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广州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中山大学南校园)-上

 访古游记 2024-11-12 发布于广东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中山大学南校园内,为原岭南大学的校园建筑。该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调整,岭南大学文理科合并到中山大学,中山大学从广州石牌校园迁到岭南大学校址。现存包括由南校门到北校门中轴线一带的建筑,以及东侧的马岗顶外籍教授宿舍,东南侧的广寒宫女生宿舍和西侧的模范村中国教授宿舍。康乐园早期建筑群是我国早期引进西方建筑技术的典范,是研究广州市建筑发展的重要案例,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康乐园早期建筑群(中山大学南校园)

孙中山铜像

怀士堂

模范村建筑群

省保碑

清光绪十四年(1888),美国长老会在广州沙基金利埠创办格致书院,为岭南大学前身。光绪二十六年(1900),格致书院迁往澳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格致书院改名“岭南学堂”,次年迁回广州,并在广州河南(今海珠区)购下三十多英亩土地,建设校园。因位于康乐村附近,校园得名“康乐园”。民国十六年(1927),学校选出第一位华人校长——钟荣光,并正式易名岭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岭南大学先后在香港、韶关、梅州办学,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返穗复课。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调整,岭南大学文理科并入中山大学,学校正式解体,康乐园成为中山大学校址。

岭南大学康乐园旧影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位于中山大学南校园南北中轴线北段中部,是在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孙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赠送给中国的四座铜像之一。民国二十二年(1933)11月11日,中山大学成立九周年纪念时,在石牌校园【详见“中山大学石牌旧址建筑(上)(下)”】举行新校奠基暨孙中山铜像揭幕典礼。

孙中山铜像

孙中山铜像原置于中山大学石牌旧址(现华南理工大学)前正中,四周有石栏绕护,中筑石基,像置其上。塑像是按照中山先生身高1:1铸造的,为先生演讲三民主义时的姿态。铜像底座背面铸有铭文:“筱原金作工场谨造”。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迁往康乐园,铜像暂留原处。1954年春广州市政府借该铜像置于中山纪念堂前的广场上。1956年11月12日,中山大学成立三十二周年纪念日,铜像被迎回中山大学,重立于康乐园。现铜像坐南朝北,寓意孙中山先生北伐的伟大事业。

底座铭文

民国时和现在的中山大学校庆日不同,与孙中山先生有关。中山大学前身国立广东大学于民国十三年(1924)9月15日正式开学,但并未举行开学典礼与成立典礼。后经校务会议复议,定在中山先生的生日举行典礼,但中山先生为了不让大家给他祝寿,从不对外透露自己的生日。因中山先生曾在11月11日宴请过亲友庆祝,故校方推测此日为先生的生日。于是,在民国十三年(1924)11月11日这一天举行了成立典礼。是日,也就成为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先生逝世后更名“国立中山大学”)的校庆日。后得知孙中山先生诞辰日是11月12日,1951年,经宋庆龄先生同意,中山大学校庆日改为11月12日,以符合原来的用意。

孙中山铜像背面

“文革”期间,孙中山铜像曾险被南下的“红卫兵”推倒破坏,但受到中山大学学生的坚决阻止。为了保卫孙中山铜像,中大学生曾派出“红卫兵”日夜守护,铜像因此免遭劫难。孙中山铜像是中山大学的象征,是康乐园中唯一一座原中山大学石牌旧址的建筑物。


怀士堂

怀士堂

怀士堂位于中山大学西南区492号,孙中山铜像以南,由美国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市机床和天文仪器生产商、华纳与史怀士公司总裁安布雷·史怀士先生(Ambrose Swasey)捐建,由上海布道团建筑师事务所(Mission Architects Bureau,Shanghai)设计师埃德蒙兹(Jas. R. Edmunds Jr.)于民国二年(1913)设计,民国四年(1915)动工,民国六年(1917)落成。为纪念捐赠者,命名为“怀士堂”,又称小礼堂,是康乐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怀士堂俯瞰

怀士堂初为岭南大学基督教青年会会所,内设会友阅览室、游戏室、董事会议室、职员办事室,并兼做礼堂之用。此外,还曾设乡村小学于地下室。怀士堂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坐南朝北,首层大门台阶两侧原本各有石灯柱一根,上刻有怀士堂中英文字样,后被拆除。

石灯柱基座

拾阶而上,正中三开间为高两层的门廊,门廊正中是怀士堂的正门,两侧开有木质方窗。大门上嵌有中山大学校徽。中山大学校徽的主体为国立广东大学的标志建筑大钟楼。

中山大学校徽

国立广东大学旧址大钟楼

大门两侧的方窗上嵌有两块石刻,一为篆书“怀士堂”,为商承祚教授题写;另一侧刻有孙中山先生民国十二年(1923)12月21日携夫人宋庆龄到岭南大学视察时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中“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的教导。

“怀士堂”刻石

“学生要立志做大事,不可做大官”刻石

怀士堂两侧塔楼高三层,塔楼两侧各伸出一层,台顶为露台。整座建筑东西对称、错落有致。红砖外墙间以传统翠绿通花砖装饰,原灰砖砌就的“十”字图案散发着西方宗教气息,后改为菱形图案。

怀士堂侧面


传统翠绿通花砖装饰

怀士堂首层设演讲大厅,外观呈不等边五边形,敦厚结实,斜面琉璃屋顶开三个八边形塔式气窗,四周浓荫环抱绿草如茵。

首层演讲大厅外观

八边形塔式气窗
怀士堂南面草坪上还矗立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中大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此校训为孙中山先生于民国十三年(1924)11月11日在国立广东大学成立典礼时题写的,出自《礼记·中庸·哀公问政》,意为: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怀士堂后校训

校训原稿


惺亭

惺亭位于孙中山铜像以北。惺亭为岭南大学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的 “惺社”同学筹资建成,岭南大学各届毕业班都有一个社名,民国十七年(1928)的毕业班为“惺社”。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即为惺社毕业生。惺亭为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三烈士的纪念亭。

惺亭

史坚如(1879-1900)为辛亥革命烈士,光绪二十五年(1899)入格致书院,后加入兴中会。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10月为配合惠州三洲田起义(今属深圳),他欲刺杀两广总督德寿,未果,后被捕,英勇就义。现史坚如墓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史坚如墓

区励周是岭南大学教授,许耀章是岭南大学学生,民国十四年(1925)6月23日,香港罢工工人和广州市的工人、农民、学生、青年军人及其他群众10万余人,在广州举行上海“五卅惨案”追悼大会,会后举行游行示威。密集的游行队伍路过沙基时,突然遭到沙面租界英国军警的排枪射击,停泊在白鹅潭的英、法军舰也开炮轰击,造成示威群众惨重伤亡,史称“沙基惨案”。区励周、许耀章在惨案中遇难,现葬于银河革命公墓。

沙基惨案烈士墓
惺亭为八角攒尖式覆宝蓝琉璃瓦顶,为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设计。亭中悬挂清嘉庆四年(1799)佛山铸造的铁钟一口。惺亭南面檐下匾额原为书法家商衍鎏老先生题写,惜已毁于文革。现匾额由其子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于1981年补书。

惺亭俯瞰

清嘉庆四年铁钟

惺亭匾额

马丁堂

马丁堂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34号,孙中山铜像东侧,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学校美国纽约董事局出售证券,提供2.5万美元聘请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同年动工,次年落成。为纪念向岭南大学前身岭南学堂捐款的美国辛辛那提州的亨利·马丁(Henry Martin),命名为"马丁堂"。建筑坐北朝南,宽16.4米,长50.7米,高15.8米,建筑总面积2516.48平方米。

马丁堂

马丁堂最初的建筑特征为典型的英式风格,地上三层,半地下室一层,屋顶有夹层,周边敞廊,前后开门,南立面两侧各有一个次入口,门前均有花岗岩台阶。南门楣原标有“MARTIN HALL”,现为费孝通先生所题“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门楣原标有“EAST HALL”,现已抹去。南立面左下角墙体里嵌着凿有“AD1905”字样的奠基石。

南立面主入口

“AD1905”奠基石

马丁堂外墙为优质清水红砖墙,墙面有砖砌花式装饰,以及花岗岩砌出的各式线脚。屋顶采用中国传统的四面直坡顶,辛亥革命后换为绿瓦,第一次将中式大屋顶与西式墙身组合在一起。楼层结构用工字钢,中加混凝土或砖拱,用并列的三四条工字钢,外包混凝土做梁,梁上再加工字钢密肋,耗用钢材较多。该建筑是岭南大学最早的永久性建筑物,也是我国第一栋由硬质红砖和钢筋混凝土建成的混合结构建筑。

马丁堂仰视

南门前的石狮是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先生从一个旧庙中找来的。此石狮为典型的“南狮”形象,蹲姿回首,脚踩一头小狮子,口含飘带,生动灵巧,肌肉部分处理柔韧而富有弹性,强调线条的流动感,采用了圆雕、浮雕、线刻等技法,现已成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象征。

石狮

民国元年(1912)5月3日,孙中山先生到岭南学堂访问,在马丁堂前分别与全体教职员和全校师生员工合影,并发表题为《非学问无以建设》的演讲。

1912年5月3日孙中山先生在马丁堂与全体教员合影

黑石屋
黑石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06号,由美国芝加哥伊沙贝·布勒斯顿夫人(Mrs. I. F. Blackstone)捐建,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于民国二年(1913)设计,同年动工,次年落成,并以捐建者命名。黑石屋平面呈“L”形,西、北两翼楼高两层,拐角楼高三层,另有地下室。

黑石屋

俯瞰黑石屋,平面呈“L”形

黑石屋外观独特,错落有致,且庭院宽广,环境幽雅。内部设计颇具美式风格。楼内的壁炉、天花、回廊、螺旋铁梯等均保存完好。黑石屋初为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钟荣光寓所。

浓荫掩映中的黑石屋

黑石屋西北角

民国十一年(1922)6月16日,陈炯明属下粤军叛变,炮击孙中山大总统府(旧址即今中山纪念堂),钟荣光曾接孙中山夫人宋庆龄于黑石屋避难。民国十二年(1923)12月21日, 孙中山在岭南大学发表演讲。演讲后,孙中山到黑石屋与岭南大学师生谈话,抨击英、美干涉中国内政的炮舰政策。


格兰堂

格兰堂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33号,民国四年 (1915)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同年动工,次年落成。该建筑由美国纽约商人肯尼迪先生之妻约翰·肯尼迪夫人(Mrs. John S. Kennedy)捐建,其姐苏夫勒夫人(Mrs. A. F. Schauffler)捐资购置堂内家具陈设,美国高利士(J. Ackerman Coles)先生捐赠楼顶大钟。堂名按捐赠人意愿,以岭南学堂前身格致书院纽约董事局书记兼司库格兰先生(William Henry Grant)命名,以铭记格兰先生义务为校宣传及筹募经费之功。

格兰堂

原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坐北朝南,气势恢弘,外观设计精美独特。首层由石阶跨地下室而上,正中三开间为高两层的门廊,两侧各突出一开间,构成正立面五个大拱券,台阶两侧原各有一根石灯柱,上刻格兰堂中英文字样,柱顶有玻璃灯塔,旧时用作照明。正中开间的圆窗图案原为格兰堂的英文缩写“GH”,后毁,近年重修恢复。门廊左右墙上嵌有两块石板,刻有中英文的格兰堂捐赠人姓名。

中文捐赠人姓名碑

英文捐赠人姓名碑
格兰堂原有中式庑殿大屋顶。屋顶檐角有升起和冲出,屋顶前后各开两个老虎窗。正脊是清式龙吻脊,垂脊尽端立走兽和仙人。脊中建有两层重檐八角攒顶式钟楼,内置机械时钟,因此也被称为“大钟楼”。20世纪60年代初,格兰堂加建了一层,原有的屋顶已不存,钟楼造型改变。

格兰堂旧影

格兰堂屋顶今貌

麻金墨屋一号(陈寅恪旧居)

麻金墨屋一号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09号,由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于清宣统三年(1911)捐建。初为岭南学堂附属中学校长、岭南大学图书馆馆长葛理佩的住宅。其后,著名学者周寿恺、陈寅恪、王起(王季思)、杨荣国、容庚、商承祚等多名学者亦曾在此居住。1953年夏至1969年春,此建筑二楼一直是陈寅恪先生的住所。《论再生缘》、《柳如是别传》亦在此完成。

麻金墨屋一号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省修水县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陈寅恪自幼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两次留学,具备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文字的能力。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史识与考论功力,为国内外学界所推重。先后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解放后,他历任中国科学院社会科学部委员、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陈寅恪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相关阅读: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因迫害凄然病逝,享年79岁。

麻金墨屋一号与陈寅恪先生像

陈寅恪先生治学之余常在屋前的小路上散步。由于他的视力严重衰退,学校专门把小路刷成白色,方便辨识,并在房屋东侧路口处装上栅栏,以策安全。

麻金墨屋一号与门前小路

麻金墨屋二号

麻金墨屋二号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280号。由美国芝加哥麻金墨夫人(Mrs. Nettie F. McCormick)捐建,于民国元年(1912)设计,次年落成,以捐赠者的姓氏命名。为区别于她捐建的第一栋建筑,故称此为麻金墨屋二号。

麻金墨屋二号

建筑高两层,另有地下室和阁楼。混合结构,外观仿殿宇式,歇山式屋顶,华拱挑出。层层出挑的华拱是该栋建筑最突出的特征,具有较强的装饰作用。屋南侧曾加建两层,上下各一间房。

麻金墨屋二号侧面

麻金墨屋二号最初是前清秀才、岭南学校图文教授陈辑伍的住宅;民国二十年(1931)为岭南大学副校长李应林住宅;民国二十五年(1936)为中国员工俱乐部;曾为岭南校友会所在地。

麻金墨屋二号背面(突出部为加建部分)


马应彪招待所
马应彪招待所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88号,建成于民国十一年(1922)。招待所和室内所有家私及陈设,均为岭南大学校董马应彪先生出资建设、购置,故以捐赠人的名字命名并在会客厅中悬挂其夫妻及子女合影一幅,以为纪念。

马应彪招待所
马应彪(1864-1944),生于广州府香山县沙涌乡(今中山市南区沙涌村人),是中国第一家现代百货公司——先施百货公司的创始人,知名爱国华侨,商业家、慈善家。他是中山市近百年来在华侨、港澳同胞中第一位捐赠巨额款项支持家乡建设的人。马应彪先生对教育事业极其热心,尤其对岭南大学的赞助甚力,他的四个儿子文忠、文甲、文兴、文辉均在岭南大学学习过。

马应彪招待所
马应彪招待所面西而居,当时被称为最新最漂亮的招待室,招待所门上嵌有商承祚教授题写的篆书“马应彪招待所”门额。招待所首层除办公室外,为可容纳五六十人的会客厅,供集会聚餐用;第二层有四间客房,接待来宾住宿,西侧还有天台;阁楼和地下室用作管理人员的住所,厨房也设在地下室里。民国三十七年(1948)前后,马应彪招待所为岭南大学单身教员宿舍。

“马应彪招待所”门额
马应彪招待所的南侧外墙上,曾嵌有一颗炮弹。这枚炮弹是民国十一年(1922)粤军陈炯明部叛乱,发动兵变时流弹击中马应彪招待所南墙,幸未爆炸。平叛后,岭南大学将炮弹取出,嵌入墙上弹孔,以昭示叛军罪行。可惜这枚炮弹在2007年意外失踪,现外墙仅剩弹孔遗迹。

南壁弹孔

南墙侧有中山大学1983年树立的石碑一块,说明了墙上炮弹的由来,原文如下:

“一九二二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兵变,中山先生在此避难,遭陈炮轰,一弹从大楼(马应彪招待所)南墙射入,幸未爆炸。事平之后,将弹头嵌回原洞口,以昭陈之罪行。 ”

据记载,孙中山先生在叛乱时并未到过岭南大学,只有宋庆龄先生来此避难,应为表述错误。

“墙上弹头的由来”碑

爪哇堂
爪哇堂中山大学西北区555号。民国八年(1919),钟荣光先生赴印度尼西亚爪哇各地向华侨募捐建造大学宿舍经费,广大华侨热心教育事业, 纷纷慷慨解囊。为纪念爪哇华侨的赤诚,将该宿舍命名为“爪哇堂 ” 。

爪哇堂

建筑共四层,于民国九年(1920)动工。一、二层屋檐曾在维修中拆除,第三层北向阳台封窗为房间。2004年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对整栋楼进行全面修缮,顶部木梁换为水泥梁,更换瓦面、门窗,重铺地面等。 

爪哇堂俯瞰

爪哇堂北墙中部嵌有“爪哇堂”大理石楼匾,乃容庚教授题。 容庚(1894-1983),原名容肇庚,字希白,号颂斋,广州府东莞县人(今东莞市),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金石学家、文物鉴藏家、书法篆刻家。曾任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相关阅读:与古为徒——容庚的学术与时代)。

“爪哇堂”楼匾


荣光堂

荣光堂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50号。由于岭南大学学生日益增多,原第一宿舍楼爪哇堂渐不敷用,学生们自发组织筹款队,利用假期在省港等地募捐,历时两年时间,终得到校友赞助7万多元,新宿舍楼始得以兴建。建筑由埃德蒙兹(Jas. R. Edmunds Jr.)和尤茨(Philip N. Youtz)于民国十年(1921)设计,落成于民国十三年(1924)。

荣光堂

为纪念钟荣光校长为学校发展所作的杰出贡献,命名该宿舍为荣光堂。荣光堂为岭南大学第二宿舍,20世纪80年代前后曾为中山大学教工第一宿舍,后又用作学生宿舍。2001年1月,荣光堂招待所正式投入使用,首层为西餐厅和会议室,二至四层提供33间标准客房,内部现代设施配置齐全,外观则保留了传统的古朴风貌。

荣光堂侧面

荣光堂正面外墙上嵌有“荣光堂”石匾,原石匾已毁于文革,现为容庚教授20世纪80年代补书。

荣光堂石匾

钟荣光(1866-1942),字惺可,广东中山人。著名教育家,岭南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举人,以擅长八股文闻名于时,后入兴中会,创办《博闻报》、《可报》等报刊宣传革命,参与反清革命活动。光绪二十五年(1899)受聘为格致书院(岭南大学前身)汉文教习。后出任岭南学堂教务长、岭南大学董事会主席,民国十六年(1927)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任第一校长。次年改任岭南大学荣誉校长。主管岭大期间,创办农科学院、工学院、商学院、孙逸仙纪念医学院(即今孙逸仙纪念医院)。民国三十一年(1942)在香港病逝,民国三十六年(1947)遵其遗愿迁葬于岭南大学中央草坪(现孙中山像后旗杆处),文革时墓地被毁。


陆佑堂
陆祐堂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565号,由美国建筑师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于民国十九年(1930)设计 ,次年7月完工。该堂由黄容康、黄容章兄弟捐助大部分建筑经费,其余款项由同学设立基金会筹集。初拟以黄氏兄弟之父黄汉秋命名为“汉秋堂”,后改以黄汉秋养父“陆祐”命名。陆祐堂建成后成为岭南大学第三学生宿舍。

陆祐堂

爪哇堂(近)和陆祐堂(远)

陆祐堂为四层建筑,另有阁楼,外观仿宫殿式,上盖绿琉璃瓦,脊用蓝琉璃瓦砌成,东西两端,衬以雄狮,四面垂檐,用人像及鸟兽像等蓝釉陶器做装饰,每角悬一瓦钟, 现仅存东南角一只,已残破。

陆祐堂俯瞰
陆祐堂第二层东西两侧有阳台,第三层则全部骑楼伸出,绕堂一匝,围以三合土制成的白栏杆。首层和二层的外墙为淡红色,三层和四层的外墙为淡黄色,周围的墙柱为朱红色,墙柱、屋檐和栏杆都有彩绘。北面檐下正中为木制额匾“陆祐堂”乃商承祚教授1981年题写。

陆祐堂仰视


卡彭特楼
卡彭特楼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78号,又称旧女学、女生第一宿舍。美国纽约豪拉斯·卡彭特将军(General Horace Carpentier) 给学校董事会留下2.5万美元遗产,以表彰在林德安(Dr. Andrew H. Woods)领导下出色的医疗工作。岭南学堂遂买地兴建医院楼。该建筑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设计,落成于宣统三年(1911)。卡彭特楼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原楼西侧现加建一栋三层楼,有走廊与原楼连接。南面三层的阳台都被封窗为房间 。2003年曾作全面修缮。

卡彭特楼
岭南大学早在20世纪初即开中国近代教育男女同校之先河,卡彭特楼曾为女生第一宿舍;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用作岭南医院护士学校,其后又用作教师宿舍;植物学家、学部委员陈焕镛创办的植物研究所曾设于此。

新女学
新女学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210号,又称“广寒宫”。随着女学生人数日渐增多,卡彭特楼已难以容纳,故筹款兴建新的女生宿舍,相对于之前旧女学而称此建筑为“新女学”,长期用作大学女生宿舍。

新女学

新女学由岭南大学美国基金会向美国友人募捐,钟荣光校长亦在广东发动华人妇女认捐,共同筹建,其中约半数建筑费用由美国新泽西州柯兰城(Orange Wing)捐出。建筑由广东信托公司建筑师黄玉瑜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设计,同年落成。

龙头灯挑
建筑坐南朝北,东西两翼各有一个中式门楼;楼前庭院宽广,外观设计精美。数根柱子半嵌入墙体,正门两侧的柱上各向前伸出一支龙头灯挑,旧时有灯笼衔挂于龙嘴,做照明之用。重檐歇山式琉璃屋顶,颇具中式建筑风格。

马岗堂
马岗堂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38号, 又称马岗顶礼拜堂、岭南礼拜堂、新教堂。民国二十二年(1933),马岗堂开始募捐并举行动土礼,得到岭南社团和海外友人捐助后,民国二十四年(1935)开始建筑,次年2月竣工,3月投入使用。

马岗堂

马岗堂局部

马岗堂初为基督教小礼拜堂,大学晨会亦在此举行。马岗堂为一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平面呈“凹”字形,宝蓝琉璃瓦顶,原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地下室位于西北角。现入口改向东。

马岗堂俯瞰

高利士屋

高利士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3号,由美国人高利士医生捐建。原由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经广州Purnell & Paget住宅建筑行修改后兴建,落成于民国二年(1913)。

高利士屋

高利士屋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为当时岭南学校校医兼副监督(1898-1907)、后任副校长(1911-1916)的林安德医生(Dr. Andrew H .Woods)住宅。民国二十年(1931)前后,曾任岭南大学校长、监督的香雅各博士(Dr. James M. Henry)曾在此居住。

高利士屋俯瞰


何尔达屋

何尔达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1号。岭南大学美籍教员何尔达(Alfred H. Holt)的父亲对中国教育事业非常热心,他不仅让自己的儿子到岭南大学教书,三年之内不受薪俸,还出资1.6万余元为他在岭南大学修建了住宅,即何尔达屋,于民国十年(1921)落成。

何尔达屋

民国十九年(1930)何尔达任教期满离开后,这栋住宅成为岭南大学化学系教授兼理工学院院长富伦(Henry S. Frank)的居所。

何尔达屋南面

积臣屋
积臣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08号。该建筑由时任岭南学校董事会主席的积臣先生(Samuel Macauley Jackson)捐建,美国纽约斯道顿建筑师事务所清宣统二年(1910)设计,于民国元年(1912)年落成。

积臣屋
积臣先生逝世后,学校董事会决议将此楼命名为积臣屋。积臣屋最初为岭南学校校长晏文士博士(Dr. Charles K. Edmunds)住宅,其后用作美国基金委员会办事所,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用作教务长办公室与西童学校。

积臣屋门廊
积臣屋原为三层建筑,另有地下室。首层大厅东墙有一壁炉,壁炉上方镶嵌5个青花龙碟。一二层南向敞廊被封窗成房间。1992年中山大学自筹资金加建一层。

希伦高屋
希伦高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05号,由美国海伦·希伦高女士(Miss Hellen Gould)捐建,清宣统三年(1911)落成。岭南大学美籍教员蚕桑科主任夏活先生(Dr. Harvey J. Howard,又译考活)、古尔和冯世安曾先后在此居住。1966年前,第二层为中山大学数学家姜立夫先生住宅。

希伦高屋

希伦高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北门前两根白色立柱和第二层南阳台的白色双立柱是希伦高屋的特色。

希伦高屋

美臣屋一号(陈序经故居)

美臣屋一号位于中山大学319号,又称47号住宅,为美臣先生(George Grant Mason) 所捐建的两栋教师住宅之一,落成于民国八年(1919)。美臣屋一号曾长期用作教师住宅。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岭南大学彭美赍和文理学院教授兼数学系主任麦丹路曾先后在此居住。1949-1964年任岭南大学校长和中山大学副校长的陈序经教授在此居住,并写下了在国内外学术界享有盛誉的百万字巨著《陈序经东南亚古史研究合集》。

美臣屋一号
陈序经(1903-1967),字怀民,广东文昌县(现属海南省)人,著名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教育家,曾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法商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委员、岭南大学校长 、中山大学副校长、暨南大学校长、南开大学副校长。

美臣屋一号(陈序经故居)

1970年前后,中山大学数学系主任许淞庆教授、梁之舜教授在第二层居住。美臣屋一号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原东西各有一个烟囱,西侧烟囱室外部分现已拆除。原屋入门朝北,首层入门现已改为向南,并加盖门亭。二层入门在西北角。


美臣屋二号

美臣屋二号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04号,该建筑为美臣先生(George Grant Mason)所捐建的两栋教师住宅之一,落成于民国八年至九年(1919-1920)间,晚于美臣屋一号。原为两层建筑,有双层屋檐,现首层屋檐已拆去。另有地下室和阁楼。

美臣屋二号

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美臣屋二号曾是岭南大学历史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包令留(Henry C. Brownell)的住宅,Ruth L. Gills和英语系卢施博士曾在此居住。

美臣屋二号侧面


白德理屋

白德理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24号,又称白德理纪念屋,建成年份在民国十六至二十五年(1927-1936)间。白德理先生为纪念他的妻子Lois Gates Bradley捐建,曾用作单身女教工宿舍,后长期作为教师住宅。岭南大学教师何马利、韩德信、卫民和史托利曾先后在此居住。

白德理屋

屈林宾屋

屈林宾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29号,又译威林滨屋,于民国三年(1914)由岭南学校的嘉惠林医生(Dr. William W. Cadbury)的同乡好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屈林宾先生(William Penn)捐建。屈林宾屋最早是岭南学校医务处长嘉惠林医生的住宅,嘉惠林医生爱植花种草,在屋外空地上种植了不少花木。

屈林宾屋正面

屈林宾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有四个老虎窗。原首层北向露台现已封闭为房间,并在露台东侧加建附带地下室的一层平房,原西端一层平房上加建一层,与紧邻的两层浑为一体。

屈林宾屋侧面


惠师礼屋

惠师礼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32号,又译卫斯理会屋,又称李富士屋。建筑由英格兰惠师礼循道会捐建,落成于民国十三至十四年(1924-1925)间,作为该会派到岭南大学的李富士先生(RonaldD.Rees)的住宅,其后曾长期用作教师住宅。惠师礼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现西侧加建一间简易平房。

惠师礼屋

韦耶孝实屋

韦耶孝实屋,又译卫厚实屋、委夏士屋、威尔豪士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8号,于民国五年(1916)由美国耶孝实夫人(Mrs. Frederick Weyerhaeuser)捐建。

韦耶孝实屋

初时为岭南大学文理学院院长梁敬敦住宅。中山大学中文系王起教授、前校长李嘉人等曾先后在此居住。

韦耶孝实屋门廊

韦耶孝实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屋顶东西侧墙各有一个三角形窗,南北各有两个老虎窗。此屋曾作修缮,更换屋顶。老虎窗全部拆除。2004年8月进行全面修缮。

韦耶孝实屋侧面

宾省校屋(许崇清故居)

宾省校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7号,又称宾省大学屋、许崇清故居。自岭南学堂成立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不断赠送教席,尤其对岭南大学农科的发展帮助颇多。

宾省校屋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园艺师高鲁甫(George Weidman Groff)被派到岭南学堂,后任岭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对岭南大学农科发展与校园园林规划有巨大贡献。民国九年(1920),高鲁甫在母校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同学和学生为他在岭南大学建了一个居所,是为宾省校屋。宾省校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

宾省校屋侧视

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中山大学校长许崇清先生于1952-1969年在此居住。许崇清(1888-1969),出生于广东广州,祖籍广东汕头。早年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在日期间加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参加反清革命。民国十二年(1923)加入中国国民党,参与改组国民党的工作,是《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的起草人之一。历任国民政府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民国十三年(1924)曾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派参与创办国立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为筹备委员之一。在中山大学的历史上,许崇清先生曾三度执掌中山大学,为中山大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文革期间,许崇清受到冲击,1969年在一次被批斗后回家途中摔倒,因心脏病发作逝世,享年81岁。

宾省校屋门

伦敦会屋

伦敦会屋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6号,又称L.M.S屋。该建筑为英国伦敦布道会于民国五年(1916)捐建,专供由该会派来岭南学校任职者居住。当时是该会派到岭南学校任副监督、宗教主任白士德的住宅。

伦敦会屋

岭南大学由于其非教派性,未曾受到某一教会的固定支持,但是曾经有多个教会组织派教员来校任教,并负责其薪俸、费用。白士德是英国伦敦会所派,来校任宗教主任。中山大学前校长黄焕秋曾在此居住。 伦敦会屋为两层建筑,另有地下室和阁楼。此屋东侧上下两层的阳台封闭成房间,西侧已贴原墙加建上下两层。入门原朝北,现改向南。

伦敦会屋侧面


三栋孖屋之一

三栋孖屋之一位于中山大学东北区312号,孖屋又称双屋,是两间独立住宅相连成一栋的结构形式,各有独立的入口与楼梯,房间间隔左右对称。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国医业董事会(又译为中华医学会)捐建了三栋孖屋形教师住宅,每栋造价8500港元,一栋已拆除,现存两栋。孖屋之一落成于民国八年(1919)。

三栋孖屋之一

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岭南大学物理系教授兼系主任聂雅德、文理学院生物学教授弗洛伊德·莫古黎和李绍昌曾先后在此居住。建筑原为东西各为两层、中间一层的3个相连单元,另有地下室和阁楼。后来中间的一层楼加建成两层,略高于东西两单元,整体变为一栋两层楼。原东西各有一个烟囱,西侧烟囱室外部分现已拆除。原朝向为坐南朝北,现东侧屋入门朝南,西侧屋入门向北,东西各有一楼梯,第二层已连通。

三栋孖屋之一一侧


三栋孖屋之二

三栋孖屋之二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241号。孖屋之二落成于民国九年(1920)。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杜逊、霍斯达(又译贺士达)、医务处产科妇科主任医生司徒嘉、附属中学英文教员曦活(又译希活)、植物学教授麦克福先后在此居住。我国寄生学奠基人陈心陶教授亦曾在此居住。

三栋孖屋之二正面

三栋孖屋之二背面


8号住宅

8号住宅位于中山大学东南区240号,建筑年代和资金来源不详,因在岭南大学时期编为8号而得名。8号住宅为两层建筑,造型简单,曾长期用作教师住宅。民国二十五年(1936)前后,文理学院教育学副教授李宝荣曾在此居住。第二层曾为大学医院用房。

8号住宅


国立中山大学校歌

邹鲁作词
陈洪作曲
民国二十一至三十八年(1932-1949)使用
白云山高 珠江水长
吾校矗立 蔚为国光
国父手创 遗泽余芳
三民主义 仪行四方
民国基础 大同梯航
莘莘学子 济济一堂
学以致用 不息自强
发扬光大 贯彻主张

懿欤勉旃 勿堕勿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