肩部,可找到条索状物,并有明显压痛点。 三间:肩髃穴疼痛处更佳 后溪:肩后疼痛,甚则延及肩胛者 束骨:全息理论对应肩部 8、中风手指拘挛:能屈不能伸 腕骨:可能与足太阳主筋,手足太阳脉气相通 9、乳腺增生病:足阳明胃经过乳房,足厥阴肝经至乳下,足太阴脾经行乳外侧足少阴肾经、任脉行乳外侧,冲脉散胸中。本病在胃经,涉及肝、脾、肾及冲任二脉。 人迎:“膻中为气之海,其输上出于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为足阳明、少阳之会 10、急性腰扭伤 取穴特点:用穴广泛,多远道取穴,以三阳经为主,泻法为主 人中:主治腰部脊柱正中督脉循行线上的扭伤 针刺方法:(1)横穿人中沟,从一侧进针,另一侧出针;(2)朝鼻中隔方向斜刺,以病人眼中流泪为主。 后溪:腰部正中督脉线上、腰部一侧/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扭伤。针患侧 龈变异点:急性腰扭伤90-120分钟内,在龈交穴可见突出的血肿或硬结,即龈变异点。用三陵针点刺出血(毫针挑刺)或毫针针刺并留针10-15分钟,同时让患者活动腰部。在督脉循行线,主治腰部正中扭伤。 手三里:全息理论中对应腰部,主治脊柱一侧相当于夹脊穴部位腰扭伤。 太冲穴压痛点:太冲与行间之间靠近太冲穴处有压痛点,距离腰椎正中越远,压痛越明显。指压或针刺。原理:肝主筋,腰痛为伤筋之病,太冲为肝经原穴。 腰痛1穴、腰痛2穴: 腰1穴:腰部正中的疼痛,第五掌骨尺侧腰部对应区(后溪与腕骨之间靠近腕骨穴处) 腰2穴:腰椎一侧相当于夹脊穴处疼痛,最显著压痛点在第四五掌骨之间腰部对应点(原来的腰痛穴之一) 腰3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距离腰椎三指左右)附近疼痛,最显著压痛点在第三四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 腰4穴: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距离腰椎1巴掌左右)附近疼痛,最显著压痛点在第二三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 腰5穴:腰椎较远部位的扭伤及各种腰痛,最显著压痛点在第二掌骨之间腰部对应区。 11、膝骨关节炎 大杼:骨会,主下肢萎痹,该处有条索状或压痛,按压后针刺,向下斜刺0.5寸左右。 尺泽:膝关节内侧疼痛,对侧肘关节内侧取穴--尺泽穴 12、腓肠肌痉挛:俗称小腿抽筋,多由气血不足,寒湿侵袭或局部肌肉过劳所致。经筋病多以局部取穴为主,症状消失即停止治疗,结合温热治疗。 承山:腓肠肌两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处 13、臆病性失语:以遭受各种精神刺激后突然失语为主症。 足少阴肾经行于会厌,会厌还上络任脉,故治疗以肾经或任脉为主。 “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上三寸中,标在背俞与舌下两脉也。”“少阴根于涌泉,结于廉泉。”临床上舍下络脉金津、玉液刺血不方便,故可取涌泉穴强刺激,配合心理诱导。 第二章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 一、四关穴:《灵枢》中指两肘两膝四大关节;《标幽赋》指双侧太冲、合谷;高树中老师认为四关指腕、踝、膈、脐。 膈:鸠尾穴、膏肓俞 “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十二原。” 应用一针疗法治疗五脏病,即取某脏原穴。病在心针大陵(心包代君受邪),病在肺针太渊,病在脾针太白,病在肝针太冲,病在肾针太溪,上焦与中焦的脏腑病(如心肺脾胃肝胆)可针膏之原鸠尾穴,中焦与下焦的脏腑病(如脾胃肝胆肾膀胱大小肠),可针肓之原脖胦(气海穴) “阴有阳疾,取之下陵三里。” 阴指内为阴,腹为阴,阳指六腑为阳,阴有阳疾指体内腹部阴处的六阳腑有病,即六腑有病取足三里。 机理:先天之气为原气,后天志气来源于胃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即营气和卫气,先天之气需要后天之气的补充,二者合称为真气,“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行于经隧中的气主要是营气与原气,因为经脉内连脏腑,故直接灌注五脏六腑的气主要是营气与元气,“四关主治五脏“从原气入手,“阴有阳疾,取下陵三里“为从营气入手。胃为水谷气血之海,也是五脏六腑之海,是产生营卫之气的地方,足三里为胃下合穴,合治内腑,调胃首取足三里。 合治内腑:合指下合穴 下合穴治疗六腑病机理:“歧伯曰:此阳脉之别于内,属于腑也”。即从胃、胆、膀胱经这三条足阳经上,从6个下合穴别出了6条支脉直接到六腑。从胃经足三里别出一条支脉直达胃腑;从胃经的上巨虚别出一条支脉直达大肠腑;从胃经的下巨虚别出一条支脉直达小肠腑(大小肠的下合穴均在胃经上,故灵枢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从膀胱经委阳处别出一条支脉直达膀胱;从膀胱经委中处别出一条支脉直达三焦腑(故灵枢曰: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府也)。从胆经的阳陵泉别出一条支脉直达胆腑。 合穴与下合穴的区别:合穴是普通列车,每站停一下,到达终点比较慢;下合穴是直达专列,直达终点。 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 “荥输治外经”,即荥输主要治疗外经病,这里的外经指阳,即阳经的荥输经。“阴之阴”中第一个阴指内为阴,第二个阴指五脏为阴,即病在内的五脏,可取阴经的荥穴和输穴,阴经的输穴即原穴,与五脏病取原穴相对应。阴经的荥穴属火,火为阳,五脏属阴,为从阳引阴,阴病治阳的具体体现,此外,五脏阳气出现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面部及全身皮肤颜色的改变,如阳气虚则苍白,阳气生则洪赤,故“病变于色者,取之荥” 病在脏者,取之井 井穴:所出为井,既是脏腑经脉之气所发的部位,脉气之根,也是阴经与阳经脉气相互交接的部位。 若脏腑之气郁闭于内,不能外达四末,便是厥证。“病在脏者,取之井”主要就是昏厥、不省人事的五脏病;井穴点刺出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作用,五脏实热证常取井穴治疗。 黄帝问于歧伯曰:愿闻五脏之俞,出于背者。 背俞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与背腰部,募穴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二者均是直接与脏腑相联通的部位所在,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故五脏有病,会在对应的俞募穴出现反应。如心脏病可在巨阙处出现疼痛。胃脘是当心而痛(以胃募穴中脘为中心疼痛),大肠病是“当脐而痛”(以大肠募穴天枢为中心疼痛),小肠病是“小腹痛”(以小肠募穴关元为中心疼痛),三焦病是“腹气满,小腹尤坚”(以三焦募穴中极为中心),膀胱病是“小腹偏肿而痛”(以膀胱募穴中极为中心)。 “阴病行阳--五脏病常反应于背俞穴“,阳病行阴--六腑病多反应于腹部的募穴。 第三章脏腑病证的用穴规律 一、五脏病用穴规律 首取背俞穴或原穴,也常单独或搭配募穴,邪闭五脏出现神昏者,当刺井穴,调五脏阳气,当取荥穴。如肺病取肺俞、太渊、中府;肝病取肝俞、太冲、欺门;脾病取脾俞、太白、章门;肾病取肾俞、太溪、京门;心病取厥阴俞、膻中、大陵(心包代君受邪,取心包经)。 若五脏有明显的虚实,可按五输穴的生克补泻手法选择穴位。 二、六腑病的用穴规律 首取下合穴或募穴,也可取背俞穴。如胆病取阳陵泉、日月、胆俞;胃病取足三里、中脘、胃俞;肠病取下巨虚、天枢、大肠俞;膀胱病选取委中、中极、膀胱俞。 五脏六腑的急性病证,都可取郄穴;六腑病均可取足三里 第四章 脏腑病证的一针疗法举例 1、胃脘痛 至阳或灵台:俯卧位取穴,按之压痛,垂直于腹部方向按揉3-5分钟后可见疼痛缓解,嘱患者行腹式呼吸。多针刺治疗,针后可拔罐。 “心痛,当九节刺之,按己刺,按之立已;不已,上下求之,得之立己。”九节即第7颈椎棘突下的至阳穴和第7胸椎上的灵台穴。 中脘:胃募穴,腑会,用于急慢性胃痛 内关:理气止痛,和胃止呕。内关一穴通心包与三焦两条经(心包经“下膈,历络三焦“),还通阴维脉,“阴维为病苦心痛',心痛就包括胃痛在内。 足三里:“肚腹三里留”,合治内腑 公孙:脾经络穴,通脾胃两经。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指在内的六腑病,可刺络穴。 尺胃:右侧上肢太渊与尺泽连线中点。胃痛时有压痛点 脐胃:肚脐左上方(相当于时钟的1-2点处)0.5-1寸压痛点处。“腹痛,刺脐左右动脉,已刺按之,立己;不己,刺气街,己刺按之,立己。”腹气街,前后各有一门户,后面的门户在背俞穴,前面的门户在“冲脉与脐左右之动脉者”,冲脉离正中线0.5寸,并肾经上行,所以腹部病症都可以在肚脐左右旁开0.5寸的地方找到动脉搏动并有明显压痛。 2、腹痛 足三里/中脘:主治上腹部以中脘穴为中心的疼痛,即胃脘痛 上巨虚:脐周疼痛,即以双侧天枢穴为中心的疼痛,属大肠病 下巨虚:脐下疼痛,特别是关元穴为中心的腹痛,属小肠病,临床可配合关元、太溪穴,用补法。 曲泉:肚脐下腹部两侧疼痛,即少腹部,为肝经所过,此处多胀大于痛,属肝郁居多,“脐腹有病曲泉针” 3、膈肌痉挛 攒竹:适用于较轻的呃逆,按压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屏住呼吸,顽固性呃逆可按压攒竹穴稍下的眶下缘 翳风:效果优于攒竹,机理可能与三焦主气所生病,翳风穴畅通三焦气机。 太渊:属于肺胃气逆者,“肺经起于中焦...环循胃口” 乳中:乳中或乳根皆属于胃经,穴位深处正是膈肌所在。临床上不针不灸,用激光治疗仪照射取之。 中魁:经外奇穴,位于中指背侧近端指关节的中点。 太溪:肾虚冲气上逆 4、急性胰腺炎 地机:2级压痛提示乏力,3级压痛提示糖尿病,4级压痛即痛不可忍者见于急性胰腺炎。中医脾脏与西医的胰腺关系密切,地机为脾经郄穴,郄者急也。 5、支气管哮喘 孔最:肺经郄穴 鱼际:“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即气乱于肺的哮喘,可取手太阴荥穴与际通阳平喘,足少阴输穴太溪温元阳而纳气。 鱼际五行属火,有通达肺经阳气之功,对于寒邪束肺,气管痉挛的哮喘效果最宜,肺经火热引发的哮喘,可瘦泻火止喘之效。肺气虚甚加太渊,阳气虚甚或肾不纳气者配太溪。 神阙:以拇指按压神阙穴,每次500下,每日1次,连续2-3月可补益人体元气,改善过敏体质,预防过敏性哮喘。也可肚脐拔罐:每五分钟取罐一次,连续3次,坚持2-3月。 6、心绞痛 内关:“心胸内关谋”,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从此处别出一条经脉“上系于心包”,又络心系,故针刺内关可治一切心病,此外,内关通阴维,“阴维为病苦心痛”。 至阳:(1)经脉所过,主治所及。至阳位于督脉,督脉行于后正中线,实际还有一条分支入心中,“督脉···其少腹直上者···上贯心” 7、喜笑不休 神门:笑不休为心的实证,心五行属火,火生土,土为火之子,故心的实际=证应刺心经的输土穴神门。 8、脏躁: 少海:心五行属火,木生火,木为火之母,按“虚则补其母”,取心经五行属木的穴位即井穴少冲,但少冲皮肉浅薄,不便行补法,根据“补井当补合”,改用心经合穴少海 9、慢性胆囊炎:属中医“胁痛”,病位在胆,与肝胆经有关 阳陵泉/胆囊穴:阳陵泉为胁痛要穴,循压痛点针刺;胆囊穴在阳陵泉下2寸,主治各种胆囊病。 丘墟透照海:长期治疗2-3月。 10、痛经 十七椎:先按压后针刺,可加用承山穴 |
|
来自: ThinkfunQd > 《中医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