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中大语文 2024-11-15

一、阅读流程

一读——整体感知:①了解主要内容;②归纳中心意思;③分析题目含义。——用一句话概括中心。

二读——理清思路:一抓抒情议论句;二抓过渡句;三抓每层每段的中心句。——用铅笔做好标识。

三找——答题区域:画出相关处。

四述——整合答案:①提炼组合:有的答案隐含于文中,须提炼;有的答案分散在各处,须整合;②组织归纳:围绕要点,句子通顺,言简意赅。——先打草稿再修改然后誊写。

二、阅读题型

题型一:词语或句子的含意是什么?或有什么意蕴?

词语特殊含义:指代义、修辞义、语境义

方法:从原文中摘取、提炼、概括

考查词句含义的往往是:

①生动、形象、含蓄的句子;

②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③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句子。

解题时要先从词句的表层含意理解,再联系前后文,看看段意,就可以得出答案。

规范答题:

①标明句子出处;

②找出比喻句中的本体和喻体;

③去掉喻体成分,概括为平实准确的语言即可。

答案要点:抓关键词+分析关键词的含义(借代义、指代义、比喻义)+整合答案(结合主旨)

题型二:分析作品结构

关于语段在文中的结构作用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一有什么作用?

作用题两大要点:①内容上;②结构上。

结构作用(专业术语):

(1)文首:开篇点题、总结全文;渲染气氛,营造氛围,烘托情感;设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照应后文。

(3)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情感;深化主题;收缩全文、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鉴赏艺术手法

提问方式:(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

(2)作者是如何写“……”的?

(3)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

(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1、表达方式

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虚实结合: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白鹿原上奏响一支老腔》

点面结合:如《江雪》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题型四:概括作品内容

提问方式:请根据本文概括……;或文中……,请加以概括。

答题技巧: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词句,概括主要内容。

题型五:鉴赏作品语言

关于语言特色

1、从修辞的角度鉴赏

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引用、对偶、借代等,这些修辞手法本身具有典型的作用。如比喻的作用是化此为彼,形象生动,想象力丰富。

2、从语体的角度鉴赏

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典雅、含蓄蕴藉、富有文采、质朴平实、严谨、精确准确)

3、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去鉴赏,包括用词、句式

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音韵美、生动形象、简洁明快、句式活泼)

4、从语言风格的角度鉴赏

语言风格举隅:自然淡雅、平和冲淡、苍劲雄健、绚丽浓艳、清婉隽永、形象含蓄

题型六:引文的作用

答题要点: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内容作用,③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等(视文体和功能而定)

引用类型:

①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事物的神秘性,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

②引用诗词:丰富(充实)文章的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

③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题型七:关于文题的理解和作用

答案要点:①概括内容作用,②提示主旨作用,③线索作用,④修辞作用。

题型八:探究类

常见题型:概括全文主旨,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试题特点:

①开放性:A、见解独到;B、观点深刻。

②限制性:A、关注显性信息(题干中明确规定了答题要求,如大体方向、字数限制等);

B、挖掘隐性信息(如“联系全文”,“结合实际”等)

答题策略:

(1)有明确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依据。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语言通顺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二月兰

季羡林

(1)一转眼,不知怎样一来,整个燕园竟成了二月兰的天下。

(2)二月兰是一种常见的野花。花朵不大,紫白相间。花形和颜色都没有什么特异之处。如果只有一两棵,在百花丛中,决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但是它却以多胜,每到春天,和风一吹拂,便绽开了小花;最初只有一朵、两朵、几朵。但是一转眼,在一夜间,就能变成百朵、千朵、万朵。大有凌驾百花之上的势头了。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云霄,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3)东坡的词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但是花们好像是没有什么悲欢离合。应该开时,它们就开;该消失时,他们就消失。它们是“纵浪大化中”,一切顺其自然,自己无所谓什么悲与喜。我的二月兰就是这个样子。

(4)然而,人这个万物之灵却偏偏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有了悲欢。

(5)当年老祖还活着的时候,每到春天二月兰开花的时候,她往往拿一把小铲,带一个黑书包,到成片的二月兰旁青草丛里去搜挖荠菜。只要看到她的身影在二月兰的紫雾里晃动,我就知道在午餐或晚餐的餐桌上,必然弥漫着荠菜馄饨的清香。当婉如还活着的时候,她每次回家,只要二月兰正在开花,她离开时,她总穿过左手是二月兰的紫雾、右手是湖畔垂柳的绿烟,匆匆忙忙走去,把我的目光一直带到湖对岸的拐弯处。我曾套宋词写过三句话:“午静携侣寻野菜,黄昏抱猫向夕阳,当时只道是寻常。”我的小猫虎子和咪咪还在世的时候,我也往往在二月兰丛里看到她们:一黑一白,在紫色中格外显眼。

(6)所有这些琐事都是寻常到不能再寻常了。然而,曾几何时,到了今天,老祖和婉如已经永远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至于虎子和咪咪也各自遵循猫的规律,不知钻到了燕园中哪一个幽暗的角落里,等待死亡的到来。如今,天地虽宽,阳光虽照样普照,我却感到无边的寂寥与凄凉。回忆这些往事,如云如烟,原来是近在眼前,如今却如蓬莱灵山,可望而不可即了。

(7)对于我这样的心情和我的一切遭遇,我的二月兰一点也无动于衷,照样自己开花。今年又是二月兰开花的大年。在校园里,眼光所到之处,无不有二月兰在。宅旁,篱下,林中,山头,土坡,湖边,只要有空隙的地方,都是一团紫气,间以白雾,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

(8)这一切都告诉我,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我想学习二月兰,然而办不到。不但如此,它还硬把我的记忆牵回到我一生最倒霉的时候。在十年浩劫中,我被抄家,被打成了“反革命”。正是在二月兰开花的时候,我被管制劳动改造。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每天到一个地方去捡破砖碎瓦,还随时准备着被红卫兵押解到什么地方去“批斗”,坐喷气式,还要挨上一顿揍,打得鼻青脸肿。可是在砖瓦缝里,二月兰依然开放,怡然自得,笑对春风,好像是在嘲笑我。

(9)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成了“不可接然者”,几年没接到过一封信,很少有人敢同我打个招呼。我虽处人世,实为异类。

(10)然而我一回到家里,老祖、婉如她们,在每人每月只能得到恩赐十几元钱生活费的情况下,殚思竭虑,弄一点好吃的东西,希望能给我增加点营养;更重要的恐怕还是,希望能给我增添点生趣。我的小猫憨态可掬,偎依在我的身旁。她们不懂哲学,分不清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视我为异类,她们视我为好友,从来没有表态,要同我划清界限。所有这一些极其平常的琐事,都给我带来了无量的安慰。窗外尽管千里冰封,室内却是暖气融融。我觉得,在世态炎凉中,还有不炎凉者在。这一点暖气支撑着我,走过了人生最艰难的一段路,没有堕入深涧,一直到今天。

(11)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

(12)到了今天,天运转动,否极泰来,不知怎么一来,我一下子成为“极可接触者”。到处听到的是美好的言词,到处见到的是和悦的笑容。然而,一回到家里,我的老祖到哪里去了呢?我的婉如到哪里去了呢?还有我的虎子和咪咪到哪里去了呢?世界虽照样朗朗,阳光虽照样明媚,我却感觉异样的寂寞与凄凉。

(13)我感觉到欢,又感觉到悲。

(14)我年届耄耋,前面的路有限了。然而在离开这个世界以前,我还有一件心事:我想弄清楚,什么叫“悲”?什么又叫“欢”?是我成为“不可接触者”时悲呢?还是成为“极可接触者”时欢?如果没有老祖和婉如的逝世,这问题本来是一清二白的。现在却是悲欢难以分辨了。我想得到答复。我走上了每天必登临几次的小山,我问苍松,苍松不语;我问翠柏,翠柏不答。我问三十多年来亲眼目睹我这些悲欢离合的二月兰,她也沉默不语,兀自万朵怒放,笑对春风,紫气直冲霄汉。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散而神不散”是本文的突出特色。“形散”体现在文章漫谈身边琐事,泛论人情世间;“神不散”体现在选材看似散乱,却统一在共同的主题之下。

B.文中第(11)段说“我感觉到悲,又感觉到欢”,这里的“悲”是因为作者遭受迫害;“欢”是因为作者在家中得到慰藉与温暖。

C.作者借二月兰表达情感,这种情感与《赤壁赋》中“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情感一致,都是慨叹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短暂。

D.季羡林先生是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本文很能体现他的语言风格,淳朴恬淡,天然本色中蕴含了典雅之美,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风格。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手法赏析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准确把握文本内容中的手法,将选项内容与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的比对和分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内容的考查,也有技巧的考查。C项,“慨叹大自然的永恒和人生短暂”理解有误。根据对文本文意的理解,文章主题是要坦然对待世事沧桑变化,坚强、豁达地面对人生。

2.文中画线句两次用相同的文字描写了二月兰,请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答案】第一次是介绍二月兰的形象,写出二月兰虽然不择地而生,非常普通,但却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二次表现了二月兰的顺其自然、无悲无喜的性情。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二月兰的勃勃生机和非凡气势。两次出现,运用间隔反复的手法,起强调作用,表现出作者对二月兰认知的变化,由草木及人,体味人生,形成内容和结构上的照应。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句子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明确文本中常见的手法,文章的艺术手法实际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散文中较常见的从篇章的角度是抑扬的运用、以小见大的运用和对此的运用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讲一般为抒情、议论、描写、叙述等多种方式运用,从表现手法上看主要是对比、衬托等,从文句上看主要是修辞,比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手法,然后集合文章进行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最后明确效果。例如本文中用两个相同的部分来写二月兰的形象,考生首先要结合其出现的文本位置,准确把握其形象上的表达效果,例如第一次描写是为了突出其顽强的生命力形象,第二次描写根据原文内容:二月兰是不会变的,世事沧桑,于她如浮云。是在写其面对世事的无欲无求的形象特点。两次描写旨在突出二月兰的品格。另外考生要注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小花开得淋漓尽致,气势非凡,紫气直冲霄汉,连宇宙都仿佛变成紫色的了”,综合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体现二月兰的坚韧的品格特点,也为了写人物品格做辅助作用。

3.文章以“二月兰”为题,第五段却用主要写了亲人和猫,这样安排是否合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①合适。内容上,写亲人和猫营造出了温馨的家庭氛围,表现了作者对家庭温暖和团圆的思念;亲人、小猫与二月兰有难解难分的关系,进而表达了作者对二月兰的深厚情感。此处叙写人事,服务于文章整体借物喻人的手法。结构上,这些描写是情感中的“欢”,与下文写失去亲人和小猫后的凄凉与寂寥形成对比,进一步表现了虽然世事沧桑变化,人生悲喜交加,但我们要像二月兰一样坦然对待,坚强、豁达地面对人生。这样安排易于引发读者思考,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文章行文缜密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具体的写作意图的探究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研读文本内容,争取用文本内容加自己的理解进行组织答案。本题题干问的是:文章以“二月兰”为题,第五段却用主要写了亲人和猫,这样安排是否合适,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主要源自第五段在文本中内容上的作用,结构上或情节结构上的作用。从内容上写亲人和猫主要体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因此为作者的抒情做服务。从结构和情节上,写亲人和猫是以生活化的内容和情感,此处写的是“欢”,是指在那个特殊年代里作者的乐观和豁达,与作者写“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推动了散文情节的发展,也完善了散文的结构,使得结构更加严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生死之间

雷抒雁

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地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

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应声。我急忙走进里面的房间,看见妈妈躺在地上呻吟着。我扑过去,一把抱住她,想让她坐起来,问她怎么了。她只是含糊不清地说着:“我费尽了力气,可是坐不起来。”我看着床上被撕扯过的被单,看着母亲身上揉皱的衣服,知道她挣扎过。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这个曾经十分坚强的生命,怎么突然变得如此脆弱!

⑦可是,无论如何,我明白了那个下午失态的全部原因。一根无形的线——生命之线牵扯着我的心。我的心如紊乱的钟摆,失去了平衡。我以从未有过的急切,想回到妈妈的身边。也许,只要她的手抚摸一下我,或者,她的眼神注视一下我,我心中失控的大火就会熄灭。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我猜想,一个人的理论生命也许很长,它就是这样一部分一部分地被失去亲人、失去情感分割,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

⑧医治心灵伤痛的唯一处方就是“忘记”。可是,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让理性的棉纱,一点一点吸干情感伤口上的鲜血。

⑨我想起了一则关于死亡的宗教故事。有一位母亲,她抱着病逝的儿子去找佛,希望能救活她的儿子。佛说,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你的儿子死而复生,解除你的痛苦:你到城里去,向没有死过亲人的人家要一粒芥菜籽给我。那位被痛苦折磨得愚钝了的女人马上去找,可是她找遍了全城,竟然没有带回一粒芥菜籽。因为,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

⑩痛苦,需要学习吗?是的。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可护,不经意间就调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⑪不过,你得忍住泪水。

(摘自《名家散文集》,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C项,“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纯属臆断,无中生有,依据“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可知他们只是为了衬托了,表现我难以走出失去母亲的痛苦心境,不能说“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故选C。

5.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①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了难以愈合的伤口;②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③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

【解析】本题考查对全文情节的概括能力。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第①段引用墨西哥作家的话,说死亡是“彻底结束生命”,并引出第②段“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写母亲的去世,第③段“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写母亲去世给我带来的伤痛,第④段“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接着母亲去世给我的伤痕无法愈合;这四段内容相关,可划分为第一个层次:①~④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第⑤段“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写回忆母亲去世前我的心绪,第⑥段“可是一切挣扎都没有用,母亲左边的身子已经瘫痪了,无法坐住。她痛苦,无奈,无助得像个孩子”回忆母亲生病的挣扎和病情严重,第⑦段“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写母亲去世,这三个段落内容相关,可概括为第二层次:⑤~⑦段追忆怀念母亲;第⑧段“对于亲人,要忘记又谈何容易!只好寻求书籍,寻求哲人”写作者寻求“医治心灵伤痛”的办法,第⑨到⑪段写宗教故事给作者的启迪:“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这四段内容相关可概括为第三个层次:⑧~⑪段找到疗救心灵伤痛的方法。

6.文章题为“生死之间”,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探究作者面对亲人去世的深刻感悟。

【答案】(1)母亲两天之间从“生”到“死”,体现生命的脆弱。(2)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展现亲人之间难以割舍的亲情;(3)生死相隔的痛苦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要学会“钙化”痛苦。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探究作者情感意蕴的能力。探究题要注意有“我”有“思”,探索追旨。学生答题不可脱离文本、不可消极,要多角度考虑问题,敢于陈述自己见解,言之成理。解答此题,考生须依据文本,筛选出能体现作者面对母亲去世感悟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出答案。第七段“仅仅两天之后当妈妈咽下最后一口气,永远地离开了她生活了81年的这个世界的时候”“生命最终变得短暂了。那些关于生与死的说教,曾经让我厌恶过,现在却像必不可少的药物”,母亲很快去世且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让作者从母亲从生到死的事情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和脆弱;第二段“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第三段“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第七段“我觉得,我生命的很大一部分被带走了,随着她走了”等句子写作者在母亲去世后,难以忘怀母亲,每天在屋子里找寻母亲,觉得母亲去世给自己留下了伤痛,让自己的生命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带走了,表现了作者对去世母亲的怀念和难以割舍之情;第九段的宗教故事,启发作者思考“世上根本没有没有失去过亲人的家庭。佛说,你要准备学习痛苦”,第十段“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写了作者学着“钙化”痛苦,自我疗救逝去亲人(母亲)的伤痛,学着让痛苦成为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