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作“”,上面是一长横,下面是一短横。长横是基准线,短横在基准线下,指低于基准线,也就是下边。金文承袭甲骨文作“”。春秋文字或添一竖画作“下”,为篆隶所本。战国文字大多沿袭春秋文字作“下”,或上添一短横为饰笔;或作“丅”,省去下面一短横。秦代文字沿用战国时期作“下”的写法,只是竖画作弯曲状。汉代文字则又将弯曲的竖笔改回为直笔。小篆把小横竖起来与长横垂直。隶书在竖画的右边加点。楷书笔画化。现代汉语统一规范简化为“下”。 下字的本义是下面、下边,即位置处于低处。引申为低;又引申为由高处到低处;还引申为降下、落下。又用作量词。 【元字的演变】 元: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头部突出的侧立的人形,本义即人头。头位居人体最高处,因此引申表示首要的、第一的。也用来表示天地万物的本源,含有根本的意思。“元”作为头的用法后来逐渐被“首”取代,“元”在语言使用当中更多的是使用它的引申义。此外,在现代汉语里,元还作为货币单位使用,它是人民币的基本单位之一。元也是中国古代的朝代名,元朝。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即元宵佳节,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为中元节 ,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为下元节,祭祀祖先。十月十五月圆,月圆的那一天在古代称为望日,“下元节”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月圆的节日。 下元节的来历与道教有关,道教尊远古的三位明君尧、舜、禹为天、地、水三官,载录世人善恶。天、地、水三官各司其职,正月十五天气圆满,天气主生,赐福以利民生,所以赐福;七月十五地气圆满,地气主成,成福而赦罪,所以赦罪;十月十五水气圆满,盛德在水,水气主化,解除一切氛秽,所以解厄。 道教“三官信仰”起源于自然崇拜,崇拜对象是天、地、水、火等自然元素。古代先民认为天、地、水三大元素是化生万物的基础,在对大自然的敬畏中,分别创造了主天之神、主地之神和主水之神,并上升为朝觐(jin)天子的主要仪式内容。 同样都是传统节日,上元节仍然是非常热闹的元宵节,而下元节已经成了需要保护的“文化遗产”。下元节衰落的原因很复杂,但主要的原因还是道教本身的衰落,以及下元节的文化诉求比较单一。 下元节 夏禹丰功彪远古, 诗作者:蔡长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