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友谅征战天下始末 安频 【导语】陈友谅,是湖北监利人,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中国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1351年,徐寿辉起兵,建立天完政权,陈友谅投效其将领倪文俊麾下。1357年九月袭杀反徐寿辉的倪文俊,自称勤王,自称宣慰使,起兵攻下江西诸路,连克江西、安徽、福建等地。1359年,杀天完将领赵普胜,挟徐寿辉,迁都江州(今江西九江),自立为汉王。次年,攻陷鸠州,杀徐寿辉,随即登基称帝,国号汉,改元大义,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1363年,陈友谅率六十万水军进攻朱元璋,但在鄱阳湖大败,陈友谅也在突围时中流箭而死。陈友谅死后,张定边等人在武昌立陈友谅次子陈理登基为帝,改元德寿。次年,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 八年前,笔者发起了一个陈友谅研究会,监利一些热爱民间文化的人加入了进来,一起来研究这个事。笔者全身心地投入,经过反复的调研、查找资料,最后将陈友谅定位为监利人。《汉皇陈友谅》一书有根有据,站得住脚,经得起推敲。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多外地外省的学者、临近县市的学者,多次争论这个问题。然而他们拿不出详细的资料与实物来。他们手里所拥有的只是一些断章取义的东西。争论以后,他们不了了之。 陈友谅的一生本身就是一个传奇,从他出生于监利市柘木乡陈家棚的那一刻起,无数团迷雾便已笼罩了他,至今还未消散。研究陈友谅,笔者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与心血,踏着他的足迹,从陈家棚到因果寺,以及到监利市所有与他有关的乡镇,还去了江西(鄱阳湖)、安徽、浙江、江苏(南京)、湖北(阳新、武昌)等地,组织团队,跋山涉水行程一万里左右,经历了千辛万苦、千头万绪,走访了知情者上百人,查找资料上千篇。为了一个答案,反复地找人座谈。之前研究陈友谅,笔者考的是一份热情,以及对监利曾出过一个皇帝陈友谅的尊崇,主要希望通过挖掘他,提升监利的知名度与文化底蕴。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特别是自己的能力、水平、经费有限,自己的事情都做不完,没有精力与任何人进行研究了,更不会写陈友谅的续篇了。这篇文章,相当于是一篇总结与告别。在此深表遗憾,深表歉意。 与人合著的《汉皇陈友谅》出版以后,笔者在很多场合(学术讲座、文学采风、企业家相聚等等)进行推介,在圈子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曾经有几个外地人来找笔者,说给钱笔者,让笔者写文章说陈友谅是某市人。但笔者断然拒绝了。笔者还与中国明史学会的几位专家专门就陈友谅的几个重大事件面对面辩论过、探讨过。他们一致认为陈友谅的确是监利人。随后,有些读友通过写信或者打电话的方式,向笔者询问陈友谅的其他事情等等。对于读者提的一些问题,笔者通过走访、探讨、调研、挖掘、整理等工作,从残垣断壁、断絮史料中拼凑出一个真实的陈友谅,展现给读友诸君。 一、陈友谅故乡在何处 如今,每个地方兴起了一股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名人的浪潮,目的就是利用他们的名人文化效应,推动当地的经济文化积极发展。沉寂了几百年的陈友谅,在这一大背景下,又受到了各路人马的特别关注。 陈友谅的形象在金庸的小说《倚天屠龙记》里,是混元霹雳手成昆的徒弟,丐帮八袋长老。一个奸诈卑鄙之徒,他这个人物对小说情节的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这是金庸对真实历史人物身上缺点局部夸大化,以达到小说的艺术效果。通过影视剧,使之家喻户晓。但是金庸没有交代陈友谅是哪里人。或许连他自己也弄不清楚。由于多年来,监利、洪湖、仙桃都在争陈友谅,加上有些人根本不清楚陈友谅的生平事迹,现在我来考证一下陈友谅的出生地。 据越南史书记载,至正十四年,陈友谅遣使到越南(那时叫做陈朝)联络感情,并称他是元代征伐越南后,被元朝安置于武昌的安南国王陈益稷的儿子。倘使按照这个说法,陈友谅还是外国人的后裔。但是由于没有其他资料佐证,这个说法不予确认。 《太祖高皇帝实录》卷十三云:“友谅者,沔阳玉沙县人,世业漁。姿貌丰伟,为县吏不乐。会徐寿辉与倪文俊等兵起,友谅慨然往沔阳玉沙县。本姓谢,祖父谢千一入赘陈姓。父陈普才有五子,友谅行三。幼读私塾,不及三年而辍学,操前业。在其父指点下,练就一身超群武艺。” 《明史》列传十一云:“陈友谅沔阳渔家子也。本谢氏,祖赘于陈,因从其姓。少读书,略通文义。有术者相其先世墓地,曰法当贵。友谅心窃喜。尝为县小吏,非其好也。徐寿辉兵起,友谅往从之,依其将倪文俊,为簿椽。” 《沔阳州志》载:“友谅,原姓谢,漁民,沔阳玉沙黄蓬山人。曾在县里干过文书,跟随徐寿辉起义。” 《平汉录》云:“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本姓谢,祖千一,赘于陈,因从其姓。” 《鸿猷录》云:“陈友谅者,湖广沔阳渔子也,本姓谢,先世赘于陈,冒陈姓。” 以上这些史料,真真假假,不可全信,亦不可不信。最要命的是大多数的史料省略了“玉沙”这两个字,误导了后来的人,至今还是学术界与民间文艺爱好者纷争的源头。 国学大师陈寅恪注重世间史料与地下实物的比较研究,他利用敦煌出土资料释证文献记载,并有许多发现。我们想要弄清楚陈友谅的出生地,也要走这一条路。 二零零四年,随岳南高速公路划线勘定,荆州市考古研究所在公路开工前期,沿仙桃(古沔阳县)、监利(古玉沙县)97公里路线,作地上、地下文物调查。当考古勘探工作进行到监利县柘木乡陈棚墩时,当地村民说墩台地下有很多古代砖瓦,土改后,村里挖古砖修了一所学校及九间仓库。 考古人员按村民们的指引,在该自然墩台地表以下1.2米深处,发掘出很多古砖。这些古砖形制多样,有三角形、梯形,多边形,半圆形的古砖平铺在夯土层上面,并拼成了菊瓣形和菱形图案,专家鉴定系古代建筑的地板遗存。在地板上面,散落大量的砖石瓦砾及古陶瓷片,被厚厚的草木灰垢包裹。现场专家根据出土实物认定,这是一处建筑规格较高的元代房屋遗址,是因大火焚烧倒塌所致。 这样的重大发现,引起了考古专家郑中华、肖玉军及田勇等人的高度重视,于是他们对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展开了全面调查。在走访中,当地老人们讲,陈棚是陈友谅的故乡,在遗址前面一华里,有一个高台叫陈阁,相传陈友谅称汉王后衣锦还乡,在黄蓬垸东面筑高台修建了一座观光楼阁,并将方圆十里的田地开辟为新庄垸专供家人享乐。陈友谅失败后,陈棚和陈阁被朱元璋的军队一把大火烧光了。此后,高台上只留下了废墟。 在陈棚与陈阁的周围,还有很多与陈友谅传说有关的地名。譬如天鹅孵蛋,传说是陈友谅家的祖坟,两百多平米的蛋形封土堆上,现在还长着蜈蚣草,神秘莫测。杀鸡墩、翻天沟、军师桥、营路、血湖、习导、观阵咀、来龙港、阁子港、侯驾桥、接驾咀、前房、中房、后房、胭脂河、等等地名均与陈友谅有关。据说当年,河水都被陈友谅后宫佳丽们洗掉的凝脂染成了红色,故名胭脂河。这些古老的地名,沿用到了现在,记录着陈友谅从发迹到颓败的历史。 清人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卷四《陈友谅》云:“友谅,玉沙县人……”《中国通史·明太祖朱元璋》云:“陈友谅,沔阳玉沙县人……”钱谦益为什么在《国初群雄事略》中直接撇开了沔阳,将陈友谅故里定名为玉沙县?这肯定是他多方考证过的,不然他不会这样写。《中国通史》是蔡美彪等人编撰,他们所写的每一句话都要经得起推敲,因此,他们严谨的专业历史学术态度,是毫无疑问的。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云:“(沔阳州)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编户四十二里,直隶湖广布政司。”根据这段记载,可知在元代或明初,玉沙(今监利)始终是属于沔阳州的。《平汉录》《鸿猷录》《明史》等书将陈友谅说成是沔阳人,也算不上完全错误。错在他们的作者没有精准到县一级的地名。 根据以上资料与当地的考古分析,得出结果如下:陈友谅是监利市柘木乡陈家村人。 至于他的祖上及兄弟,由于篇幅所限,现在直接列出考证结果:祖父:谢千一,后入赘陈家,改姓陈。祖母:陈氏。父亲陈普才。兄:陈友当,陈友直。弟:陈友仁,陈友贵。 二、陈友谅参加红巾军 由于很多史料没有记录他的早年事迹,因此有关这一部分,只能从民间传说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我采访过很多人,从他们的口中梳理出陈友谅的早年经历:他在十岁进入因果寺,出家为僧。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陈友谅胜出,被当地官员重用,任命为县吏,后提升为县衙主簿。 至正六年春,陈友谅打死湖霸陈霸天,弃官逃命。在元军的追杀下,他走上了反元的道路。 陈友谅在监利大战七星街、三打周老嘴、血战风泽湖、鏖战三盘棋,“元军屡讨不能平”。 元朝末年,统治者压榨老百姓,赋税沉重,再加上发生了旱灾、蝗灾、瘟疫。广大民众在死亡线上挣扎。走投无路的贫苦老百姓只能纷纷铤而走险,至正十一年五月,韩山童和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号称“红巾军”,韩山童为明王。 徐寿辉偕帝号起蕲,李二、彭大、赵均用起徐,众各数万,并置将帅,杀吏,侵略郡县,而方国珍已先起海上他盗拥兵据地,寇掠甚众。天下大乱。 至正十五年正月,徐寿辉遣其将倪文俊复破沔阳。陈友谅听到消息后,正式扎黄蓬起义,加入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至元帅。至正十八年,陈友谅率军攻陷安庆。四月,破龙兴路(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五月,分兵攻取邵武、吉安路(今江西吉安),而自己则领兵进入抚州。八月,破建昌路(今江西南城)。九月,破赣州。十一月,破汀州。至正十九年三月,破衢州、襄阳路。十月,遣部将王奉国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投奔陈友谅,陈友谅乘机杀了倪文俊,吞并了他的军队,自称宣慰使,随即又称平章政事。2017年下半年,笔者在湖北安陆市南城办事处杨林新村某地高台上,见到了陈友谅曾经的宫殿遗址砖石。宫殿后的一口龙凤潭被填满了黄沙,据说是压制陈友谅的风水奇术。但后来的某厂买了这块地皮,包括这黄沙潭。厂子建设的时候,为了节省钱,挖了黄沙用作建筑材料之一。据说,这黄沙是朱元璋派人从别处挖来,填在这里,镇压王气或者妖魔鬼怪的。现在黄沙被挖了,惊动了被压制的鬼怪,那可不得了。在王义贞镇的大山里,还有陈友谅的母亲与国母河的传说等等。2019年初,笔者在安徽铜陵某山里见到了陈友谅与朱元璋大战的山腰炮台等等。可见那时陈友谅的势力范围还是很大的。 陈友谅想当皇帝,但当时,陈友谅名义上还是天完国的汉王,天完国实际上的大权掌控者,天完国的皇帝是徐寿辉——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随着权利的扩大,陈友谅的野心慢慢地膨胀起来,为了一家独大,他预谋杀死首领徐寿辉。 至正二十年,陈友谅暗置伏兵,以察言观色看作战地形为由,将徐寿辉诱骗至太平(今安徽当涂)附近的采石镇。他假装到徐寿辉面前陈述事情,趁机安排壮士用铁器击碎徐寿辉的脑袋。 陈友谅杀徐寿辉,也许是迟早的事儿,但不应该是在这个时候。徐寿辉被杀后,虽说天完朝廷一夜间在陈友谅的控制之下,但人心惶惶起来,有几个逃了。 陈友谅的手段非常残忍,而且陈友谅霸道、阴险、刚愎自用,用亲不用贤。甚至在战事受挫后,有过杀俘的事,很不得民心。古代以下弑上是大忌,领导毫无过错,为了权力而诛杀,必然遭到部下的不满。 三、陈友谅采石矶称帝 徐寿辉死后,他以雷霆手段,压制天完红巾军旧部。等势力巩固后,陈友谅开始称帝,在采石称帝,国号为大汉,改年号为大义。2019年初,笔者曾来到采石矶,但没有找到与陈友谅相关的遗迹,据说那座五通庙也被拆了。但是见到了常遇春登岸在石头上踩下的大脚印,与地势险要的采石矶。 陈友谅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即皇帝位,封赏邹普胜等人。那日正巧遇上大风大雨,群臣们排列在沙岸上向他道贺,没能按礼仪行事。为什么陈友谅要在一座庙里称帝?在中国古代倘使谁要称帝的话那一定是准备的很充分,并且对于登基称帝的地点也是精挑细选的。要知道其中的真相,首先要从五通神开始说起。关于五通神,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区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是关于五通神的祭祀却只是存在于江南地区,也就是说在北方是没有这么个神的。并且五通神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的正统神仙,他是邪神,是编外人员。宋人洪迈《夷坚丁志.江南木客》载:“大江之南地多山,而俗禨鬼,其神怪甚诡异,多依岩石树木为丛祠,村村有之。二浙江东曰五通,江西闽中曰木下三郎,又曰木客,一足者曰独脚五通,名虽不同,其实则一。”在民间传说中五通神的好色的,最喜欢做的就是奸淫妇女。并且这是个非常小气记仇的神仙。倘有谁惹到他的话,那就不要想有好日子过了。既然五通神这么恶迹斑斑,大家为什么还要建庙祭祀呢?这是因为祭祀五通能够快速的带来财富,能够比正常祭祀财神更快带来财富。就如同高利贷一样,虽然是被大家所不齿,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选择高利贷,就是因为它来钱快,并且流程简单。五通神就差不多是放高利贷的,只要你给他祭祀,他就能立马给你带来财富,带来好运。 作为生长在监利湖边的渔民,陈友谅的家乡亦是有祭祀五通神的传统的,因此在陈友谅的心中对于五通神是能够接受的。在那个战乱的年代,追求的就是快,而这一切五通神都能满足他。 陈友谅选择在五通庙称帝,希望能够得到五通神的保护,快速的发展壮大自己的队伍,最终实现称霸天下的心愿。但是最终的结果告诉我们,祭祀邪神是没有用的,一切还是得靠自己。 那时,陈友谅的势力范围最大,兵力最盛,号称有六十万之众。当山东、河南两地的红巾军被元兵剿灭后,朱元璋就成了“出头椽子”,暴露在了元军兵锋所指的第一线。这个时候按道理而言,元庭在剿灭了韩山童后,下一步就是继续南下灭朱元璋。但朱元璋假降,加上陈友谅还公然称帝,挑战元帝的正统地位,于是元军兵锋一转打陈友谅去了。 四、陈友谅江东桥失利 陈友谅性情强硬而多疑,喜欢以权术控制部下,加上尽占江西、湖广之地,便自恃兵力强大,想向东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 元至正二十年闰五月初五,陈友谅约张士诚夹攻朱元璋。至此,朱元璋和陈友谅的部队形成对峙,大战一触即发。陈友谅在兵力上对朱元璋占有很大优势,至于其所拥有的舟师,实力尤为强大。所以,在陈友谅率领优势兵力大举东进时,面对敌强我弱的态势,朱元璋的部下意见并不统一,有的主张举城投降,有的主张退守钟山(今南京紫金山),也有的主张先与陈友谅决一死战,等发现打不赢再跑。朱元璋采纳了刘基“伏兵伺隙击之”的建议,决定在应天与陈友谅决战。为了防止陈友谅与张士诚联手,陷入两面受敌的困境,朱元璋决定利用陈友谅求战心切、骄傲轻敌的心理,诱敌深入,设伏聚歼,以求击败陈军。 朱元璋知道自己手下的康茂才,原本是陈友谅的部下,和陈友谅关系非常密切,便决定利用他来做文章。朱元璋召来康茂才,让他写一封诈降信送给陈友谅。在信中,康茂才表示,自己当初投靠朱元璋完全是出于迫不得已,看到陈友谅大兵压境,非常愿意充当内应,以收内外夹击的效果。信写好之后,康茂才找到一位陈友谅熟识的老仆人送信。陈友谅读了康茂才的来信,连忙问老仆人:“康茂才现在何处?”老仆人回答说:“朱元璋派他守卫江东桥。”陈友谅接着问道:“江东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老仆人回答说:“是一座木桥。”看到老仆人对答如流,言辞恳切,陈友谅便不再怀疑,当即对老仆人说:届时就以“老康”作为暗号。 同时,朱元璋按照设伏聚歼陈军的既定方针,根据应天(今南京)的地形条件做出如下军事部署:命令常遇春、冯国胜、华高等率兵三万埋伏于石灰山(今南京幕府山)之侧;命令徐达等率兵列阵于南门外;因获悉陈友谅打听新河(今南京城西南)地形,遂派遣赵德胜率兵横跨新河筑虎口城;派遣杨璟率兵进驻大胜港(今南京城西三十里);命令张德胜、朱虎率舟师出龙江关(今南京兴中门外);朱元璋自率主力埋伏于卢龙山(今南京狮子山)。朱元璋还规定了作战信号:陈军入伏击圈,举红旗;伏兵出击,举黄旗,命令各军严阵以待。在此之前,朱元璋派遣将军胡大海自婺州(今浙江金华)、衢州率兵西攻信州(今江西上饶),对陈友谅的侧后实施威胁和牵制。 陈友谅收到康茂才的诈降信后,信以为真,便顾不得等待张士诚的出兵配合,于五月初十率军自采石进抵大胜港。待到江东桥连声呼唤“老康”不应,方知上当受骗,万分被动之中,只能仓促派遣士卒万人登岸立栅。 朱元璋在卢龙山上看到陈军已经进入伏击圈,遂乘其登岸立营未固之际,举起黄旗,发出出击信号,一时间鼓声震天,伏兵四起,水陆夹击。陈军遭此突然打击,阵势大乱,争相登舟而逃。此时正值江水退潮,陈军的巨舰搁浅,移动不得。陈军士卒被杀和落水而死者甚多,被俘两万余人。陈军诸将见情势危急,纷纷向朱军投降。战斗中,朱军缴获巨舰百余艘,水军实力得到增强。匆忙之中,陈友谅跳进一条小船,侥幸捡回一条性命,逃回江州(今江西九江)。2019年初,笔者曾到南京江东桥附近寻访陈友谅战斗残迹,但除了这个地名还在,只搜集到了上面的这个故事。枭雄难敌岁月的无情摧残啊。 张士诚守境观望,未敢出兵助陈。朱元璋挥师乘胜追击,夺回安庆、太平,并占领了信州、袁州(今江西宜春)等地。这场关系到朱元璋君臣存亡生死之战,终于以朱元璋的大获全胜而告结束。 应天之战的失败,使得陈友谅集团内部矛盾更加激化,将士离心离德,政令军令也无法得到贯彻执行。朱元璋利用陈友谅的这些弱点,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仅仅在至正二十一年,就相继攻克了蕲州、黄州、兴国、黄梅、广济、乐平、抚州等地,实力日增,基本上扭转了陈强朱弱的战略格局。陈友谅虽说此战失败,但实力依然强劲,在整顿收拾军马之后,他决定伺机予以反扑,双方的决战已经不可避免。 五、陈友谅兵败鄱阳湖 在朱元璋取得应天之战的胜利之时,北方小明王韩林儿所率领的红巾军却接连吃败仗,朱元璋只得抽调大队兵马前往营救。陈友谅则抓住时机,趁着应天防守空虚之机,夺回了部分失地。 接下来的三年里,陈友谅养精蓄锐,造了几百艘战船。至正二十三年四月,率领六十万水军攻打洪都(今江西南昌)。洪都地处赣江下游的平原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在围攻洪都的部队中,除了步兵和攻城部队之外,还有陈友谅的优势水军,包括大型战舰数百艘,有的战舰甚至可载两三千人。因为战舰与城垣等高,所以士兵可以从舰上直接登城。陈友谅希望借助先进战舰拿下洪都。没想到朱元璋事先已经有所安排。他命令手下在距离洪都城墙三十步的地方重新筑城,令陈友谅的如意算盘落空。陈友谅指挥大军赶到洪都江边时,才知道巨舰已经不能接近洪都城垣,只得指挥手下弃船上岸,再临时准备攻城器械,组织攻城之战。 面对气势汹汹的陈军,守城将领朱文正并没有惊慌失措,乱了阵脚。他开始周密部署防御作战,积极准备各种火器和战斗器械。当陈友谅指挥大军以竹盾为掩护,发起攻城作战时,守城将士用火铳打击对手,并大量修建木栅,阻挡陈军前进步伐。当陈军试图推倒木栅时,朱军用长槊从栅内向外刺杀,令陈军望而却步,终究无法向前迈进一步。 当洪都被围累月之后,也不免感到困顿。为此,朱文正不得不向朱元璋发出救援请求。朱元璋在得知洪都战况之后,认为陈军既然也是伤亡惨重、缺乏粮草,就一定有趁势击垮他们的机会。于是,他一面下令让洪都守军继续坚守阵地,一面命令当时正在庐州(今安徽合肥)的徐达撤回应天,自己则亲率水军二十万,紧急南下。朱元璋计划用水师将陈友谅围困于鄱阳湖中,寻找与之决战的机会,就此消灭陈友谅的主力部队。为了防止陈军逃逸,朱元璋安排水军在鄱阳湖的出口重兵设防,切断陈友谅的各个归路,逼迫陈友谅进入鄱阳湖南端的广大水域中,与其进行会战。 到了七月下旬,陈友谅大军已经围攻洪都两个多月,胶着的战事和惨重的伤亡,都让部队的士气受到严重挫伤。就在这时,陈友谅听说朱元璋亲率大军赶到鄱阳湖,不得不下令撤出洪都战场,回到鄱阳湖。 鄱阳湖,古称彭蠡、彭泽或彭湖,与洪都相距一百五十里。湖面南端非常阔大,康郎山矗立其中,似乎专为抵抗风浪而生,因此也称抗浪山。七月二十日,朱元璋所率水师与陈友谅水师恰在康郎山水域相遇。 面对陈友谅水师的庞大的舰阵,朱元璋激励手下将士不用畏惧和胆怯。他在仔细观察陈军舰阵的虚实之后,刘伯温看出其中的缺陷,那就是“巨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以用火攻来击破。很快,朱元璋听从刘伯温的建议,就将水军大小战船编为多个小分队,并依次配置火器、弓弩,命令他们一旦靠近陈军战船则先发火器,再用弓弩,上得舰船之后,便用短兵器奋勇杀敌。 各支小分队很好地贯彻了朱元璋的作战意图。陈友谅的水军战舰,先后遭到猛烈火攻,数百艘战舰遭到焚毁,至于士卒也是伤亡过半,陈友谅的弟弟陈友仁、陈友贵等都先后被烧死。陈友谅见势不妙,不敢再与对手接战,就此转入防御,并做好退守大孤山的准备。朱元璋虽然初战获胜,但也损兵折将,士卒伤亡数万,付出沉重代价。战斗中,朱元璋带领一支小分队冲入敌阵,结果被敌军包围,眼看就要遭遇不测,有一机智的士卒换上了朱元璋的衣服跳入湖中,陈军误以为朱元璋落水而亡,就此转移视线,令朱元璋逃脱了危险处境。由于两军都遭受了惨重的伤亡,所以都不敢再贸然出击,暂时形成相持的态势。 就在这相持过程中,陈友谅军中人心浮动,有不少将士都萌生退意,甚至是率部先后转投朱元璋。朱元璋眼见陈友谅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判断认为歼灭敌军的最佳时机已经到来,便一面部署最后剿灭陈军的计划,一面与其展开心理战。他致书陈友谅,劝其投降,至于书信之中则多含讥讽之词。陈友谅接书之后不免为之愤怒,于是扣留使者,斩杀朱军俘虏。看到这种情形,朱元璋不为所动,反而是尽数释放陈军俘虏,伤者及时进行医治。这种仁义之举,令陈军更加动摇,于是便出现更多将士驾船前来归降,既削弱了其战斗力,更瓦解了其士气。 朱元璋展开最后剿灭陈友谅的行动。他命令常遇春、廖永忠率领水师主力在湖面对陈友谅形成阻击之势,并下令长江两岸大量设置木栅,广置火筏于江中,并部署兵力控制上游要地,截断陈友谅的退路。一个多月的激战之后,陈军损失更加惨重,战死和投降者不计其数,困守湖内的水军,则缺乏补给,再无战力。陈友谅组织最精锐的部队,乘楼船百艘,向湖口方向冒死突围,遭到常遇春水军猛攻,再逃至泾江口时,又遭伏击,陈友谅在一场混战之后,中箭身亡,陈军残部只得就此投降。至此,鄱阳湖决战以朱元璋的大获全胜而告终。 陈友谅骄傲自大、恃强轻进的缺点,被朱元璋利用,造成了他多次的失败。陈友谅毫无谋略、毫无成算,只知道蛮干猛冲,缺少足够的战争谋略。即便是拥有优势兵力,他不懂得分兵出击,也不能临机应变;即便是拥有优势战舰,却完全不懂得合理加以运用,更看不到拥挤一处会遭敌火攻的危险;至于江湖要津,他也没有先机夺占的意愿,完全是一副打到哪算哪的架势,可以说毫无成算。基于这些原因,他遭到最终覆灭也是必然的。 为了深入了解陈友谅争霸的战场,我还去了鄱阳湖周边,在大山里走了四天四夜,见到了祭拜陈友谅妻子杨苕华的娘娘庙,听说了很多陈朱当年战斗的民间故事,听得我们心潮澎湃,恨不能穿越回到当年的战斗场面中。 六、陈友谅后裔散四方 陈友谅死后归葬武昌蛇山。大汉皇帝陈友谅的墓地,位于武汉长江大桥蛇山引桥的南侧,是武汉市第一个的封建帝王陵墓。后墓园渐荒,中华民国元年,湖北省内务司议请整修,次年建成完工。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原湖北省内务司1913年对墓园进行整修的基础上给予修葺。1956年11月5日,陈友谅墓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陈友谅的妻妾有四位,分别是杨苕华、娄玉贞、陶氏、阇氏。有两个儿子,长子陈善和次子陈理。陈善被朱元璋的部下抓住后,将他囚禁了起来,后瘐死狱中。陈友谅兵败之后,陈理在张定边等将领的保护之下,得以逃离并重返武昌称帝。至正二十四年二月,朱元璋西吴军廖永忠部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汉亡。陈理至应天,朱元璋封其为归德侯。洪武五年,朱元璋出于安全考虑,将陈理及归义侯明升(四川重庆起义首领之子)并徙高丽,遣元降臣枢密使延安答理护行。赐高丽王罗绮,俾善视之。 关于杨苕华和陶氏,没有历史记录,只有民间传说。 陈友谅的爱妾娄玉贞很聪明,认识了陈友谅,愿意跟着陈友谅,陈友谅也很喜欢她,娄玉贞嫁给了陈友谅。陈友谅没想到的是,娄玉贞不仅是一个贤内助,而且是一个非常熟悉战争艺术的人,成为了陈友谅的半个顾问。那次,朱元璋让康茂才写信给陈友谅,说他们会一起攻击应天。当陈友谅犹豫的时候,娄玉贞看了信,说一定有诈。可是,陈友谅却没有听娄玉贞的。最后,陈友谅被朱元璋伏击,被打败了。有一次,陈友谅大胜而归,却命令士兵故意不击鼓奏乐,而是降旗回营,一幅打败仗的样子。娄玉贞看到陈友谅后,以为丈夫大败而归,心中内疚难当,便在江西望湖亭上跳湖自杀。 只有阇氏因为长相俊美,被朱元璋收入后宫,封为达定妃。不久,阇氏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朱梓。据说这个儿子实际上是陈友谅的遗子。 如今,在重庆、浙江、贵州、云南、浙江、江西等省都有人自称是陈友谅的后裔,但真实情况如何,谁也无法查明。2020年初,我根据网络上的一篇题为《陈友谅后人现居舟山群岛》文章内的线索,来到了绍兴,就在准备去舟山群岛的时候,却一直联系不上作者陈翠芬。打了无数道电话,还联系了舟山市文联,但对方亦没有她的联系方式。寻访陈友谅后人在舟山的线索就断了。我便遗憾地离开了。 虽然陈友谅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是他在江汉平原竖起了反元的一面大旗,削弱了元军的一部分势力,为汉人争了光。陈友谅死后,有人骂他,有人赞他,有人客观评价。 清人谷应泰的评价很客观:“慨自元人失驭,群雄蜂发,逐鹿之夫,所在都有。太祖崛起濠梁,而同时并兴者,则有张士诚据吴,徐贞一据蕲,明玉珍据蜀,方国珍据江东,然皆阖门坐大,非有图天下之志也。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实逼处此,以与我争尺土者,非特汉之文伯、子阳,唐之世充、建德而已。”“至若友谅者,本沔阳渔家,刀笔小吏,徒有凶残,实无功德,干城仗普胜而旋即杀之,北面事寿辉而旋即毙之,名实交丧,忠勇并失,诚所谓蝇声紫色,圣王之驱除耳。而论者以周颠仰天,铁冠大笑,刘基之手挥难星,雷老之忽然不见,王者所至,诸神效灵。而不知友谅者,犯顺多黑闼之风,归命少窦融之智,盗窃空名,进退无据,抑亦人谋不臧,匪特天亡之也。” 亦有谤文曰:“至若友谅者,本沔阳渔家,刀笔小吏,徒有凶残,实无功德,干城仗、普胜而旋即杀之,北面事寿辉而旋即毙之,名实交丧,忠勇并失,诚所谓蝇声紫色,圣王之驱除耳。而论者以周颠仰天,铁冠大笑,刘基之手挥难星,雷老之忽然不见,王者所至,诸神效灵。而不知友谅者,犯顺多黑闼之风,归命少窦融之智,盗窃空名,进退无据,抑亦人谋不臧,匪特天亡之也。” 民国文人蔡东藩云:“吾谓友谅亦有自败之道,江州失守,根本之重地已去,及奔至武昌,正宜敛兵蓄锐,徐图再举,乃迫不及待,孤注一掷,丧子弟,失爱妃,甚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是可见国之兴亡,实关人谋,不得如项羽之刎首乌江,自诿为非战之罪也。” 现代文史大家吴晗云:“陈友谅虽然失败了,但他毕竟是反对蒙汉地主阶级统治的英雄人物,在历史上起过作用,当时人民对他是同情的,怀念的,他的坟墓到今天还在新建的长江大桥下被保存着,供来往游人悼念。” 很多老百姓这样评价他(将方言整理成如下文字):“陈友谅是一个敢作敢当的真汉子,还是一个是勇武强悍的乱世枭雄。从一个渔家子成长为一个农民起义军的领导者,这说明他非常厉害。他的失败,主要错在不会识人用人,不会委曲求全,心机不深,身边没有个格局大的人做军师。最后他败了,我们老百姓没有可以忘记他,世世代代用口讲述他的故事,让他的英烈永远传下去!” 监利人民至今还怀念他,有关他的故事的宣讲从来没有断过。为什么呢?因为老百姓引以为傲,他是从监利走出去的游子,建了王朝,虽然享国不长,就像流星一样,划过历史的天空,留下一抺绚丽而耀眼的光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