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剖析吴发军诗歌《雨夜》

 新诗馆 2024-11-15

​雨夜

文/吴发军

幽居,我与雨的喧嚣

隔出一道思想的窄巷。微弱的光晕

颤栗着抵御暗夜的来袭,雨滴相逐

于碰撞间,似将江河的澎湃情节

在微小的身躯里悄然安设

往昔的朗日,被怎样的巨斧斫削

隐匿于阴影?雨幕之下

记忆的幽径蜿蜒,定有失落的魂灵

在风雨中飘荡,我欲探身这湿冷的迷宫

向那踽踽独行之人低语,且在这暂避

休要在无星的雨夜匆忙觅归

这雨,真切地濡湿此刻的世界

明朝却将化入虚渺的途说

我恍惚看见,它叩击枝桠

似为沉默的树木装上白色的羽翎

倘若我们能够幸福的活着,谁愿意

去挖掘苦难,把它如圣物般

陈列于灵魂的高坛,反复端详?


《雨夜》剖析

这首诗以雨夜为背景,构建出深邃而幽微的情感与思考空间。

开篇描绘幽居情境,“我与雨的喧嚣隔出一道思想的窄巷。微弱的光晕颤栗着抵御暗夜的来袭”,通过雨的喧嚣与室内微弱光晕的对比,勾勒出雨夜的静谧与不安交织,也暗示内心在外界环境冲击下的退守与思索。“雨滴相逐于碰撞间,似将江河的澎湃情节在微小的身躯里悄然安设”,此句极妙,把雨滴的动态与江河的磅礴相联系,以小见大,赋予雨滴宏大的力量感与使命感,拓展出无限的想象空间。

随着诗意推进,“往昔的朗日,被怎样的巨斧斫削隐匿于阴影?”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消逝发出疑问,借助“巨斧”这一意象,传递出对时光易逝、美好不再的怅惘与困惑。“雨幕之下,记忆的幽径蜿蜒,定有失落的魂灵在风雨中飘荡”,视线从自身拓展到更广阔的雨幕世界,想象在风雨中有失落的魂灵,体现出诗人的悲悯情怀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悟,而“我欲探身这湿冷的迷宫,向那踽踽独行之人低语,且在这暂避,休要在无星的雨夜匆忙觅归”,进一步表达出对他人(或自己内心深处另一个孤独的自我)的关切与慰藉,在风雨中给予温暖与陪伴的渴望。

“这雨,真切地濡湿此刻的世界,明朝却将化入虚渺的途说”,雨在这里成为现实与虚幻的连接点,强调当下的真实感受与未来不确定性的矛盾,蕴含着对时光流转、世事无常的喟叹。“我恍惚看见,它叩击枝桠,似为沉默的树木装上白色的羽翎”,此句从听觉(叩击)到视觉(白色羽翎)的转换,将雨与树枝的互动诗意化,给画面增添灵动与奇幻色彩,也暗示即使在风雨中仍有希望与美诞生。

结尾“倘若我们能够幸福的活着,谁愿意去挖掘苦难,把它如圣物般陈列于灵魂的高坛,反复端详?”笔锋一转,从对雨夜景象的描绘与情感抒发,上升到对苦难的思考。表明人们并非主动寻求苦难,而是生活中的苦难难以逃避,被迫去面对、审视,深刻地揭示出人性在幸福与苦难之间的无奈与挣扎,使诗歌的内涵从个人的雨夜幽思上升到对普遍人生境遇的哲理探寻。


作者:吴发军,90后,贵州人,偶尔写诗,写评,编微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