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禅是研究心的一门学问,《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心的诸多特性,尤其是创造性地把心的能力分为四种力并详加分析。那么心到底是什么呢?我在《心与世界的关系》一章文末作了一个总结:“从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个能感知世间因缘、能生起万法的那个东西。”有朋友有困惑,他问这个心和我们人身上的肉心是一回事吗?这个疑问有很大的普遍性,所以我专门写了这篇3000字的文章来回答这个问题,文章揭示了禅所说的心,究其本源,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佛性(觉性),佛性(觉性)又是什么,为什么禅学说即心即佛,所谓证悟空性本质又是什么,在这篇文字里都会有比较详细的分析,可能和传统的观点很不一样。我把这个观点加在《心与世界的关系》里并新设了一节“心为何物”。 另外,有同学问禅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我认为,禅两者皆非,禅超越了精神决定物质,或者物质决定精神这种冲突的二元论的观点,禅最关心的是心与整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且从更高维度看,它们是和谐不二的。我把这个观点加在《心与世界的关系》的第二节“道由心创”的文末。 《心与世界的关系》一文作了很多文字的调整,新增了一些内容,包括以上两个观点。我把新修改的《心与世界的关系》(最新增强版)放在本公众号文章的最后,以方便大家一次性完整阅读。 心为何物 行文至此,分享了许多我所领悟的关于“心”的见地,是时候总结一下心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王阳明总结得简单明了:“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更系统一点说,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这些?原因是我们有心,换句话说,让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的隐藏在背后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心。对心的这种认识,其实还很初级,六祖开悟时说心之自性:“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万法”,以我的理解,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本身。从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个能感知世间因缘、能生起万法的那个东西。也可以有用“体用”这种关系来来描述心,“体”是指本质、本源、自性或者“本来面目”等,“用”是指功能,我来下一个特别简洁的定义:心之体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万法。 有同学有困惑:我说的这个心,就是身体里的那颗肉心吗?其实并非如此,禅所说的心,究其本源,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佛性,所谓“即心(性)即佛(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佛性,我们才能透彻地理解心到底是什么,我下面解释一下,可能比较抽象。 人类天生就让拥有一种神秘的禀赋或者说能力,这种能力非常强大,人类因此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能够发明创新,从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这种能力由何而来,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自古以来,全世界的智者们都在苦苦思索答案。据现代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老祖宗----生活在东非的智人在距今约七万年前,发生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基因突变,认知能力出现了革命性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突然“变聪明”了,智人因此在地球上迅速崛起,从东非出发进军并征服了全世界,包括全世界别的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等,以及各种动物例如之前称雄的狮子老虎等,一举从食物链的中层跃升到最顶端,人类的天生的那种神秘的能力是否与七万年前的那次进化有关?不知道,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是科学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基督教的答案简单明了,它把人类的这种能力称为“灵性”,宣称是由上帝赐予的,佛陀的思考非常不同,他深刻地研究人类的这种能力的本质,然后进一步抽象化理论化,把这种能力的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称之为“佛性”,又叫“觉性”、“如来藏”等,我更喜欢称之为“觉性”,佛陀认为,每一个人天生就拥有“觉性”,你我所拥有的觉性,和佛陀所拥有的觉性,是完全一样的。觉性从哪而来?佛陀认为,觉性亘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像天上的明月,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条江,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条江都能完整地倒影着天上的明月,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觉性。 觉性非常强大,它的强大体现在哪呢?佛陀证悟后发现,世间上所有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随着这些因缘(条件)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改变,甚至消亡,事物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空性”,我们的觉性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透彻理解事物的这种特性,它能够深入考察事物是由什么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事物的性质又是如何发生改变的,从而总结规律把握本质,更进一步,它还可以聚合新的因缘,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修证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证悟空性”,所谓证悟空性,以我的理解,就是指证悟人的觉性对万物空性的透彻理解!换一种通俗的说法,我们人天生就有一种神秘的能力,基督教叫“灵性”,佛陀叫“觉性”或者“佛性”,这种能力非常强大,这是真的吗?到底有多强大?大家有疑问,那么我们就通过亲身实践来证明一下吧,所谓“证悟空性”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这样一种解释,和很多深奥莫测的解释不一样,可能是最直接的,但是正是由于最直接,我觉得可能是最接近本质的。 你我的觉性和佛陀的觉性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佛陀远比我们有智慧呢?佛陀指出,我们的天性中还有很多愚痴的东西(又叫“无明”),例如我们认为事物是能够独立存在的,美好的事物应该永远存在等。觉性如天上的明月,而无明,就象厚厚的乌云,遮掩了明月的光华。我们证悟空性的过程,就是持续地洞察“无明”的本质,从而不断地削弱它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觉性才能越来越完美地表现其巨大的能力,就像随着天上的乌云不断被吹散,我们看到的曼妙夜景才会在月光下显得越来越明亮。 人的这种觉性与心有关,为什么呢?大家在想:人的觉性在哪呢?感觉上应该在人的身体里吧。我们思考的时候要用脑,那么是在人的脑子里吗?又有人发现说当我们沉思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心情沉重,有时候又觉得心花怒放,那么莫非是在心里?但是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心不过是一种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一个人由于疾病被切除了心脏,依靠人工心脏依然可以生存,说觉性在人的心里好像也有问题。那么觉性到底在哪呢?其实,佛陀说的觉性,无处不在,或者说所在皆是,如果非要说在人的身体里,那么你说它在头上、眼里、心上或者手里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说它在心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他的弟子一种修炼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重要,就是通过静心坐禅,体察心里各种念头的生灭,洞察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以此证悟佛法,因此,我们说觉性在人的心里,和这个法门的普及有直接的关系,后来禅宗更进一步,把心与佛等同起来,说即心(性)即佛(性),六祖的禅法核心就是过修炼心性来达到证悟佛性(觉性),其他一切形式的修炼方法他都认为不重要,他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他说佛与众生的区别是心的迷与悟的不同,仅此而已,所以有一种说法,六祖之前,佛在西天,六祖之后,佛在心里。 前面说到,人类的觉性透彻地理解万物的空性,通过深入因缘,它能洞察本质,总结规律,还能创新全新的事物。它的这个能力和我之前总结的心生万法的四重内涵是一致的,所谓“心生万法”,更准确来说是“觉性生万法”。我把心定义为:“心之体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万法。”,更准确地来说也是觉性的定义。我把心的能力分为愿力、专注力、洞察 力和创新力,更准确来说是觉性的四种能力。我总结了证悟空性的三种方式,换个角度看就是锻炼觉性的这几种能力,第一种方式比较传统,和“专注力“关系较大,第二种方式锻炼的是创造新事物的“创新力”,第三种方式 锻炼的是洞察本质总结规律的“洞察力”。世间各种禅法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心力禅我觉得可能是最直接的一种,它抛弃了一切繁琐论证,直指人心,“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创业投资,即是禅修”,我们通过在工作生活实践中不断练习,心力会越来越强大,我们对空性的领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我们的人生也会越来越有价值,这样的一条终极觉悟之路,对个人、对社会都意义非凡。从这个意义来说,心力禅这样一种法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修上,我觉得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李国飞 心与世界的关系(最新完整版) 六祖所创立的禅高度强调心的作用,心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个问题类似哲学的认识论,它探讨的是人在认识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的规律以及改造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心是如何起作用的。结合心力这个概念,我系统地谈谈我的看法。 1.心生万法 “心生万法”是佛法的重要见地,可以说是佛法认识论的基础,但这个见地由于太抽象很容易被人误解。我们不妨先来参一参心学宗师王阳明这则著名的“岩中花树”的故事。 王阳明和一位朋友来南镇旅游,他的朋友指着岩石中的一棵花树问他:“你说过'天下无心外之物’,但这棵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说:“你没看这棵花的时候,'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这棵花的时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道这棵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从禅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通过所见我的心可以感知这朵花(感知这朵花还有很多种别的方式,例如耳朵听到别人提过它,鼻子闻到了它的香味等),此花因此就颜色明艳地长在了我的心里(“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如果我未能感知这朵花,这朵花再美丽,我的心里也没有它(“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想象一下在亚马逊丛林里,一朵美丽的野花在静静地盛放,从来没人见过它,它没能长在任何人的心里,那么这朵野花是真的存在吗?这朵花当然是真实存在的;人类诞生不过几万年历史,在这以前,无数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它的真实存在当然更是和人没有任何关系,这个案例说明客观世界是不依赖我们心的感知而存在的。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并不是说离开了心,物就无法存在,或者说天地间从来就有一个神秘莫测、不可言说的主体,勉强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心”,它创造了这个世界,而是说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世界(天下),这个世界是由他的心的感知而形成的,每个人的世界有大有小,我们之所以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为了通过读书行路增长心的感知的宽度,从而扩大我们的世界,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一重内涵。 再看另一则著名的公案,两和尚看到风吹幡动,一个说是风动,一个说是幡动,六祖说“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公案不是说心有某种神秘的力量能让风动或者幡动,而是说,当我说风动或幡动的时候,是由于我的心通过近距离看见感知到了,也就是心动了,我的世界里因此风飞幡动,如果我的心没有感知到,例如看不到它,也就是心没动,风再动,幡再动,我的世界里还是风幡全无。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我们可以把心想象成一台相机的镜头,只有这个镜头“看到”了并咔嚓一下,眼前的物体才能记录下来并存放在相机的一片储存卡里,储存卡里存放的所有照片相当于一个人所感知的世界。 让我们继续更深入地思考,上文说了客观世界是不依赖我们的感知而存在的,此刻,让我们看一眼这个客观世界,比如你朝热闹的大街看一眼,你所看到的真的是完全“客观”的吗?人第一反应都会说,那当然啦,怎么会有疑问呢,但实际并非如此,比如我吧,我看到了一名丰满的美女回眸一笑,而一名宠物控小女生,注意到了一只可爱的泰迪狗在行人道上欢蹦乱跳,而一名山寨手机厂商,一看到有人掏手机出来就两眼放光,根本没注意到一名绝色美女正和他擦肩而过,几个人同时看了一眼同样的大街,但是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这个例子说明,你对什么动心,或者说你的专注力放在什么地方,你就看到什么东西,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所谓的“客观世界”,你以为非常客观,其实只是你内心由专注而产生的一个主观投射,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二重内涵。 回到心动风动这个公案,六祖之所以心动了,不仅由于他能够看到这面旗子,而且由于他正在专心地看,而不是被天空中的一只飞鸟所吸引而对这面旗子视而不见。看一眼电脑屏幕腾讯的价格走势图,不同的人其实看到了不同的腾讯,有些人看到了腾讯的基本面,他会认真分析腾讯的护城河、赢利能力、增长潜力等,这个人是一名价值投资者,有些人看到了腾讯股价和相关的衍生品价格之间的联动性,他正在努力思考套利的策略,这个人是一名量化交易员,还有人看到了腾讯买卖盘上下十个交易价格的跳动,,他一心寻思如何设计一个程式利用其中极微小的差价高速交易以谋利,这个人是一名高频交易商,等等,你内心专注什么你眼睛就看到什么,每一个人看到的腾讯都是对的,只要用心把相关研究做到极致,每一种不同的投资理念都能赚大钱。 还是以相机的镜头作比喻,内心专注于一件事情,相当于把镜头的光圈调到很大,用这个大光圈来拍照,只有焦点处的物体是清晰的,旁边的都是模糊的,这样一幅焦点清晰、周围模糊的照片,就是你所看到的客观世界。 一般传统书籍,对于心生万法的讨论就到此为止了,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深入,你我的心都对一件事情保持专注,例如一朵美丽的花,你所看到的花就和我看到的花就一样吗?当然不是,你越专注,或者说专注力越强,那么你看到的世界就越细致越清晰,就像用相机拍花,越专注相当于镜头光圈越大,用越大的光圈拍同一朵花,焦点中的花在照片中就显得越突出,而且,为了更好地研究或者说洞察这朵花的奥秘,你还可以把普通的镜头换成微距镜头,距离非常近去拍摄这朵花,那么这朵花非常微小的细节你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而且更进一步,你还可以把镜头换成显微镜,那么这朵花的肉眼都看不到的细胞壁你都了如指掌了,这是一般人根本无法想象的境界。把镜头从普通镜头换成微距镜头到显微镜头的过程,可以理解为心的洞察力显著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说不同的人看同样的客观世界,由于专注力和洞察力的差异,心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就很不一样,主要体现在深度上,这是“心生万法”的第三重内涵。 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心生万法”的第二和第三重内涵,所传导的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方法和传统的认知方法其实是非常不同的,例如,我们在工作争论的时候常会说:“你没有客观认识这个问题”,言下之意是你是主观认识这个问题,而我是客观的。实际上,这个世界确实是不依赖我们的心而存在的,因此我们说它是客观的,确实有客观世界这回事,但是,每个人看到这个客观世界后在心里所形成的画面,其实只不过是我们的心的主观投射,,哪有什么客观可言,这会带来一个严肃的理论问题,既然我们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都是非常主观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相对准确(注意:我这里用得是准确,而不是客观)地认识这个客观世界呢?我自己也思考了很久,我会引入辩证法的一些观点,例如主观地动态衡量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力量的消长以进行判断,并以实践结果作为检验,这个问题很重要但并不是今天讨论的重点,希望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一起分享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用这种认识方法思考投资也很有意思,自从巴菲特价值投资大行其道,就有教条主义者认为一个公司的价值应该可以通过某一个客观的公允的估值公式计算出来,然后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这种观点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巴菲特。实际上,无论多少完美的估值公式,那些估值参数都可以被人为地主观调整而让看似严肃的估值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样的估值哪有什么客观可言。我们看到的在显示屏上不停跳动的股票价格其实只是一个幻象,不过这个幻象是无数市场参与者无数颗心相互碰撞形成阶段性共识后所衍生的,这个幻象的形成包含了一系列非常脆弱的假设,包括基本面的、宏观面的等等,这些假设随时都可能发生改变,从而又不断生成新的幻象,这也是一种“缘起性空”。巴菲特是真正的智者,他说众人恐惧我贪婪,众人贪婪我恐惧,他早就洞察众人情绪的波动会引发股价的重大波动,或者说股价波动乃众生心动。我们研究投资到底是在研究什么?其实本质上我们研究的只是心的一种幻象,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虽然我们非常努力地从中寻找规律,但这种规律和相对稳定的物理规律、化学规律不同,作为一种解释幻象的规律,亦如梦幻泡影,需要经常根据投资环境的变化作出大大小小的调整。投资赚钱不易,越理解缘起性空、心生万法,就越能理解投资的本质。 以上三点认识仍然不是我们认识的终点,这三点是探讨我们的心与已经存在的客观世界是如何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我们的心的能力远不止于此,它还能通过分析生起事物的诸多因缘的变化,用它的创新力去构造全新的因缘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从而更深刻地改造这个世界,这是“心生万法”的第四重内涵。iPod、iPad、iPhone就是乔布斯“心生万法”的产品。在很多别的宗教如基督教里,人心是非常卑微的,它的任务只是顺从上帝的安排,而在六祖的禅里,心被提升到了极高的地位,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因缘俱足,我们的心就可以创造一切,从这个角度看,它就是它自己的主人,它自己就是这个世界的“上帝”。我从来没有看过任何其他的哲学或者宗教,赋予人心如此高的地位。 以上探讨的是“心生万法”的四重内涵,这四重内涵都和心力直接相关。总结一下,每个人所认识的世界源于他的心的感知,我们所看到的所谓客观世界其实并不客观,只是我们内心由于专注而产生的一种主观投射,心的专注力与洞察力的差异,决定了我们认识世界深度的不同,心的创新力可以创造新的事物,从而改变这个世界,从更高维度看,心即世界,世界即心,心与世界是不二的。通过对“心生万法”这四重内涵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我们的心可以是何等的强大。 2.道由心创 《洞察力》一章提到,日本人用心把禅注入工作中,化腐朽为神奇,把简单的工作提升到高妙的道的境界,本节探讨一下这种“道”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实际上,这种道的形成正是“心生万法”的重大成果。“道”其实是道家的专门术语,道家认为,宇宙中存在着一种高深莫测的永恒的类似规律或者本质的东西,不知其名,勉强称之为“道”,道无处不在但没人知道它是如何形成的,从这个意义看,我们世人只是“道”的旁观者,只能仰慕,但我们可以通过修炼用心感悟它,后来禅也借用了道家“道”这一术语,但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大的,禅的体系里并没有这样一种先天就存在的、恒定的不变的东西,所有的东西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构成的,而且不断变化,有生起、发展和最终消亡的过程,禅的“道”,可以理解成通过研究这些因缘之后,总结的阶段性的一些规律。为以示区分,我自己把禅的“道”称为“禅道”。在中国历史上,禅学和道学不断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是我认为,把它们适当区分加以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 先介绍一下茶道,日本的茶道很能体现“禅道”的精神,宋朝著名禅师圆悟克勤说过“禅茶一味”,揭示了品茶就是悟禅,但可惜的是自宋之后,中国的茶道就走向没落,时至今日,与禅的关系已经不大,现在中式品茶的典型代表是潮州的功夫茶,茶客最关心的是茶的品质,好不好喝,所谓一些规矩主要是指冲泡的一些流程,当然也有一些茶客会在茶香缭绕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而在日本,茶道的发展已经超越了品茶本身而成了一种心灵修炼,茶道的形式非常繁杂,我尝试精要地阐述一下其精华。 日本茶道从客人怀着恭敬的心情踏进茶室所在庭院就已经开始,日式庭院的设计非常讲究,一草一叶都经过看似漫不经心的精心修剪,客人沿石径来到一个小水槽边稍作清洗,以示荡涤污垢,洁净身心,一进茶室,会看到茶室里布置有代表茶道大师个人品味的字画,还有一处由大师精心准备的插花,因时而异,暗香浮动,等客人全部入席后,室内再无任何声响,除了铁壳煮水的沸腾声,由于铁壳壶底铁片经过特殊处理,因此水沸之际会响出特别的声音,如风吹竹林,又如惊涛拍岸,令人心旷神怡,之后是茶道大师为客人点茶,宾客致谢并传杯共饮,其庄严的程度,不亚于牧师主持一场小型的宗教仪式。主持茶道的大师已经不是一名简单的工作人员,他其实是一名哲学大师兼导演,在他的刻意引导下,宾客非常用心地合作,共同完成了一项即兴的隆重的行为艺术,一起追求一种超越现实、超越物质的类似“禅的开悟”的非凡境界。 有人问日本茶道的始祖珠光大师:“茶事是什么?”珠光回答:“茶非游非艺,实乃一味清静、法喜禅悦的境地。”日本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更把茶道归结为“和敬清寂”四个字,每个字都蕴含了千利休对美、对人生的深刻的领悟。日本茶道发展成了一种关注内心、追求开悟的极致体验,这种体验,不是自然而然的,而是心的极度精心的创作,而在其发源地中国,茶道其实并没有发展到这样一种境界。 日本其他“工作之道”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日本的花道、剑道等在全世界范围内被推广,哪怕是小野二郎传承的小小的寿司制作之道也深受世人推崇。禅认为禅无处不在,哪怕最不起眼最卑微的东西都完整地蕴含佛性,都蕴藏着全宇宙的全部秘密,这就是所谓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因此各个领域的匠人都对自己的工作,哪怕看起来非常平凡,都觉得非常神圣和充满敬畏,数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受禅的影响,匠人们非常重视心的修炼,相信只要持续地非常用心地钻研,就能发现规律持续创新,不断提升工作的境界。茶道、花道、剑道等等这些工作之道,并不是一种先天就存在、永恒不变、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而是他们自己用心亲自创造出来的,是将心注入的结果,追求极致,就是精进修行,越极致,越精进。心与“道”的这种关系与道家的观点非常不一样,心不再是“道”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直接的主动的创造者!这一点其实意义非常重大。 我的一个爱茶成痴的朋友说,日本的茶道非常繁琐,非常不适合中国人,中国茶道应该不会比日本茶道境界低,应该会有非常深刻的内涵,只是他还没有悟出来,我说,对呀,中国茶道当然可以有更高的境界,只是实际上,茶不过是一种植物的叶子,经人工处理后尝起来有些特别的味道,仅此而已,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中国茶道这种东西,也没什么好悟的,你要将心注入,把最深刻的哲学内涵----可能是庄子的,也可能是六祖的,也可能是王阳明的,甚至是完全自创的----,注入这杯茶中,这就是你的茶道,未来如果被大家接受了流行开来,可能就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茶道,一如千利休茶道成了日本茶道,我的朋友听了,恍然大悟。 以上介绍,其实只是想启发大家,在禅的世界里,心是道的主动的创造者,只要我们用心钻研,将心注入,我们也可以自创其道。这个“道”推而广之遍及各种领域,不仅包括日常生活领域的茶道花道,也包括工作领域的投资之道、设计之道,还包括更高深的精神领域中的哲学宗教等等。以投资领域为例,巴菲特创造了所谓“价值投资之道”,简单说来就是在有安全边际的前提下买入那些有很深的护城河的公司并长期持有,索罗斯创造了所谓的“宏观对冲之道”,简单说来就是研究宏观数据变化与金融产品走势的相关性并以对冲的方式顺势而为,两种投资之道都非常成功,另外还有对冲基金专攻量化交易、高频交易等,也有不少取得长期非凡回报的,足以证明证券市场可以容纳无穷多的差异极大的投资之道,即使是巴菲特所创造的投资之道,也不是神圣到不可以改变,会有人考虑加入期权操作等方式谋求新的突破。 “道”是由老子提出来的,从禅的角度看来,也不是什么先天就存在的亘古不变的真理,这只不过是老子自己通过观察思考所创造的一种理论,准确来说只是老子之道,他的一些见地也并不是必然正确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例如他极度重视柔弱,认为柔弱胜刚强等,有很多别的国家或者个人在做重大决策的时俱,所选择的策略并不符合老子的这种见地但也持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美国,老子对柔弱有特别的偏爱,这一点对中国人影响极深,甚至影响了民族的血性,汉族男子相对缺乏阳刚之气以此关系不小,当汉民族遇到那些以勇猛剽悍著称的“野蛮民族”如当年的蒙古族、满族时,数量、甚至财力虽占很大优势,居然会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以至灭国,难道不应该对老子之道的弊端认真反思吗?在辩证法看来,示强还是示弱,要看双方力量的对比及消长情况而定,该柔弱时就柔弱,该强硬时就强硬,才是更好的应对之策,我们要打破对老子所创造的这种道的迷信。 不仅老子之道,孔子之道、阳明之道、耶稣之道,甚至佛陀之道,等等,也都是这些宗教或哲学大师们精进思考所总结的“禅道”中的一种,智慧非凡,但都不是什么天启的真理,都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佛陀自证悟后持续说法四十九年,但是他在《金刚经》里却宣称,如果有人说我有所说法,那就是在诽谤我!这指控太严重了,佛陀这么说是要破除一切相,我们不要迷信任何人,包括他自己。对各种贤圣的理论,我们都不必盲从,而是要以汲取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学习,甚至还可以与时俱进推动这些理论的进化以指导最新的实践。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人生之道,人生之道通俗来说就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是一些因缘的和合,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在于我们用心赋予它什么意义,人的一生可以积极进取,勇创巅峰,也可以悲观消极,无所作为,谁决定这一切?是你的心!你的心是你的人生意义的总设计师,不要再困惑于“我的人生意义到底是什么,我要找到它”,而是思考“我到底要把什么意义注入到我的人生”,思考方式稍作转变,海阔天空,世界豁然开朗。 以上两个部分,结合心力这个概念,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心与世界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心生万法,道由心创,从更高维度看,心与这个世界和谐共融,看似有别,其实不二。 有人会问,心与世界的关系,与我们中学就学习的精神与物质的关系是一回事吗?其实并不是一回事,这个世界的现象可以分为精神现象与物质现象。物质现象如山河草木是如何形成的,佛陀只告诉你是由一些因缘(条件)和合而形成的,至于是什么条件要由大家研究,精神现象可以理解为非物质的一种存在,包括意志、情绪,信仰等,这些比较容易理解,但也包括听起来比较神秘的气、道、能量之类的东西,在禅的认知里,这种神秘的东西如果确实存在,也并非天生就有、永恒不变而是由一些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至于是什么条件也要由大家研究,也就是说在禅的体系里,物质或者精神都不是最基本的,都是由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而且,随着这些和合条件的变动,两者也都在持续变化之中,都有生起、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合成两者的各种因缘有很多交集,也有更多的不同之处,非常复杂,两者的关系恐怕不是简单的谁生起谁或者谁决定谁的关系,很多哲学或者宗教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到底是精神决定物质还是物质决定精神”,以禅的视角看,这个问题并非最究竟的终极问题,而且折射出一种冲突的二元论的思考方式,禅最关心的是心与整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的关系,而且从最高维度看,它们是和谐不二的,或者说是一元的。我们要认识这个世界,其本质就是研究生起精神和物质现象的各种因缘(条件)的种种变化,我们的心天生就是从事这项研究工作的,能力强大到不可思议。传统上,如果认为物质决定精神,我们称之为唯物论,如果认为精神决定物质,我们称之为唯心论,从这个意义看,禅既非唯物论,亦非唯心论,它是一种更高的超越。 3.心为何物 行文至此,分享了许多我所领悟的关于“心”的见地,是时候总结一下心是什么,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王阳明总结得简单明了:“目虽视而所以视者,心也;耳虽听而所以听者,心也;口与四肢虽言动而所以言动者,心也”,更系统一点说,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为什么我们可以做到这些?原因是我们有心,换句话说,让我们能听、能说、能闻、能感觉、能思考、能表达感情的隐藏在背后的那个东西,就是我们的心。对心的这种认识,其实还很初级,六祖开悟时说心之自性:“本自清静,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能生万法”,以我的理解,心的自性就是空性本身。从更高的角度看,心就是那个能感知世间因缘、能生起万法的那个东西。也可以有用“体用”这种关系来来描述心,“体”是指本质、本源、自性或者“本来面目”等,“用”是指功能,我来下一个特别简洁的定义:心之体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万法。 有同学有困惑:我说的这个心,就是身体里的那颗肉心吗?其实并非如此,禅所说的心,究其本源,是我们每个人天生就拥有的佛性,所谓“即心(性)即佛(性)”。只有深刻地理解佛性,我们才能透彻地理解心到底是什么,我下面解释一下,可能比较抽象。 人类天生就让拥有一种神秘的禀赋或者说能力,这种能力非常强大,人类因此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能够发明创新,从而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同时深刻地改变这个世界。这种能力由何而来,为什么会如此强大,自古以来,全世界的智者们都在苦苦思索答案。据现代人类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人类的老祖宗----生活在东非的智人在距今约七万年前,发生了一次极其重大的基因突变,认知能力出现了革命性的提升,通俗来说就是突然“变聪明”了,智人因此在地球上迅速崛起,从东非出发进军并征服了全世界,包括全世界别的人种例如生活在欧洲的尼安德特人、生活在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等,以及各种动物例如之前称雄的狮子老虎等,一举从食物链的中层跃升到最顶端,人类的天生的那种神秘的能力是否与七万年前的那次进化有关?不知道,迄今为止,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其中的原因,这是科学史上最大的谜团之一。 基督教的答案简单明了,它把人类的这种能力称为“灵性”,宣称是由上帝赐予的,佛陀的思考非常不同,他深刻地研究人类的这种能力的本质,然后进一步抽象化理论化,把这种能力的内涵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称之为“佛性”,又叫“觉性”、“如来藏”等,我更喜欢称之为“觉性”,佛陀认为,每一个人天生就拥有“觉性”,你我所拥有的觉性,和佛陀所拥有的觉性,是完全一样的。觉性从哪而来?佛陀认为,觉性亘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就像天上的明月,我们每个人就像一条江,千江有水千江月,每一条江都能完整地倒影着天上的明月,因此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觉性。 觉性非常强大,它的强大体现在哪呢?佛陀证悟后发现,世间上所有事物都是由一些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随着这些因缘(条件)发生变化,事物的性质也会发生大大小小的改变,甚至消亡,事物的这种特性,我们称之为“空性”,我们的觉性之所以强大就在于,它透彻理解事物的这种特性,它能够深入考察事物是由什么因缘(条件)和合而成的,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事物的性质又是如何发生改变的,从而总结规律把握本质,更进一步,它还可以聚合新的因缘,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修证佛法最重要的就是“证悟空性”,所谓证悟空性,以我的理解,就是指证悟人的觉性对万物空性的透彻理解!换一种通俗的说法,我们人天生就有一种神秘的能力,基督教叫“灵性”,佛陀叫“觉性”或者“佛性”,这种能力非常强大,这是真的吗?到底有多强大?大家有疑问,那么我们就通过亲身实践来证明一下吧,所谓“证悟空性”其实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这样一种解释,和很多深奥莫测的解释不一样,可能是最直接的,但是正是由于最直接,我觉得可能是最接近本质的。 你我的觉性和佛陀的觉性是一样的,但为什么佛陀远比我们有智慧呢?佛陀指出,我们的天性中还有很多愚痴的东西(又叫“无明”),例如我们认为事物是能够独立存在的,美好的事物应该永远存在等。觉性如天上的明月,而无明,就象厚厚的乌云,遮掩了明月的光华。我们证悟空性的过程,就是持续地洞察“无明”的本质,从而不断地削弱它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的觉性才能越来越完美地表现其巨大的能力,就像随着天上的乌云不断被吹散,我们看到的曼妙夜景才会在月光下显得越来越明亮。 人的这种觉性与心有关,为什么呢?大家在想:人的觉性在哪呢?感觉上应该在人的身体里吧。我们思考的时候要用脑,那么是在人的脑子里吗?又有人发现说当我们沉思的时候,有时候会觉得心情沉重,有时候又觉得心花怒放,那么莫非是在心里?但是医学常识告诉我们,心不过是一种负责血液循环的器官,一个人由于疾病被切除了心脏,依靠人工心脏依然可以生存,说觉性在人的心里好像也有问题。那么觉性到底在哪呢?其实,佛陀说的觉性,无处不在,或者说所在皆是,如果非要说在人的身体里,那么你说它在头上、眼里、心上或者手里都是可以的,但是我们还是习惯性地说它在心里,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教导他的弟子一种修炼的法门,这个法门非常重要,就是通过静心坐禅,体察心里各种念头的生灭,洞察一切现象无常无我的本质,以此证悟佛法,因此,我们说觉性在人的心里,和这个法门的普及有直接的关系,后来禅宗更进一步,把心与佛等同起来,说即心(性)即佛(性),六祖的禅法核心就是过修炼心性来达到证悟佛性(觉性),其他一切形式的修炼方法他都认为不重要,他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他说佛与众生的区别是心的迷与悟的不同,仅此而已,所以有一种说法,六祖之前,佛在西天,六祖之后,佛在心里。 前面说到,人类的觉性透彻地理解万物的空性,通过深入因缘,它能洞察本质,总结规律,还能创新全新的事物。它的这个能力和我之前总结的心生万法的四重内涵是一致的,所谓“心生万法”,更准确来说是“觉性生万法”。我把心定义为:“心之体是空性本身,心之用是生起万法。”,更准确地来说也是觉性的定义。我把心的能力分为愿力、专注力、洞察 力和创新力,更准确来说是觉性的四种能力。我总结了证悟空性的三种方式,换个角度看就是锻炼觉性的这几种能力,第一种方式比较传统,和“专注力“关系较大,第二种方式锻炼的是创造新事物的“创新力”,第三种方式 锻炼的是洞察本质总结规律的“洞察力”。世间各种禅法都有其独到之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心力禅我觉得可能是最直接的一种,它抛弃了一切繁琐论证,直指人心,“担水砍柴,无非妙道,创业投资,即是禅修”,我们通过在工作生活实践中不断练习,心力会越来越强大,我们对空性的领悟也会越来越深刻,我们的人生也会越来越有价值,这样的一条终极觉悟之路,对个人、对社会都意义非凡。从这个意义来说,心力禅这样一种法门,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修上,我觉得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李国飞 本文节选自《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全文在此: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最新上)(序言及正文)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加长深度版)(最新下)(附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