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山阳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语文 期中考试题 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上;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乃是天、地、人三者之合一。借用耶教术语来说,便是天、地、人之“三位一体”。在中国,天地可合称为天,人与天地合一,便是所谓“天人合一”。 中国的社会风俗里面也有“三位一体”的信仰之存在。如言时令,有二十四个节气,但同时有人造的节日。中国人把此二项混合看待,不加区别,如清明、冬至是自然节,端午、中秋、重阳是人造节。中国人在节日中,又多增添一些神话故事,使得人文自然益加亲密配合,社会礼俗随着天时节气而多彩多姿。这亦是一种天人相应,把我们的日常生活推衍到大自然变化中而与之呼应。这就是那人文参加进自然里面而演化成为一体了。此中有信仰、有希望、有娱乐,极富礼乐意义,极富艺术性,亦极富传统性,极富有关于民族文化信仰之启示性与教育性。但到最近,大家对自己文化无了解、无信心,因此对此种节日亦觉无趣味、无意义。中国社会上之新年节日不废而渐废,耶诞节日代之而兴。中国社会并非一耶教社会,中国文化亦非一耶教文化,而中国人则追步西方,来过耶诞节日。这里面自不免夹杂着许多无情无理之盲目效颦。 再讲中国的艺术,一幅山水画,就是天、地、人三位一体的一种结构。一幅画上定有空白,有春、夏、秋、冬四季分别,那都是天。一座山、一溪水、一栋房子、一座亭榭,那都是地。中间画着一渔翁,或是赶着骡子做生意的,或是读书弹琴的,或是倚着一杖在那里看天看地的,这都是人。这是画中之主。天有气象,地有境界,人有风格。在此气象境界之中有此风格,配合起来,这是一个艺术的世界。中国画便要此“气象”“境界”与“风格”之三者合一。中国画也不愿酷肖自然,而要把人文意境融入,另成一天地。如画梅、兰、竹、菊,只是自然,但有生命,而且有人文理想作衬托,故称“四君子”。天地大自然,一切是景,里面有了主人,有了生意,便有了“情”。中国画要求在画中见性情。再来讲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究竟人类理想最后要达到一个怎样的境界?耶稣教说,世界末日到来,能上天堂的就上天堂,不能上天堂的就下地狱,上帝不能天天老在爱着这世界。佛教讲最后的清静寂灭,一个无余涅槃的世界,到此便超脱了轮回众生界。中国人则只讲“世界大同”“天下太平”,其终极理想还是在这个世界上。 《三字经》说:人之初,性本善。“性本善”三字,即是中国人的最高信仰。中国古人说,人性禀赋自天,人人可以善,“人皆可以为舜尧”,每一人的人格德性都可做得一理想至高的善人。人人做一善人,才是世界大同,才是天下太平。不是说大家有饭吃,大家在法律之下有平等,永远不打仗,便是天下大同了。还要有更高的“文化融和”,还要“天、地、人三位一体”,那才能真到达大同太平的境界。我们全世界人类,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的话,那世界就自然会大同。这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最高信仰,同时亦是我们中国人的最后理想。 (摘编自钱穆《中国文化中的最高信仰与终极理想》) 材料二: 中华文化的当代意义不仅在于对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性,从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中也可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所在和当代意义。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着五大冲突急需解决,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我(心灵)、文明与文明的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有史以来一直不同程度地存在,但现代性的展开加剧了这些矛盾,冲突日趋紧张,已经成为世界的难题。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仅靠西方现代性的价值是不可能解决这些矛盾、化解这些冲突的。有识之士把眼光转向包括中华文明在内的其他文明。中华文化的“天人合一”,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利于化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忠恕之道”秉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有利于处理人与人的矛盾冲突;“和而不同”的态度有利于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群己合一”之道有利于解决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中华文化中有许多思想理念对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冲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因此,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一个重要的目的是围绕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让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一起为人类提供所需要的精神指引。什么是体现“中国”的方案?就是用中华文化的理念智慧,结合中国的实践,提出既合乎中国的具体实际又具有普遍意义的理念。像孔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不仅是人类处理相互关系的普遍原理,也深刻体现了中华文明处理人类难题的智慧。 (摘编自陈来《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清明节民俗包括踏青赏春、祭拜祖先等,故其虽属自然节气,也蕴含着人文精神,也是一种天人相应。 B.中国山水画讲究天地人三位一体,除画中之主“人”外,画上定有代表天的天空,代表地的山水亭屋等。 C.中国文化的终极理想是天下大同太平,这也是最民主、最平等、最独立、最自由的人类理想的境界。 D.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既能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中国社会建设,也有助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难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比较,在论述中都采用立论与驳论相结合的方式,破立并重。 B.传统的新年节日不废而废,国人盲目效颦过耶诞节日,原因是国人不了解自己文化,缺乏文化自信。 C.中国人信仰“性本善”,这并非意味着人生而至善,而是说人人均可以为善,都能到达一最高人格。 D.法律和战争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类社会的纷争,要实现世界大同,修养至高的人格德性才是关键。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属于处理人类生活五大冲突的思想理念的一项是(3分) A.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礼记·大学》) B.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兼爱》) C.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孟子·梁惠王上》) D.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归去来兮辞》) 4.国画大师傅抱石说:“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请结合材料一简析中国画是如何体现中国人的精神特点的。(4分) 5.如何传承与发展中华文化,实现其当代价值与意义?请综合材料信息简要回答。(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① 列夫·托尔斯泰 阴森森的监狱,门前站着岗哨,门口点着风灯,尽管蒙着一层洁白的雪幕,使大门、屋顶和墙壁都显出一片雪白,尽管监狱正面一排排窗子灯火通明,它给聂赫留朵夫的印象却比早晨更加阴森。 威风凛凛的典狱长走到大门口,凑近门灯,看了看聂赫留朵夫和英国人的通行证,困惑不解地耸耸强壮的肩膀,但还是执行命令,邀请这两位来访者跟他进去。他先领他们走进院子,然后走进右边的门,沿着楼梯走上办公室。他请他们坐下,问他们有什么事要他效劳。他听说聂赫留朵夫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就派看守去把她找来,自己则准备回答英国人通过聂赫留朵夫的翻译向他提出的问题。 “这座监狱照规定可以容纳多少人?”英国人问,“现在监禁着多少人?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儿童?有多少苦役犯,多少流放犯,多少自愿跟着来的?有多少害病的?” 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他想到马上就要跟玛丝洛娃见面,完全出乎他的意外地心慌起来。他给英国人翻译到一半,听见脚步声越来越近,办公室的门开了,先是一个看守走进来,接着是身穿囚服、头包头巾的玛丝洛娃。他一见玛丝洛娃,立刻感到心情沉重。 他站起来,迎着她走出几步,他觉得她的脸色严肃而痛苦,就像上次她责备他时那样。她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手指头痉挛着揉搓她衣服的边缘,时而看他一下,时而低下眼睛。 “减刑批准了,您知道吗?”聂赫留朵夫说。 “是的,看守告诉我了。” “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 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②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 她尽管非常激动,却抬起眼睛来瞧着聂赫留朵夫,把这几句话讲得又快又清楚,倒好像事先准备好了似的。 “哦,是这样!”聂赫留朵夫说。 “这是说如果他要我跟他一块儿生活的话,”她惊慌地停住嘴,然后又纠正自己的话说,“如果他要我留在他身边的话。对我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呢?我得把这看作幸福才是。我还图个什么呢?” “如果您爱他……”他说。 “什么爱不爱的?这种事我早就丢掉了。不过,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 “是啊,当然,”聂赫留朵夫开口说。“他是个非常好的人,我想……” 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 “要是我做得不合您的心意,您要原谅我才好,”她说着,用神秘的、斜睨的目光瞅着他的眼睛。“看起来就该这么办。您也得生活啊。” 她说的恰好是刚才他所想的。然而此刻他已经不这样想,他的想法和感情已然不同了。他不但感到羞愧,而且舍不得失去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 “我没有料到会这样,”他说。 “您何必在这儿受苦呢。您已经受够苦了。”她说着,古怪地微微一笑。 “我并没有受苦,我过得挺好。要是可能的话,我还想为您出力。” “我们,”她说到“我们”的时候,看了聂赫留朵夫一眼,“我们什么也不需要了。您为我出力已经够了。要不是您……”她本想说什么,可她的嗓音发抖了。 “您总不能对我道谢。”聂赫留朵夫说。 “何必算账呢?我们的账上帝会算的,”她说,那双乌黑的眼睛泪光闪闪。 “那么我该走了吧?”她发现英国人在等他,就说道。 “我不想告别,我还要跟您见面的。”聂赫留朵夫说。 “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 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 聂赫留朵夫回过头去看英国人一眼,准备跟他一块儿走,可是英国人正在他的笔记本上记什么。聂赫留朵夫不愿意打断他,就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忽然感到很疲倦。他之所以疲倦,不是因为昨夜失眠,也不是由于旅途劳顿,更不是由于激动,而是他感到对全部生活厌倦极了。他靠着小木榻的靠背,闭上眼睛,立刻睡着了,而且睡得又熟又酣畅。 (有删改) 【注】①本文节选自《复活》第三章第二十五节,记叙了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最后一次见面。在此之前的内容是,聂赫留朵夫为玛丝洛娃争取到了减刑,并决心和玛丝洛娃结婚,但他只能作为翻译陪同一位英国人去监狱采访,才被许可前往探监。②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聂赫留朵夫随口翻译英国人和狱长所说的话,没有深究那些话的含义”,心不在焉的态度表明他此刻期盼又忐忑的心态。 B.玛丝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不仅因为西蒙松是一个“特殊的人”,也是因为她希望让聂赫留朵夫恢复自由。 C.文中写聂赫留朵夫舍不得“由于她的决定而要失去的一切”,“失去的一切”包括失去所爱之人以及失去赎罪的机会。 D.文中加点部分“古怪地微微一笑”和“凄凉的笑容”,虽然都在写玛丝洛娃的“笑”,但是却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视点转变自然灵活,读者可以了解到多方面的内容,深入各个人物心灵洞悉他们的想法、愿望。 B.文章以环境描写起笔,其中“洁白的雪幕”和“灯火通明的窗户”正面衬托了监狱清冷阴森的氛围,烘托出人物的压抑感。 C.文中英国人这一人物的设置颇具匠心,有助于作者从侧面介绍和揭露沙俄监狱的问题,丰富和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D.小说人物塑造手法多变,如写狱长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写玛丝洛娃则调动了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手法。 8.列夫·托尔斯泰擅长描写人物细微的、难以捉摸的内心世界。请分析小说结尾画线部分聂赫留朵夫的复杂心理。(4分) 9.《复活》的创作历经10年,初稿中作者给男女主人公安排了结婚并移居国外的幸福结局,定稿改成了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你认为哪种结局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甲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0.材料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3分)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泉之始达 11.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饥不寒”的黎民。 B.“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为礼,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为义。 C.乡党: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D.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手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此番言语打动了秦王之心。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4.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琴歌 李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①。 月照城头乌半飞②,霜凄万树风入衣。 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③。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 清淮奉使千余里④,敢告云山从此始⑤。 【注】①广陵客:古琴曲有《广陵散》,“广陵客”指琴师。②乌半飞:乌鹊纷飞。③渌水,著名古琴曲,清空淡雅。楚妃,当时流行的古琴曲,深情绵邀。④清淮:淮水。时李颀即将赴任新乡尉,新乡临近淮水,故称清淮。⑤敢告:敬告。云山:代指归隐。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二句交代了作者在宴会听琴,“欢”字,突出了宴会的热闹气氛。 B.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深秋月夜图,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 C.五六两句写广陵客在华丽的氛围中登场,为大家演奏了著名的古琴曲。 D.本诗结构严谨,如“鸣琴”点题,提挈全篇;第五句扣首句“欢今夕”。 16.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两句诗与此诗的七、八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准确写出来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共同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青年承担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志向远大,正如《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 , ”。 (2)《将进酒》中的“ , ”,表现了李白对权贵生活的蔑视态度。 (3)《春江花月夜》中,一轮孤月徘徊中天,像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写出了江月有恨,流水无情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9分) 狄更斯十五岁进律师事务所当学徒,后来靠自学掌握了复杂的速记技术,当上了民事诉讼法庭的审案记录员,接着又充任报社派驻议会的记者。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而丰富的认识。同时,他还练就了奋笔疾书、 一挥而就的写作本领。他曾爱上一位富家千金,因阶级地位悬殊而遭到拒绝。他没有因此而 ,反而更加奋发向上。他领到大英博物馆图书室的借书证,拼命读书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他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 、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 ),他终于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23岁时他就以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赢得声名,从此事业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18.请在文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B.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比同龄人有了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C.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丰富而深刻的认识。 D.这两项工作使他年纪轻轻就有了同龄人无法比拟的对社会人生深刻而丰富的认识。 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比常人更勤奋的学习,为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B.受社会上各色人物的长期影响 C.生活积累的雄厚,加上他特殊的天赋 D.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11分) 21.学校要进行主题为“寻求生命的光芒”的话剧演出,你作为编剧会将哪一部作品搬上舞台呢?请从《红楼梦》《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百年孤独》五部文学名著中选择一部作品,简要陈述理由。要求:符合原著内容,理由充分,条理清晰。(5分) 22.“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一种简单推理判断,它包含一个一般性原则的大前提,一个附属于大前提的小前提,一个由此引申出的符合一般性原则的结论。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要求:大前提必须是引用名言,语言简明、连贯,句式不要求完全一致。(6分) 示例:“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是勇者,所以最终我们将取得胜利。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学习《<老子>四章》时,“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句话引发了同学们的讨论。有同学认为,这句话虽然产生于两千多前,但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也有同学认为,在新时代,这句话要辩证思考,比如《与心灵谈谈心》一书中就提到:“人终归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展示自我。” 假如你也在现场,你会表达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2024高二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参考答案 1.B 2.A 3.C 4.①中国山水画呈现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结构,体现了中国人“天人合一”(或“天地人三者合一”、“天地人三位一体”)的最高信仰; ②中国山水画讲究创造“气象”“境界”与“风格”三者合一的艺术世界,体现了中国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理念。 ③中国画在梅兰竹菊中融入人文理想,另成天地而称之为“四君子”,体现了中国人对“君子之风”(或:君子人格、君子精神、君子品德、君子才德等)的追求与敬仰。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5.①加强社会风俗、艺术审美及人格德性(思想品德)等方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助力中华民族发展及当代中国社会建设。 ②运用中华文化先进的理念智慧,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中国”的理念、主张、方案,助力解决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或:当代人类生活面临的矛盾冲突)。 (每个要点2分,意思对即可。) 6.D 7.B 8.①释然,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如释重负;②空虚,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突然无事可做;③失落,被玛丝洛娃再次拒绝后若有所失;④厌倦,对过去生活、所处阶层的厌倦。 9.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这样的结局比较好。①玛斯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为所爱的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体现了美好的人性;②玛斯洛娃选择与西蒙松结合,在他的良好影响下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体现自尊的本性已经复活;③不完美的结局和玛斯洛娃的遭遇相照应,体现了沙俄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普遍命运,深化主题;④这一反转式的结局在情节上也使文章思路开阔,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耐人深思。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透露出人物截然不同的心理”错误,两处都有“爱”,有相同之处。 故选D。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B.“正面衬托”错。小说用“洁白的雪幕”“灯火通明的窗户”等词语,反衬了监狱的阴森,表现了聂赫留朵夫走进监狱时的心情。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1)根据“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分析,玛丝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走出和聂赫留朵夫的情感纠葛,聂赫留朵夫为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而如释重负。 (2)根据“聂赫留朵夫在靠墙的木榻上坐下来,忽然感到无比疲劳。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分析,聂赫留朵夫帮助玛丝洛娃完成精神“复活”后突然无事可做,内心空虚。 (3)根据“哦,是这样”分析,聂赫留朵夫确认玛丝洛娃拒绝他而选择跟西蒙松结合后感到失落;根据“感到惋惜,惋惜他从此失去了她”可知,聂赫留朵夫被玛丝洛娃再次拒绝后若有所失; (4)根据“他所以疲劳,不是由于夜里失眠,不是由于旅途辛苦,也不是由于心情激动,而是由于他对整个生活感到厌倦。他靠着木榻的背,闭上眼睛,顿时沉沉睡去,像死人一般”分析,结尾可以看出聂赫留朵夫对过去生活、所处阶层的厌倦。 9.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题干中列出初稿和定稿不同的结局,虽然这是一个开放性试题,但是考生最好选择后者。 考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首先要表明自己的看法,即认为玛斯洛娃拒绝了聂赫留朵夫的求婚而选择了西蒙松这样的结局比较好。 然后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安排这样结局的好处。 (1)根据“我们什么也不需要。您为我出的力已经够多了。要不是您……”“何必算账呢?我们的帐上帝会算的”“您是个多好的女人哪”分析,玛丝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玛斯洛娃宽恕、感谢聂赫留朵夫,为所爱的人的幸福而自我牺牲,体现了美好的人性。 (2)根据“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西蒙松是个十分特殊的人”“他是个非常好的人”,以及注释“西蒙松,因为向学生和农民大胆宣传'他认为正确的一切东西,否定他认为错误的东西’而被捕,与玛斯洛娃一同流放西伯利亚而相识,真心希望拯救玛斯洛娃的厄运”分析,玛斯洛娃选择与西蒙松结合,在他的良好影响下过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体现自尊的本性已经复活。 (3)根据“'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分析,不完美的结局和玛斯洛娃的遭遇相照应,体现了沙俄统治下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普遍命运,深化主题。 (4)根据“这样,只要公文一到,您就可以出去,在您愿意住的地方住下来。我们来考虑一下……”“她赶紧打断他的话说:'我有什么可考虑的?西蒙松到哪儿去,我就跟着他到哪儿去’”“她又打断他的话,仿佛生怕他会说出什么多余的话,或者生怕她没机会把她要说的话说完似的”“'那我们就分手了。’她说,声音低得几乎听不清。他们的目光相遇了,聂赫留朵夫听着她说,'那我们就分手了’而没有说一般的告别话,看着她那古怪的、斜睨的目光和凄凉的笑容,心里明白过来,她做出决定的原因是:她仍旧爱他,认为同他结合在一起,就会破坏他的生活,而她跟西蒙松一块儿走掉,就会使得他自由”“现在她想到办成了她所要办的事,不由得暗暗高兴,不过转念想到她就要跟他分手,又不免心里难过。她握一下他的手,慌忙转身走出办公室”分析,这一反转式的结局在情节上也使文章思路开阔,行文跌宕起伏,一波三折,更耐人深思。 10.BDE 11.D 12.A 13.(1)认真地办好学校,反复地把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自的老人也就不会自己背负或顶着重物在路上行走了。 (2)泰山不拒绝土壤,方能成为巍巍大山;河海不遗弃溪流,方能成为深水。 14.甲:施行王道(施行仁政/礼乐之治),拥有恒产,先足民,后教化,天下归心(远人来附)。 乙:主张“人皆有不忍之心”,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错。应是“孝,善事父母;悌,敬爱兄长”。 故选D。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错。这只是孟子在举例子,并非实施王道时对地亩数和人口数等的具体规定。 故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谨”,认真兴办;“庠序”,学校;“孝悌”,孝顺父母、敬爱兄长;“颁白者”,头发花白的老人。 (2)“让”,拒绝;“择”,遗弃。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甲文中孟子认为当前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荒年免不了要饿死,所以要他们讲礼仪,他们是做不到的。所以要施行仁政,先要发展生产,让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再去兴办学校教育,教化百姓。这样就可以成就王业,天下归心。 乙文中孟子主张人都要有爱人之心,尤其是君王。还认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他提出“四端”说——仁、义、礼、智,并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译文: 甲 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在上不能赡养父母,在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收成好的年份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收成不好的年份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是把自己从死亡中解救出来,恐怕还不难以做到,怎么还顾得上讲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何不回到根本上来呢?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织的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怜爱别人的心,这就有怜爱别人的统治了。凭着怜爱别人的心来实施怜爱别人的统治,治理天下可以像在手掌上运转小物件一样容易。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其道理就在于):(譬如)现在有人突然看到一个小孩子要跌到井里去了,都有惊骇哀痛怜悯(别人的不幸)的心情。(这种心情的产生)不是为着要来结交这小孩的爹娘,不是为着要在乡里朋友中间博取名誉,也并非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声才这样。从这里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同情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对自身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谦逊推让之心,简直不是人;如果没有是非之心,简直不是人。哀痛之心是仁的萌芽,羞耻之心是义的萌芽,推让之心是礼的萌芽,是非之心是智的萌芽。人有这四种萌芽,就好比他有四肢一样(是自然而然的)。有这四种萌芽却自己认为不行的人,这是伤害自己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人,就是伤害他的君主的人。凡是具有这四种萌芽的人,如果知道把它们扩充起来。便会像刚刚燃烧的火(终必不可扑灭),刚刚流出的泉水(终必汇为江河)。假若能够扩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假若不扩充(让它消灭),便连侍奉父母都不行。” (节选自《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丙 我听说田地广就粮食充足,国家大就人口众,武器精良将士就骁勇。因此,泰山不丢弃任何土壤,所以能成就它的高大;江河湖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的深广;君主不拒绝民众,所以能显示他的恩德。因此,土地不分东西南北,百姓不论异国它邦,那样便会一年四季富足美满,天地鬼神降赐福运,这就是五帝三王无敌天下的原因。抛弃百姓使之去帮助敌国,拒绝宾客使之去成就诸侯,使天下的才士退缩而不敢向西来,停止脚步不进入秦国,这就叫做“给别人提供武器和粮食”啊。 物品不出产在秦国,可值得珍视之物有很多;人才不出生在秦国,而愿效忠秦国的也很多。现在驱逐宾客来帮助敌国,减损本国百姓来增加敌国人口,在内则削弱了自己的国家,而在外则在诸侯中结怨。(这样下去)要想秦国没有危险,那是不可能的啊。 (节选自李斯《谏逐客书》) 15.B 16.①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②两者都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③两者都通过周围环境的宁静去侧面烘托乐声的美妙。 【分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古代诗歌思想内容、语言、表现手法的能力。 B.“表现作者将要离开的悲伤心情”错误。这是以哀景反衬乐情,表现出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就足以抵挡凄冷的豪迈。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以及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从听者反应的角度写演奏者的高超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人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音乐勾魂夺魄的心灵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演奏技巧。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通过听者“无言”的反应侧面烘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 17.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以下字词的书写:弘毅、鼓、馔、待。 18.萎靡不振 言行举止 一帆风顺 19.C 20.D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B两项中“比同龄人”与“无法比拟”重复,“比同龄人有了”语序不当;AD两项中“深刻而丰富”不合逻辑,应是先“丰富”后“深刻”。全部改对的是C。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根据语境来看,此处应是强调狄更斯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原因,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由“反而更加奋发向上”“拼命读书”可概括为“勤奋”;“善于向生活学习,社会上各色人物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性、矛盾纠纷都是他观察研究的对象”可概括为“善于学习,善于观察,善于研究”。 A.只突出“勤奋”; B.强调社会人物的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 C.只强调狄更斯个人的天赋。 故选D。 21.示例: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故事情节很简单,写了一位叫桑提亚哥的老人,在波涛汹涌危险横生的大海上独自与鲨鱼和恶劣天气的故事,展现了老人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精神和毅力。简单的故事里却蕴含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道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若把这本书搬上舞台,一定会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以生活的信心和面对坎坷的勇气。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 首先审题,明确要求。如本题设置的活动是话剧演出,话剧演出的主题是“寻求生命的光芒”,那么考生所推荐的作品应与这一主题契合;题干提供的作品有五篇,《红楼梦》《老人与海》《大卫·科波菲尔》《复活》《百年孤独》,考生要从中选择自己熟悉的作品进行推荐。陈述推荐理由的时候,要结合原著内容,并紧紧抓住“寻求生命的光芒”这一主题,展现这部作品的主题或人物形象特点。 组织答案的时候要一般先把名著名称放在前面。然后以“讲述了……故事”的结构来概述名著内容,接着指出作品中蕴含的生命的光芒是什么,比如《红楼梦》中林黛玉对独立人格的坚守,如《老人与海》中老人在困境中的抗争,如《复活》中人物在返归和自我完善中精神上的新生,这些都是生命的光芒;考生可以采用“这部作品让我们看到了……” 的格式来组织答案。语言一定要简洁、凝练,有一定文学的色彩。 22.(1)“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是圣贤,所以肯定会犯错。 (2)“谦虚使人进步”,我们保持了谦虚的品质,所以能不断取得进步。 23.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老子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意思是自我夸耀的人没有功劳,妄自尊大的人不会长进,最容易停滞不前,因此借以自矜自夸的资本也不会长久,这两句可引以戒骄;《与心灵谈谈心》一书中提到:“人终归是社会性动物,需要展示自我。”人的才华需要展现才能为人所知,成功者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而是让其自然客观地流露。 由此看来,自我夸耀是在扩大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能力更加精彩的表现,并与别人进行比较,叙述别人如何不足,并加以贬低,刻意以表现自我,而失败往往就在于骄傲和自满有才华不骄傲,虚心学习他人的优点,就会不断进步,不断成功;展示自我则是客观显现自己的才能和实力,让自己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二者有本质的区别,夸大地炫耀和自然地显现截然不同,骄傲自满会让人退步,而“好酒也怕巷子深”,适时地展示让别人发现自己的才能,有利于个人的进一步发展。 在行文思路上,首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戒骄戒躁,适时展示才华。然后从骄傲使人落后的角度进行例证,如经典事例楚霸王项羽,自恃威武过人,骄傲自满,导致刘项相争时,惨败于乌江。一代枭雄曹操,自认为谋略可成,连锁战船,结果于赤壁溃败,他们的失败皆是因为恃才而骄;接着从才美应外显的角度,进行比喻论证,如用锥处囊中、脱颖而出来论证适时显现才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重申论点,既要显露自己的才华,更好的发展自己,又要戒骄戒躁,不能恃才而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超越自我。 立意: 1.戒骄戒躁,展示自我。 2.展示个人风采,成就完美人生。 3.勇敢展示自我,呈现自己的价值。 4.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
|
来自: 当以读书通世事 > 《070-语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