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实感 ——《谈美》第十一节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创造与情感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的意思是:超越事物的表现,由实而虚以应无穷,把握事物的本质。“象”是迹象也就是事物或者说意象,“环”的原意是门上下横槛的圆洞承受开合旋转。一个是意象一个是内含,它们如何完美结合,用情感。 先生说:艺术家的任务是在创造意象,但这种意象必定受情感饱和的。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生带领我们通过对好诗的剖析,学习领悟艺术作品的“完整性产生的境界”,强调欣赏或创造文艺作品都要先注意到总印象不可离开总印象而论枝节。 下面我分享一下文中朱先生举例说明的诗的阅读感受。 一、朱先生在文中说“艺术作品中人情和物理要融成一气产生完整的境界”。 先生用王昌龄的另一首诗《闺怨》作说明。 我对这首诗王昌龄用的意象“杨柳色”的联想—— 首先是春天的杨柳色特别醒目,一点小绿点缀在柔软的细枝上有别于其他树枝新芽。它的动感时刻告诉人们春天到了万物复苏,这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个人和天地融为一体的暗示。大地苏醒,生机勃勃,人也一样,所以连闺中少妇也走上了翠楼。 其次,古时离别时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所以看到柳枝闺妇会自然想起送别的场景,杨柳让闺妇触景生情了。 第三,柔软的杨柳枝在风中摇曳更容易撩起女人柔软的情丝。所以读诗到杨柳色这句时已自然升出一份情素,只是这份情素对谁的问题。在这首诗里“杨柳色”把不知愁的年轻闺妇的柔情与对出门觅封侯的丈夫的思念串联了起来,使物和人情融成一气,形成了全诗生动而浓烈的情感的意绪。 二、先生说“凡是主观的作品都必同时是客观的,凡是客观的作品亦必同时是主观的。”经过对王昌龄创作《长信怨》背景的了解,我进一步理解了王昌龄写这首诗的原因。 王昌龄三十岁才登进士第且仕途不很顺,两次被贬。这首诗,写在第一次因揭露社会隐患被远贬岭南后。古时读书赶考者大都有一颗忠君为国之心,性格正直的人更容易受挫,王昌龄屡次被贬,最后被杀,可见他一生都在被怨中。班婕妤以才华入宫得宠,却被赵飞燕妒而失信于汉成帝。诗中王昌龄用了班婕妤人生怨的意象,写他自己的怨,《长信怨》表面上是客观的,他在写班婕妤的怨,实际是主观的,他写的是自己的怨。主客角色因诗融在一起进进出出,不写怨怨自见,氛围越浓情感的饱和度越高,诗就越好! 三、“文艺作品都必须具有完整性”。这点我想从书法作品来分享,我因为平时练练毛笔字临临古人的字帖。临帖注重字的细节,从点横竖撇捺开始到字的结构,可学的东西很多。学习之初出去看书法展时,也会着眼于书家作品的个体字中,有时还会疑惑其中的字好的道理。 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特别在学习创作时,知道有完整的要求,也就是章法。一幅小作品不管是一个字还是几个字或者一首古诗词,除了字以外需要全篇布局(章法),包括形式、纸张规格、落款(时间地点作者事由)、盖章。有时字可能不一定写得满意,但因为章法好,也能让作品提高一个层次。尤其在欣赏一幅篇幅较长的行、草书作品时,更需从整幅作品着眼,而不去扣某个字某一行写得如何,字与字行与行之间还有书家的气(也可以说是表达的情感情绪在里面)在流动,它们是完整体彼此贯通一气。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情感的作用和诗一样。比如,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安史之乱时期颜真卿的兄弟及侄子在与叛军战斗中牺牲,听到消息后颜真卿在悲痛激愤中写下这幅作品。如果不从颜真卿写这幅作品的背景心态去欣赏学习,天下第二行书的地位很难去认可,如果把每一个字拿出来每根线条拿出来,每一个字的结构拿出来都无法断定天下第二的地位。看这作品时能感受到颜真卿悲愤的心情,以及守护家族荣耀的感情,在每个字里行间,甚至在那些被涂抹的地方渲泄出来了。好的作品,往往是在感情饱和状态的下产生。 这一节我最大的收获:欣赏作品时——注重完整性。越完整,可以享受和学习到的艺术美越多;创作时注重真情实感,不写为赋新词强作愁的作品。 作者:阿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