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11月月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当是在1899年。其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当年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该文是近代史上论爱国的第一篇文章。就现代意义地对爱国的理解而言,梁启超的《爱国论》诸文提出的以下观点,尤其值得重视。 其一,爱国是现代的理念。《爱国论》认为,中国人并非缺乏爱国心,而是因为中国自古一统,称禹城,谓之天下,故无现代国家的概念。“既无国矣,何爱之可云?”如果说这已经是在强调爱国是现代的理念,那么,1902年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明确指出近代“民族建国”的历史趋势与欧洲各国爱国思潮的关系,无疑是将此一理念进一步深化了。他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以误用此思想,故爱国心不盛,而真正强固之国家不能立焉。按吾中国人爱国心之弱,其病源大半坐是”。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产生,各国因势利导,建造民族国家,爱国思潮也因此大盛。梁启超认为,“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也”。同年,他在《新民说》中对“民族建国”作了更进一步的说明:“民族建国问题,一国之人,聚族而居,自立自治,不许他国他族握其主权,并不许干涉其毫末之内治,侵夺其尺寸之土地,是本国人对于外国所争得之自由也。”而“组织民族的国家”,还需建立代议制度,使人民得以参政议政,“集人民之意以为公意,合人民之权以为国权”。所以,梁启超强调,中国当务之急就是“先建设一民族主义的国家而已”。 其二,民族危亡激发了国人的爱国情感。梁启超说,甲午以前,士大夫忧国难、谈国事者几绝,但战后中国割地赔款,创巨痛深,“于是慷慨爱国之士渐起,谋保国之策者,所在多有”,原因即在于民族危亡的刺激。明白这一点,也就不难理解何以备受外人歧视、欺凌的海外华人与香港人,其爱国情感要较内陆更为强烈。若华人都能了解当下的中国与列强如何不平等,“则爱国之热血,当填塞胸臆,沛乎莫之能御也”。 其三,爱国是现代社会的伦理。梁启超强调,“国家为近世史新产”“夫国家者,一国人之公产也”,它与被专制君主视为一人私产的传统国家已是不可同日而语。故“我国自昔未尝以爱国大义为伦理一要素”,而爱国大义却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大伦理要素。这即说,“爱国乃天下之盛德大业”,国人当明白个人“小我”对于国家“大我”的责任。他说:“吾非敢谓身家之不当爱也,然国者,身家之托属,苟非得国家之藩盾,以为之防其害患,谋其治安,则徒挈此无所托属之身家,累累若丧家之狗。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然非先牺牲其身家之私计,竭力以张其国势,则必不能为身家之藩盾,为我防害患而谋治安。故夫爱国云者,质言之自爱而已。人而不知自爱,固禽兽之不若矣。” 由上不难看出,梁启超于戊戌前后形成的爱国主义思想,不仅体现了民族危亡、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与社会进化论三大要素整合的时代特点,而且明显地已由“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简单的进化论层面,跃升到了以建立民族国家为基点的社会政治论的基础之上,从而具备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意义。 (摘编自郑师渠《梁启超的爱国论》) 材料二: 人们用“爱国主义”来表示对自己民族的爱。人们通常不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爱别人的孩子,也不像爱自己的民族那样爱另一个民族。“爱”这个词被广泛用来指人对民族的依恋,其实并不完全达意,因为我们也用同一个词描述对情人、孩子、朋友和神的依恋。事实上,有些人还真诚地爱着全人类。因此,也许把爱国主义理解为忠于在一个领地内生存的共同体,会更有意义。这样可以把一个人对情人或孩子的“爱”与对民族的“爱”区分开来。 一个人对自己的民族怀有爱心,常常有不同的原因。比如,可能是因为它的律法、习俗或宗教。对应于这些不同因素,通常有关于民族的许多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观点。然而,一个无法逃避的事实是,个体常常偏爱自己的民族同伴。但这种偏爱,不必表现为憎恨那些非本民族成员的人,或者对他们持有偏见。爱国主义不必否定民族成员不断变化、各不相同的追求,也不必拒绝接受民族成员关于民族的不同理念。这常常是民族主义的表现。 从爱国主义包含的人对国家兴旺的责任感来考虑,它其实为解决民族各个成员间的分歧,提供了一个基础。其中包括合理协商,找出折中意见。出于对促进国家兴旺的关心,爱国主义有助于解决成员间在民族应如何发展方面的分歧。关心民族的兴旺,包括愿意协商和解,是民族成员间文明相处的关键。 当人把世界分成两个互不相容、不断争战的阵营,将自己本民族和所有其他民族对立,把后者视为自己不共戴天的敌人,就产生了与爱国主义截然不同的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拒绝接受文明方式及其对分歧的包容,试图消除一切不同的观念和兴趣,以维护关于民族历史及现状的一家之言。例如,法国民族主义包含的理念也许是,要成为法兰西民族的良民,一个人必须憎恨英格兰和日耳曼的所有事物;不这么做的人,都非“真正的”法国人。 民族主义是一种系统的、不妥协也不现实的世界观。它丝毫不懂得折中,总是试图扫除在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许多复杂情况。 (摘编自[美]斯蒂芬·格罗斯比《民族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启超认为中国人爱国心弱是因为中国与欧洲中古前一样,是“大一统天下”,没有“国家”的概念。 B.梁启超所提到的“民族建国”,实际上就是指建立一个民主平等,具有民族主义特色的现代国家。 C.不同民族往往有不同的律法、习俗或宗教,并且在这些方面有的民族之间甚至是相互冲突的。 D.当民族成员间就民族发展问题产生分歧时,爱国主义可以使他们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并和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民族危亡可以刺激民族成员的爱国情感,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当年海外华人表现出的爱国情感比内陆更为强烈。 B.关于“民族建国”,梁启超提到需建立代议制度,使人民能参政议政。这一主张无疑受过西方观念影响。 C.一个民族主义者常常表现为,偏爱自己的民族同伴,而对那些非本民族的成员持有偏见、拒绝包容分歧。 D.民族主义是与爱国主义截然不同的一种意识形态,容易造成民族分割与民族对立,是人类文明的敌人。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梁启超认为爱国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伦理要素,并在文章中系统论述了“小我”与“大我”的关系。 B.格罗斯比认为不同民族的生存不应是战争对立,而应是互容共存。这为解决民族主义问题指明了具体途径。 C.在论证各自观点时,两则材料使用的论证方法各有侧重。材料一主要运用引用论证,而材料二主要运用对比论证。 D.在论证的结构和层次上,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结构,三个分论点逐层递进;材料二采用对照式结构,对比鲜明。 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主要区别。(4分) 5.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爱国主义思想具有的特点,并简评其意义。(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徙 汪曾祺 县立第五小学历年毕业了不少学生。他们多数已经是过六十的人了。他们之中不少人还记得母校的校歌,有人能够一字不差地唱出来。 西挹神山爽气, 东来邻寺疏钟…… 校歌的作者是高先生,有些人知道,有些人不知道。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 他也曾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龙文鞭影》。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木板门。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可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而且“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 简师毕业,高先生在“五小”任教。 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但高先生中过秀才,声名狼藉藉,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是这样,当然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高先生并不意满志得。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高先生看起来是个冷面寡情的人,其实不是这样。他只是把他的热情倾注在教学之中。他讲书,眼睛首先看着这些学生,看他们领会了没有。改作文,改得特别仔细。听这些学生回讲课文,批改他们的作文课卷,是他的一大乐事。只有在这样的时候,他觉得不负此生,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门开了。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不像一般人家是迎祥纳福的吉利话,都是抒怀抱、舒愤懑的词句。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 辛夸高岭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即壬申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沈石君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他下决心对县里的初级中学进行改组。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先生自然欣然同意。他谈了一些他对教学的想法。沈石君认为很有道理。 高先生要求“随班走”。教一班学生,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到送他们毕业,考上高中。他说别人教过的学生让他来教,如垦生荒,重头来起,事倍功半。教书教人,要了解学生,知己知彼。不管学生的程度,照本宣科,是为瞎教。学生已经懂得的,再来教他,是白费;暂时不能接受的,勉强教他,是徒劳。他要看着、守着他的学生,看到他是不是一月有一月的进步,一年有一年的进步。如同注水入瓶,随时知其深浅。 他要求在部定课本之外,自选教材。他说教的是书,教书的是高北溟。只有我自己熟读,真懂,我所喜爱的文章,我自己为之感动过的,我才讲得好。他强调教材要有一定的系统性,要有重点。他也讲《苛政猛于虎》《晏子使楚》《项羽本纪》《出师表》《陈情表》、韩、柳、欧、苏。集中地讲的是白居易、归有光、郑板桥。最后一学期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都德的《磨坊文札》。他好像特别喜欢归有光的文章。一个学期内把《先妣事略》《项脊轩志》《寒花葬志》都讲了。他要把课堂讲授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课上讲了《卖炭翁》《新丰折臂翁》,同时把白居易的新乐府全部印发给学生。讲了一篇《潍县署中寄舍弟墨》,把郑板桥的几封主要的家书、道情和一些题画的诗也都印发下去。学生看了,很有兴趣。这种做法,在当时的初中国文教员中极为少见。他选的文章看来有一个标准:有感慨,有性情,平易自然。这些文章有一个贯穿性的思想倾向,这种倾向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人道主义。 他非常重视作文。他说学国文的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道。学生作文他先眉批一道,指出好处和不好处,发下去由学生自己改一遍,或同学间互相改;交上来,他再改一遍,加总批,再发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誊一遍,留起来;要学生随时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文章。他说,作文要如使船,撑一篙是一篙,作一篇是一篇。 为了帮助学生将来升学,他还自编了三种辅助教材。一年级是《字形音义辨》,二年级是《成语运用》,三年级是《国学常识》。 在县立初中读了三年的学生,大部分文字精通,知识丰富,他们在考高中,甚至日后在考大学时,国文分数都比较高,是高先生给他们打下的底子。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欣赏文学——高先生讲过的文章的若干片段,许多学生过了三十年还背得;他们接受了高先生通过那些选文所传播的思想——人道主义,影响到他们一生的立身为人,呜呼,先生之泽远矣!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高先生像祖辈父辈一样当塾师、教蒙学,希望以此解决家庭生计,表明他迂腐守旧,胸无大志。 B人们对高先生被聘为初级中学国文教员这事感到意外,说明大家都不认可他的学历和教学能力。 C.沈石君决心改组初级中学并认可高先生的教学理念,表明他对办学有信心、热忱,有远见卓识。 D.“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道”,说明高先生注重教学实用性,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写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等事件,既交代了沈石君的新派身份,也点出了时代氛围。 B.选择扫帚苗、苦艾、七里香、野草丛、黄蝴蝶等景物来描写过道的荒凉,凸显高先生的贫困。 C.用“如垦生荒”“如同注水如瓶”“如使船”等比喻来谈教学方法,平易近人又有生活情趣。 D.“如之何”“囊空咄咄”“先生之泽远矣”等文言的运用,巧妙灵动又符合高先生儒者形象。 8.“辛夸高岭桂,未徙北溟鹏”是高先生家板门上的春联。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这副对联的意蕴。(4分) 9.汪曾祺认为,“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像山,而散文化的小说像水”。你认为本篇小说属于哪种类型,请结合文章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刘隗,字大连,少有文翰,元帝以为从事中郎。隗雅习文史,善求人主意,帝深器遇之。迁丞相司直,委以刑宪。先后上奏护军将军戴若思、世子文学王籍之、东阁祭酒颜含、庐江太守梁龛、太山太守阮抗,帝皆从之。南中郎将王含以族强显贵骄傲自恣一请参佐及守长二十许人多取非其才。隗劾奏文致甚苦,事虽被寝,王氏深忌疾之。而隗之弹奏不畏强御,皆此类也。建兴中,丞相府斩督运令史淳于伯而血逆流,隗又奏免从事中郎周筵等数人,于是右将军王导等上疏引咎,请解职。太兴初,与尚书令刁协并为元帝所宠,欲排抑豪强。诸刻碎之政,皆云隗、协所建。隗虽在外,万机秘密皆豫闻之。 (节选自《晋书·刘隗传》,有删改) 材料二: 刁协,字玄亮,少好经籍,博闻强记。中兴建,拜尚书左仆射。于时朝廷草创,宪章未立,朝臣无习旧仪者。协久在中朝,谙练旧事,凡所制度,皆禀于协焉,深为当时所称许。秉性刚悍,与物多忤,每崇上抑下,故为王氏所疾。又使酒放肆,侵毁公卿,见者莫不侧目。然悉力尽心,志在匡救,帝甚信任之。以奴为兵,取将吏客使转运,皆协所建也,众庶怨望之。及王敦构逆,上疏罪协,帝使协出督六军。既而王师败绩,协与刘隗俱全帝于太极东除,帝执协、隗手,流涕呜咽,劝令避祸。协曰:“臣当守死,不敢有贰。”帝曰:“今事逼矣,安可不行!”乃令给协、隗人马,使自为计。协年老,不堪骑乘,素无恩纪,募从者,皆委之行。至江乘,为人所杀。 (节选自《晋书·刁协传》,有删改) 材料三: 元帝之立也,王氏逼王室而与亢尊,非但王敦之凶悍也,王导之志亦僭矣。帝乃树刁协、刘隗于左右,以分其权而自固。然而卒以取祸者,非帝之不宜树人以自辅,隗、协之不宜离党以翼主也;其所以尊主而抑彊宗者,非其道也。协与隗未足以知此,气矜而已矣。恃其刚决之才,标名义以为名,而钳束天下,一言之非,一事之失,张皇而摘之,于是乎盈廷之怨起,而王氏之党益坚。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南中郎将王含A以族强B显贵C骄傲D自恣E一请F参佐及守长G二十许人H多取非其才。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博闻强记,指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有时候也用“博闻强志”“博闻强识”表达同样的意思。 B.众庶,百姓。《谏逐客书》“王者不却众庶”中“众庶”也是此意。类似的还有黎民、黔首等。 C.翼,辅佐,名词作动词。与《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中“翼”的用法相同。 D.矜,自夸,自恃。与贾谊《过秦论》“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矜”的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晋元帝任命刘隗为丞相司直,把刑法之事委托他主管,在任期间他不畏强权大胆弹劾百官,元帝都一一依从了他。 B.刘隗和刁协深受晋元帝信任,二人打算排挤抑制豪强的势力。刘隗虽然任职在外,但各种重要事情都可预先知道。 C.刁协长期居于西晋朝廷,对旧时的礼仪谙熟于心,中兴王朝建立的制度,都依据他的陈述而行,深受当世称许。 D.刁协年老,经不住骑马跋涉,平素对下人没有恩情,那些招募来的随从人员,也都离开他而去。最后为人所杀。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隗雅习文史,善求人主意,帝深器遇之。 (2)帝乃树刁协、刘隗于左右,以分其权而自固。 14.王夫之认为造成“王氏之党益坚”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上述材料中找出印证该观点的事例。(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①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②。 【注】①这首诗是763年秋杜甫流寓梓州时所作。郪县、涪江滨都在梓州境内。②《杜臆》:“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公自京师归奉先,路经骊山,玄宗方幸华清宫,安禄山反,然后还京。”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诗题和首联可知,诗人已经在梓州度过了两个重阳节,是日登高望远,感慨万千。 B.颔联出句“不相放”与《客至》“喜崔明府相过”中“相”的意义与用法完全相同。 C.诗人觉得黄花虽然绽放如新却羞于见他,借此抒写年华逝去、功业无成、郁郁寡欢。 D.颈联写尽了诗人落魄困窘的境遇,情感内涵和《登高》相类,但多了寄人篱下之感。 16.如何理解尾句中的“肠断”,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驰骋沙场,是军人刻进血脉的记忆。《燕歌行》中临行出兵,“_____________”之举,极大地鼓舞了士兵们的斗志;《书愤》中陆游总是忍不住怀念年轻时“________”的豪迈状态,都给后世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2)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总结出了盛衰之道在于人为的历史规律。 (3)人才是国之大计,用人标准会影响人才的选拔与使用。刘克庄在《贺新郎·国脉微如缕》中就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叹。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以下内容节选自央视《面对面》栏目对全红婵的采访。 记者:你平时一天需要训练多少时间? 全红婵:一天大概7—8个小时。 记者: ① 全红婵:有,有的时候起来真的是太累了,不想早上去跑操。 记者:有累哭的时候吗? 全红婵:累哭倒是没有,但是动作做不好,有压力的时候会哭,你看我平时很乐观,但是我只是憋在心里。 记者: ② 全红婵:不会,因为我特别痛苦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但是我不能跟陈芋汐说,因为我们都是跳台项目的,我也怕影响她。万一都跳不好,这个金牌靠谁拿?不能被别的国家拿去吧。 记者:你和陈芋汐双人项目是合作,单人比赛是对手,你怎么看? 全红婵:我们在国内有时候是对手,在国外我们就是队友,单项我们也是互相鼓励。 记者:①但是金牌只有一块,只有一个人能得。 全红婵:不重要。 记者:②真的不重要吗? 全红婵:真的不重要,我们谁得了金牌都等于自己得了,都是中国人嘛,因为国外运动员也很想拿,首先确保这块金牌是中国的。 18.请根据上下文,补充画横线处的问题,每处不超过16个字。(4分) 19.向采访对象提出合理的问题是访谈活动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一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何使用了陈述语气?而第二个画波浪线的句子为何几乎以直接重复全红婵的回答作为问题。请做简要分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作为四大名著的《西游记》,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那只石猴,一路上天入地,吸收天地精华,成了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形象。它闯下祸端,被如来佛祖降伏,答应护送唐三藏取经以 ① 。前往灵山的这一路,正是师徒四人要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 正如原著开头诗云:“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游戏《黑神话》的灵山路,同样也有九九八十一难,天地茫茫,无人得见。此前,其制作公司游戏科学只做过手游,规模太小,始终不被看好,但从宣传片进入人们视线那天起,《黑神话》就被寄予了太多的期待,它不仅要成为一款游戏佳作,还勾勒出人们关于一个国家的游戏工业能力、艺术审美、文化叙事的美好憧憬。 最终,《黑神话》 ② ,点燃了海内外所有玩家,带动了非玩家群体激情讨论。发售三天,销量就破了千万份,仅两周更破了2000万。人们称其为一次盛大的文化输出,甚至惊动了外交部,发言人称其全球爆火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吸引力。 20.文中第三段加点的词语“点燃”,本义为“使事物燃烧”,此处运用了比拟的修辞,写出了《黑神话》让玩家情绪高涨,狂热支持的状态。与此类似,请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有的同学只是把老师教的内容复制粘贴到大脑,一旦题目变化,就不能解答。(4分)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22.文段中第一段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苏格拉底拒绝越狱逃跑,将“正当”“道义”视为绝对的原则,舍生取义,令人动容;林觉民追求自由平等,为民主革命抛妻别子,英勇就义,让人难忘。但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林觉民如果能够想法活下来,不是可以继续斗争,为人类作出更多的贡献吗? 请根据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贡献”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3分)C 【解析】A.材料一原文只是说“欧洲中古前也常视其国为天下”,但并没有说是大一统的天下。B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可知,梁启超提到的“民族建国”不涉及“平等”的内涵。D.根据材料二第3段,爱国主义只是为民族成员间解决分歧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2.(3分)D 【解析】D项言过其实,说法绝对。民族主义虽有其狭隘之处,但也有其历史意义和广泛影响,不能一概否定,只能说要提高对民族主义的警惕,避免走向极端民族主义。 3.(3分)C 【解析】A.“系统论述了”在原文中找不到依据。B.材料二只是论述了民族主义的相关特点,并未指出解决民族主义问题的具体途径。D.材料一各分论点、各段落是平行的而非层进式。 4.(4分) 【答案示例】①爱国主义并不排斥异族,或对异族抱有偏见;民族主义则相对狭隘,缺少包容。②爱国主义并不否定民族成员不断变化、各不相同的追求,也包容民族成员关于民族的不同理念:民族主义则相反。③爱国主义关心国家兴旺、民族发展,懂得合理协商和折中:民族主义则热衷于树阵营,搞对立,丝毫不懂得折中。(一点2分,任答两点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5.(6分) 【答案示例】 特点:①超越封建忠君爱国思想,体现资产阶级反封建要求(或具有现代性);②挽救民族危亡(救亡图存)与学习西方相结合;③将爱国与兴民权相结合(或体现“小我”与“大我”的辩证关系):④超越社会进化论,主张建设近代民族国家。(一点1分,共4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意义:①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诉求;②超越了封建“忠君”的传统,具备了更加完整的现代意义:③有助于启迪民众的民族、民主意识,丰富和深化了爱国主义的内涵:④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一点1分,任答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6.(3分)C 【解析】A选项,高先生家世业儒,在当时的背景下继承祖辈父辈的职业是天经地义之事儿,不能表明他迂腐守旧;他曾经中过秀才,声名藉藉,所以也不是胸无大志。B选项,人们感到意外主要是因为高先生是简师毕业,看上去冷面寡情,不善交际。所以并不是不认可他的教学能力。D选项,高先生有“最终目的是把文章写通”的说法,并不能表明他认为教学过程没有考试结果重要。 7.(3分)B 【解析】写过道的荒凉是为凸显高先生内心的沉重,因家境衰落而自己又寂寂无名。 8.(4分)①这副对联是高先生用以述怀抱、舒愤懑的。②上联点明时间辛未年,赞美高岭上的桂树,因为桂花馥郁芬芳,象征着高先生对高尚人格的追求;③下联“北溟”“鹏”是高先生的字与名,未徙是写自己的教学工作未能志得意满;④对联化用《逍遥游》中的诗句,表明高先生期望自己如同大鹏一样能“怒而飞”“徙南溟”,暗示了自己想要在教育上大展宏图,尽显其才的追求。(一点1分,共4分) 9.(6分)这篇小说属于散文化小说。(1分)①传统小说像山一般奇峰突兀,注重矛盾冲突以及情节的跌宕起伏。散文化小说则像水一般平缓柔美,自然流淌。②本篇小说不刻意制造矛盾冲突,也不注重情节设计,叙述自然随意,描写高先生对教育事业的追求。③小说并不着力刻画完整的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对人物的片断化、散文式描写来折射高先生的心灵世界。④小说语言文白相间,雅俗互化,朴实自然而独具韵味,意蕴深远,启人深思。(后边四点,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3分,答对三点就可以得5分) 10.(3分)CEH(对一处得1分,共3分) 11.(3分)C 【解析】A选项“记”“志”“识”三个字意思相同,所以A选项正确;B选项中“众庶”“黎民”“黔首”均指百姓,故B选项正确:C选项材料三中“翼”名词作动词,指辅佐,而《鸿门宴》“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中的“翼”名词作状语,指像张开翅膀一样,两者用法不同,故C选项不正确:D选项材料三“矜”的意思是“自夸,自恃”,“锄楼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中“矜”意为矛、戟等兵器的木柄,其意与材料中的不同,故D选项正确。因此,选C。 12.(3分)A 【解析】刘隗弹劾南中郎将王含请求任用的一千人等,多数用非其才,弹劾最终被搁置了起来,并没有得到晋元帝的认可。 13.(8分) (1)刘隗一向研习文史,善于揣摩皇上的想法,元帝很器重他。 【解析】“雅”1分,“善”1分,“器遇”1分,整体句意1分。 (2)普元帝于是在身边安插刁协和刘隗,来分散王氏的权力从而巩固自己的地位。 【解析】“树”1分,状语后置1分,“以”1分,“自固”1分。 14.(3分)王夫之认为刘、刁二人仗着自己刚正果断的才能,标榜元帝的名义作为名号,钳制管束天下人,使整个朝廷产生了怨恨。(1分)材料一中,刘隗被晋元帝委以刑法之事,他和刁协制定苛刻细碎的政令,并大肆弹劾朝中官员,招致王氏一族怨恨。(1分)材料二中,刁协性格强悍,与他人多有不和,总是尊上压下,受到王氏忌恨;(1分)他建立的“以奴为兵,取将吏客使转运”等规定,让众人对其心怀不满。(1分)(后两点任意一点即可得1分) 15.(3分)C【解析】“羞见黄花无数新”,是诗人面对绽放如新的黄花而自感羞愧,而不是黄花羞见诗人。 16.(6分)诗人在酒筵将尽之际忆及十年前从京师到奉先县的归途中路遇唐玄宗驾幸华清宫的盛事而感到极度悲痛。(1分)这极度悲伤①既包括首联写自己流寓梓州两年的羁旅思乡之愁;②也包括颔联写自己白发染鬓、羞见黄花的年华流逝之殇;③还包括颈联因时局动荡而作客他乡寄人篱下的无依之感:④更包括尾联因皇帝沉迷享乐,战乱爆发而引起的忧国忧民之思。(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5分) 17.(6分) (1)天子非常赐颜色 中原北望气如山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3)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 【解析】一句1分,写错字不得分。 18.(4分)①你有没有累到不想训练的时候?②辛苦/疲惫的时候你会去跟陈芋汐说吗? 【解析】第一句,根据答案“有”,可推知是问“有没有”,根据前文谈“训练多少时间”与后文具体举例阐释“不想早上去跑操”,可推知是对待训练的态度。 第二句,根据答案“不会”,可推知是问“会不会”,根据后文引出的“不能跟陈芋汐说”可推知,是问在辛苦劳累时会不会跟陈芋汐说。 ※注意:有的同学可能会只关注到“我特别痛苦的时候我也想过放弃”,而把答案拟定为“你会不会有想放弃的念头”,但全红婵回答的句子是一个转折关系的复句,语意重点在转折部分,即“但是我不能跟陈芋汐说”,故,答案拟定为关于是否想过放弃的,不得分。填对一句得2分,共4分。 19.(6分)①第一句以陈述语气罗列尖锐事实,述而不问,尊重被采访者。金牌只有一块这一残酷事实,虽然大众关心,颇具新闻价值,但记者只做陈述,全红婵可以接话或回避,这实际上是把对尖锐问题的处理权交到了被采访者手中,充分尊重了被采访者意愿。 ②第二句是在全红婵就尖锐问题表态后,记者深入追问。既然全红婵不回避,且该问题极具访谈价值——既能走进被采访者内心,也是大众所关心的,所以记者追问,希望全红婵就此展开深入阐释。 【解析】分析第一句为何不问,实则是分析记者处理这一尖锐问题的艺术,引而不发,被采访者就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选择面对或迂回,这是尊重被采访者的采访艺术的体现。分析第二句为何追问,是因为这个尖锐问题有采访的价值,所以在被采访者回答后,记者继续深挖,把采访引向更为深刻之处。一点3分,两点6分。各点围绕句式、内容与采访原则来分析,有其他答案,合理者也给分。 20.(4分)复制粘贴指的是在电子设备上,把原有图片、文字等内容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操作。此处运用比拟修辞,写出学生机械僵硬、原样照搬、缺少思考的学习方法和状态。 【解析】参考题干对“点燃”的解释,需要阐释加点词的本义,另外需要结合修辞手法写出语境义。答出本义1分,修辞手法1分,语境义2分。 21.(2分)①将功赎罪/戴罪立功 ②不负众望 【解析】第一空,根据语境,前文说它“闯下祸端”“被降伏”,又说护送取经“以”,此处的“以”字,是一个表目的的连接词,意为,故填入“将功赎罪”。 第二空,前一段写《黑神话》被寄予太多期望,后面写《黑神话》所创造的盛况,所以中间填入“不负众望”,总领后文。答对一个得1分,共2分。 22.(4分)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那只石猴,一路上天入地,吸收天地精华,成了桀骜不驯的齐天大圣。 【解析】原句有两处错误,第一处是逻辑错误,四大名著与《西游记》两者之间是包容关系,不是同一关系;第二,主宾搭配不当,“石猴”“齐天大圣”是作品中的具体对象,而“形象”是读者评价时用到的术语,“石猴”“形象”这两者不在同一范畴,所以只能是“石猴”变成了“齐天大圣”,而不能说“石猴”变成了“形象”。改对一处得2分,共4分。 23.(60分)略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刘隗,字大连,年少时便显露文才,元帝任命他为从事中郎。刘隗一向研习文史,善于揣摩皇上的想法,元帝十分器重他。升任丞相司直,把刑法之事委托他主管。先后上奏护军将军戴若思、世子文学王籍之、东阁祭酒颜含、庐江太守梁龛、太山太守阮抗,元帝都依从了他。南中郎将王含出身于显贵豪门,骄傲自纵,佐及守长二十余人统统由他请求任用,多数用非其才。刘隗苦苦遣词为文来弹劾此事,弹劾虽然被搁置,但王氏对刘隗深怀忌恨。刘隗弹奏不畏强权,大多诸如此类。建兴年间,丞相府将督运令史淳于伯斩首时鲜血喷涌,刻隗又上奏请求罢免(与此事相关的)从事中郎周筵等人,于是右将军王导等上疏引咎自责,请求解除职务。太兴初年,与尚书令刁协共同受到元帝信任,打算排挤抑制豪强的势力。各项苛刻琐细的政令,据说都由刘隗、刁协订立。刘隗虽任职在外,但各种重要事情都可预先知道。 材料二: 刁协,字玄亮,年少时喜欢阅读经籍,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朝廷中兴后,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当时朝廷初建,法规尚未健全,朝中臣僚没有熟悉旧时礼仪的人。刁协长期居于西晋朝廷,对旧时的礼仪谙熟于心,中兴王朝建立的制度,都依据刁协的陈述而行,深受当世的称许。刁协性格强悍,与他人多有不和,总是尊上压下,因此受到王氏忌恨。又借酒放肆,侮辱公卿,人们见到他无不侧目而视。但是他为朝廷用尽心力,有匡时救世的志向,元帝很信任他。以奴为兵,收取将吏客使用作运输,都是刁协建立的规定,众人对他心怀不满。等到王敦反叛时,上疏呈报刁协有罪,元帝派刁协出师督统六军。不久朝廷军队大败,刁协与刘隗同在太极殿东阶侍奉皇帝,元帝拉着刁协、刘隗的手,流泪呜咽,劝说他们躲避祸乱。刁协说:“臣应当固守而死,不敢有二心。”元帝说:“现在局势紧迫,怎能不走呢?”于是下令供给刁协、刘隗人马,让他们自己筹划出路。刁协年老,经不住骑马跋涉,平素对下人没有恩情,那些招募来的随从人员,也都离开他而去。到了江乘,刁协被人杀害。 材料三: 晋元帝称帝即位后,王氏家族权势直逼东晋王室,与之分庭抗礼,不只是王敦凶悍,而且王导也有僭越皇权的异志。晋元帝于是在身边安插了刁协和刘隗,来分散王氏一族的权力,巩固自己的地位。然而最终招致灾祸,并非是晋元帝不应安插其亲信的人来辅佐自己,刘隗和刁协不应离散王氏的党羽以辅佐皇帝,而是因为他们为尊崇皇帝、限制豪门大族势力而采取的手段不合理。刁协和刘隗根本不足以明白这个道理,只是意气自负罢了。仗着自己刚正果断的才能,标榜元帝的名义作为名号,钳制管束天下人,有一句话说得不对,有一件事做得不当,就大肆张扬地指责,于是整个朝廷的怨恨都产生了,而王氏的势力则日益巩固。 |
|