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真正的成长和能力提升,不在于积累多少思维层面的知识。 而在于通过深度体验建立与事物的真实关系,心流体验是人与人之间的根本性差别 嘿,我是coken。 我每天早上6点半起来第一件事,看AI领域知识发展情况,一直坚持了3年。 其实,我也不知道这种动力来源哪,看了一个心理节目才知道原因。 也是为什么有同事问我,为什么那么早起来卷。 但是我真没有答案,我的回应:好玩啊。 这种玩的精神,影响到我女儿,她逐渐慢慢对玩有自己的认知。 今年我最大变化,我学会了不去打扰她,闭嘴。 今文章不是鸡汤,晚上从上海六院出来,躺在酒店床上,拖着疲惫身体,对过去事情的总结和理解(避免最好灵感丢失),分享读者朋友们。 真正的成长不是来自思维层面的积累,而是源于与事物建立深度的体验关系。 这种体验不仅能带来能力的自然提升,更能让人获得安定的精神支点。 无论是个人成长、教育孩子,还是面对时代变迁,深度体验都是最重要的立足点。 它让人能够超越表层的思维认知,达到与事物合一的境界,获得真实的生命体验。 真实的成长来自于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而非表面的思维理解。 这个世界里,人做事分为两种:普通人和高手。 普通人使用思维不能成长,做了两年是这个水平,5年是这个水平,10年还是这个水平,因为只使用了脑袋。 从体验出发的人做事不一样,和事物建立真实关系,这个关系可以成长,所以用体验做事的人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指数性成长。 也就是说,在做事上,时间会成为朋友,越老越值钱。 做各种事情,做得好的人都有感觉,打球的人有手感,音乐家有乐感,码字的人要文字感,谈恋爱要有感觉。 没有感觉时,表明我们和这个事没有建立关系。 看孩子成长适合哪一个培养方向时,或者她真正未来在哪里,能否成为一个领域的顶尖高手,首要前提是做事时有没有感觉。 2 随着有感觉,接着发展会出现第二个品质是热爱。 热爱意味着和事物的深度关系,有了深度关系后,出现了大家说的心流。 人和人之间有各种差别,智商高低,家庭背景,有钱没钱。 但有没有心流体验,是人和人之间根本性的差别。 心流体验能够扭曲时间。 看到蔡志忠的比喻:设想你能够集中注意力15分钟,另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半个小时。 你做两次15分钟,不等于对方的一小时。对方一次30分钟,等于你四个15分钟。 再出现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一小时,这一小时等于那个人四个30分钟。 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一小时,已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 蔡志忠画漫画时几天几夜不眠不休,处在浑然忘我的状态,一天只吃一个馒头,喝一点汤。 整个世界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他非常激动,跪下来感恩,这个世界如此之美。 这样的体验说明,能力是深度关系的副产品。 从体验出发,尊重自己的感受,做出的选择会符合能力结构,符合人格特质。 用体验做事的人走了捷径。 体验是真实世界,摸着杯子便有了感觉。 触感思维是体验世界的符号,系统思维是体验世界的镜像。 我们不知道自己脸长什么样子,通过镜子才知道自己的样子。 镜像的好处是清晰有序,可控制。 思维是清晰的,可以言说,井然有序,可以控制。 但思维是符号系统,是镜像,是假的,体验世界才是真的。 3 其实,生活里,我们需要明白思维和体验的有着巨大差别。 为什么很多人说自己'明白了这么多道理,还没过好这一生'。 头脑明白道理很简单,但到能在体验层面活出来,距离还很远。 从感受层面做事,和用头脑层面做事不一样,感受层面做事才能建立连接,才能做好。 找自己喜欢的事,有感觉的事情,在这个事情中不要排除干扰,设定清晰的目标,有清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 最终会发现突然间和那个事情在一起了,心中的体验随之发生变化。 心流是生命力在持续流动,有了这个体验后,感觉无比愉悦,这是精神生命存活的证据。 多数人浑浑噩噩地做事,精神生命是死亡的。 对精神生命持续流动的人,存活的感觉带来巨大愉悦,变成人类驱力,不需要他人督促。 这种强大驱动,是不需要外界干预。 可以从小事开始,体验感越来越多,便可迁移到别的事情上。 和事物建立深度关系,这里面藏着信息。 进入全然合一的关系时,连好和坏都忘记了。 本来我是我,你是你,体验到合一时会发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就是万物,万物是我。 合一背后藏着回家的感觉。 生命像一条河流,体验到合一时,碰触到河水,知道这是所谓的道,也是存在。 通过全神贯注,浑然忘我,抵达这个境地,是最高的奖励。 大艺术家谈到自己能力时都很谦虚,说这不是我创造的,是有个东西经过我在流动。 4 在家庭教育里,我们要理解如何尊重孩子的感受,让孩子慢下来有体验性的感受。 现在孩子攀岩或进入大自然是个很好的例子,孩子有丰富的触觉和努力。 体验到这个后,知道攀岩是活生生的丰富体验,是心流的体验。 他在感受岩石,感受各种东西,这是超深度体验带来的。 现在讲AR感觉增强技术,高度专注地和真实事物在一起时,某些方面的感觉,全方位的感觉都会呈现极大的增强。 孩子体验到这种感觉后,在这件事情中体验到超深度关系带来的满足感,这种感觉可以迁移。 在学习中,在其他时候都能体验这个部分,获得很深的基础,也是一种祝福。 对孩子的抽象思维过程不要过分重视,让他自然而然活在感觉中,逐渐发展成自己的符号系统。 如果在两三岁就说这是杯子,孩子会从具体的感觉世界直接进入抽象世界,先天的部分被破坏。 不要让孩子过早识字,比如一岁掌握几千个字,这会破坏感受能力,更为糟糕。掌握抽象知识没什么了不起,我们把理性、思维、抽象放得太高,应该更尊重感觉。 我选择的都是自己喜欢的,自己擅长的,比如AI技术领域学习与研究、算法广告。 从事一件事情的前提是:喜欢,愿意。 选择很少根据头脑的妄想,选择来自感受。 从感受开始和从头脑开始是根本不同的,从头脑做选择容易随大流,只有来自感受的选择,才能和人格结构、能力倾向相匹配,尊重感觉做的选择,常常是最合适的选择。 写在最后 当我们没有和事物建立深度关系时,会觉得世界动荡不安,信息来了便会被吸走或冲走,会对孩子和我们都产生一样影响。 虽然我研究AI,今年很多行业面对AI的冲击,很多人感到慌张。 但是我很兴奋,因为我和AI建立了深度关系,本来想专门写一篇关于AI与父母的专题,总因为一些事情耽误。 等我这几天老母亲手术出院后,我用心写一篇适合每一位读者的AI文章,因为这是事物发展必然结果,所以保持淡定,大家去了解这些东西,同时不要被忽悠。 不能在生命中主动创造的人,容易淹没在社交媒体中。 主动创造时,经过努力,世界变得更有秩序。你会发现和事物建立更深的关系很迷人。 体验性的关系有真正的滋养。 没有体验性关系时,只能建立思维性关系。 像一艘小木船,下面有深深的锚,风浪吹不走它,只能晃动。 这个锚是与事物的深刻体验,没有让自己和孩子安下来、慢下来的东西,便可能随波逐流。
|
|
来自: 地瓜5gbq29yd5l > 《教子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