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生活:十常四及 饮食秘诀 解酒之道 9大方

 人老颠东 2024-11-13

十常四勿:身体的十个部位经常活动,四件事情应注意节制;

十常即 齿常叩、津常咽、耳常弹、鼻常揉、睛常运、面常搓、足常摩、腹常旋、肢常伸、肛常提;

四勿即 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

适时进补 人到晚年,新陈代谢功能减退,适当地用一些营养丰富的滋补品,增加营养,延年益寿。

“十常”

齿常扣:先叩大齿,再叩前齿,每日各100次。

津常咽:古人称口水是人体之宝,能灌溉五脏六腑。

用舌头先舔唇、齿、上颚等部位,也叫“舌常舔”,待口水增多,在口中鼓漱吸吮,分几口咽下。

能助消化,增免疫。

耳常弹:食指压在中指上,轻轻叩击后脑枕部,可听到咚咚响声,每回100次,能防治头晕、耳鸣。

眼常运:亦称目常运,双目缓慢自如地从左转到右,从右转到左,再从上转到下,从下转到上,各转100次。然后双目紧闭片刻,再睁大眼睛。可防治近视、远视。

鼻常揉:双手握拳,以拇指中关节搓揉鼻部两侧,上下各100次。

可防治感冒、鼻炎。

面常搓:双手搓热,以中指引导带动其他各手指腹,沿鼻两侧由下向上搓洗,至额部两侧分开,再向下搓擦,每回50次。可防皱纹、老年斑。

足常摩:也叫搓涌泉穴。

赤脚为好,热水浸泡洗净后,用手掌心的劳宫穴搓前脚心,缓慢转动搓摩100次,直至摩热为止。

能固肾暖足,调适神经,改善睡眠。

腹常旋:双手搓热,然后重叠,用掌心以肚脐(神阙穴)为中心,先顺时针方向摩腹旋转50次,后逆时针旋转50次。

能顺气、消积。

肢常伸:上肢向上伸展,下肢向前后远端伸展,四肢关节,随时舒展。

可促循环,护腿脚,解疲劳。

肛常提:吸气时,用力摄提肛门连同会阴部位,稍停,呼气放松,每回50次。

能升提阳气,防痔疮,强肾功。

“四勿”极具科学道理,今天依然值得推广。

食勿言 是指饮食时不要说话,不要思考事情。

这符合中医饮食养生所提倡的“食宜专致”原则,即进食时应将头脑中的各种琐事尽量抛开,把注意力集中到饮食上来,如此既可品尝感受食物的味道,又有助于消化,更可以有意识地将主食、蔬菜、肉、蛋等合理搭配进食,还可增进食欲。

进食时说话或考虑事情容易不知不觉吃多,影响消化。

“寝勿语”是指睡觉前不要说话,以利入睡。

中医认为,睡眠是由于人体阴阳之气随昼夜而消长变化,夜半“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即人因“阳入于阴”而入寐。

如果睡前说话则神动而躁,致气机紊乱,阳不入于阴,影响入睡。

入睡前不应说话,也不宜看书、思考事情、做剧烈运动、吃东西等,而应放松心情,抛开琐事,静静地躺在床上,心里不断暗示自己“困了、要睡了”则易入眠。

“饮勿醉”是指饮酒要适量,以免醉酒伤身。

古人认为“酒有大热、大毒”.热饮伤肺,冷饮伤脾,多饮伤胃.若醉饮过度,毒气攻心,穿肠腐胁。

古代的酒远不如现代技术酿造的酒度数高尚有如此毒害,这为酗酒者、爱泡酒吧的人们敲了警钟。

“色勿迷”是指不贪美色,行房有度。中医养生提倡“节欲保精”这是抗衰防老的重要一环。

肾为先天之本,肾精充足则抗病能力强,身体强壮,健康长寿。

肾精亏虚则五脏虚衰,多病早夭。

纵欲最耗损肾精,故节欲保精对中老年人尤为重要。

饮食秘诀:

十谷健康粥远胜药物,少林寺果林老和尚,现在一百零三岁,仙风道骨。

精神镢铄,声若洪钟,健步如飞,,貌似60开外。

糙米、黑糯米、小米、小麦、荞麦、芡实、燕麦、莲子、麦片、红薏仁等分量混合而成。

以上十种,可同时煮熟。

解酒之道:

可解酒的中药:  

所渭解酒,纯中医来说就是一个药物与邪气相争的过程。

可以解酒的物质有:

葛根、西瓜、莲藕汁、梨、甘蔗汁、白萝卜等等,这些东西从本质上来说都是清热利湿之物,在疗效疗面它们相互之间并没太大的区别。

不过葛根的解酒效果可能会相对得到更多的认可。

古时候中医常用葛花帮助解酒,葛花就是药用粉葛的花,其性味甘平,能解酒毒,醒胃止渴。

若无法找到葛花,也可以用葛根代之,一般用5~10克,煎水服用即可。  

而用药物解酒其实是一种下策,因为此时酒精已经对人体造成了伤害,所能做的只是亡羊补牢罢了。

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有所谓的“醒酒良方”就放开洒量,尽情地喝。

因为酒是一种湿邪之物,过多摄人,对身体绝对是有损伤的

因此,能不喝的酒就别喝,喝酒就要想办法尽快把它排出体外,这就是中医的“解酒之道”。 

三大排酒方法:  

中医认为,酒是湿热之物,对人体来说。

是一种邪气,如果确实没办法不喝,那就要想办法让它尽快排出体外。一般来说,湿热邪气的出路大多有三条:从汗而出,从消化道而出,从小便面出。  

高谈阔论助排酒: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体会。

一个人喝闷酒,可能还没喝上几瓶,就醉得不省人事r;可如果是一帮朋友,一边喝酒一边高谈阔论,或者猜拳什么的,即使是喝它一整夜,解散时大家都还能清醒地走出“一条直线”而不是东倒西歪的。

这是因为酒精会随着人的呼吸和出汗,挥发出体外,这就是中医讲的湿邪随汗而出。

强行催吐不可取:  

酒要从消化道排出,具体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口,一个是肛门。

一般人喝醉酒会呕吐,或者想吐,对此大家不要紧张,也不要尝试去压制这种反应,因为呕吐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它在为邪气寻找出路。

此时我们要因势利导,把它吐出来。  

也有些人喝醉时,并没有想吐的感觉,这时不要强行探喉催吐,否则可能会造成贲门撕裂或急性胰腺炎。

可以采取上面不排下面排的方法,针对前面那种情况,我们可以想办法让酒邪从下门(肛门)排出。

此时服用一些促进胃肠动力的药(如吗丁啉等)能促进含有酒精的食物迅速通过小肠,从而减少胃肠道对酒精的吸收。  

喝水吃盐有助排酒:  

中医认为:祛湿不利小便,非其冶也。也就是说,利小便有助于排湿。

因此,在喝酒前、喝酒时大量喝水,或在喝酒前先吃一勺食盐,都能起到利尿的作用,减少酒精对肝脏的损伤。

中医9大方

1、补血第一方:四物汤

一年之计在于春,做好春季养生保健,可以让您健康一整年。春季三个月是万物萌生的季节,肝主生发,养好了肝才能健康,肝藏血,养肝必补血。

有“妇科养血第一方”美名的四物汤,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早见于晚唐医书,后被载于中国第一部国家药典——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四物汤是补血汤,且见效快。

【组方】熟地18g、当归18g、白芍15g、川芎9g

【功效】补血活血,润肤养发,改善面色苍白、肌肤粗糙等状况。

【方解】当归可以减轻妇女经前疼痛、腹胀,对缓解抑郁情绪也有帮助;熟地含有甘露醇、维生素A等成分,能使当归补血活血疗效得到增强;川芎可活血祛风,还富含维生素E;白芍能增强细胞免疫,充盈气血。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用来炖鱼、炖肉煲汤。

四物排骨汤:

1、排骨洗净斩块,汆水捞起;

2、将当归、熟地、川芎、白芍各物洗净,放入过滤纱袋中;

3、煮沸瓦煲里的清水,放入所有材料,武火煮沸,转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2、补肾第一方:六味地黄汤

这个方子已经流传了近两千年,是医圣张仲景总结前人经验所创肾气丸,宋代儿科医家钱乙在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桂枝、附子而成,可以对付很多老年人的疾病,如肾虚、耳鸣、脱发等。现在市面上有六味地黄丸卖,六味地黄汤在家就可以熬制,很简单。

【组方】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药12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

【功效】滋阴补肾,可治疗肾阴不足所引起的虚火牙痛、牙齿松动及口舌生疮。

【方解】用熟地黄滋阴补肾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遗精、遗尿,是本方三补。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制法】上药加水适量共煎,去渣取汁。

【服法】每天1剂,分两次服。

3、补气第一方:四君子汤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难免气虚。补气第一方是四君子汤,源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因四味药材均属于平、温药材,不燥热,补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所以用“四君子”来命名。四君子汤男女老少都适用,不过5岁以下的小孩就不建议服用。

【组方】党参9g、白术9g、茯苓9g、甘草6g

【功效】益气健脾、补益脾胃之气,是补气基础方。

【方解】党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健脾、燥湿,以助运化;茯苓渗湿健脾,苓术合用,促进健脾除湿和运化之力的增强;使甘草,甘温,能调诸药,让它们共同发挥补气健脾的效果。

【制法】不仅可以单纯地煎水服用,还可以和排骨一起煲汤。

1、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红枣全部材料略洗一下,倒入砂锅里,加清水浸泡20分钟。

2、大火煮开后转小火熬30分钟。

【服法】一天2-3次。

4、润肺止咳第一方:秋梨膏

秋梨膏是宫廷里的秘方,从唐代开始成为了御用养生之品,一直到了清朝被御医从宫里带出来,才在民间流传。

【组方】鸭梨6个、干红枣80克、冰糖150克、老姜20克、蜂蜜80毫升。

【功效】去火、降燥、润肺、止咳。

【方解】梨润肺,枣补血,姜暖胃,蜜养神,滋阴润肺,通便清火,是女性佳饮。

【制法】

1、将干红枣洗净后对切去核,生姜去皮后切成细丝,梨削去外皮、将擦板架在锅上,把梨擦成梨蓉和梨汁。

2、将去核后的红枣和姜丝、冰糖放入锅内和梨蓉梨汁一起。

3、盖上锅盖,用小火煮约30分钟,然后用漏网捞起梨蓉用另一只汤匙按压,挤出更多梨汁。

4、将挤压后的梨渣红枣和姜丝扔掉,锅内只留下梨汁,继续用最小火熬煮约1小时后至梨浆浓稠后熄火放凉。

5、在放凉后的梨浆里调入蜂蜜拌匀后放入密封罐保存即可。

5、失眠第一方:酸枣仁汤

在没有安眠药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治疗失眠症的呢?医圣张仲景就有一个千古名方——酸枣仁汤,调理失眠收效甚好。有歌诀道:酸枣仁汤治失眠,川穹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风如睡梦香甜。

【组方】酸枣仁(炒)15g,甘草3g,知母、茯苓、川芎各6g。

【功效】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主治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虚烦失眠,心悸不安等症。

【方解】酸枣仁性平,味甘、酸,能补血养肝,益心安神,敛汗;川芎,性温,味辛,既能活血又能行气,能调血疏肝;知母,性寒,味苦,质润,能清热降火,滋阴除烦;茯苓,性平,甘淡无味,能宁心安神;甘草清热,调和诸药。诸药相配,滋阴养血,清热降火,调血疏肝,安神除烦,以治疗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肝阳上旋而致虚烦不得眠等症。

【制法】把药放入冷水中浸泡1小时,然后放砂锅中加水淹没草药高出2-3cm 大火煮开,中小火煮20-25分钟。分3次温服。

6、润肠养胃第一方:四磨汤

四磨汤是宋朝王府常用御药,后此方载入宋代医学名著《济生方》和明代《痘疹金镜录》之中,美名很快传遍长江中下游,渐渐就形成了这样一个传统习惯:婴儿出生一周后,不论是男是女,有病无病,都给服用四磨汤,这样,孩子成长过程中,一般不会再闹肚子,肠胃特别好。这个习惯从民间到现在已沿袭1000多年。

【组方】木香、枳壳、槟榔、乌药

【功效】破滞降逆,补气扶正,对肠胃疾病很有效。

【方解】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乌药顺气畅中、散寒止痛;槟榔导滞、杀虫、利水,四药合用可理气调血、疏通经络、调和脏腑,从而恢复消化系统正常功能,完全符合 “气上宜降之,气逆宜顺之” 的中医理论。并且由于是纯中药、见效快,对于治疗儿童肠胃疾病、中老年人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疗效。

【制法】四味药物先磨浓汁再和水煎服。

7、治痰第一方:二陈汤

中医治痰名方“二陈汤”,因用药简单、功效显著而广为流传,成方始见于宋代官修方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距离今日有千年的历史。

【组方】半夏(汤洗七次)5两、橘红5两、白茯苓3两、甘草(炙)1两半。

【功效】燥湿健脾、化痰止咳、理气和中。

【方解】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和胃;橘红理气燥湿、化痰和胃;茯苓渗湿健脾化痰;生姜降逆止呕化饮,并助半夏、橘红化痰和胃,且能制半夏之毒性;而炙甘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调和诸药;乌梅味酸,收敛肺气,和甘草酸甘化阴,以防半夏、橘红、茯苓辛燥渗利之性耗伤气阴。

【制法】以上组方药材,加生姜3克,乌梅1枚,用水煎服。

8、落枕第一方:葛根汤

中医治落枕疗效显著,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曾说“太阳病,项背强几几……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就是外感风寒,“项背强几几”就是落枕的症状,指出了葛根汤可治疗风寒所导致的落枕。轻者1剂即愈,重者3剂便可缓解。

【组方】葛根30g、麻黄6g、桂枝6g、炙甘草6g、白芍6g、大枣3个(掰开)、生姜3片

【功效】发汗解毒,升津舒筋。

【方解】葛根升津液,濡筋脉为君;麻黄、桂枝疏散风寒,发汗解表为臣;芍药、甘草生津养液,缓急止痛为佐;生姜、大枣调和脾胃,鼓舞脾胃生发之气为使。诸药合用,共奏发汗解表,升津舒筋之功。

【制法】上七味,以水1升,先煮麻黄、葛根,减至800毫升,去上沫,纳诸药,再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温服150毫升,覆取微似汗。

9、驱寒第一方:当归生姜羊肉汤

雨水多,有关节炎的朋友们可就受罪了,腿脚不灵便、迈不出步怎么办?食疗调理的话,最值得推荐的驱寒补气血经典名方是出医圣自张仲景《金匮略》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此方沿用了2000多年,驱寒补血,效、味俱佳

【组方】当归20克、生姜45克、羊肉500克

【功效】驱寒温中补气血,关节炎患者、贫血的人都适用。

【方解】当归,可以直接补血。生姜,可以温胃散寒,恢复脾胃功能。羊肉,温中补虚,老少皆宜。

【制法】

1、羊肉洗净后入锅急火烧开后,立即捞出,洗清血沫。切块备用。

2、生姜切薄片,当归洗净后用纱布捆好,一齐放入砂锅中。

3、加水后先用武火煮沸,再用文火煨一个半到两小时左右,直至羊肉熟烂为止。

4、取出当归和姜片,适当加一点盐和其他调料,即可喝汤吃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