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颐和园长廊 每位游览过北京颐和园的朋友,不仅会陶醉于这座皇家园林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还会为园中独具特色的古建筑而赞叹不已,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古建筑当属昆明湖畔全长728米的长廊。说起颐和园长廊,就不能不说到长廊上久负盛名的14000余幅苏式彩画。 颐和园长廊及彩画 而说起长廊彩画,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苏式彩画大师李作宾。李作宾系河北省新城县何其营村(今高碑店市辛桥镇何其营村)人,是我国著名的苏式彩画大师。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李作宾两次参与了颐和园长廊彩画的修复和绘制工作,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绘画杰作。 李作宾在颐和园绘画时留影 颐和园长廊彩画为何被称为苏式彩画呢?这还要从明朝永乐年间说起。当年明朝在北京营修宫殿,征用了大量江南工匠。这些工匠将苏州园林中的绘画风格技巧带到了北京,苏式彩画也随之传入了北方。到了清代,历经几百年,苏式彩画的图案、布局、题材、设色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清乾隆时期,苏式彩画色彩艳丽,装饰华贵,又被称为“官式苏画”,民间使用属于“僭越”,将被治罪。因此,苏式彩画在北京可谓是“一脉单传”。 颐和园长廊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后来(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虽然在晚清时期(1888年)重建并在民国时期略有修缮,但总体而言,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年久失修,长廊以及长廊中的彩画受损已较为严重。 1959年,是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家决定修复颐和园长廊并重新绘制长廊苏式彩画。当时,李作宾作为国内苏式彩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参加了这次长廊彩画的绘制工作。1979年,国家再次启动颐和园长廊彩画的修复绘制工作,年逾七旬的苏画大师李作宾再次成为其中的中坚人物。 颐和园彩画均为苏式彩画,主要包括方心式、海墁式和包袱式三种做法,这主要是从建筑构件的部位来划分的(见下图)。 方心位置 包袱位置 颐和园长廊彩画的亮点是多达300余幅的包袱人物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大多源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古典名著,还包括戏剧、成语故事以及名人轶事等内容。比如李作宾绘制的“闻雷惊著”“湘云醉卧”“刮骨疗毒”“夜战马超”“赤膊上阵”“登鹳雀楼”“貂蝉拜月”“羲之爱鹅”“渊明爱菊”“太白醉酒”“东坡玩砚”“和靖咏梅”“承彦桥归”“苏武牧羊”“梅妻鹤子”“薛宝琴踏雪寻梅”“对牛弹琴”等众多故事人物,生动有趣、栩栩如生。 除长廊外,在颐和园的其他地方还有不少李作宾先生的苏画作品。比如在颐和园的谐趣园,就有李作宾绘制的“紫气东来”“定军山”“吕洞宾降妖”“日月长寿”“举案齐眉”“钟馗嫁妹”等诸多经典画作。 颐和园谐趣园彩画 以上只是对苏画大师李作宾及其颐和园彩画作品的粗略介绍。事实上,在颐和园以及其他北京古建筑中,还有很多李作宾先生的作品。他的画作手法细腻,韵味高古,技法精湛,他本人也被业界公认为国内顶级苏画大师。 我们希望,李作宾等老一辈苏画大师的艺术作品能长久地保存并流传,同时更希望他们的艺术风格和精湛技艺能够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使苏式彩画这一传统绘画艺术历久弥新,焕发出更加绚烂的艺术风彩。 颐和园长廊夜色 (本文采用了中国建筑出版社出版、杨保生先生所著《颐和园长廊苏式彩画》中的部分插图,在此鸣谢!) 撰文摄影:景元平 责任编辑:尹建新 编 辑:葛嘉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