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还没入坑文博的时候,我也曾经傻傻的以为上海基本没有出土过青铜器,博物馆能有啥青铜重器,后来当然就知道自己的无知了。上海除了有点史前文化遗址及其出土文物之外,在中国整个绚烂的青铜时代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因为那个时候的上海有一大部分还没从水下漂浮上来呢。但是中国的近现代百年史却一定离不开上海。 正是这百年的历史造就了上海,动荡屈辱的历史里,上海有着国际商埠、租界、相对稳定的环境,从而积聚着大批的豪绅、企业家、资本家以及军阀,他们中不乏文物爱好和收藏者,因此上海自然也就成了各地出土文物的重要集散地。这就为建国后上海博物馆的建立奠定了文物来源基础。 上博馆藏的青铜器主要是两个来源,一是社会各界以及境内外爱国人士的捐赠,比如著名的大克鼎、大盂鼎(现藏国博)都是潘达于女士的捐赠,现在上博的展牌里都会写上捐赠人姓名;第二来源是冶炼厂的拣选,尤其夏、商早、中期的器物基本都是冶炼厂拣回来的。当时上海有着华东六省最大的冶炼厂,全国各地的“废铜烂铁”都拉过来,我们不知道在当时那个大炼钢的时代里还有多少青铜器由此变成了废水。这又让我想起大名鼎鼎的何尊也是从收费站里捡来的。 也正是因为上博馆藏的这些器物都是传世品(捐赠和拣选),没有出土信息,所以在断代上只能根据器物的器型、纹饰以及铭文和工艺等等。难免会有需要更新的断代信息,比如之前断代为商晚期的父乙觥在新馆里已经更新为西周早期了。 但这一点并不影响上博青铜器的完整时序列,上博的青铜器从夏代开始,历经商、西周、春秋和战国等各时代,并且各种不同的器类都有典型器物收藏(尤其西周长篇铭文的青铜重器),从而构成了非常完整的时序以及品类体系,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中国古代历史和艺术双重价值。目前国内似乎还找不出青铜时序如此完整的第二家博物馆。 杠精不要提国博,懒得辩。也不用说唯二的两个青铜器博物馆,一个最大特色是西周,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整个西周史;另一个更多特色在春秋和战国,哦 也有西周,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序列,晋侯墓地,长篇铭文的晋侯酥钟16个,其中14个在上博哈,这还得靠马承源先生的慧眼识宝啊,否则就流失海外了。逻辑上最有完整时间序列的是豫博,因为有二里头,郑州商城以及殷墟,和西周、东周的重要历史,但是豫博比较缺历史价值极为重要的长篇铭文青铜重器。所以这么捋下来,上博若称第二,那谁第一?作为一个野生青铜器爱好者,以上这些博物馆我都喜欢,也都走过,只是解释下为何个人认为这个时序最为完整。 现在新馆的东西也只不过是其库房里的一部分而已,库房里还有很多宝贝,我好希望能把库房里的东西和现在展的轮着展,常换常新嘛。希望这个想法能实现。这篇先整理下夏商时期的,从青铜时代的发展和演变过程看,商早中和晚期其实差别挺大的,夏晚和早中商是马承源先生定义的萌芽和育成期,而商晚期到西周早已经是鼎盛期(具体可见之前整理过的学习笔记)。但我这里简单省事就按朝代分了,反正看得多了,再不懂也能直观的看出一点差异来。 都知道饕餮纹,但是每一个兽面纹其实都是有差异的啊,比如角的部分,可以是T型角,内卷角、外卷角、瓶型角、牛角、虎耳、甚至还可以是一条小龙形成的角,尤其到了鼎盛的商晚期,兽面纹的角型大大丰富从而也带动饕餮纹样式的丰富多彩,在整个兽面纹构图中和其他部位也出现大小比例的变化等等。还有躯体 、眼睛、尾巴,也可以是分解的躯体啊,这些纹饰的变化恰好也都悄然对应着不同时期的特征。所以若看懂了这些,基本都能简单断代了(当然纹饰断代算相对比较难一点的,最简单的就是器型及其构件诸如耳、足、柱啊之类的)。好了,来看实物吧。这里全是新馆边柜上我觉得有意思的实物,独立展柜的很多人会整,我就不用整了。会看的话边柜都是好物。 这个是从即将被融掉的一堆废铜中捡回来的,足已经没了,现在看到的三足是后补上去的。造型特别,管状流且上还有两方折小饰物,器颈部有弦纹和小点乳钉纹(实心连珠纹),这是夏代青铜明显特征之一。管流爵并不多见,随后的二里岗时期没出现过,只有盘龙城有一件类似的,但形制还是明显差异的,所以这件应该是独一份的。 这件爵颈部饰有纹饰,只不过眼睛较为突出,角和躯体似乎只有阴刻的极细线条,可能是最原始的兽面纹形态。而眼睛则是后来青铜器纹饰中常见的臣字目。 云纹鼎 商早期 这件器物在老版本的书里断代是夏晚期,现在新馆是商早期。可能确实更像商早的器物。早期的鼎除了也是锥形足之外,最大的特点是两耳三足却四点,因为范铸技术的原因,早期鼎的一耳都和一足是一条线,这样就只有四个点,到后期才变成5个点,那样稳定性也明显增强了。 这种只有细线刻画,但是已经带有整体性了,只是差点具像的意思。上栏一圈连珠纹,早期特征明显。盘龙城也多见这种只有细线刻画的兽面纹。 这件觚原来是断代商晚期的,现在更新成商中期,腹部和圈足上部都饰有外卷角兽面纹,圈足下部饰长鼻兽面纹,纹饰紧密,无地纹,其形制和纹饰特点多见于殷墟早期。殷墟早和商中偏晚段本来应该也有重合点,所以断代难度就明显加大了,所以这件本来断代为晚期的更倾向于商中期了吧。而且我觉得这件觚明显也没有商晚期的那种细长,所以中期可能更切合。 这是典型的中期器物了,颈部躯体极长的内卷角兽面纹,腹部硕大的火纹,涡纹在后续几百年的时间里多作为带状纹饰图案之一。 斜角云纹觚 商中期 这件原来断代为商晚期,而且称之为杯,现在断代为商中,并为觚。纹饰很简单,口沿斜云纹,圈足两圈连珠纹,称为觚更合适一点吧。不过造型却还独特,带鋬的觚不多,商早的盘龙城也出过一件带鋬的觚。 羊乙爵 商晚期 极少以龙纹为主题纹饰的爵 流和尾均饰蕉叶纹,内填云纹,颈部三角纹,器身腹部饰曲折角兽面纹,且躯体和爪做分离型,不相连贯。这种独特的肢解兽面纹构图是商晚期才出现的。兽面纹浮雕面还饰以雷纹,鋬内刻有铭文家。猪在古代有多重要,来看看家字怎么写就明白了。 侈口,收颈,鼓腹,圈足稍外侈,典型的商晚期觯的形制。颈饰有三角纹,内填雷纹,圈足亦连续雷纹。这件器独特之处在于其腹部饰四个大的四瓣目纹,中间目纹突出,周围刻四瓣花。四瓣目纹多为带状装饰纹,作为主题纹饰极其少见,目前施于尊或觯上的也仅数件而已。口沿处铸铭文,应为器主名。 口稍侈,颈、腹、圈足连成一体,圈足的每一面置一凹口,四角及中间均饰扉棱。口沿饰对称鸟纹,腹部饰角为龙形象的分离兽面纹,鸟纹、龙纹配置全了,细密雷纹作地纹,并且主题纹饰的浮雕上也以雷纹填充。方彝一般成对出现,此方彝也是两,不过盖均丢失。 刘鼎 商晚期 此鼎颈部收缩,鼓腹下垂,是殷墟后期青铜鼎的新式样。颈部饰回首长体鸟纹,腹部跟上刘鼎一样饰有突出外卷角的兽面纹,目小,身躯长条横带型。此器图案精美,纹饰层次鲜明,已是商晚期典型的三层花形式。 兽面纹顶鼎 商晚期 带鋬的鼎不多见 这兽面纹看着是典型的早中期式样,不过束颈垂腹和柱形足这些都是商晚期的特征。带鋬 无耳,形制较为特别的鼎。 商晚期出现的一种新式样的尊,觚型尊。器壁厚实,自口部至圈足有扉棱,且上脊棱沿出器口,显得器型更为高大。颈部蕉叶纹,内填倒置内卷角兽面纹,下沿为对称鸟纹,腹部外卷角兽面纹,圈足曲折角兽面纹。这两种纹样的组合是殷墟常见纹样组合,且曲折角兽面纹常位于器物下方。纹饰范铸极为精密。圈足内壁铸銘文三字,鸟父癸。鸟为氏族徽,常见于甲骨卜辞中,传世的也有多件鸟族器物。 也是典型的鸟 龙 兽面组合,上面是对称和相背的鸟纹,中间外卷角突出的分离兽面纹,圈足两两相对龙纹。纹饰也是很精细。 龙形磬 也可以称为豕磬(湘博就是这么称呼的) 这种形制的磬全部出土于湖南地区,是龙还是猪全在你认为。毕竟我们最早的龙也是玉猪龙嘛。 最后还是上个独立展柜的吧,因为他实在太美了 ,就是小臣系方卣 方卣本也较少 盖为四阿屋顶式直沿形,盖上有四阿形钮,盖面有早期复古的线条兽面纹。器作方口,短斜肩。器腹深直,微微内收,圈足外撇。其两侧设提梁,左右两头有圆雕兽首,器身装饰的兽面纹路圆睛凸起,整器显得威严而端庄。他不是商晚期流行的三层花模式,而是以兽面纹为主体,多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这种具有层次感的高浮雕纹饰既神秘又充满美感。 能看到这里又实属不易,这只是夏商部分中的一部分,上博库房里还有好多精品,真的希望都能轮着出来溜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