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晚上10点,京剧旦角纪念币的预约正式启动。 然而,令无数藏友心碎的事发生了:短短几分钟内,绝大部分预约额度就被抢空了!京剧旦角币,这枚此前备受瞩目的纪念币,在发行前便已因其潜在的溢价空间和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收藏者、投资者甚至黄牛的参与。 很多人还没来得及下手,额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秒光成为了这次事件的代名词。 即便如此,仍有藏友在绝望中找到了些许希望——这次预约之后,竟然还有多达4次机会,或许还能在后续的兑换环节中“捡漏”。 京剧旦角币的预约如此火爆,实则是一场市场效应的放大。发行方此前推出的京剧生角币,在市场上的表现可谓是大获成功。 尤其是在它因获得国际奖项而受到的关注,直接推动了纪念币的溢价空间。 2023年发行的京剧生角币,在市场上最高曾被炒至18元,而现在京剧旦角币的期货价格也稳定在了10元以上。 再加上此次发行的总量仅有6000万枚,每人最多只能预约20枚,这让它的稀缺性更加凸显。 正因如此,收藏者和炒家们早已在预约开始之前便摩拳擦掌,等待着抢夺这仅有的几百万份机会。 然而,在热度如此之高的情况下,能否成功预约显得尤为困难。 全国各地的预约网点几乎在几分钟内就被抢空,造成了大量藏友失望的同时,也暴露出市场上各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 那些手速较慢的普通藏友,往往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而黄牛和外挂的存在则让本应公平的市场显得越来越不透明。 为什么这种“秒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愈演愈烈?这背后不仅仅是收藏市场的热度问题,更是市场结构上的深层次问题。 我们不得不承认,纪念币的收藏已经逐渐脱离了最初的文化和历史价值,变成了一场“抢购战”——谁手快,谁就能得到。 而这种现象的背后,黄牛、外挂等非市场主体的参与,正在让收藏者的利益大打打折。 普通藏友的收藏热情被严重打压,他们的机会被“秒抢”的现象所淹没,真正能从中受益的,往往是那些拥有“特殊资源”的人。 此外,像京剧旦角币这种极具溢价潜力的纪念币,市场上也往往充斥着炒作的气息。 虽然纪念币本身所代表的文化意义不可忽视,但在高价和炒作的夹缝中,它们往往会失去本应有的初心,成为了某些人赚钱的工具。 对于普通收藏者而言,他们的努力和时间成本似乎被忽视了,真正享有这些收藏机会的,常常不是那些真正喜爱文化的藏友,而是投机者和炒家。 尽管这次京剧旦角币的预约已经基本结束,但后续仍有四次机会留给没有成功预约的藏友。 表面上看,这是个好消息——捡漏、线下预约、余量兑换、平台购买,这些机会似乎为那些没有抢到的人提供了更多的希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