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方中有陈皮,一定不能再吃它。

 九不同 2024-11-13


 

最近几天的门诊,我一直在不厌其烦的对很多人说一句话“最近别吃橘子啊”。为什么?共同原因都是他们的处方中出现了“陈皮”“橘红”“青皮”等药,我用白话给大家解释就是“适合吃这种水果的皮,那么就不能吃这种水果的肉”。最近我还用陈皮制作了“陈皮纸包鸡翅”,也建议了一些朋友们喝陈皮煮白茶,或者陈皮、西洋参代茶饮方。

图片

图中为十六年陈皮和两年陈陈皮,观其色闻其气味,可以明显感觉到陈年越久则其气味越馨香绵长,燥性越少,当年的陈皮闻其气则冲鼻有刺激性气味。现在药房里常见的陈皮,大多是用火直接焙干的产物,有的甚至水分还很大,连焙干的功夫都没做足,实在可气可叹,那根本不能叫做陈皮了。故有古方“二陈丸”,二陈之为陈皮、半夏,取二药越陈越好之意,故名二陈丸。

可是为什么陈皮这类的药越陈越好呢?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很有意思,那是一个小实验,站在吹满气的气球旁边剥橘子或者橙子的时候,气球就会爆炸,因为橘皮中的芳香烃类会溶解橡胶(气球的材料),然后产生爆炸(文章链接如下:剥桔子时气球会爆炸)。看完这个小实验,我恍然明白了,连橡胶都能溶解,这是化学里的有机相溶;如果吃到我们肚子里,是不是也会伤害我们的咽喉、胃肠黏膜啊,陈皮之为何要陈用之理,其实就是用时间的积淀,将这些新鲜橘皮中的芳香烃类挥发物质缓慢的释放出去,就好像陈年老酒一样,缓慢的将酿酒过程中产生的甲醇、芳香烃一类的杂质成分释放出去。

这是积淀陈酿的意义,遗憾的是,我们从现在的药房里找不到真正的陈皮,大部分陈皮都还是橙黄色,只是当年烘干的产物,没了积淀,失了陈香……大家总说中医将亡于中药,有时候和药学的同仁聊天,他们就说现在中药之所以质量不好与中国人口太多需求过大有关系,这怎么能解释的通呢?这是掩耳盗铃、本末倒置啊。

01

陈皮体质

这类同志的共同体质特征都是嗜食肥甘厚腻(本人亦算一个哈),容易积食生湿,口中黏腻感强,舌苔厚腻,体内或有痰气之郁结,或有痰湿阻滞,更严重了痰蒙清窍,湿阻三焦气化,整个人的状态类似于“被猪油蒙了心”,这时候就不要再吃橘橙等类了,因为这是陈皮体质,应该吃皮而非肉。

图片

闺女晒得砂糖橘皮,我晒得粑粑柑皮,哈哈

02

橘圈儿太乱

有人开玩笑说橘圈“贵圈太乱”“比娱乐圈还乱”,确实没错,看看下图,是不是一脸蒙圈啊。

图片

其实该圈太乱,也会导致我们中药用皮圈也混乱啊,中药里就有“陈皮”“橘红”“化橘红”“青皮”“枳实”“枳壳”“佛手”“香橼”等。

有同志听我说不让他吃橘子,瞪着眼睛说“我能吃橘子啊,你这方子里不是有橘红吗?” 实际上陈皮是橘子皮,新会陈皮的品种又不一样,品种是“茶枝柑”。而橘红呢?用的是柚子皮,并不是橙红色的橘子肉的意思,化州橘红最佳,故又称化橘红。青皮也不是新鲜没晒干的橘子皮的意思,而是5-6月间还青涩的橘柑皮。佛手、香橼也是该科二者的干燥体。

至于枳实、枳壳,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本经逢原》:“橘禀东南阳气而生,故以闽粤者最胜。其逾淮而北,则变为枳,此地气使然,与人之乡音习俗无异。橘之文采,焕发于外,故其功用都在于皮,专行脾、肺二经气分。”观此可知中药道地产地的重要性,广东新会陈皮当为最佳,所以不是我们自己随便买点橘子剥了皮晒干了就可以入药的。

03

皮肉之性相不同

我们治疗皮肤病,常用的一个方子叫“五皮饮”,行气化湿,利水消肿,组成为“茯苓皮,生姜皮、陈皮、大腹皮、桑白皮”,临床上我经常加“地骨皮、丹皮、白鲜皮”等形成多皮饮或者变方五皮饮。

中医认为用植物之皮,可以以皮达皮,引药擅入皮肤层面,算是一种“靶向”吧。看似粗糙的道理,实际用于临床也确实效果良好。有时候我用生姜皮,下次患者来复诊,我会问一句“辣不辣”,患者说有点辣,那我会果断的把生姜皮去掉,换成它药,为什么?因为我去药房查药,有时候发现生姜皮切得过厚,上面带的姜肉过多,皮不够薄,殊不知姜之皮凉而肉热,其性大相径庭,一旦生姜皮有辣味儿,说明此姜皮质量不过关,故弃用。

陈皮之与橘肉关系,也类似上段中生姜皮与生姜之性,皮擅消食解甜腻之痰湿,橘肉却甘甜太过,容易助湿生痰生中满。尤其是现在的砂糖橘,从其名可知糖分之高。

图片

如何挑选陈皮呢?网上有很多方法,但我的方法是直接嚼服而品其性,试着嚼一块新鲜橘皮,辛香之气上冲咽喉口腔部,过一会儿会觉得咽喉口腔干燥不舒,丝毫无下行之力;嚼一块五到十年的好陈皮,你会感觉到其气息息下行,可入于胃,更好的陈皮,嚼一会儿,能感觉香苦之气下沉过胃一段,接近下脘,这是我们希望用的陈皮之性味,主陈主降。如果是经常喝陈皮茶,防止陈皮降气伤气,我会建议放一片西洋参片,但参一定要少量,以之相佐,可保正气不伤,故有“陈皮西洋参”代茶饮之方。

04

中医说陈皮

《神农本草经》气味苦辛平无毒,主治胸中瘕热,逆气,水谷。久服去臭,下气通神。

《药性论》味苦,辛。能治胸膈间气,开胃,主气痢,消痰涎,治上气咳嗽。

《药鉴》:气温,味辛微苦,气薄味厚,无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必须年久者为美。去白性热,能除寒发表。存白性温,能补胃和中。与白术、半夏同用,则渗湿而健胃。与甘草、白术同用,则补脾而益胃。

曹按:陈皮不陈,非药之悲也;人心不古,世风之悲也;望存远虑深谋以陈久而弥香之匠心,万莫急功近利成欲速则不达之慨叹。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