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格总在人间 的第817篇原创 我之前不建议大家炒股,现在改口了,原因都在下面这个视频里。 可以从这个视频引申出来一个道理。 就是人这辈子如果想得到很多,那么拓宽行为边界是必做的事,不可避免,而且拓宽行为边界的过程里必然伴随阵痛,阵痛同样不可避免。 所以一个人的成就大小,认知高低,完全取决于你承受阵痛的能力,以及如何从阵痛中反思并迅速恢复。 就拿炒股来说。 第一种情况是小白砸进去一大笔钱,亏掉,久久不能翻身,这是很多老股民的血泪教训。 第二种情况是干脆不参与,不入市,所谓的不炒就跑赢99%的人,因为炒股的人大多都在亏。 抛开以上两种无脑参与和干脆不参与,我建议的选择是当你非常年轻月薪3000的时候开户,可能最初只投个1万块钱,在里面穷折腾,看自己能把这1万块折腾到什么地步,反正不管怎么缩水,坚持不下牌桌。 等10年后你月薪比如说2万了,你已经把炒股的学费交过了,这时候你在股市里驾驭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甚至更多,风险就要小不少。 所以大家发现普通人最容易犯什么错误了没? 要么,心血来潮一把梭哈,全部积蓄亏掉半数,把自己整得死去活来不说,还怨天怨地从不反思。 要么,干脆敬而远之,不参与不犯错,可是也错过财富指数增长的机会。 前者就像是“速胜论”,后者像是“投降论”,都不是积极的思考方式。 我更崇尚“持久战”: 前期以极小的代价换来宝贵经验教训,慢慢的当你认识提升,自家血槽也厚了,信息和资源也丰富了,再通过胜利成倍赚回来。 我儿子现在初三,有一次散步我和他聊起这个话题,就说等几年后他18岁成年,会立刻去开个股票账户,给他一点钱自己折腾。 除了炒股,创业恋爱之类也是一样。 我希望他在大学毕业之前就用很小的代价,把很多人40岁50岁都没有经历过也没想明白的事,都经历了,想明白了,带着相对还算成熟的思维方式进入社会。 不要学他爹我,我大学毕业其实只是一个高配版的高中生,啥也不懂,在社会上花了很长时间撞得头破血流,虽然后面靠自己悟出来一些道理,但是大把时间也过去了,就很遗憾。 所以说,互联网上那个金句“人永远赚不到认知之外的钱”,是有道理的。 认知之外的认知从哪里来?别人告诉你就算得到认知了吗,并不是,认知只能从折腾中来,从来没有折腾过就不可能收获高阶的新认知。 比如谁都知道炒股不能追涨杀跌,请问10月8号、9号那两天,跟着舆论冲进A股追涨,又在之后急跌那两天慌忙割肉的人有多少?简直不要太多。 没办法这就是人性,说起道理来都懂,一操作就冲动,就欲罢不能。 所以,“持久战”提倡的(1)尽早投入,(2)小规模投入不下牌桌,(3)损失后反思总结,这3点缺一不可,尤其是反思总结。 有人中了一枪会复盘自己冲锋的姿势不对,争取下次避开火力,但有人中枪只会抱怨子弹不长眼睛自己运气不好。 当然了,是不是按我说的这些,就一定可以达成目的赚到钱? 也不一定。 不过我相信另外一个金句,就是“模糊的正确也好过精确的错误”。 模糊的正确未必能马上看到结果,但是方向没问题,拿到结果就是迟早的事,精确的错误恰恰相反,过于精确会对条件要求太苛刻,往往事与愿违。 什么叫“精确的错误”?我举个例。 很多家长帮孩子高考填志愿,喜欢找人问,什么专业未来最好就业?他们企图找到一个精确方向,只要进到该专业稳妥拿到学历,孩子就有个饭碗了。 这种饭碗有没有,也许有,但是很少很少,要不然,该怎么解释今年毕业找不到工作的这几百万大学生呢,他们当初的志愿全都报错了么? 很显然,并不是。 真正原因是“专业选好,就业能有保障”这个结论,需要太多前提条件了,比如经济形势持续向好,比如热门行业不发生萎缩,而这些没有谁可以保证。 前提条件一旦变化,当初看起来精确的安排,立刻会变成精确的错误。 记得马斯克有次接受采访时就说,科技进步太快了,两年之后的工作岗位都还没发明出来呢。 所以,家长不如采取“模糊正确”的策略。 比方说我自己,我也不知道儿子未来会学什么专业,他想读到什么学历,不知道他会不会喜欢炒股,炒股能不能赚钱,不知道他会创业还是打工,啥时候创业往哪个方向创业,我啥都不知道,前面完全一片模糊。 但是没关系。 我一直鼓励他不断尝试新领域,鼓励他试错,提醒他总结,让他学会打持久战。 我教育他具备一个成事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比如抗挫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比如团结别人的能力,比如发现机会的能力。 具备了这些素质,谁都拿不走,他未来迟早可以找到一件事自己喜欢且擅长还赚钱,这就是“模糊的正确”。 我是格总,前华为销售;前投资公司总监;《职场的逻辑》书作者;影响120万人的职业规划咨询专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