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11)当面的台阶和背后的狠话鬼谷子的思想不以是非为根基,天下的事无非就是“得与失”。几千年来,中国主流的儒家一直看不起鬼谷子的学问,其核心原因,主流的人一直认为鬼谷子的东西就像是一把锋利的刀,这种工具拿来可以利天下,同样也可以害天下。 中国很多下九流的门派都打着鬼谷子是自己祖师的,反应第二,这是应用术。 鬼谷子原文说: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 “己反往,彼覆来”:这里描述了一种交流或辩论的情境,其中一方(己)提出观点或论据,另一方(彼)则进行反驳或回应。这种交流是双向的,有来有往。 “言有象比”:在交流中,语言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还包含着比喻、象征等深层次的含义。这里的“象比”指的是通过类比、象征等方式来传达思想或观点。 “因而定基”:基于这种深入、全面的交流和理解,双方(或决策者)可以建立起稳固的决策基础。这个基础是建立在对真实情况的深刻洞察之上的。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重之袭之,反之覆之”:这是对思考过程的描述,意味着反复思考、仔细权衡。通过多次的审视和反思,可以确保对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 “万事不失其辞”:在这种深思熟虑之后,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或问题,都能够找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和应对,不会失去自己的立场和原则。 “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这里的“圣人”指的是具有高超智慧和道德境界的人。他们通过巧妙的言辞和策略,可以引导和教育无论是愚笨还是聪明的人。而由于他们的决策和行动都是基于深入的思考和全面的理解,因此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决心,不会怀疑自己的选择。 汉文帝问周勃:“天下一岁决狱几何?”勃谢不知。 又问:“一岁钱谷出入几何?”勃又谢不知,惶愧,汗出沾背。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的文字:汉文帝在朝堂上问丞相周勃:”我们国家一年内发生了多少重大刑事案件?“周勃根本不知道,只能实话实说道歉表示不知道。 汉文帝又问:”那一年中我们收成是多少?“问粮食总产量是多少?周勃哪知道,这就很难受了,朝堂上那么多的人,这一问三不知,汗水流得背后全都湿了。 鬼谷子原文是说,我听话要听音,知道对方出招的目的是什么?我们有没有什么应对的办法?很多时候出招,不能让对方产生误判,又要能击中对方的软肋,汉文帝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可以这么说,汉文帝在位期间,能靠说话解决的,就不搞其他的阴谋,周勃在接汉文帝进京称帝的过程中,是有误判,同时也搞了不少小动作。 汉文帝对他没有像刘邦处理军功集团的那些人,兔死狗烹,而是好言相劝。 这段就是劝周勃交权,给的台阶很高。 怎么劝一个大权在握的人交权,你不能上来就说,你交权。那周勃这种武夫可能会怒火中烧,汉文帝先敲打他,反话正说,旁敲侧击的方法。整体来说,周勃和汉文帝两个都是聪明人,大家都懂了对方想要表达的是什么,也知道了对方的底限,而且汉文帝还把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当成一个棋子留给了儿子汉景帝。 要判断我们如何知道对方听懂了我们的要求,不要鱼死网破地弄得双方都产生不必要的伤亡。 而同样信奉黄老的唐高宗李治和长孙无忌就完全不同,长孙无忌对唐高宗也同样有着拥立之功,而且唐太宗死前也敲打过长孙无忌,但是长孙无忌就不够聪明,唐高宗问他,为什么他当了皇帝没有像太宗时那样有很多群臣上书言得失。 长孙无忌怎么说的?当高宗觉得自己像个洋娃娃一样,朝中的大小事务都被舅舅长孙无忌在处理,就找舅舅谈谈,探探口风。就要求朝中的官员都上书言得失,但是朝中却静得可怕,上书的都是一些言之无物的废话,高宗就问长孙无忌,为什么没有人进言讲得失。 长孙无忌对此表示:“陛下即位以来,各项政策都十分正确,根本没有什么遗漏和错误,那些希望通过侥幸获得提拔的人当然提不出什么有用意见。但是陛下必须广开言路,如果杜绝言论,恐怕下情不能上达。” 鬼谷子的原文说: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历史上那些强者,都是会聆听的人,善于听话语背后的意思,比如长孙无忌听高宗找他来问这个问题,并没有意识到高宗其实对他不满,他把高宗当成秦二帝和高帝那样的皇帝。 长孙无忌这段回答很有意思,在聪明的高宗听起来,既傲慢,又冷漠。背后的狠话是什么意思:你做一个听话的好宝宝,大家都好,有些事你不需要知道。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 “古善反听者”:古代那些善于反向思考、倾听并理解深层含义的人。 “乃变鬼神以得其情”:这里的“变鬼神”并非字面意义上的鬼神变化,而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来形容他们能通过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的方式(如同鬼神般难以预测的手段)来洞察事物的真实情况或人的内心想法。即他们能够运用高超的技巧和洞察力,穿透表象,直达本质。 “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 “其变当也”:他们所使用的这些变化(或策略、手段)是恰当的、合适的。 “而牧之审也”:在管理和运用这些策略时,他们非常审慎、细致。这里的“牧”可以理解为管理、驾驭,强调他们在运用策略时的谨慎态度。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 “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如果管理或运用策略不够审慎,那么他们对真实情况的了解就会模糊不清。 “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对真实情况了解不清,那么他们制定决策的基础(或根基)就会不牢固、不精确。这里的“定基”指的是决策的基础或依据。 儒家洗脑的路线,是硬洗,用大道理来开道,说不通也要坚持,孟子说梁惠王那样,对方说服了,却没有动作,因为说服不等于说动,说不过,不等于有结果。 而纵横家完全不这样,他们要做的第一条都是,搞清楚对方的真实的价值观,然后在其语言中进行区分,将其积极的一面提炼出来,这一点是判断一个人智慧的硬条件,你能不能快速听清楚对方内心真实的想法。对方一开口,就知道他想坑谁。因为纵横家是冲着结果来的,没有结果的事就不开口,找不到突破口,就保持沉默,等待机会。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 “变象比”:指改变言辞的表象或比喻方式,以适应不同的情境或对象。 “必有反辞”:在改变表达方式后,往往会引发对方的回应或反驳,即“反辞”。 “以还听之”:通过对方的回应,我们可以进一步倾听并理解其真实意图或需求。 “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 这是一系列反向思维的运用: “欲闻其声反默”:想要听到对方的真实想法,反而要保持沉默,给对方留出表达的空间。 “欲张反敛”:想要扩张或展现自己的力量,反而要收敛锋芒,以柔克刚。 “欲高反下”:想要达到更高的地位或成就,反而要从低处做起,脚踏实地。 “欲取反与”:想要获取某物或达成某目的,反而要先给予对方所需,以换取对方的信任和支持。 “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 “欲开情者”:想要打开对方的心扉,了解其真实情感或意图。 “象而比之”: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言辞更加生动、易于理解。 “以牧其辞”:通过引导和驾驭言辞,使对话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 “同声相呼”:当双方的言辞产生共鸣时,就会相互呼应,形成共鸣。 “实理同归”:最终,双方都会认识到彼此的观点或需求是相通的,都追求着同样的真理或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