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1月,全国10大考古热展!

 文博圈 2024-11-15 发布于北京

它们或聚焦于某一历史时期的遗址发掘,或展示了某一地区的文物精品,让观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让我们随文博圈小编一起看看11月有哪些好看的考古大展?


凤凰故国——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14日-12月16日

展览地点:中国国家博物馆(北4展厅)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荆楚文化则是长江文化的杰出代表。周初,在长江中游建立起一系列诸侯国,其中江汉平原上发展起来的曾国和楚国,以其璀璨的物质文化,描绘了中国青铜时代晚期精彩篇章。自曾侯乙墓发现40多年来,江汉平原重大考古发现层出不穷、精彩纷呈,凸显了湖北作为长江文化关枢之地的厚重历史。

展览分“南公封国”“楚祀八百”和“惊采绝艳”三个单元,精选来自湖北地区五家重点博物馆的两百余件珍贵文物,包括青铜器、玉器、漆器、丝织品等一系列材质、风格迥异的曾楚文物。被誉为“青铜冶炼巅峰之作”的曾侯乙建鼓底座、工艺精湛华美的曾侯乙铜鉴缶、青铜鹿角立鹤、闻名天下的越王州勾剑、薄如蝉翼的龙凤虎纹绣罗单衣袖等曾楚艺术瑰宝,展现了曾、楚两个诸侯王国此消彼长的历史和璀璨的艺术,体现了最新考古学术成果。
凤作为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神圣动物之一,也是荆楚文化的重要图腾,是本次展览中常见的形象。展品中大量生动的凤鸟形象,超越时间和地域的限制,成为连接历史与现实的纽带。



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

展览时间:长期展览
展览地点: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陈列厅)

2024年是秦兵马俑考古发掘50周年,近日, “千古一帝的地下王国——秦始皇陵考古发现展”在秦陵文物陈列厅开展。这是首次以秦始皇陵考古成果为核心内容的基本陈列,展览文物共计230件(组),选择50年来秦始皇陵考古发掘成果中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其中三分之一都是首次展出。

展览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分别为:秦始皇帝、丽山为陵、宫观百官、地下军团、皇家苑囿、宫廷娱乐、侍奉如常、幽宫紫台。通过八个专题,全方位、多角度呈现秦始皇陵的面貌、内涵和价值,带领观众走进盛世强秦的壮美画卷。


探长安——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30年考古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30日-2025年5月
展览地点:西安博物院(一层临展区)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同时也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建院30周年。为此,西安博物院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此次展览,展现30年来西安考古工作的成就,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展览分为“卅载光阴 与城同行”“千年古都 见证文明”和“守藏虑远 孜孜以求”三大板块,通过“鱼化寨遗址”“少陵原十六国大墓”“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30余个重要考古发现,串联起西安的历史脉络。

中渭桥遗址出土的“丝路一号”船

中渭桥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遗址北侧,2012至2013年,考古工作者对其进行了考古调查与发掘。目前已在汉长安城北侧及东北发现3组7座渭河桥,分别为厨城门桥、罗成门桥、王家堡桥。其中厨城门被认为是秦汉时期的中渭桥,它不仅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木柱梁桥,也是丝绸之路从汉长安城出发后的第一座桥梁。

鱼化寨遗址

考古工作者的研究表明,西安地区新石器文化脉络是连续的,仰韶文化的鱼化寨遗址、庙底沟文化的鱼包头遗址以及延续至龙山时代的米家崖遗址,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为仰韶文化到龙山文化的发展脉络建立起完整的链条。

少陵原十六国大墓

少陵原十六国大墓是迄今发现规模最大的十六国时期高等级墓葬,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也是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成立以来,独立主持的考古项目首次获此殊荣。

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
 
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位于皇城朱雀门外1200多米,与朱雀门和明德门遥相呼应,体现了都城礼制的最高等级,对于研究隋唐长安城的形制布局及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目前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五桥并列遗址,是明清都城中轴线上设置五桥的源头,也是中国都城礼制文化起源、传承和发展的实物见证。 

海昏侯——西汉刘贺墓出土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7日-2025年1月1日
展览地点:三星堆博物馆

此次展览根据秦汉时期盛兴的五行五色理论中的色彩为装饰,“金木水火土”对应“白、青、黑、赤、黄”,致力于搭建沉浸式汉代审美风尚。展览分为“惊现侯国、刘贺传奇、王侯气象、儒风南阜”四个部分,旨在通过精美文物展示和精品内容解读,邀你一起对话汉代历史,见证当代考古。

展览第一部分为“惊现侯国”,全面展现了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科学、严谨的考古发掘工作历程,包括对墎墩汉墓园的全面勘探、实施现场抢救性科学考古发掘,以及借助考古成果完成墓主身份确认等内容,仿佛带领观众亲临考古现场,一同揭开2000年前汉代侯国的神秘面纱。

“惊现侯国”
海昏侯国遗址

考古人员对M5主棺进行精细化考古

展览第二、三、四部分为“刘贺传奇、王侯气象、儒风南阜”,精选海昏侯国遗址出土的各类精品文物126件(套),以“物史互证—人物解读—文化阐释”为主线,引领观众重新审视刘贺其人其事,结识朴拙精妙的汉代工艺与厚重幽远的汉代历史,领略汉代盛行的“崇儒”文化风尚。

本次展览涵盖金器、青铜器、玉器、简牍等多个品类,包括褭蹏金、麟趾金、雁鱼形铜灯、龙凤虎纹韘形玉佩、龟纽无字玉印、“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镜匣等特色精美文物。这些文物是对刘贺这一历史人物的鲜活再现,也是对整个汉代社会风貌的生动展示。

雁鱼形铜灯

“孔子徒人图漆衣镜”镜匣

龟纽无字玉印

龙凤虎纹韘形玉佩

青铜编甬钟
三星堆与海昏侯,同为重要的考古遗址,其考古工作极大地丰富了公众的历史认知,出土的文物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凝聚在其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也为我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天下中都——明洪武时期精品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9日-2025年2月12日
展览地点:安徽博物院蜀山馆(新馆)五楼

明中都城遭罢建后,陆续被拆毁,逐渐淹没于历史之中。1969年,历史地理学家王剑英发现明中都遗址,经过数年考察探究,逐渐揭开明中都的历史面纱,使其重新呈现于世人面前。2022年3月,随着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入选“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明中都”再次进入大众视野。如今的明中都遗址正拂去历史的尘埃,悄然“新生”。





本次展览安徽博物院联合国内12家文物收藏单位,精选明洪武时期文物300余件套,通过“日月重开”“择中建都”“中都遗韵”三个部分,展示了明朝建立之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方面,并吸收利用明中都遗址考古的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复现六百多年前大明中都的璀璨辉煌,带领观众重温“洪武时代”的壮丽气魄。

乌纱折上巾  明  1971年山东邹城明鲁王朱檀墓出土  山东博物馆藏

青花湖石四季花卉纹折沿盘  明洪武  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深蓝宝藏——南海西北陆坡一二号沉船考古成果特展

展览时间:2024年9月27日起
展览地点: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南区三层6号展厅)

此展览精选两处沉船遗址,考古出水文物约409件(套),并向故宫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陶瓷考古研究所)和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五家文博单位借展相关文物34件(套),共计约443件(套),配以图文版面、情境设计文物保护过程展示等手段让人通过珍贵的出水文物、水下影像和考古故事,了解南海水下考古的重要发现,感受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魅力。

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遗址核心区原木堆积

明 珐华彩贴金镂空应龙纹梅瓶

明 珐华彩孔雀蓝釉莲池纹梅瓶

明 素三彩鹭形执壶
展览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海深海考古研究院)和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四家单位共同主办。

展览紧紧围绕两处沉船遗址的发现、调查、初步研究成果、拓展延伸、文物保护等方面,将内容分为“探渊寻珍”“水府琳琅”“巧缮焕新”三个部分,通过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出水的精美文物,展示了水下考古工作从浅海到深海,从近海到远海的发展历程。


绮丽长歌——马王堆汉墓的永恒之旅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日-2025年1月5日
展览地点:中国港口博物馆(临展厅)

马王堆汉墓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挖掘出土了3000多件珍贵文物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也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今年是马王堆汉墓完成考古发掘50周年,本次展览展出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74件/套文物。其中珍贵文物106件/套,这也是马王堆汉墓文物首度在宁波亮相。


本次展览以马王堆汉墓中轪侯家族的随葬器物为切入点,为观众展开一幅西汉初期的贵族生活图卷。



此次展品中,有云纹具杯盒、印金银火焰纹纱、朱红色菱纹罗手套、黄褐色菱纹罗地“信期绣”香囊等珍贵文物;有《天文云气杂占》《春秋事语》《黄帝四经》等孤本帛书;还有直裾素纱襌衣、T形帛画、朱地彩绘漆棺、马王堆女尸、双层九子漆奁等不宜借出展览的珍贵文物的精美复制品。

直裾素纱襌衣(复制品)

云纹具杯盒

帛书《五十二病方》

“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

印金银火焰纹纱

朱地彩绘漆棺(复制品)


她从长安来——汉长沙国渔阳王后和她的时代


展览时间:2024年7月23日-2025年2月16日
展览地点: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本次展览以“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渔阳王后墓”为切入点,结合近年长沙国出土文物的最新研究成果,精心挑选珍贵文物近200件,涉及金银器、玉器、青铜器、漆木器、陶器等多种类别,通过运用数字化、多媒体、信息化技术以及展品实物陈列等多种展示方式,再现那个时代的风貌与成就。


“渔阳王后墓”位于岳麓区望城坡古坟垸(今湖南财政经济管理学院校园内)。该墓葬年代为汉初,属于吴氏长沙国时期,与马王堆汉墓主人辛追夫人同时代。

墓葬葬制规格高,结构保存完整,规模庞大,采用黄肠题凑葬制,主墓周围还分布有三座陪葬坑;墓葬出土文物丰富,有金、玉、漆木器等2000多件,结合器物上“渔阳”的题记,和出土的“长沙后府”封泥匣、“陛下所以赠物”木楬、“王裞”木楬等等相关材料,专家推测墓主渔阳应为汉廷公主,嫁给吴氏长沙国的某一代国王,成为渔阳王后。


本次展览通过讲述渔阳和她同时代的辛追等人的日常生活具象,展示王侯贵族们的社会生活,讲述西汉长沙国的历史故事。透过渔阳王后墓,还原历史上的西汉长沙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实物展示之外,在长沙博物馆展厅内还能看到利用无人机航测、三维激光扫描、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多媒体展示等多种科技手段的数字展项,观众可以更直观生动的了解渔阳王后墓的构造布局、汉时代生活场景等。

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

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

展览时间:2024年10月18日-12月1日
展览地点南汉二陵博物馆(特展厅1)

本次展览聚焦新时代以来广州文物考古工作取得的系列成果,分为“法规护航”“考古发现”“文物保护”“海丝申遗”“传播传承”五部分,展出了新时代以来广州考古出土的220件(套)文物和一批珍贵的文献、影像资料,生动展示了广州文化遗产事业快速发展、文物法规日益完善、文物保护成绩显著、文物利用亮点纷呈的工作局面,展现了广州文物部门踔厉奋发、锐意创新的良好风貌,投射出考古工作者十年如一日的风餐露宿、青灯黄卷的坚守中所凝结的学术志向和家国情怀。

广州考古发现、抢救和保护了大量地下文物资源。新时代以来,广州地区史前先秦考古成果丰硕,从化狮象遗址、增城金兰寺遗址、黄埔竹园岭、陂头岭、茶岭、甘草岭、沙岭和广东广雅中学等一批重要史前先秦遗址的发现,极大地充实了广州地区的史前先秦考古材料,为探索距6000-2000年前广州以至环珠江口地区的人类社会面貌,以及岭南文化形成、发展及融入多元一体中华文化体系的历程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丝路遗韵相州风———麴庆墓出土文物展

展览时间:2024年2月6日-2025年2月6日
展览地点:安阳博物馆(3楼3号展厅)

安阳隋代麴庆墓为2020年丝绸之路文化遗产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墓主人麴庆祖籍陇西,生于北魏洛阳,卒于隋代相州(今安阳)。陇西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是历代中原王朝统御西北边防的前沿地带。麴庆的一生诠释了中原开放包容的时代文化特征,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该展览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由麴庆通过讲述自己的生平经历,反映他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北朝至隋代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但却是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不断的时代。



展览分为“我的故土、我的生平、我的归处”三部分,共展出麴庆墓出土的石器、相州带釉瓷器、素烧瓷器等文物64件/套(278件)。围屏石棺床雕刻图案精美、内容丰富,佛教、祆教色彩浓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相州窑带釉瓷器种类较多、制作精巧,显示出安阳相州窑高超的瓷器烧制水平,为研究中国瓷器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素烧瓷器包括素烧瓷模型、素烧瓷俑、素烧瓷镇墓兽等,有胡人俑、伎乐俑、武士俑、骑马俑等,生动形象、表情丰富,直观地反映了隋代人物的衣冠服饰和风采。



展览资料来自各博物馆相关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