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简介基本资料:王家云,男,75岁 病史汇报:因双踝及下肢水肿二月,曾就诊与甘肃省人民医院,兰州大学第二医及多家医院治疗无明显疗效。来我处诊断为脾肾阳虚。 治疗结果:真武汤加减治疗,治疗1月后水肿消失 【组成】茯苓三两、白术二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炮附子一枚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事,日三服。 【出处】《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僻地者,真武汤主之” 《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散五日,腹痛、小便不利,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渴,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病机】牌肾阳虚,水气泛溢内外 【主证】心悸,头眩,肢体、肌肉颤动,下肢沉重浮肿,小便不利,脉沉或微细,舌淡胖苔白滑 真武汤 张正昭《伤寒论归真》:此证之“仍发热”,旧注及教科书多谓系虚阳外浮之热。虚阳外浮而发热乃真阳欲脱之兆,常兼厥、利、脉微、面赤、咽痛诸症,其治回阳救逆尚虑不及,何能温阳而兼利水乎?故知其说非是,其误盖由方中用附子而来。孰知此证之用附子,虽有温阳之意(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而其主旨乃是以之助白术驱逐肌肉皮内之水气,此参桂枝附子汤去桂加白术汤之方后注“......此以附子、术并走皮内,逐水气未得除,故使之耳....”即可明了。 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之证治大同小异,即:同为表虚挟水饮,水湿阻碍表证之解除,同样都用茯苓、芍药、生姜、白术几味药。所不同者,此证水气泛溢表里内外,见症既有头眩、心下悸、肌肉动,又有出汗,故除用苓、术渗利外,又加附子温化逐散,使水气表里分解。彼则水湿偏困子里,见症以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为特征,因其不能出汗,故宜治以渗利之法,并以小便利为病愈的标准。 方论选录罗美《古今名医方论》卷3录赵羽皇:“真武一方,为北方行水而设。用三白者,以其燥能治水,淡能伐肾邪而利水,酸能泄肝木以疏水故也。附子辛温大热,必用为佐者何居? 盖水之所制者脾,水之所行者肾也,肾为胃关,聚水而从其类。倘肾中无阳,则脾之枢机虽运,而肾之关门不开,水虽欲行,孰为之主?故录得附子,则火能生士,而水有所归矣;肾中、得附子,则坎阳鼓动,而水有所摄矣。更得芍药之酸,以收肝而敛阴气,阴平阳秘矣。若生姜者并用以散四肢之水而和胃也。” 2023年7月7日处方:肉桂10g(后下),茯苓30g 、干姜10g、炒枳壳 15g、丹参15g、地龙10g、杜仲15g、炙甘草15g、泽泻30g 、焦麦芽20g、白术15g、车前子10g(包煎)、焦山楂15g、钩藤15g 、炒山药20g、焦神曲15g、芦根20g 。共4剂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一天一次 23年7月13日处方:肉桂10g(后下),茯苓30g 、干姜10g、炒枳壳 15g、丹参15g、地龙10g、杜仲15g、炙甘草15g、泽泻30g 、炒麦芽20g、白术15g、车前子10g(包煎)、焦山楂15g、黑顺片10g、钩藤15g 、炒山药20g、焦神曲15g。共4剂 23年7月21日处方:肉桂10g(后下),茯苓30g 、干姜10g、炒枳壳 15g、丹参15g、地龙10g、杜仲15g、炙甘草15g、泽泻30g 、炒麦芽20g、白术15g、车前子10g(包煎)、黑顺片12g、芡实20g、益母草30g、白茅根20g。共4剂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一天一次 23年7月25日处方:肉桂10g(后下),茯苓30g 、干姜10g、丹参15g、地龙10g、杜仲15g、炙甘草15g、泽泻15g 、炒麦芽20g、白术15g、车前子15g(包煎)、黑顺片12g、防己10g、钩藤15g、芡实15g、益母草20g、白茅根20g。共4剂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一天一次23年7月31日处方:肉桂10g(后下),茯苓30g 、干姜10g、丹参15g、地龙10g、杜仲15g、炙甘草15g、泽泻15g 、炒麦芽15g、白术15g、车前子10g(包煎)、黑顺片12g、防己10g、钩藤15g、芡实15g、益母草20g、白茅根20g。共4剂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一天一次 真武汤治水肿 真武汤治下肢踝水肿案:经治疗1月后,成功消肿 |
|
来自: 火帝养生_WSH > 《华医世界首届仲景杯全球中医牛人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