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大楼【俄罗斯】 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大楼 在苏联时期,革命军事委员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和苏联国防部曾先后在此办公 它像一座堡垒巍峨伫立于伏龙芝堤岸,静静俯瞰着莫斯科河的粼粼波光 这是苏联时期的超级工程、斯大林式建筑的经典代表,位于莫斯科兹纳缅卡大街19号。它像一座堡垒巍峨伫立于伏龙芝堤岸,静静俯瞰着莫斯科河的粼粼波光。在苏联时期,革命军事委员会、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和苏联国防部曾先后在此办公。 它是苏联时期的超级工程、斯大林式建筑的经典代表 建筑规模磅礴,突显苏联风格,彰显苏联时期强大的国家实力 建筑群一字排开的“品”子形布局,后侧高耸的大楼为2014年改扩建的新建筑 主楼立面近观细节,建筑线条洗练,并无过多繁复的装饰 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业化进程已经步入正轨,对首都莫斯科的规划建设早已全面铺开。这一时期,为上百万苏联红军建造一座新的大型指挥中枢的工作也被提上了日程,对建筑的核心要求是规模要庞大,而且在建筑艺术上能凸显苏联风格,在及功能布局及气势上能彰显强大的国家实力。 苏联著名设计师列夫·鲁德涅夫Lev Rudnev,红色帝国建筑风格的主要设计师之一 列夫·鲁德涅夫与莫斯科国立大学建筑模型 列夫·鲁德涅夫斯大林式建筑风格的经典代表作 1937年,由苏联著名设计师列夫·鲁德涅夫Lev Rudnev (著名红色帝国建筑风格的主要设计师之一,斯大林式建筑中的莫斯科国立大学、波兰华沙的文化科学宫均出自其手笔)团队的设计方案被选中,1938年,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位于伏龙芝河堤的大楼正式开工。1941年6月,纳粹德国入侵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大楼建设被迫暂停;战争结束后的1940年代末得以续建,最终在1951年,伏龙芝河堤沿岸的国防部大楼主体完工并投入使用。 从莫斯科河对岸向国防部大楼一侧远眺,建筑群呈轴对称布局,体量极度庞大,气势磅礴恢弘 1940年,正在建设的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大楼 在建筑落成后,国防部大楼成为了莫斯科伏龙芝河堤沿岸最醒目恢弘的建筑群之一 从莫斯科河对岸向国防部大楼一侧远眺,建筑群呈轴对称布局,体量极度庞大,气势磅礴恢弘,大楼两侧的7层建筑与中间的11层主楼相连。从建设过程留下的影像资料来看,建造过程的顺序是先两侧再中间;三座大楼之间有尺度巨大的拱门衔接,大楼附近配备有专用直升机停机坪。在建筑落成后,国防部大楼成为了莫斯科伏龙芝河堤沿岸最醒目宏伟的建筑群之一。冷战时期,苏联陆军几百万钢铁洪流的司令部便位于此地,此外苏联国防部下属的许多部门也都设在这里。 苏联时代的烙印--苏联国徽与苏联国名缩写“С.С.С.Р”,依旧醒目 苏联的时代烙印与新大楼的俄罗斯双头鹰国徽 国防部大楼的正立面,背后的扩建建筑与老楼立面色差明显 大楼铁门上的俄罗斯双头鹰国徽标志 在苏联解体后,大楼虽几度扩建翻新,但依旧保留有苏联时代的鲜明烙印:例如主楼11层的顶部装饰有苏联时期的浮雕壁画,正中间是苏联国徽,正下方苏联国名的缩写“С.С.С.Р”赫然醒目;苏联国徽两侧镶有军旗,两边是正在冲锋的苏军红军战士,展示了二战时期苏军的英勇无畏。时过境迁,如今主楼楼顶两排胜利旗帜护卫着中间的旗杆,上方飘扬着俄罗斯联邦国旗;扩建的新楼顶部现悬挂有俄罗斯联邦的双头鹰国徽,双头鹰国徽于1993年俄罗斯宪政危机后启用,替代了苏联时代的国徽。 大楼前的两组群雕,分别用以纪念一战的沙俄士兵和二战的苏联红军 二战苏军群雕,整体再现了苏军攻占柏林国会大厦和胜利阅兵的场景 大楼外著名的苏联军人纪念雕塑 大楼外的苏军纪念雕塑 大楼正前方设有两组群雕,分别长约11米,高约9米,一组用以纪念一战沙俄士兵,另一组用以纪念二战苏军士兵。这两组雕塑群均以写实细腻的手法彰显了时代的特征,与主体建筑相互辉映:前者为沙俄装束的士兵,有骑兵、哥萨克人,还有一个高举着十字架的东正教神父;后者为二战苏军群雕,整体再现了苏军攻占柏林国会大厦和胜利阅兵的场景,用以纪念二战反法西斯辉煌的胜利。 斯大林建筑风格的体现,曾经苏联时代的典型缩影 苏联时代的阅兵场景,见证了红色帝国的兴衰与新时代俄罗斯历史的变迁 有趣的是,在提及斯大林式建筑时却极少提及这座俄罗斯国防部大楼,事实上这组恢弘磅礴的建筑群也是斯大林式建筑风格的体现,是曾经苏联时代的典型缩影,见证了红色帝国的兴衰与新时代俄罗斯历史的变迁。 160 布加勒斯特人民宫【罗马尼亚】 布加勒斯特人民宫【罗马尼亚】 它是世界上单体体量第二大的行政建筑,单体建筑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五角大楼 在现代建筑史上这是一栋极具争议的建筑,由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兴建 在现代建筑史上,这是一栋极具争议的建筑,它是目前世界上单体体量第二大的行政建筑,单体建筑规模仅次于美国的五角大楼。它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市中心,始建于1980年代东欧剧变前夕,原称“人民宫”、“共和宫”,由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执政期间兴建,现如今为罗马尼亚议会参、众两院,宪法法院和一些重要行政机关所在地,故又称之为“议会宫”。 建筑高空俯瞰,其四角延展外扩,形同堡垒 建筑整体虽美感欠缺,但体量恢弘至伟,气势巍峨磅礴,令人极度震撼与不可思议 建筑俯瞰,整体显见有苏联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艺术的风格 单从建筑审美的角度,其立面表现似乎略显怪异,轴对称的恢弘布局与夸张的尺度融合了新古典主义与现代建筑的手法,整体显见有苏联时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建筑艺术的风格。建筑整体虽美感欠缺,但体量恢弘至伟,气势巍峨磅礴,令人极度震撼与不可思议。 前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夫妇 人民宫,无异于齐奥塞斯库为自身打造的“建筑丰碑” 磅礴恢弘的体量至今仍令人不可思议 1977年,罗马尼亚弗朗恰Vrancea发生7.2级地震,震中仅距布加勒斯特150公里,这无疑给当时的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以合理的借口拆除了部分布加勒斯特的旧建筑。齐奥塞斯库想要的是一个更符合国家政治中心形象的城市,于是启动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的布加勒斯特重建计划。 1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领导人尼古拉·齐奥塞斯库 1980年代启动建设的布加勒斯特人民宫 人民宫外立面及内院 人民宫始建于1984年,启动建设之初正值罗马尼亚经济大衰退时期,一个停电是日常、生活必需品基本靠分配的年代,齐奥塞斯库为给自己建造代表着至高无上权力的“宫殿式大本营”,过程中拆毁或重新安置了成百上千的住宅和宗教建筑,也迫使成千上万的人背井离乡。为了这座建筑,具有悠久历史的布加勒斯特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为腾出建设用地,整片街区、体育场馆、教堂、修道院和犹太会堂均被夷为平地;为了这座宫殿,整个国家的经济都在为此服务,即便在齐奥塞斯库政权垮台的1989年也只堪堪完成了整体70%的进度,仅在1980年代末便累计耗资20亿美元,这在罗马尼亚经济极端困难的背景下,给国家和人民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恢弘的人民宫侧立面 人民宫建筑立面细节,古典主义折衷元素的融合 内部大阶梯及廊道 令人惊叹的古典主义构建及装饰细节 内部大厅、廊道、楼梯等一览 部分会议室、大厅等公共空间一览 1989年在齐奥塞斯库政权被推翻后,人民宫得以保留续建。1997年,历时13年建设的人民宫终于落成,其建筑主体面阔、纵深分别达240米和270米,总建筑面积36.5万平,地上主体建筑高度84米、12层,地下4层;整座建筑共拥有1100余个房间,其中包括440间办公室,30余个大厅、宴会厅、餐厅、音乐厅和展览厅等。建成后高昂的使用和维护成本令罗马尼亚政府不堪重负,自1997年始,这座磅礴的宫殿约多半的使用空间依旧处于闲置状态,究竟有多少房间真正被投入使用,至今仍是个谜。 典雅的过廊 开敞奢华的大厅与水晶吊灯 随处可见的精美大理石饰面 新古典主义的内部风格与地毯、挂毯和雕塑的点缀 剧场与璀璨的灯饰 古朴典雅的会议厅,奢华的木质饰面、陈设与璀璨的水晶灯饰 令人惊艳的建筑天花装饰 建筑富丽堂皇,从对外展示的一小部分可见一斑:众多大厅内巨大的水晶枝形吊灯、大理石和金箔从各个角度闪耀出迷人的光芒,窗帘上还绣有金银线丝,内部装饰穷极奢华之能事;整座建筑堆砌了100万平的昂贵大理石、55万吨水泥、70万吨钢材和青铜、200万吨砂石、90万平的木料、3500 吨水晶、2800个大型吊灯、22万平方米地毯等,截至1990年代末前后总耗资超过30亿美元,造就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昂贵、最沉重的行政建筑。 在齐奥塞斯库执政的初期,曾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外交的辉煌时代 对该建筑看似矛盾的评价--“这是一个超级疯子的宫殿,但同时也是罗马尼亚人民的杰作” 遗憾的是,当人们看到这座建筑便会联想到齐奥塞斯库执政时期的年代:上台初期,其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创造了罗马尼亚经济上的“黄金时代”,同时对外高举独立自主和民族自尊的旗帜,在外交方面颇有建树;而后期则大搞个人崇拜和集权统治,其晚年最不得民心的决策之一便是一意孤行,为自己“树碑立传”大兴土木建设“人民宫”,却罔顾罗马尼亚艰难困苦的国情。关于对这座建筑的评价—“这是一个超级疯子的宫殿,但同时也是罗马尼亚人民的杰作”,也许较为客观。 161 华沙科学文化宫【波兰】 华沙文化科学宫【波兰】 典型的苏联“斯大林式”建筑风格 如今,它代表了波兰人所排斥的一切事物,成为了波兰复杂历史的争议性象征 作为波兰华沙最著名的地标建筑之一,曾名为“约瑟夫·斯大林文化和科学宫”,它经典演绎了什么叫做“苏联斯大林式”建筑风格;作为当年苏联送给原波兰人民共和国的“礼物”,它见证了时代的沧桑巨变:自柏林墙倒塌与苏联解体后,它代表了波兰人所排斥的一切事物,成为了波兰复杂历史的争议性象征。 科学文化宫始建于1952年,由苏联著名建筑师列夫·鲁德涅夫主持设计 作为经典的斯大林式建筑,其特点是巴洛克式与哥特风的细节融合折衷,体量巨大、极具时代的鲜明特征 建筑多角度一览 华沙科学文化宫落成于上世纪1950年代初,由苏联著名建筑师列夫·鲁德涅夫Lev Rudnev主持设计,采用了1940~1950年代苏联大型公共建筑流行的“斯大林式”建筑风格。其建筑表现的特点是将巴洛克式与哥特式细节融合折衷,并运用于现代钢结构或钢混结构的架构之上;平面布局轴线对称,主楼立面突出高耸,副楼布局如众星拱月,建筑体量恢弘磅礴,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 迄今为止,它依旧是波兰最大、最高的建筑物 科学文化宫1955年落成,矗立于华沙火车站旁,与庄严宏伟的阅兵广场一起,成为了华沙的基石 主楼巍峨耸立,建筑立面三段式处理特征明显 科学文化宫至今依旧是波兰最大、最高的建筑物。大楼始建于1952年,1955年落成后矗立于华沙火车站旁,与庄严宏伟的阅兵广场一起,成为了华沙的基石;建筑总高度含天线支架约237米,地上42层,楼层建筑面积12万平,内设科技博物馆,另拥有1个开敞恢弘的大厅、3个剧院、1个电影院、1个能容纳3000人的会议厅,以及3200间以上的独立房间,为华沙主要的文化艺术展览场地。 建筑全景侧立面 主入口处仰视效果 建筑立面与主楼钟塔细节 建筑与充满时代特征的雕塑 图为“莫斯科七姐妹”中的莫斯科大学等,华沙文化科学宫与图中建筑风格如出一辙 建筑外观颇为精致,塑有米开朗基罗、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哥白尼、浪漫主义诗人亚当·密茨凯维奇、先驱物理学家玛丽·居里,以及许多理想化的模范工人雕塑;另外苏联设计师鲁德涅夫参考了波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大楼顶层装饰了尖钉似的“波兰护墙”,使其融合了部分波兰民族特色。不过,其设计风格依旧未能跳出苏联时代的身影,与著名的“莫斯科七姐妹”建筑风格如出一辙,使人一眼望去便知是苏联时期的建筑遗产。 令人叹为观止的大尺度空间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的娴熟融合 优雅的柱廊与拱形大穹顶 现代与传统古典风格的完美融合 璀璨华丽的水晶灯饰 建筑内部惊艳又令人震撼,超大的公共空间尺度、新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的娴熟融合、随处可见的精美的大理石材饰面、无数精巧布局的楼梯与走廊、令人眼花缭乱的枝形吊灯与巴洛克风格的镀金装饰等,尽管装饰用材相对克制,但放眼1950年代,足以用“奢华”来形容。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波兰政治转轨,科学文化宫在波兰国内一直饱受争议 对于多数波兰人而言,它表征了被苏联政府强加的复兴,是“前苏联奴役波兰”的象征 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波兰政治转轨,科学文化宫在波兰国内一直饱受争议。对于多数波兰人而言,它的存在是“前苏联奴役波兰”的象征,表征了曾经被毁坏的华沙和被苏联政府强加的复兴,应该让其在波兰领土上消失;但也有人认为,它的存在能时刻提醒后人铭记那段对波兰人而言充满耻辱的历史,具有存在的价值意义。 如今原本米白的石材饰面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是饱经沧桑,斑驳灰暗的身影却依旧挺拔 鉴于波兰与苏联(俄罗斯)复杂纠错的历史恩怨,这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受当地人待见的地标建筑,没有之一 现如今,原本米白的石材饰面历经岁月的洗礼已是饱经沧桑,斑驳灰暗的身影依旧挺拔,却似乎与日新月异的华沙城其它建筑格格不入。在2007年,文化科学宫虽然力排众议被列入了波兰历史遗产名录,但却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不满,鉴于波兰与苏联(俄罗斯)复杂纠错的历史恩怨,这应该是世界上最不受当地人待见的地标建筑,没有之一。 162 喀山农业宫【俄罗斯】 喀山农业宫【俄罗斯】 它既非古迹,也并非苏联时期的建筑遗产,而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建筑 它宏伟而又奇特,即便放眼整个俄罗斯,这样的建筑也是绝无仅有,其被誉为喀山的建筑奇迹之一;它既非古迹,也并非苏联时期的建筑遗产,而是不折不扣的现代建筑,其落成于2010年,历史颇为年轻。 农业宫侧立面 建筑多角度一览 农业馆位于俄罗斯鞑靼斯坦共和国历史文化中心的首府喀山,作为鞑靼斯坦共和国农业和粮食部总局、兽医学总局以及其他一些官方机构所在地,又称之为“农业宫”,建筑所在的宫殿广场靠近喀山另一处赫赫有名的地标建筑群—喀山克里姆林宫。 尺度巨大的楼体拥有柱廊、穹顶、狮鹫、浅浮雕和镜面玻璃,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的细节完美融合得令人惊讶 宫殿中央“青铜树”与优雅的穹顶 苍劲有力的“青铜树”与极具现代感的镜面玻璃 宫殿中央的“青铜树”和象征树叶的绿色灯光,惊艳异常,极富创意 建筑恢弘瑰丽,整体呈现出欧洲古典主义折衷的建筑风格。尺度巨大的楼体拥有柱廊、穹顶、狮鹫、浅浮雕和镜面玻璃,古典主义与现代风格的细节完美融合得令人惊讶;农业宫正门参考法国的小皇宫而建,其纪念碑类似罗马的维托里安诺纪念堂;宫殿中间的“青铜树”和象征树叶的绿色灯光,惊艳异常,极富创意。 建筑风格主要呈现为欧洲古典主义折衷风格的多元素移植 它是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俄罗斯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 有趣的是,在这座建筑身上鲜有任何俄罗斯传统建筑风格的影子,同著名的喀山大教堂一样,主要为欧洲古典主义折衷风格的多元素移植。我们不必过多解读其建筑之外的引申寓意,某种程度上它是深受欧洲文化影响的俄罗斯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 163 卡伦·德米尔奇安体育音乐综合体【亚美尼亚】 卡伦·德米尔奇安体育音乐综合体【亚美尼亚】 这是一处鲜为人知的、杰出的苏联时期大型公共场馆建筑,其落成并开放于1983年,位于亚美尼亚首府埃里温的“燕堡”山丘之上。建筑以设计师卡伦·德米尔奇安名字命名,以纪念其对该建筑群的设计、建造以及后续翻新作出的贡献。 建筑立面与俯瞰 建筑立面与内部空间一览 建筑综合体主要由两处大厅组成--音乐厅和体育馆,以及用于政治峰会的哈雅斯坦Hayastan会议厅和阿吉什蒂Argishti会议厅。核心的音乐厅和体育馆设计可容纳6300名观众,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各种音乐,还可以欣赏花样滑冰表演,是亚美尼亚埃里温市最大的体育和音乐综合体。 它是亚美尼亚埃里温市最大的体育和音乐综合体 整座建筑体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寓意“未来之鸟”的独特设计理念 不幸的是,由于1985年一场意外火灾,致使卡伦·德米尔奇安综合体被迫关闭。此后翻修与重建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87年底,综合体才得以重新开放,耗时三年的整修使它成为一处现代化的高水平音乐与体育活动平台。整座建筑体造型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巨鸟,寓意“未来之鸟”的独特设计理念。一千余个讲台座位连接了两处大厅—音乐厅与体育馆,其内部空间布局巧妙,建筑立面线条优美酣畅,兼具形意表达与实用功能的完美融合。 放眼1980年代,这座先锋派建筑语言兼具美学与未来幻想的创新,构成了苏联时代建筑精彩而独特的历史篇章 1987年,建筑师因跨越时代的卓越设计而获得了同类建筑的最高奖项--苏联国家奖。放眼1980年代,这座先锋派建筑似乎已完全超越了特定的政治语境所衍生的意识形态,建筑语言兼具美学与未来幻想的创新,构成了苏联时代建筑精彩而独特的历史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