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中群:唐河县桐河镇王桥村一棵明代的皂角树,被村民们敬奉为“神树”

 乡土大河南 2024-11-12 发布于河南

无论走多远,家乡总是我们最温暖的牵挂

Hometown Central Plains

给在外打拼的家乡游子一个寄放心灵归宿的地方

  乡土文学   

唐河县桐河镇王桥村一棵明代的皂角树,

被村民们敬奉为“神树”



作者 | 李中群

原创 | 乡土中原(ID:gh_06d145e3125e

在唐河县西北部的桐河镇王桥自然村,有一株明代的皂角树,树龄至

今已400余年,依然枝繁叶茂,被村民们敬奉为“神树”。

 栽于明代的王桥村皂角树

王桥村位于桐河街南六里,处在明清时期桐河街通往桐寨铺、白秋街的古道旁,现属邱庄行政村。据村南王姓祖坟碑文记载,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王姓始祖从桐寨铺南16里帝王营迁至桐河南李庄,后人口发展又迁此建村。王氏族人为方便行人,在村南小河上建有一座石桥,人称王桥,村以桥名,沿用至今。

王桥村在桐河镇的位置

皂角树又叫皂荚树,因其所结的果实——皂角成熟后捣碎可以洗衣服,在古代没有肥皂、洗衣粉等洗涤用品的年代,一般每个村都有一棵或几棵,供村民们洗衣用。我们村就有两棵,小的时候还上树摘过皂角给奶奶洗衣服用。后来有了肥皂、棉油皂、洗衣粉之后,大部分的皂角树都被砍伐了,而像王桥村能够保留下来的实在不多。

皂角成熟后可用于洗衣服

王永权先生是王桥村的文化人,原在桐河乡兽医站工作,退休后被聘在郑州某公司任职。他从小在这棵古皂角树旁长大,在这里聆听老人们讲述有关皂角树的故事,对皂角树情有独钟,每次回乡都要到树下转转、看看。前几天回来时还特意绕道县城拉着我到王桥村,一起领略皂角树的古朴风姿。

王永权先生在皂角树下留影

王先生介绍说,皂角树树高约30多米,树冠约20多米,树干两个人伸出双臂合拢才能围抱。随着树龄的增长,树干北面长出的两颗树瘤就像人的眼睛、鼻子。他记事起皂角树就是这个样子,主干从根部往上一人高处是空心大窟窿,可以容下一个人。至于如何树干上会出现空心,王永权先生说,现在王桥村岁数最大的老人也说不清楚了,根据树形分析,该树可能在清代后期遭遇过雷击,主干上边的五个大分枝就是雷击后发出的新枝。树旁还有一个大石臼和石碾,是古代村民在此舂谷子、轧红薯干的场所。新中国成立后,因皂角树所在位置属王帮锁家宅基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有王帮锁负责管理保护。

那天,来到皂角树时,有几位年长的村民此聊天。我问及古树的来历,他们来了兴致,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把各自小时候听长辈们说的事都讲了出来。有人说是明代初年间,桐河水鸟叼着一颗皂角种子掉在地上生长出来的;有人说是村里一个富人栽的;还有人说是该村王国成老祖先定居后为便于后人纪念,在村北种植了这棵皂角树,在村南栽了一棵柏树。据老人们说,在上世纪50年代,若在下午雨后天晴,上到老柏树上,朝东南方向瞭望能看到唐县城的古塔。可惜的是,老柏树在1958年大跃进时被砍伐大炼钢铁了。讲到此,一位老人叹了声气说,也不知道是人的造化还是柏树显灵,当时,参加砍树的十几人中,一年内有五六人暴病身亡,作孽啊!

老人们讲述皂角树的故事

王永权先生说,皂角树能够保留下来,还得益于大脚四奶哩。当时,砍伐柏树不久,工作队还要砍伐皂角树,因大脚四奶经常免费用皂角籽、皂角刺为村民们治病,在村子里辈分比较高,有威望。她老人家得知消息后,搬个凳子坐在树底下与工作组争辩,她几乎要发疯似地说:“砍伐老柏树得暴病的几个人,都已经快死了,你们没看见?树是咱庄老祖先栽的,你们谁也不能动!好像谁砍树就要和他拼命似的。经她这一吵吵,派去砍树的群众也都不干了,就这样这棵皂角树被保存了下来。

古皂角树,在祖辈乡亲们代代相传中愈发带有神秘色彩。有人说有福之人在漆黑的夜晚能见到成群成对的仙家(白猫、白兔之类)在树下嬉戏;有人说若生病了,在树底下祈祷仙家取药,就能治好病;还有人说逢天旱无雨时,在树下上香求仙准能大雨倾盆,“七五·八”发大洪水时一条三米多长大的银花色大长虫(蛇)盘踞在树干上栖息等等。总之,皂角树成了无所不能的神树,寄托着村民们无限的感情。

这些年来,在村干部和王永权先生的宣传带动下,村民们也知道了古皂角树的历史文化价值,有古树爱好者从几百里外慕名驱车前来观看,还有绿化公司出10万元高价购买等,足以证明了古皂角树的价值。

一株皂角树,见证着王氏家族的生生不息、繁衍传承,也记载着王桥村的厚重历史和沧桑巨变。在村民们心里,皂角树就是村里的根、村民的魂,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看到这棵树就看到了自己的心灵家园,保护好这株古树,就留住了乡愁。村民们期盼着皂角树能够引起县乡有关部门的重视,纳入政府古树名木保护范围,让古皂角树更好地生长下去。

村民讲述皂角树的故事

粗壮的树干见证者岁月的沧桑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李中群,网名:唐河岸边,唐河县桐寨铺镇人。县人大退休干部,现任唐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从事县域历史文化的研究。2011年来,在《石柱山》《唐州风》《唐河文史资料》等刊物发表文章80余篇。参与《唐河胜迹》《中共唐河县历史(第二卷)》《唐河革命老区发展史》《史韵唐河》《漫话唐河》《南阳历史文化词典(唐河县部分)》《唐河县地名志》等书的编纂工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